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華為儲能2023:一份60分的答卷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華為儲能2023:一份60分的答卷

面對國內火爆的儲能市場,看似保守冷靜的華為,在等待一個一躍而起的臨界點。

文|新能源產業(yè)家

“今年華為確實不激進、偏保守,只是在默默積累項目案例?!?/p>

不久前,筆者與一位了解華為儲能的人士交流,他給出了上述評價。

新能源產業(yè)家梳理發(fā)現,今年以來,除了一些示范項目(三峽如東、中廣核湖北公安、華潤河南內黃等),華為并沒有參與到大規(guī)模釋放的央企集采中;海外市場訂單方面的消息也寥寥。

這和今年的儲能行業(yè)顯得“格格不入”。2023年,整個儲能產業(yè)都彌漫著廝殺的滾滾煙塵。老牌巨頭、行業(yè)新秀,抑或跨界玩家,都頻放大招,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圈進最多的地盤。

拼殺還蔓延到海外,Made in China擠爆美國、歐洲、南美等各大展會。國內企業(yè)與國外廠商簽訂大單的消息不絕于耳。

儲能是支撐能源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規(guī)模誘人。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儲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1000GW。

儲能市場的體量,完全可以再造一家巨頭。那么,當下華為儲能的保守,有多少出于無奈,又有多少是主動選擇的結果?

向來以強悍著稱,華為它會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嗎?顯然,它只是在等待一個一躍而起的臨界點。

01、不賺錢的項目不做,華為大儲落地示范項目

憑借供應鏈優(yōu)勢,國內儲能產業(yè)正在釋放出領跑全球的競爭力,就像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逆變器、光伏組件等一樣。

來自Wood Mackenzie的數據顯示,2022年,陽光電源以16%的市場份額,將Fluence拉下馬,登上全球第一的鐵王座。Fluence、特斯拉、華為、比亞迪等位列其后,占比分別為14%、14%、9%、9%。

來源:Wood Mackenzie;排名基于2022年儲能系統集成商的shipment numbers;涵蓋大儲、戶儲和工商業(yè)場景

從以上排名來看,華為儲能2022年的成績并不遜色。一份廣為流傳的調研紀要顯示,2022年,華為儲能出貨量總計為5GWh,其中,4.2GWh是戶儲,0.8GWh為大型儲能。

華為儲能布局以戶儲為主,而戶儲主要集中在海外。多位業(yè)內人士對筆者表示,華為戶儲做得不錯,特別是在歐洲,競爭力突出。

大儲是華為儲能需要盡快補齊的短板。主要原因在于,大儲關系到業(yè)務的體量。儲能是典型的制造業(yè),只有達到一定規(guī)模,總利潤才能得到保證。

要做大大儲體量,繞不開中國和美國兩大市場。

國內是全球大儲規(guī)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場。來自中關村儲能技術產業(yè)聯盟的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guī)模突破10GW,達到12.3GW/25.5GWh,同比分別增加925%、920%。

前三季度儲能系統中標規(guī)模達到9.1GW/38.7GWh,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59%的中標量來自“五大六小”及“兩建”的集采。

為了爭食集采蛋糕,40-60家同時參與競標幾乎成為常態(tài),報價也不斷刷新紀錄。

近期,中車株洲所更是報出了歷史性低價。在廣東省能源集團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MW/900MWh儲能系統采購中,4小時系統,中車株洲所報出0.638元/Wh,震驚業(yè)界。這一做法,被解讀為:趁著年底,中車株洲所再沖一波規(guī)模。

再看華為,國內大儲市場,其并未參與到央企集采中,僅落地一些“示范項目”。

據新能源產業(yè)家不完全統計,華為落地項目包括:三峽如東200MW/400MWh豐儲儲能項目、中廣核湖北公安縣的100MW/200MWh項目、華潤電力河南內黃縣100MW/200MWh項目、大唐文昌翁田農光互補50MWh儲能示范項目等。

由于政治因素,華為儲能無法登陸美國市場。而陽光電源,目前已經以13%的占比,躋身美國前三。

大儲進展緩慢,而今年戶儲的賽道也并不樂觀。今年一整年,歐洲地區(qū)戶儲都處于去庫存狀態(tài)。

經過一整年的跨度,華為儲能能否保住現有的全球排名,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華為儲能的保守,多少有些無奈。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堅持的組串式(也有業(yè)內人士稱之為“分散式”“嵌入式”)技術路線,配置高、價格貴,與國內市場主流需求存在錯配。

