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冒閱讀之險,做生命過客:在半文盲時代向喬治·斯坦納討教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冒閱讀之險,做生命過客:在半文盲時代向喬治·斯坦納討教

斯坦納并不悲觀,他認為我們應(yīng)將自己視為生命的客人,對他人保持友好,要繼續(xù)奮斗,努力改善身邊的事物,試著做得更好。

喬治·斯坦納(1929-2020)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當代重要的知識分子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于今年2月離世,今年9月出版中文版的《漫長的星期六》讓我們得以不斷發(fā)掘和反思他長久以來思考的一系列問題——小說文體是否已經(jīng)衰落?非虛構(gòu)文體是否取代了虛構(gòu)問題的意義?人們是不是不愛閱讀了?而必須借由他的代表作《語言與沉默》,我們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斯坦納所要表達的重點。 

更重要之事在于,了解之后我們又當怎樣?斯坦納認為,我們應(yīng)當保持希望,做生命的客人,對他人保持友好——這也正是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的原因。 

喬治·斯坦納,當代杰出的知識分子,1929年生于法國巴黎,2020年逝于英國劍橋。斯坦納的父母是由奧利地移民巴黎的猶太人,家中有著濃厚的閱讀書籍與欣賞音樂的氛圍。1940年,由于擔憂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政策惡化,斯坦納全家搬至美國紐約。他在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后在劍橋獲得博士學位。1952年進入《經(jīng)濟學人》雜志社編輯部,之后前往普林斯頓高等人文學院。斯坦納曾任教于日內(nèi)瓦大學、牛津大學與哈佛大學,著有《語言與沉默》《巴別塔之后》等書。

一、敘事經(jīng)典的終結(jié)

在一篇評述梅里美小說藝術(shù)的文章里,斯坦納宣告,19世紀標志著敘事文學經(jīng)典地位的終結(jié),克萊斯特、愛倫坡、斯蒂文斯以及梅里美,都屬于最后一批純粹意義上的說書人,故事和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已轉(zhuǎn)移到了電影、廉價小說和五花八門的雜志之上。他分析了小說在20世紀的變革:故事本身成為了意識形態(tài)、哲學或心理動機的載體,而敘事之鏈成為了現(xiàn)代小說大師“懸掛意義的一條線”。正如詹姆斯和卡夫卡的作品里,虛構(gòu)的故事消失在情節(jié)和象征結(jié)構(gòu)里,??思{《喧嘩與騷動》或康拉德《諾斯特羅莫》的魅力也并不來自于故事。小說的藝術(shù)向內(nèi)轉(zhuǎn),小說家企圖用更多高難度技巧的吸引人們的注意,這一方面讓語言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也付出了代價。

《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
[美]喬治·斯坦納 著  李小均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為什么敘事文體會經(jīng)歷這樣的變化?斯坦納將原因歸結(jié)為,20世紀以來人們習慣于喧囂的生活,沉默和私人生活逐漸衰敗,小說的想象力已經(jīng)落后于現(xiàn)實。

“每日的新聞從四面八方砸向我們,將即時傳遞的震驚影像強加給我們,讓我們沉浸于戲劇性的原始感情;這樣的效果,任何經(jīng)典故事都不敢奢望。只有聳人聽聞的黃色小說或科幻小說才能夠在促銷刺激的市場上競爭?!?/p>

在這樣的情形下,從接受方面來說,剛剛收聽完動蕩嘈雜新聞的聽眾,很難平復下來閱讀需要平靜和想象力的文學——只有孩子成為了唯一的聆聽故事的人,許多經(jīng)典的敘事作品,從伊索寓言到狄更斯,都是依靠孩子來流傳的。而從創(chuàng)作方面來看,為了與這些喧鬧的媒介相比,小說需要尋找能夠引起人們感情動蕩的領(lǐng)域,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現(xiàn)在許多小說充滿了“強迫性的施虐與色情”。(色情書寫的泛濫也是斯坦納批評的重點之一,他認為,對生理的精確描述與其說解放天性,不如說加劇了隱私的消逝,反而剝奪了讀者的自由想象;表達愛的個性化語言資源正在變成陳詞濫調(diào),這與大眾消費文化中的隱私和個人風格消退相關(guān)。)

小說講故事的魅力轉(zhuǎn)移到電影媒介之上,這不只是斯坦納個人的觀察體會。在以大眾文化時代的講故事為主題的《敘事的勝利》一書中,作者羅伯特·弗爾福德也得出了類似的結(jié)論——20世紀雖然有很多像海明威這樣廣受歡迎的小說家,而“泰坦巨人式的”小說家已經(jīng)退位,小說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然而敘事功能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影視作品之中,后者代表的“工業(yè)化敘事的興起”(指為規(guī)模復制和發(fā)行設(shè)計的故事敘述)才是20世紀最為引人注目的文化果實。更引人深思的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明星而非作家成為了頭頂光環(huán)的浪漫故事的男女主角。 

