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沒有流浪狗,城市就體面和安全了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沒有流浪狗,城市就體面和安全了嗎?

為何流浪狗總是被認為侵占了城市空間?它們又是如何與骯臟的形象綁定的?

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宋珂欣

界面新聞編輯 | 尹清露 黃月

近期在社交媒體上,先后出現(xiàn)了各地捕殺流浪狗的消息。在狗對人發(fā)起攻擊后,人也對狗表現(xiàn)出了更強烈的防御姿態(tài)。在捍衛(wèi)城市空間的主題下,流浪貓狗被描摹為骯臟的、攜帶傳染疾病的、具有潛在攻擊性的存在,驅逐、收容和所謂的“無害化處理”是它們常遭遇的處境。在這場驅逐與被驅逐的行動中,流浪狗的形象往往是負面的,它們成為了被城市文化排斥的“他者”。

在“是否應該捕殺流浪狗”的立場爭奪之外,我們或許應該進行更深一層的思考:為何流浪狗總是被認為侵占了城市空間?它們又是如何與骯臟的形象綁定的?

圖片來源:圖蟲

骯臟、廢棄與無用

流浪狗之所以被驅逐,是因為它們在常規(guī)的敘事中被視作臟亂、有傳染病、會咬人的存在。芬蘭哲學家奧利·拉格斯佩茲在著作《骯臟哲學》中指出,區(qū)分干凈和骯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件東西(或一個人)是干凈的還是骯臟的判定表明了我們對TA采取的態(tài)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關于弄臟的判斷就是價值判斷?!?/p>

《骯臟哲學》
[芬]奧利·拉格斯佩茲 著 沈敏一 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21-4

美國歷史學家羅芙蕓曾在《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中指出,當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作用于城市空間時,城市的某些日常生活的功能就被隱身了。屠宰場、染坊、熬豬皮的作坊被遷移出城市,水和糞便悄悄地在街道下流淌。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決定了什么是可見的,而什么是不可見的。

從對流浪狗的描述里,我們不難看出現(xiàn)代城市對文明的理解,它們是骯臟的反面:整齊、衛(wèi)生、井然有序。同樣與文明風貌相悖的還有如山般的垃圾場。商品作為現(xiàn)代城市消費的產(chǎn)物,因在使用者看來失去了價值從而變?yōu)槔?,受到排斥。換言之,雖然城市生產(chǎn)出了商品這一重要的景觀,但它們也是城市自身所排斥之物,對“廢品”的界定權則始終把握在使用者手中。

骯臟廢棄之物理應被清理干凈,捕殺流浪狗這一粗暴手段似乎也由此擁有了正當性。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民安在著作《情動、物質(zhì)與當代性》中指出,“成為廢棄之物,就意味著從人類的世界被剔除,對它進行的任何行為都稱不上是在犯罪。也就是說,殺死它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情動、物質(zhì)與當代性》
汪民安 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22-10 

然而,剔除了骯臟之物,城市就可以變得文明而干凈了嗎?并不一定。致力于骯臟研究的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認為,對惡心、骯臟的描述會給人帶來由象征性的聯(lián)想造成的“心理污染”。她認為這種方式并不妥當,因為“衡量社會道德進步的標尺,是能在何種程度上,把惡心與危險、憤慨分開來,將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建立在實質(zhì)性傷害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對象所承載的、與動物性和必死性的焦慮相關聯(lián)的象征性關系之上”。換言之,我們往往會混淆“惡心”和“危險”的區(qū)別,從而不加思索地排除一切惡心之物。并且,惡心與否也往往出于人們粗暴而任意的價值評判,當這種粗暴的評判被強行施加在對象身上時,這種做法自然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文明了。

以愛為名的權力關系

當我們試圖理解貓狗為何會遭到遺棄甚至唾棄時,或許可以從其對立面——寵物為何受到寵愛——入手。受人類馴養(yǎng)、與人類關系最為親密的動物被稱作“寵物”,“寵物”一詞充滿了動物為人類服務的意涵。人類給予它們的特定待遇被視為“寵愛”,比如寵物可以進入人類的住所、不必自己外出覓食、有屬于自己的名字、且不會被當做食材吃掉。不僅如此,“寵”字還彰顯了寵物存在的意義:不必具有實際的功用,只需提供情感上的慰藉。

除了愛之外,“寵”字揭示出人與動物之間存在的權力關系,這一點從主人與寵物間的日常互動中就得以體現(xiàn)。地理學家段義孚在著作《制造寵物:支配與感情》中指出:人們希望寵物不要過于精力充沛、自我意識不要太強,寵物要學會的一種最重要的招數(shù)是立即服從“坐著”和“臥倒”的命令。段義孚寫道,“當行使權力沒有特定目的,當服從這種權力違背犧牲者本人的強烈愿望和本性時,對另一生物行使的權力便成為堅定不移的象征,而且有悖常理地令人開心。狗表演滿足人類通常的虛榮心和好勝心,但是表演也提供了場合和借口,得以在公眾的喝彩聲中,公開展示支配和貶低另一生物的權力。

