外國文學
“這不是工作,而是腐爛” | 卡夫卡逝世百年

辦公室像是一間“黏糊糊的蜂房”。當同事問起他的身體狀況,卡夫卡會平靜地回應“謝謝,我很好”,私下卻認為這是一種欺騙。

想象怪獸,隱喻現實:哥斯拉為何讓人既怕又愛?| 編輯部聊天室

原型來自于恐龍的哥斯拉起初象征著災難,如今與金剛一樣具有人文主義精神。

要如何面對,這四月的哀傷 | 書單

為了逃避痛苦,人們往往陷入瑣碎、自欺欺人、甚至集體神話之中,可是這都只是臨時的緩解方式,并且最終還會加重痛苦。

2024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出爐,6部作品來自6種語言

這些作品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極富創(chuàng)意地將私密的故事與政治性編織于一體”。

【專訪】學者金雯:年輕人對愛的幻滅,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政治的一部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金雯研究興起于18世紀的情感小說,也關注當下年輕人的情感恐懼。

當我寫作時,我是一個女人 | 弗吉尼亞·伍爾夫逝世紀念

伍爾夫用她的一生與維多利亞時代固定的女性形象展開抗爭,同時也抵抗著針對女性的封閉生活。

日本建筑師山本理顯獲202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曾設計北京建外SOHO | 文化周報

山本理顯的建筑設計旨在“模糊公共和私人之間的界限”,并且通過精確理性的設計,增加了人們見到彼此的機會。

格非對談古爾納:今天抒情很難,日常奔忙的人沒有那么多感情要談

“今天見到一個感情濃郁的人,他通常會被認為有問題。真正在日常奔忙的人,沒有時間跟你談感情?!弊骷腋穹钦f。

讀自傳,只為譴責作家不夠完美的良心?

從日記、自傳或自傳體小說里,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人們能否通過這些自敘尋找到作者的真我?讀者有權力據此譴責伍爾夫的追逐名利之心和克瑙斯高的暴躁執(zhí)拗嗎?

在假日里,像瓦爾澤一樣散步

我來到自由的天空下,繼續(xù)我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