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當?shù)貢r間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備受爭議的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種族“平權(quán)行動”招生錄取政策違憲,最終裁決以6-3的結(jié)果反對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招生行為,以6-2的票數(shù)反對哈佛大學的招生行為。非洲裔自由派法官杰克遜(Brown Jackson)退出了哈佛大學的案件審理。
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在多數(shù)意見中寫道,“消除種族歧視,意味著要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彼赋觯仨毟鶕?jù)學生的個人經(jīng)歷而不是種族來對待他們,但長期以來許多大學的做法恰恰相反?!霸谶@個過程中,他們錯誤地得出結(jié)論,認為檢驗個體身份的標準并非他/她是否戰(zhàn)勝了挑戰(zhàn),培養(yǎng)了技能或吸取了教訓,而是他們的膚色。我們的憲法歷史不允許這種選擇?!?/span>
種族歧視長期困擾著美國社會,而平權(quán)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為糾正種族不平等打下了重要基礎(chǔ)。它始于1961年肯尼迪總統(tǒng)頒布的一道行政令,要求聯(lián)邦承包商在招聘中必須履行種族平等原則。誠然,這是一個有缺陷的政策,多年來面臨不少有根有據(jù)的批評,但無論如何,平權(quán)行動象征著美國政府在糾正種族主義這一歷史錯誤中投入的努力。如今,最高法院已推翻了基于種族的大學錄取平權(quán)行動政策。

法律活動家愛德華·布魯姆(Edward Blum)是這一歷史性裁決的幕后最大推手,從199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將種族因素清除出美國法律,已為推翻美國大學的種族招生政策行動多年。2012年,他將“費雪對德克薩斯州大學”(Fisher v. University Texas)的案子上訴至最高法院,原告為兩位白人女性,其中較知名的一位是阿比蓋爾·費雪(Abigail Fisher),她聲稱因為膚色問題被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拒絕錄取,平權(quán)行動是在歧視白人。最高法院裁定費雪敗訴。
布魯姆并未因此放棄。2014年,他創(chuàng)立的“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提起訴訟,指控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歧視。這一次,他選擇在亞裔群體中尋找合適的原告。據(jù)NPR報道,布魯姆于2015年經(jīng)介紹接觸了華裔美國人組織“休斯頓華人聯(lián)盟”(Houston Chinese Alliance),在一次會議上向參會的華人明言,“我需要原告。”聯(lián)盟董事會成員David Cao在那次會議上化用了喬治·奧威爾名著《動物農(nóng)莊》中的一句話來介紹布魯姆:“所有的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在美國精英大學的錄取過程中,亞裔面臨的不平等是一個公開的秘密?!?/span>

這一推翻裁決留下了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或許是,對亞裔來說,他們感受到的“歧視”能因此消除,他們能得到想象中的教育公平了嗎?
沒有了平權(quán)行動,對美國大學和職場意味著什么?
已有觀察者指出,最高法院的裁決將對美國高等教育產(chǎn)生復雜的影響。
首先是校園種族比例的變化。實際上,加利福尼亞周和密歇根州的先例讓我們得以一窺可能會發(fā)生什么:1996年,加州禁止了平權(quán)行動招生錄取政策,在禁令生效的第一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伯克利分校的非裔與拉丁裔學生入學人數(shù)下降了40%,而加州大學系統(tǒng)內(nèi)白人與亞裔學生的入學人數(shù)得到了些許提升。
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亞裔學生的錄取人數(shù)增加并不完全是因為排除種族因素的招生政策。當時為了緩解資金緊張困境,加州大學大幅度增加國際學生的錄取人數(shù),他們大多來自亞洲國家,入學后需要支付更高的學費。
2006年,密歇根州禁止了平權(quán)行動招生錄取政策。2006年-2021年,密歇根州大學安娜堡分校的黑人本科生錄取人數(shù)占比從7%下降至4%。
不止本科生院受到了影響?!都~約時報》報道指出,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最高法院的裁決將降低醫(yī)學院、法學院及其他專業(yè)學位項目的非裔與拉丁裔學生錄取人數(shù)。一份由美國醫(yī)學院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等組織聯(lián)合提交的法庭之友書狀寫道,“出臺平權(quán)行動招生政策禁令的州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少數(shù)族裔醫(yī)學院學生錄取人數(shù)下降約37%的情況?!泵绹珖秶鷥?nèi),約6%的職業(yè)醫(yī)師為黑人,遠遠低于黑人在美國人口中的占比(13.6%)。
