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破壞者并非文盲,而是思想狹隘的有識者 | 一周新書推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文化破壞者并非文盲,而是思想狹隘的有識者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有聲中國、米蘭·昆德拉、泡沫經(jīng)濟、疫病年代、秦代工匠、果園……

圖片來源:Unsplash

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有聲的中國》

陳平原 著
商務印書館 2023-5

本書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最新著作。“有聲的中國”化用自魯迅的著名提法“無聲的中國”,即面對損害與侮辱也發(fā)不出聲、只得沉默的情形。此處的“有聲”指的是能夠發(fā)聲的演說文體。延續(xù)著作者上一部《近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的討論,本書研究演說文體在晚清的興起以及影響。談及演說,最常被提及的作用就是“開啟民智”(比如晚清下層社會啟蒙),以及“動員群眾”(比如五四運動中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陳平原寫道,但若將視野延伸到教育史、文學史及學術史,則演說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他更為關注的是演說如何“贊助白話”、“影響述學”以及“改良文風”。

對于現(xiàn)代演說的研究,不僅涉及其具體內(nèi)容,更牽涉演講的立意、文體、姿態(tài)、聽眾反應及傳播效果等諸多視角,而所有流傳久遠的偉大的演說,不僅系于演說者的個人才華與訴求,更與整個時代的風尚與精神相契合。就像作者所寫的,“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時代社會是否活躍、政治是否開明、學術是否繁榮的重要表征?!边@本書通過那些隱匿于寂靜深處的演說,尋找觸摸歷史的入口。

《我們,被淹沒的》

[丹]卡斯滕·延森 著 陳磊 譯 
后浪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23-8

這是一部當代北歐作家書寫的北歐歷史小說,也是一部“海洋小說”,只是與康拉德、梅爾維爾的開創(chuàng)的充斥著殘酷與懸念的傳統(tǒng)相比,它顯得溫柔而富于人性。馬斯塔爾鎮(zhèn)的居民世世代代都是水手,他們的生與死都和大海息息相關。男人們成為水手后,會去往世界的很多港口,許多人都九死一生,最后葬身海底。女人們則會留在陸上生活,日夜擔驚受怕,等待著愛人的歸來。一代代的年輕靈魂被塞壬之歌吸引,在父親的缺席中長大,然后又成為水手。

作者帶領我們見證了馬斯塔爾鎮(zhèn)100年的故事。這一段歷史極其豐富,包括丹麥與德國的三年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資本主義晚期的崛起、隨著這一切而來的馬斯塔爾鎮(zhèn)民生命和帆船航運業(yè)的隕落,以及最后全球化(即便書中沒有用到這個詞)的到來。如評論者所說,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認識一個小國的新視角,將馬斯塔爾鎮(zhèn)的本地歷史與世界歷史聯(lián)結起來,在他的筆下,丹麥人不再是安土重遷的農(nóng)民——歷史書上大多是這樣描述的——而是一群充滿野性的不安分水手。

作者卡斯滕·延森(Carsten Jensen,1952— )為丹麥當代作家與評論家。其作品《我看過世界的開始》獲得丹麥書商獎(1996年)。

《一個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歐的悲劇》

[法]米蘭·昆德拉 著 董強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8

本書為前不久去世的重要作家米蘭·昆德拉生前授權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收錄作者早年創(chuàng)作的兩篇思想文化隨筆?!段膶W與小國》是昆德拉在1967年捷克作家大會上發(fā)言的文字稿。昆德拉從捷克民族的悲劇性命運出發(fā),探討堅守小國文化特性的意義所在。《一個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歐的悲劇》最初發(fā)表于1983年,文中昆德拉繼續(xù)探討小國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們的滅亡可能帶來的災難。他警告說,歐洲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認同感,真正的悲劇將是歐洲文化多樣性的喪失。

昆德拉在書中提出的“文化破壞者”的概念引人深思。他寫道,文化破壞者并非是人們常常以為的文盲,而是自視甚高卻思想狹隘的有識者,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主張他們自以為是的權利,“由于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東西都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他就去破壞這個世界,讓它適應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世界?!崩サ吕瓕懙?,文化破壞者僅僅活在當下,對于歷史延續(xù)性和背景一無所知,在破壞時充滿了自我肯定的喜悅,然而這樣的破壞完全可能把他們的國家變成一個“沒有歷史,沒有記憶,聲音發(fā)出去沒有回音,沒有任何美的荒漠”。

