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他們喜歡神話,我正好要拆解神話” 諾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亮相上海書展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他們喜歡神話,我正好要拆解神話” 諾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亮相上海書展

“我一直在尋找那些能讓人們感到震驚的人。他們能夠思考自己過去,思考發(fā)生過的事情以及未來世界的問題?!彼咕S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樣回答她在寫作中如何尋找采訪對象的問題。

“他們喜歡神話,我正好要拆解神話。”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這句描寫她和蘇聯(lián)、俄羅斯當局者之間的矛盾的話語,引起了全場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今日上午,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如約而至,亮相上海書展的國際文學周活動。

30多年來,阿列克謝耶維奇一直致力于為見證了前蘇聯(lián)沖突和苦難的幸存者寫作,是首位以純采訪紀實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的作家,也使紀實文學再一次吸引全世界文學家及讀者的關注。在《二手時間》中,她用口述采訪的形式,記錄下了蘇聯(lián)解體后,1991年到2012年這后蘇聯(lián)時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在這二十年間的轉型時期,俄羅斯社會并不像外界看到的那般光鮮亮麗,反而在普通人的眼中,他們的生活因各種沖突而變得支離破碎。

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了5-10年時間來寫這本書。每本書的寫作,她都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找采訪對象。在《二手時間》中,她的想法是尋找每一個可以找的普通人,通過每次4個多小時的交談,用錄音機錄下交談過程,回去再進行整理。事實上,如果阿列克謝耶維奇感到講述的問題非常重要時,她會連續(xù)很多天天去找他。“當我在寫書的時候,我的家就變成了倉庫,堆滿寫書的材料。”這也是她處理紀實文學寫作中的真實性和戲劇性時的做法:從材料出發(fā)。

在阿列克謝耶維奇一直以來的寫作中,她都很重視普通人身上的歷史,也認為自己是在寫普通人身上的情感。過去,在她寫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時候,以一位妻子的角度寫一位消防員,從這位妻子身上感受到了非常大的痛苦。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書寫普通人身上的故事的時候,從不認為他們是“小人物”。“我們都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有機會,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其實我很少用小人物這個詞,因為她(指那位妻子)的確向大家傳遞了一個非常大的痛苦。”

阿列克謝耶維奇曾思考:為什么我們有古拉格,為什么我們的痛苦換不來自由,為什么我們不能建設一個理想的社會主義?恰好正是普通人在講述她們自己的經(jīng)歷的時候中,讓阿列克謝耶維奇從他們的口中知道一些答案。因為這樣,她覺得自己的紀實文學題材的真實性,是經(jīng)過數(shù)百人的手寫的,并非是她一個人完成。

提及人性的惡,阿列克謝耶維奇說了這樣的一件事。斯大林時期,一個婦女被逮捕后,她對鄰居說請照顧我女兒。過了17年,這位婦女回家后,她的女兒已經(jīng)稱她鄰居為“媽媽”了。后來,檔案解密,這位婦女得知原來當年舉報她的人竟然是她鄰居。這一切讓她無法相信,于是最后選擇了自殺。借這個故事,阿列克謝耶維奇表示“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她也會從文學、藝術角度去思考人們對邪惡現(xiàn)象的抗拒。

當被問及俄羅斯文學如何影響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她從兒童時就開始主要閱讀俄羅斯文學作品,俄羅斯的文學家、哲學家都影響了她的世界觀和看問題的角度。她十分崇敬古典作家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有寫集中營題材的沙拉莫夫。阿列克謝耶維奇坦言,如果沒有對以前的俄羅斯文學的吸收、體驗,她可能不會寫她之前寫的東西。除此之外,俄羅斯文化對阿列克謝耶維奇也十分重要,是她的“三個家”中的其中一個。

“俄羅斯的文化一直在問,我們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樣,我們的目的是什么。”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樣理解俄羅斯文化。

“我喜歡俄羅斯文學,音樂,我不喜歡俄羅斯現(xiàn)在的情況。”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出了自己對當今俄羅斯的看法:“俄羅斯或者蘇聯(lián)的問題是急于向過去告別,但對未來沒有清醒的認識,不知道什么是未來。一個人沒有未來,很快變得焦躁。最主要的是,就會沒有對生活的希望。”對于當今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沖突的問題,她的唯一想法是:不要殺人,殺人就是一種法西斯。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創(chuàng)作時,和以前的,過去的當局者一直有巨大的沖突,但即使被迫失去工作、去往國外,甚至是作品的某些片段被刪,她都不會服從,而是堅持心平氣和地做好自己的的事情,包括寫作。她提到,以前獲得諾貝爾獎的俄羅斯作家,也曾因為作品被告上法庭,但都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

有趣的是,在獲得諾獎后,阿列克謝耶維奇被認為是另外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繼承者,是小索爾仁尼琴。對于這個比較,阿列克謝耶維奇笑著說:“如果我不謙虛的話,我會說,是的,我就是小索爾仁尼琴。但我很謙虛,很誠實,我就做好自己的小事。”

阿列克謝耶維奇曾說獎金能讓她獲得自由,而現(xiàn)在她確實有收獲這樣的一份自由:成立一個俱樂部,用獎金去資助年輕作家寫作,并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幫助他們。她的這一做法,是為了幫助解決俄羅斯的諸多文化問題。

最后,阿列克謝耶維奇透露了她接下來兩本新作的細節(jié)。在關于“愛”與“兩性”的新作中,她將強調生活和家庭的價值,男性和女性也都在講述各自的“愛”。除此之外,阿列克謝耶維奇也希望自己的書能在中國出版,因為她非常愿意和中國人談論愛的問題。