目前,儲能技術路線主要分為集中式和組串式兩種。其中,集中式系統架構簡單,初始成本低,容易調度控制,但也存在可用容量偏低、系統循環(huán)壽命低等缺點。

組串式儲能系統,采用一簇一管理設計,提升系統放電容量和系統循環(huán)壽命。但是成本高,在并網和調度上的要求也更高。

目前,國內儲能市場更傾向于集中式儲能系統。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機制不完善,大儲領域的儲能電站,利用率普遍偏低,投建成本無法疏導。投資運營商更加注重初始投資。

華為不參與價格戰(zhàn),還有更深層原因,在于“虧不起”。

在美國制裁的陰影下,過去數年,華為的業(yè)務營收一直處在下滑態(tài)勢。2022年,華為銷售收入已經比 2019 年少了 2000 多億元,利潤更在過去五年里減少超過四成。直到今年,才得以扭轉。

數據來源:華為財報

去年8月,任正非發(fā)表一份內部聲明,警告華為和全球經濟的冬天即將到來:為了度過即將到來的寒冷,公司需要減少所有邊際業(yè)務,只關注收入和利潤。

在集團對收入和利潤都更加看重的情況下,華為儲能要仔細衡量賠本賺吆喝的價值。

當然,華為不參與價格戰(zhàn),也有主動選擇的原因,就是不做不賺錢的項目。上述了解華為的人士表示,“如果完全基于商業(yè)邏輯去決策,我們根本就不簽這些‘帶血’的合同。華為在大儲領域的布局,也是這樣的邏輯。”

大儲利潤水平低,國內大儲市場更是不盈利,所以華為選擇盈利性更好的戶儲入局,這也導致華為在大儲領域動作緩慢。

目前,華為在大儲領域的成績,主要來自中東地區(qū)。一是2021年簽訂的沙特紅海新城的儲能項目,規(guī)模達1.3GWh。還有今年2月,華為與土耳其五家能源公司簽署的2GWh合作協議。

02、臨界點正在到來

華為會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綜合華為的種種動作來看,儲能都將是其志在必得的市場。

新能源普遍被認為是未來幾十年高度確定性的賽道,華為也在持續(xù)加碼。其中,光伏+儲能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是兩個重要方向。

2021年6月,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旗下設置智能光伏、數據中心與站點能源、智能電動、嵌入式電源、綜合智慧能源、能源管理云幾大業(yè)務板塊。其中,智能光伏主要包括光伏和儲能業(yè)務,為家庭、企業(yè)、電站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

2021年10月,一條名為《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軍團組建成立大會》的視頻出現在華為心聲社區(qū),標志著華為開啟了軍團作戰(zhàn)模式。其中,智能光伏軍團與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和數據中心能源軍團等一起,成為首批成立的五大軍團之一。

作為一種特殊的業(yè)務模式,軍團旨在縮短內部管理鏈條,將資源整合在一個個以細分場景為單位的獨立部門中,縮短產品進步周期,對重點行業(yè)進行突破,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華為內部人士曾對外透露,華為對軍團對收入增速的要求要快于整個集團。

華為儲能正在等待的,是一個大規(guī)模入局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產品性能得到一定驗證,在犧牲部分利潤,甚至虧損的情況下,可以實際撬動市場,推動規(guī)?;鲩L,實現一個正向循環(huán)。

今年,產業(yè)和市場環(huán)境都急劇變化,華為等待的臨界點正在加速到來。

首先,過去兩年來,儲能產業(yè)急速膨脹,競爭加劇,直接催化行業(yè)成熟,系統度電成本大幅下降。

產品端,溫控技術由風冷轉向液冷,大容量電芯逐漸取代280Ah電芯,這些舉措都有效降低了儲能系統的度電成本。

同時,碳酸鋰價格從去年高點60萬元/噸,已經跌破10萬元/噸的紅線。疊加輪番的價格戰(zhàn),占到儲能系統成本大頭的電芯,價格已經下降到0.4-0.5元/W左右。