《泡沫時代:日本迷失的原點》

[日]永野健二 著 張玲 譯 
明室Lucida |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23-8

20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jīng)濟為日本經(jīng)濟帶來了繁榮,全民陷入投資狂熱,購買能力空前高漲,人均GDP世界第二……泡沫破滅后,股市樓市大崩盤,無數(shù)公司面臨破產(chǎn),無數(shù)人傾家蕩產(chǎn)。日本經(jīng)濟長時間停滯不前,被稱為“失去的20年”。泡沫經(jīng)濟如何在日本誕生?誰是這段歷史的罪魁禍首?本書通過對日本泡沫時代的深刻反思,試圖尋找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作者永野健二是日本經(jīng)濟記者,在泡沫經(jīng)濟時期采訪了眾多大企業(yè)高層領導和日本政府高官,報道過多起經(jīng)濟事件,以縱覽全局的視角梳理了日本政界、商界,甚至黑社會勢力盤根錯節(jié)的因果,再現(xiàn)了日本經(jīng)濟從1980年到1989年十年間的跌宕起伏。作者指出,泡沫經(jīng)濟是全球化所帶來的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浪潮與各國家、地區(qū)試圖保持本地、本民族獨有的制度、文化與價值觀之間的矛盾產(chǎn)物;同時,它也展示了這個矛盾產(chǎn)生的具體過程。不理解泡沫經(jīng)濟時代,就無法理解當下的日本,他認為人們還沒有充分吸取泡沫經(jīng)濟的教訓,因此有必要對過去進行回顧。

《事業(yè)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美]克勞迪婭·戈爾丁 著 顏進宇 顏超凡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3-7

女孩在高中的表現(xiàn)比男孩好,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從大學畢業(yè),但男性的收入始終比女性高。為什么會這樣?在本書中,哈佛大學教授、經(jīng)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追溯了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基于數(shù)十年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戈爾丁將20世紀初至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群體分成了五組,深入研究了她們在事業(yè)、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負與現(xiàn)實中遇到的各種阻礙,以及代際的演變歷程。

如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數(shù)量大幅增加,她們擁有了更多選擇,更有機會同時擁有事業(yè)和家庭,但鑒于社會規(guī)范、工作性質(zhì)、時間約束等,性別不平等問題盡管不如過去嚴峻,卻依然存在。比如說,傳統(tǒng)習俗的壓力不容忽視,作者在書中提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小規(guī)模的家庭,甚至放棄了生育孩子,原因不僅在于就業(yè)歧視,更在于女性總是更被期望照顧子女和年邁的父母。此外,這個現(xiàn)象也與工作節(jié)奏日益變得“貪婪”密不可分。

目前關于性別不平等的快速解決方案往往都是從女性方面入手,作者提出,無論是職場性別平等,還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男女雙方,所以解決方法也需要同時從男女雙方入手,作者據(jù)此給出了解決方案。 

《疫病年代: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zhàn)爭與社會》

袁燦興 著 
岳麓書社 2023-8

東漢至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瘟疫頻發(fā)期。本書即以這一時期頻發(fā)的瘟疫為視角,重新審視東漢至魏晉這一“幽暗時代”下的個體命運、戰(zhàn)爭進程和社會風貌。

全書分為九章,不僅講述了漢末魏晉時期的瘟疫及成因,也分析了疫病下的三國紛爭與魏晉亂局,更為重要的是,呈現(xiàn)了疫病蔓延之時儒者的精神世界。面對疫病,儒生們開始沉思,他們希望能夠掌握災異的解釋權與話語權,進而能制約帝王,隨之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五德終始、讖緯之類學說大興,而生命的無常、疫病的橫行,又讓朝不保夕的魏晉人士,將精神投入玄學之中,傾情山水,感悟生命,以至于發(fā)展出種種放浪形骸的舉動。在作者看來,所謂的名士風度,多數(shù)只是“鳥籠中的表演”。