《敘事的勝利: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
[加拿大]羅伯特·弗爾福德 著 李磊 譯
三輝圖書/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年

與敘事文體轉(zhuǎn)移的觀點相呼應(yīng)的是,在人生最后階段的訪談里,斯坦納也提到,他的一生都在逃避理解與研究電影,最終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電影,我們就不會擁有20世紀的高等文化?!保ā度宋膶W科的非人性:20世紀使人道德敗壞》 )

二、半文盲時代的到來

斯坦納將人人都閱讀“讀者文摘”而非經(jīng)典原文的時代稱為“半文盲時代”。他哀嘆著“半文盲時代”的到來:他聽說年輕人不再讀書或者只讀文摘或漫畫,考試制度也基于選定的文本、文選或者獲得文摘獎項的作品。他激烈反對“讀者文摘”的文體,因為文摘意味著別人的咀嚼與消化。

“讀者文摘這個傳遍全世界的詞是非??膳碌模疫€設(shè)立了文摘獎。那是別人咀嚼、消化過的事物。出于禮貌,我們就不談它是通過什么出口排出去的吧?”

斯坦納說,隨著一代代半文盲出現(xiàn),讀者與經(jīng)典的距離會越來越大,同時,將經(jīng)典現(xiàn)代化出版的企圖也越來越明顯,比如說將莎士比亞的作品改造為文摘或者白話的形式。 

“半文盲”一方面是指讀者群體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是對創(chuàng)作風潮的評價。也就是說,不僅讀者變得越來越無知,作者也傾向于寫得越來越簡單,這兩者無疑是互相交織的,斯坦納斷言,“當代英語的用法往往貧瘠、缺乏想象。政治和敘事的風格接近于文盲的水準?!?/p>

現(xiàn)代作家反對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追求簡潔的風格,而如果將“亞歷山大四部曲”(達雷爾著)中的一頁與海明威或者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進行比較,就像是“將鑲滿黃金珠寶的拜占庭時期鑲嵌圖與一張黑白照片放在一起”。即使承認海明威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斯坦納也表達了對海明威式簡明風格的不滿——簡單的語言并不能表達復雜的思想,海明威總要書寫獵手、漁夫、斗牛士,是因為語言與寫作對象有一致性,《罪與罰》包含了全部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是海明威的語言所無法承擔的。總而言之,“把語言緊縮到一種有力的抒情速寫,海明威縮小了供以觀察和書寫的生活空間?!碑斎灰灿姓娴睦?,斯坦納稱喬伊斯為自莎士比亞和羅伯特·伯頓之后“最偉大的語詞美食家”,但卻后繼無人。(《逃離言詞》1961) 

三、語言的墮落

“半文盲時代”到來的同時,“語言的撤退”也開始了。20世紀60年代,斯坦納感知到了語言危機的到來:首先,語言的王國縮小了,17世紀以前的語言王國幾乎包括了全部的經(jīng)驗和事實,而今只包含非常狹小的領(lǐng)地,大量的空間屬于非語詞的語言,像是數(shù)學、符號邏輯或方程式;其次,隨著政治的陳詞濫調(diào)的蔓延,語言也正在喪失其生命力——他評價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的英語“像新型洗滌劑推銷員的語言”,這種語言既不在于溝通,也不在于提升聽者心智,而只是出于躲避或者掩飾意義的需要。

在這樣語言環(huán)境中,現(xiàn)代作家可以利用的語言工具也受到了威脅,這威脅不光來自語言外部的擠壓,也來自語言內(nèi)部的墮落。語言貶值了,也變得“非人化”,這正是斯坦納《語言與沉默》所要闡釋的核心。要理解他所說的貶值與“非人化”,我們需要知曉,斯坦納對語言表達“真實”的強調(diào)以及論斷的背景:他認為語言的功能是表達真實;語句、生活和行動之間必須彼此相連——這也是他在晚年訪談中強調(diào)的;語言需要表達真實這一點,在20世紀納粹肆虐的歐洲顯得尤為可疑。斯坦納指出,最為極端的一個例子是,納粹時期的德國、一個人可以在晚上讀歌德和里爾克,第二天若無其事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繼續(xù)屠殺無辜。為什么文明不具有抵抗野蠻暴行的功能?他一再發(fā)問,難道文學并沒有讓人們變成更好的人,提高道德敏感度,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嗎?(《人文學科的非人性:20世紀使人道德敗壞》)

