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
中國香港樂壇為何偏愛日本歌手的作品?

“其實人間盡耳聾”。

當愛明碼標價:地下偶像,一場親密關系的模擬游戲

地下偶像產業(yè)通過其游戲規(guī)則構造了當代親密關系的模擬游戲,但偶像與粉絲卻在這場游戲中雙雙受困。

“白人飯”到底是什么飯?| 編輯部聊天室

常吃白人飯大概意味著一種愿望吧——吃完飯投入工作的狀態(tài),也能同樣鋒利、思路活泛而不拖泥帶水。這里面的確寫滿了現代性精神。

他何以如此中國又如此世界?| 李小龍逝世50周年

“中國人不是病夫”也意味著“作為一個人,我不遜于其他任何人”。

哥哥批判

在兩性的日常相處中,“哥哥”和“brother”的涵義天差地別。

i人與社恐:是我們太敏感,還是世界不夠敏感?| 編輯部聊天室

如今人們熱衷于討論社恐與敏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開始對無休止的競爭、自我營銷和假裝強者感到厭倦了。

誰殺死了L碼?

“標準尺碼”,被流行擠壓到變形。

多巴胺:不是快樂分子,而是欲望分子

科學家發(fā)現,多巴胺跟快樂一點兒關系都沒有,但它的影響力比“快樂”要大得多。

世界不會好了,不如用多巴胺穿搭讓自己快樂一點?

多巴胺穿搭指的是為自己穿上旨在提升心情的衣服。

在友誼大蕭條年代,找一個“搭子”作伴 | 編輯部聊天室

對不少人來說,“搭子”似乎是一種在快節(jié)奏的原子化生活中代償傳統社會關系式微的手段,能滿足你某個特定方面的情感需求,又不像真朋友那樣要求你投入過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