《秦漢工匠》

[美]李安敦 著 林稚暉 譯 
理想國 |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23-7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約工匠、奴隸工匠,是這些真實具體的男女工匠,創(chuàng)造了秦漢中國。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歷史系教授李安敦通過本書,帶領我們了解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所處的復雜的社會、商業(yè)和技術網(wǎng)絡,讓我們體悟千年前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背后、有著與當下你我一樣的人性。談及秦漢工匠的社會地位時,作者指出,盡管人造品在觀念中地位崇高,制作者的社會身份卻是卑微的。

就像考古學者羅森所評價的,人們透過博物館的玻璃展柜鑒賞中國的漆器、青銅器、石塑像,經(jīng)常會好奇他們的制作過程,本書對器物的制作過程著墨雖不多,但借由一件器物或一座建筑的物理特點進入了男女工匠的生活,展現(xiàn)復雜且隱匿極深的早期中國社會。浙江大學教授繆哲在序中稱,這本書可作為“把沉默的人造物轉化為言語性史料”的方法論示范,或者說,作者做到的就是讓沉默的人造物開口說話。

《果園小史》

[德]貝恩德·布魯內(nèi)爾 著 肖舒 譯 
譯林出版社 2023-8

人類在何時馴化出了油橄欖樹?原始的野蘋果是怎樣被馴化為我們?nèi)缃袷秤玫脑耘嗵O果?梭羅在自然隨筆集《野果》中寫道,“當人遷徙時,不僅會帶鳥兒、四足動物、昆蟲、蔬菜和專屬佩劍,還會帶上他的果園?!睆墓胖两?,人類的生活都離不開果園的陪伴,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在享受著果園所帶來的慷慨饋贈。

自然學家布魯內(nèi)爾在書中依照時間順序,追溯了果園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起源和發(fā)展,呈現(xiàn)了人類在果樹間生活與勞作的景象,以及果樹所啟發(fā)的人類思想。本書不僅涉及不同水果的栽培史,更描摹了豐富多彩的果園文化,包括果園在不同文明的繁榮中所扮演的角色。布魯內(nèi)爾在書中寫道,最早的果園可能是零星長著海棗樹的綠洲,沙漠游牧民曾在那里駐足休息;而在亞馬孫地區(qū),早在殖民統(tǒng)治之前的幾個世紀,土著部落就一直打理著鑲嵌式花園。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文化破壞者并非文盲,而是思想狹隘的有識者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有聲中國、米蘭·昆德拉、泡沫經(jīng)濟、疫病年代、秦代工匠、果園……

圖片來源:Unsplash

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有聲的中國》

陳平原 著
商務印書館 2023-5

本書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最新著作?!坝新暤闹袊被米贼斞傅闹岱ā盁o聲的中國”,即面對損害與侮辱也發(fā)不出聲、只得沉默的情形。此處的“有聲”指的是能夠發(fā)聲的演說文體。延續(xù)著作者上一部《近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的討論,本書研究演說文體在晚清的興起以及影響。談及演說,最常被提及的作用就是“開啟民智”(比如晚清下層社會啟蒙),以及“動員群眾”(比如五四運動中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陳平原寫道,但若將視野延伸到教育史、文學史及學術史,則演說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他更為關注的是演說如何“贊助白話”、“影響述學”以及“改良文風”。

對于現(xiàn)代演說的研究,不僅涉及其具體內(nèi)容,更牽涉演講的立意、文體、姿態(tài)、聽眾反應及傳播效果等諸多視角,而所有流傳久遠的偉大的演說,不僅系于演說者的個人才華與訴求,更與整個時代的風尚與精神相契合。就像作者所寫的,“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時代社會是否活躍、政治是否開明、學術是否繁榮的重要表征。”這本書通過那些隱匿于寂靜深處的演說,尋找觸摸歷史的入口。

《我們,被淹沒的》

[丹]卡斯滕·延森 著 陳磊 譯 
后浪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23-8

這是一部當代北歐作家書寫的北歐歷史小說,也是一部“海洋小說”,只是與康拉德、梅爾維爾的開創(chuàng)的充斥著殘酷與懸念的傳統(tǒng)相比,它顯得溫柔而富于人性。馬斯塔爾鎮(zhèn)的居民世世代代都是水手,他們的生與死都和大海息息相關。男人們成為水手后,會去往世界的很多港口,許多人都九死一生,最后葬身海底。女人們則會留在陸上生活,日夜擔驚受怕,等待著愛人的歸來。一代代的年輕靈魂被塞壬之歌吸引,在父親的缺席中長大,然后又成為水手。