《漫長的星期六:斯坦納談話錄》
[美]喬治·斯坦納 [法]洛爾·阿德勒 著  秦三澍 王子童 譯
新民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年

斯坦納對語言“非人化”的描述,也不禁令人想起維克多·克萊普勒在《第三帝國的語言》一書中的觀察: 納粹語句、詞匯和用法通過成千上萬次的重復,讓人們不知不覺接受下來;德語成為了一種充斥著“最”的語言,戰(zhàn)斗隱喻與軍事色彩愈加濃重。斯坦納在寫作時雖沒看過《第三帝國的語言》,后來也注意到了自己的觀點與這部作品之間的相似,例如都提到了喬治·奧威爾的語言在政治暴行與謊言的壓力下失去其人文意義的觀點,他一代學者只不過在把前人的洞見運用到了語言的真實歷史之中。

斯坦納說,作家們有兩個選擇,努力使自己成為語言的代表,表現(xiàn)普遍的危機或者選擇沉默,因為比起“用自己的才華或漠然美化非人道”,沉默是更好的選擇,“當城市中的語言充滿了野蠻和謊言,再沒有什么比放棄寫成的詩歌更有力?!笨ǚ蚩ǖ膶懽骶腕w現(xiàn)了這兩種選擇?!ǚ蚩吹搅朔侨说罆r代的來臨,也描摹出了它的輪廓(比方說以《審判》預言了缺乏個性的殺手的無聊空虛,預言了極權(quán)主義塞進私生活的歇斯底里,因此寫出了人文主義危機的具體形態(tài)) ,然而也意識到文學在這種狀況下的微不足道,書寫這種不可言說的暴行會傷害到語言本身。

四、現(xiàn)實感的衰落

區(qū)分文盲的要素不僅在于風格和用語,也在于如何權(quán)衡社會意識與個人經(jīng)驗。在斯坦納看來,小說視角極端的個人化、遠離社會政治生活,也代表著一種割裂與脆弱。他將現(xiàn)實意識當做小說家的美德:普魯斯特保持著對政治與軍事事件的關(guān)注,他投向外部的眼光支撐著獨特甚至變態(tài)的人類行為觀;D.H.勞倫斯在書寫?yīng)M窄的個人事件時,也深刻地洞察到了階級關(guān)系(《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卡夫卡能夠?qū)懗觥秾徟小?,正是根植于他的法律訓練以及對階級關(guān)系和經(jīng)濟事實的關(guān)注。

斯坦納從小說誕生的背景出發(fā),強調(diào)小說文體出生于歷史和社會之中,與工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同步,與工商業(yè)社會的金錢與價值關(guān)系密切——小說描述的是此時此在的世界,只描寫社會與都市中生活的人,與俗世密不可分就是它的本質(zhì)特征。即使是漂流在荒蠻世界的魯濱遜發(fā)現(xiàn)了沙地上的腳印,也會認為這是人的記號而不是鬼怪或天使的印記。與現(xiàn)實的對等、牢牢抓住生活,就是小說要力圖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而當這一本質(zhì)功能衰落, 小說文體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危機。

致力于世俗現(xiàn)實,小說把真實的信息當成它的一大主要手段。喬治·艾略特和特羅洛普的作品中充滿了社會、政治和思想史。巴爾扎克的藝術(shù)包羅萬象,是當代生活的清單。人們閱讀左拉就可以學會十幾種手藝。即使打破了古典小說的邊限,進入史詩的領(lǐng)域,帶有典型的半人半神性和超自然力量,《白鯨》等小說也裝載著廣泛明晰的事實。

斯坦納斷言,小說如果放棄對現(xiàn)實的責任,也就背叛了自己。在20世紀的極端境況中,與現(xiàn)實報道的熱情與權(quán)威相比,他認為小說對“極惡的現(xiàn)實”陷入了沉默——這個時代文學現(xiàn)狀的主要特征,是非小說壓倒了傳統(tǒng)的虛構(gòu)形式。以集中營的主題來說,沒有一部作品能夠比得上貝特爾海姆的《告密的心》,“似乎我們時代的混亂步調(diào)與政治暴行,已經(jīng)迷亂或趕跑了古典文學和19世紀小說中那種大師建構(gòu)的自信想象?!毙≌f就沒有出路了嗎?隨著小說文體的衰落,小說的大量遺產(chǎn)和能量正在被紀實的形式吸收征用——斯坦納將之稱為一種“詩學的過渡階段”,這意味著小說的技法和規(guī)矩被用在心理、社會和科學材料上,小說的理念和資源正在非小說中起作用。在寫于1965年的一篇文章里,斯坦納總結(jié)道,過去十年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是社會學紀實作品《桑切斯的孩子們》 。