2023年12月4日,碳酸鋰盤中跌破10萬元/噸

在行業(yè)整體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組串式系統的性價比在大幅提升。

其次,市場對組串式系統的認可度也在提升。

今年9月,華能集團2023-2024年儲能系統集采中,明確提出采購1.5GWh的分散式、組串式儲能系統。這是五大電力央企首次在集采中提出組串式采購需求。

早在2021年,在山東省首批儲能示范項目中,華能就在旗下濟南黃臺電廠的儲能電站中采用了分散式的電氣架構。這也是全球首座百兆瓦級分散控制儲能電站。

華能旗下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主導上述電站研發(fā)。儲能技術部主任劉明義博士是儲能領域知名技術專家,曾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了分散式電池儲能架構和電芯級智能預診斷技術體系。

一次行業(yè)會議上,他向筆者透露,從實際數據來看,相較集中式電站,濟南黃臺電廠的運行效率的確更優(yōu)。

產業(yè)自身對組串式系統的態(tài)度也在轉變。據新能源產業(yè)家不完全統計,目前,除華為外,上能電氣、易事特、盛弘電氣、匯川技術、科華數能、許繼電氣、科陸電子、首航新能源、特變電工等廠商均已推出適用于大儲的組串式PCS、變流升壓一體機或儲能系統。

今年10月26日,陽光電源發(fā)布新品——PowerTitan2.0,也采用了組串式PCS,一簇一管理的設計。

此外,由于產能過剩,行業(yè)競爭激烈,短短兩年時間,儲能產業(yè)就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周期,淘汰賽已經開始。產業(yè)周期的更迭往往意味著新的窗口期。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yè)人士對筆者透露,現在,很多儲能企業(yè)在國內都出現了大面積的應收賬款延期。主要原因還是儲能電站不掙錢,整個產業(yè)鏈的資金流動緩慢?!皼]有多少企業(yè)可以長時間地扛住虧損流血。”

更早時候,在10月份的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陽光電源相關人士表示,國內儲能幾乎沒有利潤。三季度以后,很多頭部企業(yè)不玩兒了(退出投標市場),但新進入者很多。“我們有的也會暫時等一等。去做好認可儲能價值的市場?!?/p>

03、未來猜想

臨界點日益逼近,接下來,華為儲能會在什么樣的時間點,以什么樣的方式,做大在國內,乃至全球市場的規(guī)模。

可以確定的是,華為整體勢能正在回歸,將為其儲能業(yè)務帶來更大的輾轉騰挪空間。華為儲能將很快告別保守的狀態(tài)。

終端業(yè)務是華為最重要的現金流來源。今年8月,在2023年華為開發(fā)者大會上,余承東明確表示,手機終端業(yè)務正在全面回歸。此后,華為先后推出Mate 60、Mate 60 Pro、Mate X5等新品,引發(fā)搶購熱潮。

來自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第三季度,華為手機銷量同比增長37%,市場份額提升至14%。

一位華為儲能內部人士表示,華為終端業(yè)務復蘇,其他業(yè)務部門的壓力就會稍微輕松一些。除了貢獻利潤,儲能業(yè)務也能有大一點的空間,進行更好的中長期投資。

10月27日,華為發(fā)布2023年前三季度經營業(yè)績。期內,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522.6億元人民幣,增幅不大,但凈利潤實現大幅增長,達到729.0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1.94億元同比增長了近1.7倍,并超過去年全年的凈利潤356億元兩倍之多。

更重要的是,現金流也大幅增長。去年全年,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僅為177.97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經達到320.03億元。

數據來源:華為財報

在公告中,華為提到業(yè)績增長,主要在于:華為ICT基礎設施業(yè)務保持穩(wěn)健,終端業(yè)務企穩(wěn)回升,數字能源和云業(yè)務實現良好增長,智能汽車增量部件競爭力持續(xù)提升。

近來,華為汽車業(yè)務也迎來巨變,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華為的資金壓力。

11月26日,長安汽車發(fā)布公告,11月25日,公司與華為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經協商,華為擬成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級部件解決方案研發(fā)、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公司,長安汽車擬投資該目標公司并開展戰(zhàn)略合作。

根據協議,華為將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等相關技術、資產和人員注入新公司。長安汽車及其他關聯方持股比例不超過40%。同時,目標公司將對華為現有戰(zhàn)略合作車企及有戰(zhàn)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份,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

上述舉動,意味著華為汽車業(yè)務拆分獨立,具備了獨立融資能力,可以找到更多的輸血渠道。過去多年來,車BU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yè)務單元,每年的研發(fā)投入超過100億元。