《制造寵物:支配與感情》
[美]段義孚 著 趙世玲 譯
光啟書局 2022-7

然而,主人的寵愛有時也是殘忍的。段義孚在書中指出,不論主人多么喜愛他們的寵物,對于為它們做手術(此處指閹割)只有少許愧疚之心或干脆全無愧疚,因為這是將狗留在家中,成為服從管理的、“潔凈”的玩物的唯一辦法。人類對動物身體的支配也體現(xiàn)在流浪狗的身上,在B站上救助流浪狗的視頻里,狗狗們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慘狀——或是因人類對其叫聲不厭其煩而用繩子捆住嘴巴,或是因人類某種扭曲的心理癖好而造成了肢體上的殘缺。那么值得思考的便是,性情乖張、體貌異樣的流浪動物或許是遭人厭棄的,但它們究竟是人類嫌惡躲避的原因還是結果呢?

當不能再為主人提供情感價值后,被遺棄的寵物就成為了流浪貓狗。可是,遺棄流浪并不等同于讓其回歸自由,經(jīng)歷了人類的長期養(yǎng)育,寵物貓狗的外出獵食能力已經(jīng)大幅退化,狗越來越短的嘴吻和貓扁平的面部使其不便于挖掘洞穴、翻找食物。更大的問題是,寵物脫離了家庭豢養(yǎng),卻依然置身于人類世界,依然遵循人類世界的運轉規(guī)則,在這種情況下,無用無名的流浪貓狗得到的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仇視和絞殺。

在如何處置流浪狗的具體問題之下,如何對待比人類脆弱的生命是我們面臨的更深刻的拷問。此時的捫心自問或許應是:當我們成為了那個更脆弱的生命,又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否則,在動物身上展現(xiàn)的權力關系,或許終將在人類世界再次上演。

參考資料:

Blouin, D. D. (2012). Understand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pets. Sociology Compass, 6(11), 856-869.

拉格斯佩茲. (2021). 《骯臟哲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段義孚.(2022).《制造寵物:支配與感情》.光啟書局.

羅芙蕓.(2007).《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江蘇人民出版社

界面文化.《不在荒野,而在交集:“由它們?nèi)ァ辈灰欢ㄊ菍σ吧鷦游锏淖詈帽Wo》

https://mp.weixin.qq.com/s/IvzqSSNc2rPEt1IZbN3zFw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沒有流浪狗,城市就體面和安全了嗎?

為何流浪狗總是被認為侵占了城市空間?它們又是如何與骯臟的形象綁定的?

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宋珂欣

界面新聞編輯 | 尹清露 黃月

近期在社交媒體上,先后出現(xiàn)了各地捕殺流浪狗的消息。在狗對人發(fā)起攻擊后,人也對狗表現(xiàn)出了更強烈的防御姿態(tài)。在捍衛(wèi)城市空間的主題下,流浪貓狗被描摹為骯臟的、攜帶傳染疾病的、具有潛在攻擊性的存在,驅逐、收容和所謂的“無害化處理”是它們常遭遇的處境。在這場驅逐與被驅逐的行動中,流浪狗的形象往往是負面的,它們成為了被城市文化排斥的“他者”。

在“是否應該捕殺流浪狗”的立場爭奪之外,我們或許應該進行更深一層的思考:為何流浪狗總是被認為侵占了城市空間?它們又是如何與骯臟的形象綁定的?

圖片來源:圖蟲

骯臟、廢棄與無用

流浪狗之所以被驅逐,是因為它們在常規(guī)的敘事中被視作臟亂、有傳染病、會咬人的存在。芬蘭哲學家奧利·拉格斯佩茲在著作《骯臟哲學》中指出,區(qū)分干凈和骯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件東西(或一個人)是干凈的還是骯臟的判定表明了我們對TA采取的態(tài)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關于弄臟的判斷就是價值判斷?!?/p>

《骯臟哲學》
[芬]奧利·拉格斯佩茲 著 沈敏一 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21-4

美國歷史學家羅芙蕓曾在《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中指出,當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作用于城市空間時,城市的某些日常生活的功能就被隱身了。屠宰場、染坊、熬豬皮的作坊被遷移出城市,水和糞便悄悄地在街道下流淌。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決定了什么是可見的,而什么是不可見的。

從對流浪狗的描述里,我們不難看出現(xiàn)代城市對文明的理解,它們是骯臟的反面:整齊、衛(wèi)生、井然有序。同樣與文明風貌相悖的還有如山般的垃圾場。商品作為現(xiàn)代城市消費的產(chǎn)物,因在使用者看來失去了價值從而變?yōu)槔?,受到排斥。換言之,雖然城市生產(chǎn)出了商品這一重要的景觀,但它們也是城市自身所排斥之物,對“廢品”的界定權則始終把握在使用者手中。