《桑切斯的孩子們》
[美] 奧斯卡·劉易斯 著  李雪順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

有意思的是,初版于上世紀60年代的《桑切斯的孩子們》一書在前言里也提到了對文學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的反思——當下的文學已經(jīng)喪失了反映現(xiàn)實的能力,社會學應(yīng)當接力踏入這片空白:19世紀時記錄工業(yè)化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是由文學家來完成的;而今日同樣的文化變革仍在欠發(fā)達國家不斷上演,我們卻看不到與之匹配的普世文學作品出現(xiàn)。文學沒有與社會現(xiàn)實與之匹配的重要原因在于,小說家都在忙著書寫反映中產(chǎn)生活的故事,已經(jīng)和中下階層與窮人的苦惱斷了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關(guān)心中下階層和貧困問題的社會學就有了一席之地。這與斯坦納所說的社會學著作吸收小說的技巧、規(guī)矩與觀念雖然角度不同,但都指出了小說陷入沉默之后紀實作品展現(xiàn)出的重要性。

五、閱讀的風險與生命的真實

人們閱讀的條件正在消失。斯坦納在生命階段最后的訪談里這樣說,一位讀者一般需要有三個條件:首先需要非常安靜的環(huán)境,而安靜已經(jīng)變成世界上最昂貴、最奢侈的東西;第二,要有一個私人空間,音樂的美妙在于可以和別人一起分享,音樂是一門分享的語言,而閱讀不是。第三,擁有書,而不需去借閱,因為讀書的時候必須握一支鉛筆。

即使承認“半文盲時代”已經(jīng)到來,他仍一再像讀者宣講閱讀的意義。對個人讀書經(jīng)歷的回憶是《漫長的星期六》中感人至深的一節(jié)。一次在法蘭克福車站轉(zhuǎn)車時,斯坦納注意到了一本作者名為策蘭的書——當時他并沒有聽過保羅·策蘭這個名字,當他開始翻閱這本書,“就知道那里面有一種遼闊的東西即將進入我的生命。” 一旦閱讀之書進入了生命,就再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將其驅(qū)趕:

“沒人能拿走我們牢記于心的東西。它和你在一起,它生長,它變化。你自高中時代背誦的偉大文本與你一道改變,隨著你的年齡、所處的環(huán)境而改變,你會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它?!?/p>

閱讀究竟能為個人帶來什么,最為明確的是,無論是書籍、音樂還是繪畫,它們都不是為了讓生命變得更加容易而存在的。斯坦納說,如果讀過了《蒙田隨筆》或是哈姆雷特,如果個人的人生沒有改變,那么他/她就是在用肉眼而非心靈閱讀,更進一步地說,用心靈閱讀意味著冒著風險閱讀,閱讀之后面對一個可能虛弱甚至殘缺的自己。

“讀了《安娜·卡列寧娜》或普魯斯特的人,在心靈的深處,能不體驗到新的虛弱或需求?……無論是文學還是哲學,無論是虛構(gòu)還是理論,都會有同樣的靈魂震顫蘇醒的感覺。這感覺或許就逐漸完全地占有我們,我們像中了魔一樣,在敬畏中前行,在殘缺的認識中前行?!?/p>

作為一位人文主義者,他為我們解答的最后一個問題是,我們應(yīng)當保持希望嗎?他將黑暗中等待的日子稱為“未知的星期六”,星期六象征著沒有保證的等待,是一種包含絕望——在這一天基督被殺戮和埋葬——又充滿希望的機制,而絕望和希望正是人類狀況的兩面。他的回答并不悲觀,我們應(yīng)當將自己視為生命的客人,對他人保持友好,要繼續(xù)奮斗,努力改善身邊的事物,試著做得更好。

在最末的一篇對話里,他又一次探究了生命中的“真實”——就像他談到語言時,認為真誠性是很難企及的,因為它要求時刻努力地進行自我批評,他認為自己的遺憾就在于未能足夠地沉浸于“真實的東西”,真實的東西指的是將自己全身心投入,生命的威脅、死亡、恥辱和債務(wù)都無所畏懼:

“為了過一種純粹的生活,不惜冒一切風險。超越自我的登山者每次都這樣做,深海潛水員每次都這樣做,就是為了知道何為絕對的迷醉——那就是心無旁騖的境界,所有的布爾喬亞的美德都不復存在。但我沒有這種極致地冒險的勇氣?!?/p>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冒閱讀之險,做生命過客:在半文盲時代向喬治·斯坦納討教