在業(yè)務的拓展上,華為奉行的哲學是:在機會窗開啟的時間,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fā)展,橫向擴張。

此前,在逆變器領域,華為以組串式技術切入行業(yè),短短幾年時間沖到頭部,其迅猛程度被形容為“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華為逆變器之所以迅速崛起,離不開當時的市場環(huán)境。彼時,光伏電站享有國家補貼,一旦投建,幾乎就是一臺天然的“印鈔機”。

如今,儲能行業(yè)的臨界點來臨,華為儲能是否會掀起新的風暴,我們拭目以待。

已經起風了。上述熟悉華為的行業(yè)人士透露,這段時間,華為儲能正在招聘,趁著淘汰賽的窗口期,準備開始擴張。

事實上,留給華為儲能的時間的確不多了。在中國、美國和歐洲三大主流市場的區(qū)域排名中,陽光電源、比亞迪、中車株洲所、海博思創(chuàng)等廠商赫然在列,難尋華為身影;華為率先拿下一局的中東,也是“一帶一路”上,國內新能源企業(yè)爭相涌入的重點區(qū)域。

04、尾聲

經過一年的狂奔,降本增效、技術路線選擇,這些曾經深度困擾儲能行業(yè)的問題,都正在明朗,或者是找到具體的落地路徑。

技術路線的選擇和衍進,從來都是一個綜合考量經濟性、安全、穩(wěn)定、運行效率等多個指標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

對華為儲能而言,一個最重要的收獲,或許就是打破市場認知的壁壘。示范項目體量不大,意義深遠。

華為儲能一位內部人士對筆者透露,他們用“大年”來形容今年的業(yè)績。言外之意,相比去年或更早時候,進步明顯。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華為在國內大儲市場中沒有太大聲量,但也完成了一份令自己滿意的——60分以上的答卷。

技術路線的驗證,產業(yè)周期的迭代,疊加電力市場的成熟,對儲能運行、安全、電網友好性的要求提升,多重因素交織下,在儲能的牌桌上,華為還有改寫格局的籌碼。

(編輯周有輝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華為

8k
  • 盤前機會前瞻| 華為每年投入超60億激勵開發(fā)者,鴻蒙系統迎來快速釋放期,這幾家鴻蒙產業(yè)鏈企業(yè)有望持續(xù)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資早報|延遲退休決定草案提請審議,華為發(fā)布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華為儲能2023:一份60分的答卷

面對國內火爆的儲能市場,看似保守冷靜的華為,在等待一個一躍而起的臨界點。

文|新能源產業(yè)家

“今年華為確實不激進、偏保守,只是在默默積累項目案例?!?/p>

不久前,筆者與一位了解華為儲能的人士交流,他給出了上述評價。

新能源產業(yè)家梳理發(fā)現,今年以來,除了一些示范項目(三峽如東、中廣核湖北公安、華潤河南內黃等),華為并沒有參與到大規(guī)模釋放的央企集采中;海外市場訂單方面的消息也寥寥。

這和今年的儲能行業(yè)顯得“格格不入”。2023年,整個儲能產業(yè)都彌漫著廝殺的滾滾煙塵。老牌巨頭、行業(yè)新秀,抑或跨界玩家,都頻放大招,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圈進最多的地盤。

拼殺還蔓延到海外,Made in China擠爆美國、歐洲、南美等各大展會。國內企業(yè)與國外廠商簽訂大單的消息不絕于耳。

儲能是支撐能源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規(guī)模誘人。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儲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1000GW。

儲能市場的體量,完全可以再造一家巨頭。那么,當下華為儲能的保守,有多少出于無奈,又有多少是主動選擇的結果?

向來以強悍著稱,華為它會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嗎?顯然,它只是在等待一個一躍而起的臨界點。

01、不賺錢的項目不做,華為大儲落地示范項目

憑借供應鏈優(yōu)勢,國內儲能產業(yè)正在釋放出領跑全球的競爭力,就像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逆變器、光伏組件等一樣。

來自Wood Mackenzie的數據顯示,2022年,陽光電源以16%的市場份額,將Fluence拉下馬,登上全球第一的鐵王座。Fluence、特斯拉、華為、比亞迪等位列其后,占比分別為14%、14%、9%、9%。