骯臟廢棄之物理應被清理干凈,捕殺流浪狗這一粗暴手段似乎也由此擁有了正當性。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民安在著作《情動、物質(zhì)與當代性》中指出,“成為廢棄之物,就意味著從人類的世界被剔除,對它進行的任何行為都稱不上是在犯罪。也就是說,殺死它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p>

《情動、物質(zhì)與當代性》
汪民安 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22-10 

然而,剔除了骯臟之物,城市就可以變得文明而干凈了嗎?并不一定。致力于骯臟研究的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認為,對惡心、骯臟的描述會給人帶來由象征性的聯(lián)想造成的“心理污染”。她認為這種方式并不妥當,因為“衡量社會道德進步的標尺,是能在何種程度上,把惡心與危險、憤慨分開來,將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建立在實質(zhì)性傷害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對象所承載的、與動物性和必死性的焦慮相關聯(lián)的象征性關系之上”。換言之,我們往往會混淆“惡心”和“危險”的區(qū)別,從而不加思索地排除一切惡心之物。并且,惡心與否也往往出于人們粗暴而任意的價值評判,當這種粗暴的評判被強行施加在對象身上時,這種做法自然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文明了。

以愛為名的權力關系

當我們試圖理解貓狗為何會遭到遺棄甚至唾棄時,或許可以從其對立面——寵物為何受到寵愛——入手。受人類馴養(yǎng)、與人類關系最為親密的動物被稱作“寵物”,“寵物”一詞充滿了動物為人類服務的意涵。人類給予它們的特定待遇被視為“寵愛”,比如寵物可以進入人類的住所、不必自己外出覓食、有屬于自己的名字、且不會被當做食材吃掉。不僅如此,“寵”字還彰顯了寵物存在的意義:不必具有實際的功用,只需提供情感上的慰藉。

除了愛之外,“寵”字揭示出人與動物之間存在的權力關系,這一點從主人與寵物間的日常互動中就得以體現(xiàn)。地理學家段義孚在著作《制造寵物:支配與感情》中指出:人們希望寵物不要過于精力充沛、自我意識不要太強,寵物要學會的一種最重要的招數(shù)是立即服從“坐著”和“臥倒”的命令。段義孚寫道,“當行使權力沒有特定目的,當服從這種權力違背犧牲者本人的強烈愿望和本性時,對另一生物行使的權力便成為堅定不移的象征,而且有悖常理地令人開心。狗表演滿足人類通常的虛榮心和好勝心,但是表演也提供了場合和借口,得以在公眾的喝彩聲中,公開展示支配和貶低另一生物的權力。

《制造寵物:支配與感情》
[美]段義孚 著 趙世玲 譯
光啟書局 2022-7

然而,主人的寵愛有時也是殘忍的。段義孚在書中指出,不論主人多么喜愛他們的寵物,對于為它們做手術(此處指閹割)只有少許愧疚之心或干脆全無愧疚,因為這是將狗留在家中,成為服從管理的、“潔凈”的玩物的唯一辦法。人類對動物身體的支配也體現(xiàn)在流浪狗的身上,在B站上救助流浪狗的視頻里,狗狗們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慘狀——或是因人類對其叫聲不厭其煩而用繩子捆住嘴巴,或是因人類某種扭曲的心理癖好而造成了肢體上的殘缺。那么值得思考的便是,性情乖張、體貌異樣的流浪動物或許是遭人厭棄的,但它們究竟是人類嫌惡躲避的原因還是結果呢?

當不能再為主人提供情感價值后,被遺棄的寵物就成為了流浪貓狗。可是,遺棄流浪并不等同于讓其回歸自由,經(jīng)歷了人類的長期養(yǎng)育,寵物貓狗的外出獵食能力已經(jīng)大幅退化,狗越來越短的嘴吻和貓扁平的面部使其不便于挖掘洞穴、翻找食物。更大的問題是,寵物脫離了家庭豢養(yǎng),卻依然置身于人類世界,依然遵循人類世界的運轉規(guī)則,在這種情況下,無用無名的流浪貓狗得到的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仇視和絞殺。

在如何處置流浪狗的具體問題之下,如何對待比人類脆弱的生命是我們面臨的更深刻的拷問。此時的捫心自問或許應是:當我們成為了那個更脆弱的生命,又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否則,在動物身上展現(xiàn)的權力關系,或許終將在人類世界再次上演。

參考資料:

Blouin, D. D. (2012). Understand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pets. Sociology Compass, 6(11), 856-869.

拉格斯佩茲. (2021). 《骯臟哲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段義孚.(2022).《制造寵物:支配與感情》.光啟書局.

羅芙蕓.(2007).《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江蘇人民出版社

界面文化.《不在荒野,而在交集:“由它們?nèi)ァ辈灰欢ㄊ菍σ吧鷦游锏淖詈帽Wo》

https://mp.weixin.qq.com/s/IvzqSSNc2rPEt1IZbN3zFw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