斯坦納并不悲觀,他認為我們應(yīng)將自己視為生命的客人,對他人保持友好,要繼續(xù)奮斗,努力改善身邊的事物,試著做得更好。

喬治·斯坦納(1929-2020)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當代重要的知識分子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于今年2月離世,今年9月出版中文版的《漫長的星期六》讓我們得以不斷發(fā)掘和反思他長久以來思考的一系列問題——小說文體是否已經(jīng)衰落?非虛構(gòu)文體是否取代了虛構(gòu)問題的意義?人們是不是不愛閱讀了?而必須借由他的代表作《語言與沉默》,我們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斯坦納所要表達的重點。 

更重要之事在于,了解之后我們又當怎樣?斯坦納認為,我們應(yīng)當保持希望,做生命的客人,對他人保持友好——這也正是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的原因。 

喬治·斯坦納,當代杰出的知識分子,1929年生于法國巴黎,2020年逝于英國劍橋。斯坦納的父母是由奧利地移民巴黎的猶太人,家中有著濃厚的閱讀書籍與欣賞音樂的氛圍。1940年,由于擔憂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政策惡化,斯坦納全家搬至美國紐約。他在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后在劍橋獲得博士學位。1952年進入《經(jīng)濟學人》雜志社編輯部,之后前往普林斯頓高等人文學院。斯坦納曾任教于日內(nèi)瓦大學、牛津大學與哈佛大學,著有《語言與沉默》《巴別塔之后》等書。

一、敘事經(jīng)典的終結(jié)

在一篇評述梅里美小說藝術(shù)的文章里,斯坦納宣告,19世紀標志著敘事文學經(jīng)典地位的終結(jié),克萊斯特、愛倫坡、斯蒂文斯以及梅里美,都屬于最后一批純粹意義上的說書人,故事和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已轉(zhuǎn)移到了電影、廉價小說和五花八門的雜志之上。他分析了小說在20世紀的變革:故事本身成為了意識形態(tài)、哲學或心理動機的載體,而敘事之鏈成為了現(xiàn)代小說大師“懸掛意義的一條線”。正如詹姆斯和卡夫卡的作品里,虛構(gòu)的故事消失在情節(jié)和象征結(jié)構(gòu)里,福克納《喧嘩與騷動》或康拉德《諾斯特羅莫》的魅力也并不來自于故事。小說的藝術(shù)向內(nèi)轉(zhuǎn),小說家企圖用更多高難度技巧的吸引人們的注意,這一方面讓語言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也付出了代價。

《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
[美]喬治·斯坦納 著  李小均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為什么敘事文體會經(jīng)歷這樣的變化?斯坦納將原因歸結(jié)為,20世紀以來人們習慣于喧囂的生活,沉默和私人生活逐漸衰敗,小說的想象力已經(jīng)落后于現(xiàn)實。

“每日的新聞從四面八方砸向我們,將即時傳遞的震驚影像強加給我們,讓我們沉浸于戲劇性的原始感情;這樣的效果,任何經(jīng)典故事都不敢奢望。只有聳人聽聞的黃色小說或科幻小說才能夠在促銷刺激的市場上競爭?!?/p>

在這樣的情形下,從接受方面來說,剛剛收聽完動蕩嘈雜新聞的聽眾,很難平復下來閱讀需要平靜和想象力的文學——只有孩子成為了唯一的聆聽故事的人,許多經(jīng)典的敘事作品,從伊索寓言到狄更斯,都是依靠孩子來流傳的。而從創(chuàng)作方面來看,為了與這些喧鬧的媒介相比,小說需要尋找能夠引起人們感情動蕩的領(lǐng)域,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現(xiàn)在許多小說充滿了“強迫性的施虐與色情”。(色情書寫的泛濫也是斯坦納批評的重點之一,他認為,對生理的精確描述與其說解放天性,不如說加劇了隱私的消逝,反而剝奪了讀者的自由想象;表達愛的個性化語言資源正在變成陳詞濫調(diào),這與大眾消費文化中的隱私和個人風格消退相關(guān)。)

小說講故事的魅力轉(zhuǎn)移到電影媒介之上,這不只是斯坦納個人的觀察體會。在以大眾文化時代的講故事為主題的《敘事的勝利》一書中,作者羅伯特·弗爾福德也得出了類似的結(jié)論——20世紀雖然有很多像海明威這樣廣受歡迎的小說家,而“泰坦巨人式的”小說家已經(jīng)退位,小說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然而敘事功能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影視作品之中,后者代表的“工業(yè)化敘事的興起”(指為規(guī)模復制和發(fā)行設(shè)計的故事敘述)才是20世紀最為引人注目的文化果實。更引人深思的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明星而非作家成為了頭頂光環(huán)的浪漫故事的男女主角。 

