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合資變外資?smart電動化轉型國內(nèi)市場承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合資變外資?smart電動化轉型國內(nèi)市場承壓

smart銷量逐漸下滑,銷量在全球一直未能突破20萬輛大關,最終成為小眾品牌。

文丨鰲頭財經(jīng) 寧曉敏   

見習生丨李琳

日前,奔馳和吉利退出smart股東行列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天眼查信息顯示,smart母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馬達”)投資人(股權)發(fā)生變更,兩家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為smart的新股東,持股比例均為50%。

消息爆出后,smart方面進行火速辟謠,發(fā)布聲明稱上述消息不實,“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由梅賽德斯-奔馳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資公司?!?/p>

品牌方的辟謠讓smart的現(xiàn)狀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中心。作為微型高端車的代表,smart憑借精致的外觀,停車便利等優(yōu)點迅速走紅,銷量一度超10萬輛。但此后聲量漸小,懂車帝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5月份,smart精靈#1銷量為2624輛,較4月份的4390輛減少超1700輛。

smart辟謠兩大股東退出

公開資料顯示,smart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彼時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與瑞士一家手表公司共同創(chuàng)建了smart,以生產(chǎn)小巧獨特的雙門微型車為特色。

2009年,smart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隨后以小巧精致的造型和便捷的操控性贏得了不少用戶的喜愛。

但隨著A00級別小車市場規(guī)模下降,行業(yè)電動化轉型趨勢加快等因素影響,smart銷量逐漸下滑,銷量在全球一直未能突破20萬輛大關,最終成為小眾品牌。

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smart的銷量約為13萬輛,下降4.6%。緊接著smart陸續(xù)在中國、北美市場停售燃油車型。

隨著吉利入股戴姆勒,smart品牌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

2019年,吉利收購smart50%股權,目的是推動smart向電動化方向轉型。

2020年,吉利與奔馳共同組建了smart品牌全球公司智馬達,二者均持股50%,合作模式為產(chǎn)品由奔馳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全球研發(fā)中心支持工程研發(fā)。

在合作了兩年多之后,智馬達股東在今年6月末發(fā)生重大變化。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披露信息顯示,奔馳在6月初退出智馬達投資人行列,吉利則在6月25日同樣退出智馬達投資人行列。兩家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為智馬達新的股東。

隨后,有關吉利和奔馳退出smart股東行列的消息在業(yè)內(nèi)廣泛流傳,smart品牌公司迅速進行了辟謠,稱消息不實。

smart品牌全球公司發(fā)布聲明稱,smart品牌仍由吉利和奔馳同比例共同持有。為滿足企業(yè)發(fā)展需要,把握市場發(fā)展機遇,smart會靈活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

吉利汽車(00175.HK)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目前的公開資料看,吉利換了一家公司持股smart。

鰲頭財經(jīng)注意到,雖然智馬達股東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其管理層主要人員未發(fā)生大的變化,法定代表人和總經(jīng)理仍是佟湘北,董事長依然是李書福,其他高層也主要來自吉利和奔馳方面。

外界有聲音認為,smart此次變更為外資股東或是為了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爸袣W雙核,全球布局”是smart當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方針,歐洲市場、東南亞市場也成為smart重點開拓的市場,此次變更或更有利smart全球市場的開拓。

全力押注電動化賽道

smart股東變更及品牌方的辟謠讓外界更多注意到了smart開啟的電動化轉型。

據(jù)了解,吉利收購smart一半股權后,將電動化作為該品牌的轉型方向。smart總經(jīng)理佟湘北曾公開表示,致力于將smart打造成全球領先的新奢純電汽車科技品牌。

按照smart的產(chǎn)品規(guī)劃,到2024年,每年都將推出一款電動化新車型。

截至目前,smart已有兩款電動化車型上市,分別是2022年6月上市的首款車型smart精靈#1和今年6月初上市的第二款車型smart精靈#2,官網(wǎng)顯示前者起售價為17.90萬元,后者起售價為20.99萬元,其中BRABUS性能版起售價則為28.99萬元起。

新推出的smart車型相較于此前產(chǎn)品,最大的變化就是車身變大了。以首款車型smart 精靈#1為例,該車型的長寬高分別為4270mm*1822mm*1636mm,軸距為2750mm。換而言之,新推出的smart產(chǎn)品不再是微型小車,而是緊湊型SUV。