有研究表明,少數(shù)族裔醫(yī)生更有可能參與基層治療(primary care)工作,或前往醫(yī)療資源緊張的地點工作。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主席Jesse M. Enrenfeld博士指出,病患能從擁有相似背景的醫(yī)生那里獲得更好的治療。

《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Frank Shyong認為,最高法院的裁決并沒有保證哈佛或其他精英大學將自此錄取更多亞裔學生。大概率會出現(xiàn)的情況是,各所大學將在過渡期內(nèi)推出各自的多元性招生政策,而這將令大學申請的過程更加缺乏透明,更令人困惑。
如果不能采取有種族意識的招生政策,大學要如何保證其學生的背景多元性呢?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yī)學院提供了一個范例——2012年起,該院將“社會經(jīng)濟劣勢量表”(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scale)引入招生過程,與申請者的在校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推薦信、申請文書和面試共同納入對申請者的評價。這一舉措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yī)學院成為全國最多元化的醫(yī)學院之一。在最近錄取的133個學生中,14%為黑人,30%為西班牙裔(全美范圍內(nèi)的醫(yī)學院學生中黑人和西班牙裔占比分別為10%和12%)。與此同時,這批新生中有84%來自弱勢群體,42%的人是家中第一位大學生。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yī)學院的總錄取率低于2%。
“社會經(jīng)濟劣勢量表”由八個類別組成,考量因素包括家庭收入、申請者是否來自貧困地區(qū)、申請者是否需要供養(yǎng)其核心家庭、申請者的父母是否上過大學等。這些因素將計算出申請者的“逆境分數(shù)”(adversity score),分數(shù)越高,申請者得到的加成越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yī)學院招生委員會負責人Mark Henderson博士告訴《紐約時報》,該院在招生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去平衡“社會經(jīng)濟劣勢量表”和學業(yè)成績,但一項模擬分析的結(jié)果顯示,這個招生辦法有效地將弱勢群體學生的比例從10.7%提升到15.3%;來自經(jīng)濟困難家庭的學生數(shù)量增長了三倍,從4.6%上升至14.5%;與此同時,錄取學生的醫(yī)學院標準化考試MCAT成績只略微下降了一點。
據(jù)Henderson透露,近期已有大約20家醫(yī)學院前來詢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招生辦法。除了該校的“社會經(jīng)濟劣勢量表”之外,還有其他的社會經(jīng)濟情況測量方法,比如由設(shè)計SAT考試的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推出的Landscape,本科招生辦公室能使用這一工具衡量學生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另外也有一些學者提議,采用有階級意識的招生政策,能在避免基于種族的多元性方案引起的反感的同時,糾正高等教育中的種族不平等。
然而,在大學招生中采用社會經(jīng)濟狀況排名,同樣有可能為大學招致法律訴訟。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在多數(shù)意見中不止反對了將種族因素納入招生考量,也警告了用其他因素來替代種族的做法。自由派活動家組織太平洋法律基金會(Pacific Legal Foundation)已經(jīng)對位于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托馬斯·杰弗遜科技高中發(fā)起訴訟,其理由為該校在招生過程中用經(jīng)濟因素(比如郵政編碼)頂替種族因素,讓該校以犧牲亞裔學生的方式提升黑人與拉丁裔學生的錄取率。
最高法院裁決的影響還將從高等教育領(lǐng)域蔓延到職場。西北大學政治科學教授、多元與民主研究中心主任Alvin Tillery在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表示,高等教育領(lǐng)域的平權(quán)行動“并不是美國種族平等的主要事件,更關(guān)鍵的是職場……這將是右翼人士下一個攻擊的目標,而它的經(jīng)濟和社會后果將更為嚴峻”。一些觀察者擔心,最高法院的裁決將在美國職場中造成寒蟬效應(yīng),令企業(yè)領(lǐng)導者出于法律顧慮減少對多元包容性項目的支持。事實上,他們的確有理由擔心——在最高法院獲得勝利后,布魯姆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他的下一個目標是確保精英大學遵守規(guī)定,他認為美國企業(yè)界將在種族問題上面臨更嚴苛的審視。
推翻平權(quán)行動是亞裔的勝利?