《敘事的勝利: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
[加拿大]羅伯特·弗爾福德 著 李磊 譯
三輝圖書/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年

與敘事文體轉(zhuǎn)移的觀點相呼應(yīng)的是,在人生最后階段的訪談里,斯坦納也提到,他的一生都在逃避理解與研究電影,最終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電影,我們就不會擁有20世紀的高等文化?!保ā度宋膶W科的非人性:20世紀使人道德敗壞》 )

二、半文盲時代的到來

斯坦納將人人都閱讀“讀者文摘”而非經(jīng)典原文的時代稱為“半文盲時代”。他哀嘆著“半文盲時代”的到來:他聽說年輕人不再讀書或者只讀文摘或漫畫,考試制度也基于選定的文本、文選或者獲得文摘獎項的作品。他激烈反對“讀者文摘”的文體,因為文摘意味著別人的咀嚼與消化。

“讀者文摘這個傳遍全世界的詞是非??膳碌?,而且還設(shè)立了文摘獎。那是別人咀嚼、消化過的事物。出于禮貌,我們就不談它是通過什么出口排出去的吧?”

斯坦納說,隨著一代代半文盲出現(xiàn),讀者與經(jīng)典的距離會越來越大,同時,將經(jīng)典現(xiàn)代化出版的企圖也越來越明顯,比如說將莎士比亞的作品改造為文摘或者白話的形式。 

“半文盲”一方面是指讀者群體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是對創(chuàng)作風潮的評價。也就是說,不僅讀者變得越來越無知,作者也傾向于寫得越來越簡單,這兩者無疑是互相交織的,斯坦納斷言,“當代英語的用法往往貧瘠、缺乏想象。政治和敘事的風格接近于文盲的水準?!?/p>

現(xiàn)代作家反對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追求簡潔的風格,而如果將“亞歷山大四部曲”(達雷爾著)中的一頁與海明威或者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進行比較,就像是“將鑲滿黃金珠寶的拜占庭時期鑲嵌圖與一張黑白照片放在一起”。即使承認海明威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斯坦納也表達了對海明威式簡明風格的不滿——簡單的語言并不能表達復雜的思想,海明威總要書寫獵手、漁夫、斗牛士,是因為語言與寫作對象有一致性,《罪與罰》包含了全部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是海明威的語言所無法承擔的。總而言之,“把語言緊縮到一種有力的抒情速寫,海明威縮小了供以觀察和書寫的生活空間?!碑斎灰灿姓娴睦?,斯坦納稱喬伊斯為自莎士比亞和羅伯特·伯頓之后“最偉大的語詞美食家”,但卻后繼無人。(《逃離言詞》1961) 

三、語言的墮落

“半文盲時代”到來的同時,“語言的撤退”也開始了。20世紀60年代,斯坦納感知到了語言危機的到來:首先,語言的王國縮小了,17世紀以前的語言王國幾乎包括了全部的經(jīng)驗和事實,而今只包含非常狹小的領(lǐng)地,大量的空間屬于非語詞的語言,像是數(shù)學、符號邏輯或方程式;其次,隨著政治的陳詞濫調(diào)的蔓延,語言也正在喪失其生命力——他評價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的英語“像新型洗滌劑推銷員的語言”,這種語言既不在于溝通,也不在于提升聽者心智,而只是出于躲避或者掩飾意義的需要。

在這樣語言環(huán)境中,現(xiàn)代作家可以利用的語言工具也受到了威脅,這威脅不光來自語言外部的擠壓,也來自語言內(nèi)部的墮落。語言貶值了,也變得“非人化”,這正是斯坦納《語言與沉默》所要闡釋的核心。要理解他所說的貶值與“非人化”,我們需要知曉,斯坦納對語言表達“真實”的強調(diào)以及論斷的背景:他認為語言的功能是表達真實;語句、生活和行動之間必須彼此相連——這也是他在晚年訪談中強調(diào)的;語言需要表達真實這一點,在20世紀納粹肆虐的歐洲顯得尤為可疑。斯坦納指出,最為極端的一個例子是,納粹時期的德國、一個人可以在晚上讀歌德和里爾克,第二天若無其事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繼續(xù)屠殺無辜。為什么文明不具有抵抗野蠻暴行的功能?他一再發(fā)問,難道文學并沒有讓人們變成更好的人,提高道德敏感度,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嗎?(《人文學科的非人性:20世紀使人道德敗壞》)