不過,油車變電車且尺寸變大的smart在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與其巔峰時期相去甚遠,面臨著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據(jù)時代財經(jīng)報道,smart精靈#1自去年9月開啟交付后,截至今年4月,在華累計交付26299輛,平均每月交付約3287輛;今年5月,smart精靈#1銷量下滑至2624輛。

smart精靈#1所在的緊湊型SUV領域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細分賽道之一。已有比亞迪元PLUS、埃安AION Y、比亞迪宋Pro DM-i、長安歐尚Z6 iDD、小鵬G3i等眾多同類型產(chǎn)品,其中比亞迪元PLUS 5月銷量達2.6萬輛,埃安AION Y的銷量接近2萬輛。

相對于smart 精靈#1的售價,同類型國產(chǎn)新能源SUV起售價更低,比如埃安AION Y的起售價不到12萬元,且17.98萬元的最高售價也僅比smart 精靈#1的起售價高8000元。

如果僅從價格維度看,smart精靈#1與眾多同類型國產(chǎn)新能源汽車相比并沒有突出的優(yōu)勢,而且車身尺寸變大了之后,原來小巧靈活,停車方便的優(yōu)勢也被極大的削弱了。

另一方面,隨著國產(chǎn)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崛起,消費端對于國產(chǎn)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更高,若smart在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續(xù)航等方面沒有突出的亮點,那么對于中國市場的消費者的吸引力顯然是有限的,面臨著與BBA一樣的電動化車型產(chǎn)品認知待提升的挑戰(zhàn)。畢竟,這個價格帶的消費者比較務實,僅靠一個品牌標識而沒有出色的產(chǎn)品力則難以打動消費者。

當然,smart作為一個擁有二十多年歷史的全球知名品牌,其在品牌底蘊、研發(fā)實力等方面仍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具備打造爆款產(chǎn)品的能力。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品牌的崛起,smart如何應對,仍然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smart并沒有將“雞蛋”全部放在中國市場這一個“籃子”里。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加速進軍海外市場的背景下,smart品牌公司加速全球業(yè)務運營,smart精靈#1已在德國、法國市場上市并將開啟交付。除歐洲市場外,smart精靈#1還將于今年第四季度在馬來西亞市場上市。

smart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后副總裁張明霞曾對外表示,考慮到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風向標式作用,smart品牌還將積極“向全球輸出”,不斷探索更多有潛力的海外市場。顯然,對smart而言,如果中外市場不能兩頭開花,那么東方不亮西方亮或也是其愿意看到的。

本文為轉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合資變外資?smart電動化轉型國內(nèi)市場承壓

smart銷量逐漸下滑,銷量在全球一直未能突破20萬輛大關,最終成為小眾品牌。

文丨鰲頭財經(jīng) 寧曉敏   

見習生丨李琳

日前,奔馳和吉利退出smart股東行列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天眼查信息顯示,smart母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馬達”)投資人(股權)發(fā)生變更,兩家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為smart的新股東,持股比例均為50%。

消息爆出后,smart方面進行火速辟謠,發(fā)布聲明稱上述消息不實,“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由梅賽德斯-奔馳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資公司。”

品牌方的辟謠讓smart的現(xiàn)狀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中心。作為微型高端車的代表,smart憑借精致的外觀,停車便利等優(yōu)點迅速走紅,銷量一度超10萬輛。但此后聲量漸小,懂車帝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5月份,smart精靈#1銷量為2624輛,較4月份的4390輛減少超1700輛。

smart辟謠兩大股東退出

公開資料顯示,smart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彼時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與瑞士一家手表公司共同創(chuàng)建了smart,以生產(chǎn)小巧獨特的雙門微型車為特色。

2009年,smart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隨后以小巧精致的造型和便捷的操控性贏得了不少用戶的喜愛。

但隨著A00級別小車市場規(guī)模下降,行業(yè)電動化轉型趨勢加快等因素影響,smart銷量逐漸下滑,銷量在全球一直未能突破20萬輛大關,最終成為小眾品牌。

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smart的銷量約為13萬輛,下降4.6%。緊接著smart陸續(xù)在中國、北美市場停售燃油車型。

隨著吉利入股戴姆勒,smart品牌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

2019年,吉利收購smart50%股權,目的是推動smart向電動化方向轉型。

2020年,吉利與奔馳共同組建了smart品牌全球公司智馬達,二者均持股50%,合作模式為產(chǎn)品由奔馳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全球研發(fā)中心支持工程研發(fā)。

在合作了兩年多之后,智馬達股東在今年6月末發(fā)生重大變化。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披露信息顯示,奔馳在6月初退出智馬達投資人行列,吉利則在6月25日同樣退出智馬達投資人行列。兩家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為智馬達新的股東。