作者帶領我們見證了馬斯塔爾鎮(zhèn)100年的故事。這一段歷史極其豐富,包括丹麥與德國的三年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資本主義晚期的崛起、隨著這一切而來的馬斯塔爾鎮(zhèn)民生命和帆船航運業(yè)的隕落,以及最后全球化(即便書中沒有用到這個詞)的到來。如評論者所說,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認識一個小國的新視角,將馬斯塔爾鎮(zhèn)的本地歷史與世界歷史聯(lián)結起來,在他的筆下,丹麥人不再是安土重遷的農(nóng)民——歷史書上大多是這樣描述的——而是一群充滿野性的不安分水手。

作者卡斯滕·延森(Carsten Jensen,1952— )為丹麥當代作家與評論家。其作品《我看過世界的開始》獲得丹麥書商獎(1996年)。

《一個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歐的悲劇》

[法]米蘭·昆德拉 著 董強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8

本書為前不久去世的重要作家米蘭·昆德拉生前授權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收錄作者早年創(chuàng)作的兩篇思想文化隨筆。《文學與小國》是昆德拉在1967年捷克作家大會上發(fā)言的文字稿。昆德拉從捷克民族的悲劇性命運出發(fā),探討堅守小國文化特性的意義所在。《一個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歐的悲劇》最初發(fā)表于1983年,文中昆德拉繼續(xù)探討小國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們的滅亡可能帶來的災難。他警告說,歐洲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認同感,真正的悲劇將是歐洲文化多樣性的喪失。

昆德拉在書中提出的“文化破壞者”的概念引人深思。他寫道,文化破壞者并非是人們常常以為的文盲,而是自視甚高卻思想狹隘的有識者,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主張他們自以為是的權利,“由于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東西都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他就去破壞這個世界,讓它適應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世界。”昆德拉寫道,文化破壞者僅僅活在當下,對于歷史延續(xù)性和背景一無所知,在破壞時充滿了自我肯定的喜悅,然而這樣的破壞完全可能把他們的國家變成一個“沒有歷史,沒有記憶,聲音發(fā)出去沒有回音,沒有任何美的荒漠”。

《泡沫時代:日本迷失的原點》

[日]永野健二 著 張玲 譯 
明室Lucida |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23-8

20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jīng)濟為日本經(jīng)濟帶來了繁榮,全民陷入投資狂熱,購買能力空前高漲,人均GDP世界第二……泡沫破滅后,股市樓市大崩盤,無數(shù)公司面臨破產(chǎn),無數(shù)人傾家蕩產(chǎn)。日本經(jīng)濟長時間停滯不前,被稱為“失去的20年”。泡沫經(jīng)濟如何在日本誕生?誰是這段歷史的罪魁禍首?本書通過對日本泡沫時代的深刻反思,試圖尋找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作者永野健二是日本經(jīng)濟記者,在泡沫經(jīng)濟時期采訪了眾多大企業(yè)高層領導和日本政府高官,報道過多起經(jīng)濟事件,以縱覽全局的視角梳理了日本政界、商界,甚至黑社會勢力盤根錯節(jié)的因果,再現(xiàn)了日本經(jīng)濟從1980年到1989年十年間的跌宕起伏。作者指出,泡沫經(jīng)濟是全球化所帶來的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浪潮與各國家、地區(qū)試圖保持本地、本民族獨有的制度、文化與價值觀之間的矛盾產(chǎn)物;同時,它也展示了這個矛盾產(chǎn)生的具體過程。不理解泡沫經(jīng)濟時代,就無法理解當下的日本,他認為人們還沒有充分吸取泡沫經(jīng)濟的教訓,因此有必要對過去進行回顧。

《事業(yè)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美]克勞迪婭·戈爾丁 著 顏進宇 顏超凡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3-7

女孩在高中的表現(xiàn)比男孩好,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從大學畢業(yè),但男性的收入始終比女性高。為什么會這樣?在本書中,哈佛大學教授、經(jīng)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追溯了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基于數(shù)十年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戈爾丁將20世紀初至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群體分成了五組,深入研究了她們在事業(yè)、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負與現(xiàn)實中遇到的各種阻礙,以及代際的演變歷程。