《漫長的星期六:斯坦納談話錄》
[美]喬治·斯坦納 [法]洛爾·阿德勒 著  秦三澍 王子童 譯
新民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年

斯坦納對語言“非人化”的描述,也不禁令人想起維克多·克萊普勒在《第三帝國的語言》一書中的觀察: 納粹語句、詞匯和用法通過成千上萬次的重復,讓人們不知不覺接受下來;德語成為了一種充斥著“最”的語言,戰(zhàn)斗隱喻與軍事色彩愈加濃重。斯坦納在寫作時雖沒看過《第三帝國的語言》,后來也注意到了自己的觀點與這部作品之間的相似,例如都提到了喬治·奧威爾的語言在政治暴行與謊言的壓力下失去其人文意義的觀點,他一代學者只不過在把前人的洞見運用到了語言的真實歷史之中。

斯坦納說,作家們有兩個選擇,努力使自己成為語言的代表,表現(xiàn)普遍的危機或者選擇沉默,因為比起“用自己的才華或漠然美化非人道”,沉默是更好的選擇,“當城市中的語言充滿了野蠻和謊言,再沒有什么比放棄寫成的詩歌更有力?!笨ǚ蚩ǖ膶懽骶腕w現(xiàn)了這兩種選擇?!ǚ蚩吹搅朔侨说罆r代的來臨,也描摹出了它的輪廓(比方說以《審判》預言了缺乏個性的殺手的無聊空虛,預言了極權(quán)主義塞進私生活的歇斯底里,因此寫出了人文主義危機的具體形態(tài)) ,然而也意識到文學在這種狀況下的微不足道,書寫這種不可言說的暴行會傷害到語言本身。

四、現(xiàn)實感的衰落

區(qū)分文盲的要素不僅在于風格和用語,也在于如何權(quán)衡社會意識與個人經(jīng)驗。在斯坦納看來,小說視角極端的個人化、遠離社會政治生活,也代表著一種割裂與脆弱。他將現(xiàn)實意識當做小說家的美德:普魯斯特保持著對政治與軍事事件的關(guān)注,他投向外部的眼光支撐著獨特甚至變態(tài)的人類行為觀;D.H.勞倫斯在書寫?yīng)M窄的個人事件時,也深刻地洞察到了階級關(guān)系(《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卡夫卡能夠?qū)懗觥秾徟小?,正是根植于他的法律訓練以及對階級關(guān)系和經(jīng)濟事實的關(guān)注。

斯坦納從小說誕生的背景出發(fā),強調(diào)小說文體出生于歷史和社會之中,與工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同步,與工商業(yè)社會的金錢與價值關(guān)系密切——小說描述的是此時此在的世界,只描寫社會與都市中生活的人,與俗世密不可分就是它的本質(zhì)特征。即使是漂流在荒蠻世界的魯濱遜發(fā)現(xiàn)了沙地上的腳印,也會認為這是人的記號而不是鬼怪或天使的印記。與現(xiàn)實的對等、牢牢抓住生活,就是小說要力圖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而當這一本質(zhì)功能衰落, 小說文體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危機。

致力于世俗現(xiàn)實,小說把真實的信息當成它的一大主要手段。喬治·艾略特和特羅洛普的作品中充滿了社會、政治和思想史。巴爾扎克的藝術(shù)包羅萬象,是當代生活的清單。人們閱讀左拉就可以學會十幾種手藝。即使打破了古典小說的邊限,進入史詩的領(lǐng)域,帶有典型的半人半神性和超自然力量,《白鯨》等小說也裝載著廣泛明晰的事實。

斯坦納斷言,小說如果放棄對現(xiàn)實的責任,也就背叛了自己。在20世紀的極端境況中,與現(xiàn)實報道的熱情與權(quán)威相比,他認為小說對“極惡的現(xiàn)實”陷入了沉默——這個時代文學現(xiàn)狀的主要特征,是非小說壓倒了傳統(tǒng)的虛構(gòu)形式。以集中營的主題來說,沒有一部作品能夠比得上貝特爾海姆的《告密的心》,“似乎我們時代的混亂步調(diào)與政治暴行,已經(jīng)迷亂或趕跑了古典文學和19世紀小說中那種大師建構(gòu)的自信想象?!毙≌f就沒有出路了嗎?隨著小說文體的衰落,小說的大量遺產(chǎn)和能量正在被紀實的形式吸收征用——斯坦納將之稱為一種“詩學的過渡階段”,這意味著小說的技法和規(guī)矩被用在心理、社會和科學材料上,小說的理念和資源正在非小說中起作用。在寫于1965年的一篇文章里,斯坦納總結(jié)道,過去十年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是社會學紀實作品《桑切斯的孩子們》 。

