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尹清露
編輯 | 黃月
我們需要的不再是希望,而是一種細致的、擺脫希望的方式。
法國哲學家、人類學家布魯諾·拉圖爾曾這樣寫道。當我們還在冥思苦想這種方式是什么的時候,75歲的拉圖爾已溘然長逝。
70年代至80年代,拉圖爾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為基礎發(fā)表了與史蒂夫?伍爾加合著的《實驗室生活》以及《科學在行動》等著作,并成為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ANT)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2000年代以來,拉圖爾經(jīng)歷了職業(yè)生涯中的巨大轉向,他開始關注人類世背景下的氣候危機問題(他稱之為“生態(tài)學突變”,即ecological mutation),詹姆斯·洛夫洛克的蓋婭假說則成為了他此后持續(xù)的學術參照物。2020年伊始,拉圖爾對環(huán)境問題的關切延伸到了對新冠疫情的思考中,他把氣候問題和疫情看作是“兩個互相嵌入的楔子”,前者關于人類如何深刻影響了環(huán)境,后者則關于環(huán)境改變人類。
以跨學科著稱的拉圖爾是當代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可能也是受誤解最多的一位,畢竟他的著名觀點“科學事實不是被發(fā)現(xiàn)的,而是被制造的”看上去后現(xiàn)代意味十足,還留下了一連串的疑問:被誰制造的?科學并不真實嗎?拉圖爾信奉不可知論嗎?
借由拉圖爾此前的作品與訪談,我們可以一同澄清這些誤解,并回顧他為反思氣候變化、新冠疫情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帶來了什么。
“從未現(xiàn)代過”與氣候危機
即使是從字面來看,拉圖爾的那句“我們從未現(xiàn)代過”就足以反駁“后現(xiàn)代”的批評了。之所以說“從未”,而不是“已然跨過”,是因為現(xiàn)代性本身建立在名為“純化”的虛假實踐之上——自然和文化被區(qū)分開來,大氣層上的科學策略和國家首腦熱衷的事務分屬于天秤兩邊。然而,這一界限并不存在,它們本來就是混雜交融的。
既然如此,不管是認為文化被自然決定、科學可以客觀認識自然的實證主義,還是認為科學是人為制造的建構主義,在拉圖爾看來就都值得反對。拉圖爾轉而強調一種無法被還原到任意一方的“對稱性”,并認為我們屬于一個社會物質集合,里面既有人也有非人,既有盟友也有對手。
這種非還原主義在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中可以用一個精煉的例子來予以說明:當善良的市民拿到一把手槍,他會做什么?如果我們認為科學技術只是道具、自由意志高于一切,那么他就不會開槍;如果認同技術決定論,他便有可能屈于槍的威力扣下扳機——然而,此時的行動者已經(jīng)不再是槍或者市民,而是兩者的復合體,他們會互相影響、產(chǎn)生難以下定論的結果。當行動者不斷疊加,最終形成的就是我們棲居的蓋婭地球,它不是伽利略設想的 “惰性物體”,而是綻放出種種不可預測的聯(lián)系的場所。
可是,我們真的看不出這種區(qū)分的虛假嗎?也不一定。人類學家倒是很擅長處理自然-文化的綜合體,當他們去到田野,就能利用當?shù)氐姆乾F(xiàn)代性宇宙觀、把民族神話、系譜學、政體、技術、宗教與儀式全部融進一部巨著。但是,“可惜我們是現(xiàn)代人,沒人會像人類學家那樣研究我們。”
更加可惜的是,現(xiàn)代人越是認為自然是存在于人類外部的、和社會無關的東西,就越會任由水面之下混種物的增生,而這已經(jīng)導致了氣候危機的發(fā)生。在《面對蓋婭》一書中,拉圖爾描述了多年前看到的一段舞蹈表演:舞者為了躲避讓她心慌的東西,倒退著逃跑,但是她又不時轉身去看,一次比一次擔憂,仿佛這東西就是因為她的逃遁引起的。拉圖爾認為,這段舞蹈表達出了某種時代精神——是我們導致了氣候突變,起先不予承認,直到最后不得不面對。
然而,由于現(xiàn)代人的思維慣性,我們對氣候危機的回應還遠遠不夠。在2018年的著作《腳踏實地:新氣候體制下的政治》中,拉圖爾憂心忡忡地看到,雖然綠色生態(tài)運動自從20世紀70年代就在歐洲和美國出現(xiàn)了,但至今仍未在政治上產(chǎn)生很大影響。他認為,左派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指責,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從來就不夠“唯物”,它考慮更多的是工人的報酬和工作條件,而不是整個過程對自然的殘酷剝削;右派擔心的則是降低稅收和放松管制,同樣沒想過這會對地球造成怎樣的影響。
難道全球精英們真的那么愚蠢、以為氣候變化是假的嗎?當然不是,他們知道全球化的繁榮承諾無法實現(xiàn),由此產(chǎn)生了“世外桃源(out-of-the-world)”的想法,也就是一邊嘴上否認危機的嚴重性,一邊大量囤積財富來應對可能到來的毀滅——總之,如果泰坦尼克號正在沉沒,投資最好的救生艇就行了。這正是特朗普政府的做法,通過2017年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美國認識到地球不值得為之奮斗,美國需要更為自己著想。然而,借由拉圖爾的觀點,自認為可以“脫離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也依然屬于“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生存與自然無關的現(xiàn)代迷思。
疫情與病毒:封鎖后的思考