如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數(shù)量大幅增加,她們擁有了更多選擇,更有機會同時擁有事業(yè)和家庭,但鑒于社會規(guī)范、工作性質(zhì)、時間約束等,性別不平等問題盡管不如過去嚴峻,卻依然存在。比如說,傳統(tǒng)習俗的壓力不容忽視,作者在書中提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小規(guī)模的家庭,甚至放棄了生育孩子,原因不僅在于就業(yè)歧視,更在于女性總是更被期望照顧子女和年邁的父母。此外,這個現(xiàn)象也與工作節(jié)奏日益變得“貪婪”密不可分。

目前關于性別不平等的快速解決方案往往都是從女性方面入手,作者提出,無論是職場性別平等,還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男女雙方,所以解決方法也需要同時從男女雙方入手,作者據(jù)此給出了解決方案。 

《疫病年代: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zhàn)爭與社會》

袁燦興 著 
岳麓書社 2023-8

東漢至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瘟疫頻發(fā)期。本書即以這一時期頻發(fā)的瘟疫為視角,重新審視東漢至魏晉這一“幽暗時代”下的個體命運、戰(zhàn)爭進程和社會風貌。

全書分為九章,不僅講述了漢末魏晉時期的瘟疫及成因,也分析了疫病下的三國紛爭與魏晉亂局,更為重要的是,呈現(xiàn)了疫病蔓延之時儒者的精神世界。面對疫病,儒生們開始沉思,他們希望能夠掌握災異的解釋權與話語權,進而能制約帝王,隨之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五德終始、讖緯之類學說大興,而生命的無常、疫病的橫行,又讓朝不保夕的魏晉人士,將精神投入玄學之中,傾情山水,感悟生命,以至于發(fā)展出種種放浪形骸的舉動。在作者看來,所謂的名士風度,多數(shù)只是“鳥籠中的表演”。

《秦漢工匠》

[美]李安敦 著 林稚暉 譯 
理想國 |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23-7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約工匠、奴隸工匠,是這些真實具體的男女工匠,創(chuàng)造了秦漢中國。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歷史系教授李安敦通過本書,帶領我們了解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所處的復雜的社會、商業(yè)和技術網(wǎng)絡,讓我們體悟千年前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背后、有著與當下你我一樣的人性。談及秦漢工匠的社會地位時,作者指出,盡管人造品在觀念中地位崇高,制作者的社會身份卻是卑微的。

就像考古學者羅森所評價的,人們透過博物館的玻璃展柜鑒賞中國的漆器、青銅器、石塑像,經(jīng)常會好奇他們的制作過程,本書對器物的制作過程著墨雖不多,但借由一件器物或一座建筑的物理特點進入了男女工匠的生活,展現(xiàn)復雜且隱匿極深的早期中國社會。浙江大學教授繆哲在序中稱,這本書可作為“把沉默的人造物轉化為言語性史料”的方法論示范,或者說,作者做到的就是讓沉默的人造物開口說話。

《果園小史》

[德]貝恩德·布魯內(nèi)爾 著 肖舒 譯 
譯林出版社 2023-8

人類在何時馴化出了油橄欖樹?原始的野蘋果是怎樣被馴化為我們?nèi)缃袷秤玫脑耘嗵O果?梭羅在自然隨筆集《野果》中寫道,“當人遷徙時,不僅會帶鳥兒、四足動物、昆蟲、蔬菜和專屬佩劍,還會帶上他的果園?!睆墓胖两瘢祟惖纳疃茧x不開果園的陪伴,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在享受著果園所帶來的慷慨饋贈。

自然學家布魯內(nèi)爾在書中依照時間順序,追溯了果園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起源和發(fā)展,呈現(xiàn)了人類在果樹間生活與勞作的景象,以及果樹所啟發(fā)的人類思想。本書不僅涉及不同水果的栽培史,更描摹了豐富多彩的果園文化,包括果園在不同文明的繁榮中所扮演的角色。布魯內(nèi)爾在書中寫道,最早的果園可能是零星長著海棗樹的綠洲,沙漠游牧民曾在那里駐足休息;而在亞馬孫地區(qū),早在殖民統(tǒng)治之前的幾個世紀,土著部落就一直打理著鑲嵌式花園。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