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種族“平權(quán)行動”招生錄取政策違憲的消息令部分亞裔雀躍不已。鳳凰網(wǎng)刊發(fā)的一篇評論文章頗有代表性,文章作者認為,隨著亞裔移民憑借勤奮才智和守法在各個領(lǐng)域出人頭地,成為美國社會的“模范少數(shù)族裔”,平權(quán)行動開始對亞裔越來越不利,亞裔成為這一招生政策中受害最深的群體——這一群體人數(shù)不斷增長,平均成績不斷上升,但亞裔學生被一流大學錄取的比例和幾率越來越低,不僅遠低于黑人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數(shù)族裔,甚至還低于全美平均錄取率?!懊绹髮W招生平權(quán)法案'被判違憲,亞裔學生將告別種族歧視?!?/span>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教授Oi Yan Poon長期研究基于種族因素的大學招生政策,她研究了多所大學的招生數(shù)據(jù)——包括哈佛大學在此次訴訟中提交的數(shù)據(jù)——認為“沒有證據(jù)顯示存在反亞裔歧視的情況”。盡管如此,亞裔群體中潛伏的某種被種族邊緣化的真實感受,加上部分亞裔學生未能被精英大學錄取的個人經(jīng)歷,讓布魯姆這樣的活動家能夠加以利用,“以白人為主體的保守派政治勢力正在利用亞裔美國人的種族邊緣化經(jīng)歷,告訴他們,是啊,順便說一句,這里有一項你們無法從中獲益的政策。”
“他們利用的是一種毫無證據(jù)支持的恐懼?!盰oon告訴NPR。

諷刺的是,反對高等教育的種族不公實際上是有利于亞裔美國學生的。1978年,最高法院撤銷了大學招生的種族配額系統(tǒng),此舉被一些學者視為美國國家層面修正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開端。但最高法院以維護校園多樣性為由,并未干預大學在招生過程中將種族作為一個考慮因素。
作家、平權(quán)行動活動家Jeff Chang于1980年代就讀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校期間,他積極參與了反對亞裔歧視的行動。他指出,有證據(jù)顯示,當時的美國大學有意識地壓制亞裔美國學生的錄取率,但不是為了提高黑人或拉丁裔學生的錄取率,而是為了給白人學生留出更多的名額。Chang在接受NPR采訪時表示,當時他們成功地迫使加州大學承認,該校在亞裔學生和白人學生的競爭中有失公允地使前者處于不利地位。
在Chang看來,布魯姆及其同僚利用了亞裔群體面臨的真實問題和他們陷入的虛假話語,令亞裔群體與黑人和拉丁裔群體相互為敵,以實現(xiàn)撤銷大學校園多元化政策的目的。Chang曾于1987年參與創(chuàng)立了“公平錄取學生聯(lián)合組織”(Student Coalition for Fair Admissions),他不可避免地注意到,布魯姆創(chuàng)辦的“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ions)與他的組織僅一詞之差,而且偏偏去掉的是其中最關(guān)鍵的那個詞——“聯(lián)合”。
關(guān)于平權(quán)行動和“亞裔是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迷思,讓部分亞裔不自覺陷入反黑人、反拉丁裔的種族歧視中。一種常見的話語是,哈佛大學、北卡羅來納州大學“降分錄取”黑人和拉丁裔學生,因“種族配額”更加關(guān)照和照顧“差生”。但根據(jù)美國教育部2021年的數(shù)據(jù),哈佛大學黑人學生的畢業(yè)率為96%,與所有族裔的男性學生畢業(yè)率相同;西班牙裔學生的畢業(yè)率與白人學生的畢業(yè)率相同,都為97%。在北卡羅來納州大學,黑人學生的畢業(yè)率為85%,拉丁裔學生為91%,白人學生為92%,亞裔學生為94%。
蓋洛普調(diào)查顯示,黑人與拉丁裔學生面臨更高的輟學風險,不是因為他們學業(yè)成績不佳,而是因為他們更有可能需要照顧孩子、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經(jīng)濟是一大因素——許多有色人種學生難以承受高昂的學生貸款。另外一個因素是心理層面的:有色人種學生在以白人為主的校園里容易感到被孤立、缺乏安全感、甚至被攻擊。“華人支援平權(quán)行動”(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組織成員Sally Chen認為,后平權(quán)行動時代,黑人與拉丁裔學生的大學錄取率很有可能會走低,這將進一步惡化上述情況。
“打擊(黑人和拉丁裔學生)在這些教育機構(gòu)里的歸屬感,激發(fā)的是我們對匱乏的恐懼,讓我們感到我們需要為面包屑爭破頭,但其實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是我們需要把(少數(shù)族裔學生錄取的)蛋糕做大?!盋hen告訴NPR,讓亞裔相信他們未能從有種族意識的政策和實踐中獲益,還會造成另外一個后果,“它暗示了亞裔美國人不被這個國家的種族主義所影響?!?/span>