在寫出《腳踏實地》之后,2020年新冠降臨大地。拉圖爾發(fā)現(xiàn),疫情后的封鎖狀態(tài)雖然有著諸多不便,卻對氣候危機中“世外桃源”的妄想有很好的警醒作用。雖然疫情造成的痛苦并不平均,但即便是富人俱樂部的成員也發(fā)現(xiàn)自己必須被“鎖定”在地球內部,只能生活在陸地之上。種種思考促使拉圖爾寫出了《大封鎖之后:一部變形記》,這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對于拉圖爾來說,封鎖的體驗與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中主角格雷戈爾的經(jīng)歷非常相似。格雷戈爾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能力、不得不讓家人給他送飯,我們也差不多——被迫失去自由、被關在狹窄的公寓或家里。但與此同時,疫情又打破了國家邊界仍可以庇護我們的想象,因為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傳播、輕易跨越國境。
失去“被邊界保護的自由”,就如同安心在家看恐怖片時卻發(fā)現(xiàn)鬼近在身旁,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感受。然而蓋婭假說再一次提醒我們,地球本來就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但不受管理的活的有機體,它既沒有邊界,也不存在無限制的自由。疫情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看到為什么諸如進步、擴張、劃定疆域的現(xiàn)代情感并不一定正常,而為什么人類、白蟻、巖石和河流之間的共享關聯(lián)和關切應該被提上日程。
在這樣的圖景中,克服疫情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拉圖爾提到,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引起疫情危機的元兇——病毒——就出現(xiàn)在人類內部、用細微的方式侵入人體組織、并且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擺脫它,即使平日戴上口罩,吃飯時也不得不摘下來,暴露在某種程度的感染可能中——這再次說明了人們把自然外部化的失敗。
正如拉圖爾曾經(jīng)提到的,當氣候危機來臨,許多人的反應是:“既然威脅如此嚴重,那我們更要抱緊地球這個系統(tǒng),要徹底控制它、不讓它發(fā)生錯亂,”疫情卻打破了這一幻想。按照羅安清在《末日松茸》一書中的說法,資本主義會通過一系列轉譯來使非人類存在變?yōu)楸划惢馁Y源,但松茸是一種在資本主義的縫隙中、沒有被完全客體化的存在。它氣味濃烈,總是喚起復雜的情緒感受,這種感受——用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的話來說——便是“共鳴”,而產(chǎn)生共鳴的事物一定是還未被我們完全了解的。那么,介于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病毒,也是這樣無法被掌控的能動者。
拉圖爾還替我們指出,之所以歷史上爆發(fā)過多次瘟疫、人類卻仍舊健忘,就是因為病毒被默認為只出現(xiàn)在生物學課本上、存在于邊緣地帶,然而它已經(jīng)以全新的語法改變了日常生活(無論是它本身產(chǎn)生的改變,還是它所引起的政治舉措)。而即使疫情結束,氣候突變也不會結束,為了不重蹈遺忘歷史的覆轍,我們必須學會在混雜物中間、在沖突中生存下去。
回顧拉圖爾的理論,它們也并非完全沒有可批評之處,比如時常被人提及的過于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缺乏倫理思考。美國人類學者基姆·福頓(Kim Fortun)還提出,拉圖爾喜歡用一些很大的符號和概念,經(jīng)常從“疫苗”驟然上升到抽象的“人類世”,這讓具體的歷史發(fā)展、利益沖突變得無從找尋。日本人類學者久保明教也曾提到,拉圖爾在對各學科進行討論時,并沒有把“認真”對待這些學科視為前提,他的那些深遠影響看上去似乎只是外圍的過眼云煙。只有從內部對學科進行重組,對拉圖爾的引用才會真正有效。
不過,能讓晦澀的技術哲學思考進入更廣闊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科外普遍讀者的興趣,這已經(jīng)是他的厲害之處。讀過拉圖爾的著作,我們也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如同變成昆蟲的格雷戈爾,擁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視角,又或者,我們本來就是昆蟲?畢竟,我們從未現(xiàn)代過,也不需要變得更現(xiàn)代了。
參考文獻:
《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法] 布魯諾?拉圖 著 陳榮泰 / 伍啟鴻 譯 群學出版社 2019-7
《我們從未現(xiàn)代過:對稱性人類學論集》[法]布魯諾·拉圖爾 著 劉鵬/安涅思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2-4
Bruno Latour. (2021) After Lockdown: A Metamorphosis, Polity
Bruno Latour. (2018) Down to Earth: Politics in the New Climatic Regime, Polity
“久保明教:『Bruno?Latour的入門指南 』(2019)” 進擊的世間師
『ブルーノ?ラトゥールの取説』久保明教 著 月曜社 2019-8
【Kyoto Prize Commemorative Lecture】Bruno Latour “How to React to a Change in Cosmology”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