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葉青
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xiàn)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yè)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guān)注薩爾曼·魯西迪遭襲、北極加速變暖、《盜火線》小說續(xù)作、《雪人》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逝世等話題。
北極正以近四倍于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
不久前“在北極穿短袖”登上了熱搜,相關(guān)視頻中,北極地區(qū)的科學人員稱當?shù)貧鉁馗哌_32.5攝氏度,一些人還穿上了短褲短袖,打起了冰上排球。
為什么北極的溫度會這么高?布里斯托爾大學自然地理學教授喬納森·班博(Jonathan Bamber)在The Conversation網(wǎng)站撰文分析道,新研究表明,自1979年以來,北極正在以近四倍于全球任何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和1980年相比,如今的北極平均溫度升高了近3攝氏度。如果你對這個氣溫漲幅的嚴重程度沒有什么概念,不妨參考一下全球溫度的上漲速度: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約1.1攝氏度。
北極迅速升溫,問題很大一部分出在海冰(sea ice)。海冰(厚度通常在1-5米之間)形成于冬季,在夏季會融化一部分,表面被白雪覆蓋,因此能將85%的太陽輻射反射出去。與之相反的則是無任何覆蓋物的海水,可以吸收90%的太陽輻射。故而當北極地區(qū)所在的北冰洋被海冰覆蓋時,它就像是一塊巨大的反光毯,減少了太陽輻射的吸收。而當全球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后,北冰洋的太陽輻射吸收率就會增加,海水溫度也隨之上升,進而加劇海冰的融化速度。如此不斷往返,溫度便會不斷升高,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也正是北極變暖速度快于其他地區(qū)的原因。
北極加速變暖背后有何隱患?班博提到了兩點。一是永凍土。北極地區(qū)有大量永凍土,其中儲存了能令全球溫度升高3攝氏度的二氧化碳含量。隨著北極溫度越來越高,夏季“松動”的永凍土層也會越來越深,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二是格陵蘭冰蓋。格陵蘭冰蓋是北半球最大的冰塊,完全融化后全球海平面將提高7.4米,這對許多沿海地區(qū)將形成致命的打擊。班博提醒道,盡管北極地區(qū)的溫度變化不盡相同,但就整體觀察而言升溫已經(jīng)十分嚴重,一旦跨過某個危險的數(shù)字,就會造成全球性的危害。
經(jīng)典犯罪片《盜火線》出版小說續(xù)作
由邁克爾·曼(Michael Mann)自編自導、阿爾·帕西諾(Al Pacino)與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主演的經(jīng)典犯罪片《盜火線》講述了洛杉磯探長文森特·漢納與匪徒尼爾·麥考利互相角逐的故事,1995年上映后全球一共收獲1.87億美元票房(約12.6億人民幣)——作為一部R級片,這個數(shù)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除了票房豐收外,《盜火線》因卡司的精湛表演和故事的巧妙安排而受到業(yè)內(nèi)人士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時至今日,不少人依然認為該片是曼最好的作品,期待他能推出續(xù)作。
在等待了漫長的27年后,《盜火線》的續(xù)作終于來了,不過不是電影,而是小說。由曼和驚悚小說作家梅格·嘉迪納(Meg Gardiner,代表作《記憶捕手》《下流秘密俱樂部》)共同撰寫的小說《盜火線2》(Heat 2)既是影片的前傳,也是后傳,時間設置在1995年電影里流血事件的后一天,但馬上便閃回到了1998年,主角麥考利得以“死而復生”。
《華盛頓郵報》的書評文章認為,在時間里反復穿梭,雖然一定程度上讓角色的形象更為豐滿,卻打亂了整部作品的節(jié)奏和張力,而這二者正是《盜火線》最令人稱贊的地方。在電影中,曼用了170分鐘,像子彈般將故事向那個不可避免又動人心弦的高潮急速推進;在這本書中,曼和嘉迪納用了470頁的筆墨,讓角色閑庭漫步,在即將高潮處卻又戛然而止,讓人讀起來頗為受挫。文章指出,續(xù)作小說與原作電影在節(jié)奏上的天差地別令人難以原諒,書寫上也時而簡要時而繁雜,不足以掩蓋情節(jié)上的拖沓,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續(xù)作。
《雪人》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逝世
據(jù)英國《獨立報》消息,經(jīng)企鵝蘭登書屋確認,作家、插畫家雷蒙德·布里格斯(Raymond Briggs)于當?shù)貢r間8月9日早晨逝世,享年88歲。布里格斯一生創(chuàng)作了20余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出版于1978年的《雪人》,全球銷量超過550萬冊。
1934年,布里格斯出生在倫敦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位送奶工,母親以前當過女仆。15歲時,布里格斯在文法學校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繪畫天分,但他認為學校的教育古板過時,不顧父母的反對退了學,轉(zhuǎn)而去溫布爾登藝術(shù)學院學習油畫——盡管他一開始想學的是卡通畫,在入學面試時,他被告知畫卡通并沒有什么前途。
1958年,布里格斯遇到了伯樂——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梅布爾·喬治(Mabel George )。在他的幫助下,布里格斯簽下人生第一份書約,幫童話故事集《彼得與小偷》(Peter and the Piskies)繪制插畫。在之后的幾年中,布里格斯一直從事插畫工作,很快他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許多繪本的文字質(zhì)量并不過關(guān)?!坝行├L本寫得太差了,我知道我能寫得更好,”布里格斯在2004年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回憶道,“所以我寫了一個故事,讓一位編輯朋友給點意見,結(jié)果他想出版這個故事。這就能說明當時的標準有多低了,一個沒有任何寫作經(jīng)驗的新人都能把他的第一個故事發(fā)表出來?!?/span>
1966年,布里格斯憑借繪本《布里格斯鵝媽媽童謠金典》獲得了英國兒童圖書插畫最高獎項凱特·格林納威獎。1973年,布里格斯的《圣誕老爸》再度拿下該獎,他一躍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兒童繪本作家之一,后續(xù)推出的《方格菌》《雪人》也大受好評,后者講述了一個在兒童繪本中并不常見的悲劇故事:男孩詹姆斯堆的雪人在午夜12點活了過來,他們成為了好朋友,但第二天詹姆斯醒來后,發(fā)現(xiàn)新朋友已經(jīng)融化了,地上只留下它的帽子和圍巾。
“(我的故事里)沒有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布里格斯2012年與《廣播時報》對談時說,“我創(chuàng)作的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故事。雪人會融化,我的父母過世了,小動物也會死去,鮮花總會凋零。所有事物都終將逝去,這里面并沒有什么特別悲傷的情緒,這就是真實的生活?!?/span>
“布里格斯喜歡裝出一副很專業(yè)、脾氣很不好的樣子,但我們會以他筆下的愛與失去來銘記他,”布里格斯的文學經(jīng)紀人希拉里·德拉米爾(Hilary Delamere)在《衛(wèi)報》的報道中緬懷道,“從收到這么多書迷的來信我就知道,他的繪本和動畫感動了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一直保持著好奇之心?!?/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