來源:Wood Mackenzie;排名基于2022年儲能系統集成商的shipment numbers;涵蓋大儲、戶儲和工商業(yè)場景

從以上排名來看,華為儲能2022年的成績并不遜色。一份廣為流傳的調研紀要顯示,2022年,華為儲能出貨量總計為5GWh,其中,4.2GWh是戶儲,0.8GWh為大型儲能。

華為儲能布局以戶儲為主,而戶儲主要集中在海外。多位業(yè)內人士對筆者表示,華為戶儲做得不錯,特別是在歐洲,競爭力突出。

大儲是華為儲能需要盡快補齊的短板。主要原因在于,大儲關系到業(yè)務的體量。儲能是典型的制造業(yè),只有達到一定規(guī)模,總利潤才能得到保證。

要做大大儲體量,繞不開中國和美國兩大市場。

國內是全球大儲規(guī)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場。來自中關村儲能技術產業(yè)聯盟的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guī)模突破10GW,達到12.3GW/25.5GWh,同比分別增加925%、920%。

前三季度儲能系統中標規(guī)模達到9.1GW/38.7GWh,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59%的中標量來自“五大六小”及“兩建”的集采。

為了爭食集采蛋糕,40-60家同時參與競標幾乎成為常態(tài),報價也不斷刷新紀錄。

近期,中車株洲所更是報出了歷史性低價。在廣東省能源集團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MW/900MWh儲能系統采購中,4小時系統,中車株洲所報出0.638元/Wh,震驚業(yè)界。這一做法,被解讀為:趁著年底,中車株洲所再沖一波規(guī)模。

再看華為,國內大儲市場,其并未參與到央企集采中,僅落地一些“示范項目”。

據新能源產業(yè)家不完全統計,華為落地項目包括:三峽如東200MW/400MWh豐儲儲能項目、中廣核湖北公安縣的100MW/200MWh項目、華潤電力河南內黃縣100MW/200MWh項目、大唐文昌翁田農光互補50MWh儲能示范項目等。

由于政治因素,華為儲能無法登陸美國市場。而陽光電源,目前已經以13%的占比,躋身美國前三。

大儲進展緩慢,而今年戶儲的賽道也并不樂觀。今年一整年,歐洲地區(qū)戶儲都處于去庫存狀態(tài)。

經過一整年的跨度,華為儲能能否保住現有的全球排名,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華為儲能的保守,多少有些無奈。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堅持的組串式(也有業(yè)內人士稱之為“分散式”“嵌入式”)技術路線,配置高、價格貴,與國內市場主流需求存在錯配。

目前,儲能技術路線主要分為集中式和組串式兩種。其中,集中式系統架構簡單,初始成本低,容易調度控制,但也存在可用容量偏低、系統循環(huán)壽命低等缺點。

組串式儲能系統,采用一簇一管理設計,提升系統放電容量和系統循環(huán)壽命。但是成本高,在并網和調度上的要求也更高。

目前,國內儲能市場更傾向于集中式儲能系統。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機制不完善,大儲領域的儲能電站,利用率普遍偏低,投建成本無法疏導。投資運營商更加注重初始投資。

華為不參與價格戰(zhàn),還有更深層原因,在于“虧不起”。

在美國制裁的陰影下,過去數年,華為的業(yè)務營收一直處在下滑態(tài)勢。2022年,華為銷售收入已經比 2019 年少了 2000 多億元,利潤更在過去五年里減少超過四成。直到今年,才得以扭轉。

數據來源:華為財報

去年8月,任正非發(fā)表一份內部聲明,警告華為和全球經濟的冬天即將到來:為了度過即將到來的寒冷,公司需要減少所有邊際業(yè)務,只關注收入和利潤。

在集團對收入和利潤都更加看重的情況下,華為儲能要仔細衡量賠本賺吆喝的價值。

當然,華為不參與價格戰(zhàn),也有主動選擇的原因,就是不做不賺錢的項目。上述了解華為的人士表示,“如果完全基于商業(yè)邏輯去決策,我們根本就不簽這些‘帶血’的合同。華為在大儲領域的布局,也是這樣的邏輯?!?/p>

大儲利潤水平低,國內大儲市場更是不盈利,所以華為選擇盈利性更好的戶儲入局,這也導致華為在大儲領域動作緩慢。

目前,華為在大儲領域的成績,主要來自中東地區(qū)。一是2021年簽訂的沙特紅海新城的儲能項目,規(guī)模達1.3GWh。還有今年2月,華為與土耳其五家能源公司簽署的2GWh合作協議。