隨后,有關吉利和奔馳退出smart股東行列的消息在業(yè)內(nèi)廣泛流傳,smart品牌公司迅速進行了辟謠,稱消息不實。

smart品牌全球公司發(fā)布聲明稱,smart品牌仍由吉利和奔馳同比例共同持有。為滿足企業(yè)發(fā)展需要,把握市場發(fā)展機遇,smart會靈活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

吉利汽車(00175.HK)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目前的公開資料看,吉利換了一家公司持股smart。

鰲頭財經(jīng)注意到,雖然智馬達股東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其管理層主要人員未發(fā)生大的變化,法定代表人和總經(jīng)理仍是佟湘北,董事長依然是李書福,其他高層也主要來自吉利和奔馳方面。

外界有聲音認為,smart此次變更為外資股東或是為了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中歐雙核,全球布局”是smart當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方針,歐洲市場、東南亞市場也成為smart重點開拓的市場,此次變更或更有利smart全球市場的開拓。

全力押注電動化賽道

smart股東變更及品牌方的辟謠讓外界更多注意到了smart開啟的電動化轉型。

據(jù)了解,吉利收購smart一半股權后,將電動化作為該品牌的轉型方向。smart總經(jīng)理佟湘北曾公開表示,致力于將smart打造成全球領先的新奢純電汽車科技品牌。

按照smart的產(chǎn)品規(guī)劃,到2024年,每年都將推出一款電動化新車型。

截至目前,smart已有兩款電動化車型上市,分別是2022年6月上市的首款車型smart精靈#1和今年6月初上市的第二款車型smart精靈#2,官網(wǎng)顯示前者起售價為17.90萬元,后者起售價為20.99萬元,其中BRABUS性能版起售價則為28.99萬元起。

新推出的smart車型相較于此前產(chǎn)品,最大的變化就是車身變大了。以首款車型smart 精靈#1為例,該車型的長寬高分別為4270mm*1822mm*1636mm,軸距為2750mm。換而言之,新推出的smart產(chǎn)品不再是微型小車,而是緊湊型SUV。

不過,油車變電車且尺寸變大的smart在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與其巔峰時期相去甚遠,面臨著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據(jù)時代財經(jīng)報道,smart精靈#1自去年9月開啟交付后,截至今年4月,在華累計交付26299輛,平均每月交付約3287輛;今年5月,smart精靈#1銷量下滑至2624輛。

smart精靈#1所在的緊湊型SUV領域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細分賽道之一。已有比亞迪元PLUS、埃安AION Y、比亞迪宋Pro DM-i、長安歐尚Z6 iDD、小鵬G3i等眾多同類型產(chǎn)品,其中比亞迪元PLUS 5月銷量達2.6萬輛,埃安AION Y的銷量接近2萬輛。

相對于smart 精靈#1的售價,同類型國產(chǎn)新能源SUV起售價更低,比如埃安AION Y的起售價不到12萬元,且17.98萬元的最高售價也僅比smart 精靈#1的起售價高8000元。

如果僅從價格維度看,smart精靈#1與眾多同類型國產(chǎn)新能源汽車相比并沒有突出的優(yōu)勢,而且車身尺寸變大了之后,原來小巧靈活,停車方便的優(yōu)勢也被極大的削弱了。

另一方面,隨著國產(chǎn)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崛起,消費端對于國產(chǎn)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更高,若smart在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續(xù)航等方面沒有突出的亮點,那么對于中國市場的消費者的吸引力顯然是有限的,面臨著與BBA一樣的電動化車型產(chǎn)品認知待提升的挑戰(zhàn)。畢竟,這個價格帶的消費者比較務實,僅靠一個品牌標識而沒有出色的產(chǎn)品力則難以打動消費者。

當然,smart作為一個擁有二十多年歷史的全球知名品牌,其在品牌底蘊、研發(fā)實力等方面仍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具備打造爆款產(chǎn)品的能力。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品牌的崛起,smart如何應對,仍然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smart并沒有將“雞蛋”全部放在中國市場這一個“籃子”里。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加速進軍海外市場的背景下,smart品牌公司加速全球業(yè)務運營,smart精靈#1已在德國、法國市場上市并將開啟交付。除歐洲市場外,smart精靈#1還將于今年第四季度在馬來西亞市場上市。

smart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后副總裁張明霞曾對外表示,考慮到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風向標式作用,smart品牌還將積極“向全球輸出”,不斷探索更多有潛力的海外市場。顯然,對smart而言,如果中外市場不能兩頭開花,那么東方不亮西方亮或也是其愿意看到的。

本文為轉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