包括Chen在內(nèi)的一些平權(quán)行動支持者同意,我們有合理理由質(zhì)疑,部分一流大學是否有意壓制亞裔學生錄取人數(shù)。Chen認為,亞裔申請者在性格評測(personality ratings)中得分偏低,反映了某種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和隱形偏見。就這一方面而言,招生官確實需要接受反偏見培訓,克服他們在閱讀亞裔學生的申請材料時無意識流露的種族刻板印象。“招生過程有很多有待改進的空間。但這些目標絕對不是在教育中完全去除種族因素能達成的?!?/span>

一些亞裔學生或許確實在大學申請中面臨不公,但他們的升學機會更多其實是被白人學生搶走的。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43%的白人學生通過特殊關(guān)系被哈佛大學錄取——他們或者有校友聯(lián)系(legacy connections),或者有向哈佛捐款的父母,或者是體育生。界面文化此前曾報道過,美國頂級大學對體育特長生的破格錄取已屢屢引發(fā)教育公平問題的爭議。有評論者認為,頂級大學一些小眾且昂貴的體育項目(比如帆船運動、高爾夫、水球、擊劍和長曲棍球)可以說是“為富裕白人孩子量身定制的平權(quán)行動”。而禁止基于種族的平權(quán)行動招生政策,受益最大的,也恰恰是那些在美國教育系統(tǒng)中“更平等”的人——那些享有財富和特權(quán)的白人孩子。
上述研究得出結(jié)論,“取消體育生和校友子女的錄取偏好,將顯著改變錄取學生中的種族比例,白人學生的比例將下降,而其他種族的學生比例都將上升或保持不變?!?/span>
參考資料:
"What the Affirmative Action Ruling Mea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30, 2023.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30/us/affirmative-action-diversity-college-education.html
"A Question for Asian Americans Celebrating Affirmative Action's End: What Have We Won?” Los Angeles Times, July 1, 2023.
“How Affirmative Action Myths Divided People of Color”, NPR, July 2, 2023.
https://www.npr.org/2023/07/02/1183981097/affirmative-action-asian-americans-poc
"How Colleges Admissions Might Diversify Without Affirmative A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 2023.
https://www.nytimes.com/2023/07/02/us/affirmative-act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html
"Where Now for Workplace Diversity After Court’s Affirmative Action Ruling?” The Guardian, July 2, 2023.
https://www.theguardian.com/law/2023/jul/02/workplace-diversity-dei-supreme-court-affirmative-action
"Edward Blum Worked for Years to Overturn Affirmative Action. He’s Not Done”,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8, 2023.
https://www.nytimes.com/2023/07/08/us/edward-blum-affirmative-action-race.html
《美國最高法裁定大學平權(quán)行動違憲,招生不應(yīng)看膚色》,界面新聞
http://learnwithfaith.com/article/9659841.html
《風聲|歷史性一刻:美國“大學招生平權(quán)法案”被判違憲,亞裔學生將告別種族歧視》,鳳凰網(wǎng)
http://h5.ifeng.com/c/vivo/v002s6hb7td3B1lbWdLIN4ClNph7Uvyu0mcY6YfToymfvRs__?isNews=1&showComments=0
《奧運冠軍多學霸?談?wù)劽绹\動員選拔的“大學模式”》,界面文化
http://learnwithfaith.com/article/709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