02、臨界點正在到來

華為會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綜合華為的種種動作來看,儲能都將是其志在必得的市場。

新能源普遍被認為是未來幾十年高度確定性的賽道,華為也在持續(xù)加碼。其中,光伏+儲能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是兩個重要方向。

2021年6月,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旗下設置智能光伏、數據中心與站點能源、智能電動、嵌入式電源、綜合智慧能源、能源管理云幾大業(yè)務板塊。其中,智能光伏主要包括光伏和儲能業(yè)務,為家庭、企業(yè)、電站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

2021年10月,一條名為《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軍團組建成立大會》的視頻出現在華為心聲社區(qū),標志著華為開啟了軍團作戰(zhàn)模式。其中,智能光伏軍團與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和數據中心能源軍團等一起,成為首批成立的五大軍團之一。

作為一種特殊的業(yè)務模式,軍團旨在縮短內部管理鏈條,將資源整合在一個個以細分場景為單位的獨立部門中,縮短產品進步周期,對重點行業(yè)進行突破,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華為內部人士曾對外透露,華為對軍團對收入增速的要求要快于整個集團。

華為儲能正在等待的,是一個大規(guī)模入局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產品性能得到一定驗證,在犧牲部分利潤,甚至虧損的情況下,可以實際撬動市場,推動規(guī)?;鲩L,實現一個正向循環(huán)。

今年,產業(yè)和市場環(huán)境都急劇變化,華為等待的臨界點正在加速到來。

首先,過去兩年來,儲能產業(yè)急速膨脹,競爭加劇,直接催化行業(yè)成熟,系統度電成本大幅下降。

產品端,溫控技術由風冷轉向液冷,大容量電芯逐漸取代280Ah電芯,這些舉措都有效降低了儲能系統的度電成本。

同時,碳酸鋰價格從去年高點60萬元/噸,已經跌破10萬元/噸的紅線。疊加輪番的價格戰(zhàn),占到儲能系統成本大頭的電芯,價格已經下降到0.4-0.5元/W左右。

2023年12月4日,碳酸鋰盤中跌破10萬元/噸

在行業(yè)整體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組串式系統的性價比在大幅提升。

其次,市場對組串式系統的認可度也在提升。

今年9月,華能集團2023-2024年儲能系統集采中,明確提出采購1.5GWh的分散式、組串式儲能系統。這是五大電力央企首次在集采中提出組串式采購需求。

早在2021年,在山東省首批儲能示范項目中,華能就在旗下濟南黃臺電廠的儲能電站中采用了分散式的電氣架構。這也是全球首座百兆瓦級分散控制儲能電站。

華能旗下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主導上述電站研發(fā)。儲能技術部主任劉明義博士是儲能領域知名技術專家,曾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了分散式電池儲能架構和電芯級智能預診斷技術體系。

一次行業(yè)會議上,他向筆者透露,從實際數據來看,相較集中式電站,濟南黃臺電廠的運行效率的確更優(yōu)。

產業(yè)自身對組串式系統的態(tài)度也在轉變。據新能源產業(yè)家不完全統計,目前,除華為外,上能電氣、易事特、盛弘電氣、匯川技術、科華數能、許繼電氣、科陸電子、首航新能源、特變電工等廠商均已推出適用于大儲的組串式PCS、變流升壓一體機或儲能系統。

今年10月26日,陽光電源發(fā)布新品——PowerTitan2.0,也采用了組串式PCS,一簇一管理的設計。

此外,由于產能過剩,行業(yè)競爭激烈,短短兩年時間,儲能產業(yè)就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周期,淘汰賽已經開始。產業(yè)周期的更迭往往意味著新的窗口期。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yè)人士對筆者透露,現在,很多儲能企業(yè)在國內都出現了大面積的應收賬款延期。主要原因還是儲能電站不掙錢,整個產業(yè)鏈的資金流動緩慢?!皼]有多少企業(yè)可以長時間地扛住虧損流血?!?/p>

更早時候,在10月份的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陽光電源相關人士表示,國內儲能幾乎沒有利潤。三季度以后,很多頭部企業(yè)不玩兒了(退出投標市場),但新進入者很多?!拔覀冇械囊矔簳r等一等。去做好認可儲能價值的市場?!?/p>