《桑切斯的孩子們》
[美] 奧斯卡·劉易斯 著  李雪順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

有意思的是,初版于上世紀60年代的《桑切斯的孩子們》一書在前言里也提到了對文學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的反思——當下的文學已經(jīng)喪失了反映現(xiàn)實的能力,社會學應(yīng)當接力踏入這片空白:19世紀時記錄工業(yè)化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是由文學家來完成的;而今日同樣的文化變革仍在欠發(fā)達國家不斷上演,我們卻看不到與之匹配的普世文學作品出現(xiàn)。文學沒有與社會現(xiàn)實與之匹配的重要原因在于,小說家都在忙著書寫反映中產(chǎn)生活的故事,已經(jīng)和中下階層與窮人的苦惱斷了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關(guān)心中下階層和貧困問題的社會學就有了一席之地。這與斯坦納所說的社會學著作吸收小說的技巧、規(guī)矩與觀念雖然角度不同,但都指出了小說陷入沉默之后紀實作品展現(xiàn)出的重要性。

五、閱讀的風險與生命的真實

人們閱讀的條件正在消失。斯坦納在生命階段最后的訪談里這樣說,一位讀者一般需要有三個條件:首先需要非常安靜的環(huán)境,而安靜已經(jīng)變成世界上最昂貴、最奢侈的東西;第二,要有一個私人空間,音樂的美妙在于可以和別人一起分享,音樂是一門分享的語言,而閱讀不是。第三,擁有書,而不需去借閱,因為讀書的時候必須握一支鉛筆。

即使承認“半文盲時代”已經(jīng)到來,他仍一再像讀者宣講閱讀的意義。對個人讀書經(jīng)歷的回憶是《漫長的星期六》中感人至深的一節(jié)。一次在法蘭克福車站轉(zhuǎn)車時,斯坦納注意到了一本作者名為策蘭的書——當時他并沒有聽過保羅·策蘭這個名字,當他開始翻閱這本書,“就知道那里面有一種遼闊的東西即將進入我的生命?!?一旦閱讀之書進入了生命,就再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將其驅(qū)趕:

“沒人能拿走我們牢記于心的東西。它和你在一起,它生長,它變化。你自高中時代背誦的偉大文本與你一道改變,隨著你的年齡、所處的環(huán)境而改變,你會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它?!?/p>

閱讀究竟能為個人帶來什么,最為明確的是,無論是書籍、音樂還是繪畫,它們都不是為了讓生命變得更加容易而存在的。斯坦納說,如果讀過了《蒙田隨筆》或是哈姆雷特,如果個人的人生沒有改變,那么他/她就是在用肉眼而非心靈閱讀,更進一步地說,用心靈閱讀意味著冒著風險閱讀,閱讀之后面對一個可能虛弱甚至殘缺的自己。

“讀了《安娜·卡列寧娜》或普魯斯特的人,在心靈的深處,能不體驗到新的虛弱或需求?……無論是文學還是哲學,無論是虛構(gòu)還是理論,都會有同樣的靈魂震顫蘇醒的感覺。這感覺或許就逐漸完全地占有我們,我們像中了魔一樣,在敬畏中前行,在殘缺的認識中前行。”

作為一位人文主義者,他為我們解答的最后一個問題是,我們應(yīng)當保持希望嗎?他將黑暗中等待的日子稱為“未知的星期六”,星期六象征著沒有保證的等待,是一種包含絕望——在這一天基督被殺戮和埋葬——又充滿希望的機制,而絕望和希望正是人類狀況的兩面。他的回答并不悲觀,我們應(yīng)當將自己視為生命的客人,對他人保持友好,要繼續(xù)奮斗,努力改善身邊的事物,試著做得更好。

在最末的一篇對話里,他又一次探究了生命中的“真實”——就像他談到語言時,認為真誠性是很難企及的,因為它要求時刻努力地進行自我批評,他認為自己的遺憾就在于未能足夠地沉浸于“真實的東西”,真實的東西指的是將自己全身心投入,生命的威脅、死亡、恥辱和債務(wù)都無所畏懼:

“為了過一種純粹的生活,不惜冒一切風險。超越自我的登山者每次都這樣做,深海潛水員每次都這樣做,就是為了知道何為絕對的迷醉——那就是心無旁騖的境界,所有的布爾喬亞的美德都不復存在。但我沒有這種極致地冒險的勇氣?!?/p>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