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傳播
重新理解信息繭房:為何科學研究與我們主觀感受相反?

為何科學研究與我們主觀感受相反?

美妝科學傳播,如何沖破“第三面墻”?

???????科研不止是攀登技術高峰的勇氣,更是沉淀到消費者手中的價值。

走出信息繭房,你可能會更極端

社交媒體并不是一面如實反映世界的鏡子,而是一個會扭曲用戶對自我和他人認知的棱鏡。這種扭曲會讓用戶形成錯誤的自我身份認同和虛假政治極化,從而變得越來越極端。

《孤勇者》變全民兒歌,誰是推手?

從一首《孤勇者》,看懂短視頻的密碼與牢籠。

世界一舞臺,世人皆俳優(yōu):西非發(fā)展戲劇的變遷

在“啟蒙”范式的倡導者看來,精神上的殖民遠比經濟和政治上的奴役對人民更具禁錮性。只有精神上的覺醒,才能讓民眾從被壓迫和邊緣化的境遇中解放出來——這便是非洲“發(fā)展戲劇”的起點之一。

算法的“毒泡泡”,當真可以戒掉嗎?

想要逃離乃至對抗算法,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終信息模式:終結香農極限,語義通信的另類空間

以語義變革為基礎,后香農時代的通信技術會如何發(fā)展呢?

從電視里的越戰(zhàn)到短視頻里的俄烏沖突,我們如何觀看暴力與痛苦?

從電視機在西方家庭普及,到短視頻與網(wǎng)絡直播占領我們的閑暇,六十余年里人們借助不同的傳播載體觀看戰(zhàn)場,倘若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所言屬實,媒介如何影響戰(zhàn)爭的呈現(xiàn)?

放大鏡下的人:我們?yōu)槭裁搓P心流調?

流調雖然只記錄了一個人幾天內的動向,卻好像成為了其個體人生的切片標本,被放在輿論的放大鏡下反復觀看、討論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