03、未來猜想

臨界點日益逼近,接下來,華為儲能會在什么樣的時間點,以什么樣的方式,做大在國內,乃至全球市場的規(guī)模。

可以確定的是,華為整體勢能正在回歸,將為其儲能業(yè)務帶來更大的輾轉騰挪空間。華為儲能將很快告別保守的狀態(tài)。

終端業(yè)務是華為最重要的現金流來源。今年8月,在2023年華為開發(fā)者大會上,余承東明確表示,手機終端業(yè)務正在全面回歸。此后,華為先后推出Mate 60、Mate 60 Pro、Mate X5等新品,引發(fā)搶購熱潮。

來自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第三季度,華為手機銷量同比增長37%,市場份額提升至14%。

一位華為儲能內部人士表示,華為終端業(yè)務復蘇,其他業(yè)務部門的壓力就會稍微輕松一些。除了貢獻利潤,儲能業(yè)務也能有大一點的空間,進行更好的中長期投資。

10月27日,華為發(fā)布2023年前三季度經營業(yè)績。期內,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522.6億元人民幣,增幅不大,但凈利潤實現大幅增長,達到729.0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1.94億元同比增長了近1.7倍,并超過去年全年的凈利潤356億元兩倍之多。

更重要的是,現金流也大幅增長。去年全年,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僅為177.97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經達到320.03億元。

數據來源:華為財報

在公告中,華為提到業(yè)績增長,主要在于:華為ICT基礎設施業(yè)務保持穩(wěn)健,終端業(yè)務企穩(wěn)回升,數字能源和云業(yè)務實現良好增長,智能汽車增量部件競爭力持續(xù)提升。

近來,華為汽車業(yè)務也迎來巨變,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華為的資金壓力。

11月26日,長安汽車發(fā)布公告,11月25日,公司與華為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經協商,華為擬成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級部件解決方案研發(fā)、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公司,長安汽車擬投資該目標公司并開展戰(zhàn)略合作。

根據協議,華為將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等相關技術、資產和人員注入新公司。長安汽車及其他關聯方持股比例不超過40%。同時,目標公司將對華為現有戰(zhàn)略合作車企及有戰(zhàn)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份,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

上述舉動,意味著華為汽車業(yè)務拆分獨立,具備了獨立融資能力,可以找到更多的輸血渠道。過去多年來,車BU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yè)務單元,每年的研發(fā)投入超過100億元。

在業(yè)務的拓展上,華為奉行的哲學是:在機會窗開啟的時間,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fā)展,橫向擴張。

此前,在逆變器領域,華為以組串式技術切入行業(yè),短短幾年時間沖到頭部,其迅猛程度被形容為“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華為逆變器之所以迅速崛起,離不開當時的市場環(huán)境。彼時,光伏電站享有國家補貼,一旦投建,幾乎就是一臺天然的“印鈔機”。

如今,儲能行業(yè)的臨界點來臨,華為儲能是否會掀起新的風暴,我們拭目以待。

已經起風了。上述熟悉華為的行業(yè)人士透露,這段時間,華為儲能正在招聘,趁著淘汰賽的窗口期,準備開始擴張。

事實上,留給華為儲能的時間的確不多了。在中國、美國和歐洲三大主流市場的區(qū)域排名中,陽光電源、比亞迪、中車株洲所、海博思創(chuàng)等廠商赫然在列,難尋華為身影;華為率先拿下一局的中東,也是“一帶一路”上,國內新能源企業(yè)爭相涌入的重點區(qū)域。

04、尾聲

經過一年的狂奔,降本增效、技術路線選擇,這些曾經深度困擾儲能行業(yè)的問題,都正在明朗,或者是找到具體的落地路徑。

技術路線的選擇和衍進,從來都是一個綜合考量經濟性、安全、穩(wěn)定、運行效率等多個指標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

對華為儲能而言,一個最重要的收獲,或許就是打破市場認知的壁壘。示范項目體量不大,意義深遠。

華為儲能一位內部人士對筆者透露,他們用“大年”來形容今年的業(yè)績。言外之意,相比去年或更早時候,進步明顯。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華為在國內大儲市場中沒有太大聲量,但也完成了一份令自己滿意的——60分以上的答卷。

技術路線的驗證,產業(yè)周期的迭代,疊加電力市場的成熟,對儲能運行、安全、電網友好性的要求提升,多重因素交織下,在儲能的牌桌上,華為還有改寫格局的籌碼。

(編輯周有輝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