在另外一本關于老年的書中,阿列克謝耶維奇打算寫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老人身上的故事。寫作中,她試圖尋找人們在老去中失去的東西,以及老人們很快就要消失在黑暗和土地之中的事實。“在我們的文化中,一般不談死亡。這本書就是談我們是誰,我們過去為什么要這么做。”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樣總結這部作品的主題。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他們喜歡神話,我正好要拆解神話” 諾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亮相上海書展

“我一直在尋找那些能讓人們感到震驚的人。他們能夠思考自己過去,思考發(fā)生過的事情以及未來世界的問題?!彼咕S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樣回答她在寫作中如何尋找采訪對象的問題。

“他們喜歡神話,我正好要拆解神話。”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這句描寫她和蘇聯(lián)、俄羅斯當局者之間的矛盾的話語,引起了全場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今日上午,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如約而至,亮相上海書展的國際文學周活動。

30多年來,阿列克謝耶維奇一直致力于為見證了前蘇聯(lián)沖突和苦難的幸存者寫作,是首位以純采訪紀實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的作家,也使紀實文學再一次吸引全世界文學家及讀者的關注。在《二手時間》中,她用口述采訪的形式,記錄下了蘇聯(lián)解體后,1991年到2012年這后蘇聯(lián)時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在這二十年間的轉型時期,俄羅斯社會并不像外界看到的那般光鮮亮麗,反而在普通人的眼中,他們的生活因各種沖突而變得支離破碎。

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了5-10年時間來寫這本書。每本書的寫作,她都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找采訪對象。在《二手時間》中,她的想法是尋找每一個可以找的普通人,通過每次4個多小時的交談,用錄音機錄下交談過程,回去再進行整理。事實上,如果阿列克謝耶維奇感到講述的問題非常重要時,她會連續(xù)很多天天去找他。“當我在寫書的時候,我的家就變成了倉庫,堆滿寫書的材料。”這也是她處理紀實文學寫作中的真實性和戲劇性時的做法:從材料出發(fā)。

在阿列克謝耶維奇一直以來的寫作中,她都很重視普通人身上的歷史,也認為自己是在寫普通人身上的情感。過去,在她寫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時候,以一位妻子的角度寫一位消防員,從這位妻子身上感受到了非常大的痛苦。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書寫普通人身上的故事的時候,從不認為他們是“小人物”。“我們都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有機會,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其實我很少用小人物這個詞,因為她(指那位妻子)的確向大家傳遞了一個非常大的痛苦。”

阿列克謝耶維奇曾思考:為什么我們有古拉格,為什么我們的痛苦換不來自由,為什么我們不能建設一個理想的社會主義?恰好正是普通人在講述她們自己的經(jīng)歷的時候中,讓阿列克謝耶維奇從他們的口中知道一些答案。因為這樣,她覺得自己的紀實文學題材的真實性,是經(jīng)過數(shù)百人的手寫的,并非是她一個人完成。

提及人性的惡,阿列克謝耶維奇說了這樣的一件事。斯大林時期,一個婦女被逮捕后,她對鄰居說請照顧我女兒。過了17年,這位婦女回家后,她的女兒已經(jīng)稱她鄰居為“媽媽”了。后來,檔案解密,這位婦女得知原來當年舉報她的人竟然是她鄰居。這一切讓她無法相信,于是最后選擇了自殺。借這個故事,阿列克謝耶維奇表示“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她也會從文學、藝術角度去思考人們對邪惡現(xiàn)象的抗拒。

當被問及俄羅斯文學如何影響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她從兒童時就開始主要閱讀俄羅斯文學作品,俄羅斯的文學家、哲學家都影響了她的世界觀和看問題的角度。她十分崇敬古典作家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有寫集中營題材的沙拉莫夫。阿列克謝耶維奇坦言,如果沒有對以前的俄羅斯文學的吸收、體驗,她可能不會寫她之前寫的東西。除此之外,俄羅斯文化對阿列克謝耶維奇也十分重要,是她的“三個家”中的其中一個。

“俄羅斯的文化一直在問,我們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樣,我們的目的是什么。”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樣理解俄羅斯文化。

“我喜歡俄羅斯文學,音樂,我不喜歡俄羅斯現(xiàn)在的情況。”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出了自己對當今俄羅斯的看法:“俄羅斯或者蘇聯(lián)的問題是急于向過去告別,但對未來沒有清醒的認識,不知道什么是未來。一個人沒有未來,很快變得焦躁。最主要的是,就會沒有對生活的希望。”對于當今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沖突的問題,她的唯一想法是:不要殺人,殺人就是一種法西斯。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創(chuàng)作時,和以前的,過去的當局者一直有巨大的沖突,但即使被迫失去工作、去往國外,甚至是作品的某些片段被刪,她都不會服從,而是堅持心平氣和地做好自己的的事情,包括寫作。她提到,以前獲得諾貝爾獎的俄羅斯作家,也曾因為作品被告上法庭,但都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

有趣的是,在獲得諾獎后,阿列克謝耶維奇被認為是另外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繼承者,是小索爾仁尼琴。對于這個比較,阿列克謝耶維奇笑著說:“如果我不謙虛的話,我會說,是的,我就是小索爾仁尼琴。但我很謙虛,很誠實,我就做好自己的小事。”

阿列克謝耶維奇曾說獎金能讓她獲得自由,而現(xiàn)在她確實有收獲這樣的一份自由:成立一個俱樂部,用獎金去資助年輕作家寫作,并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幫助他們。她的這一做法,是為了幫助解決俄羅斯的諸多文化問題。

最后,阿列克謝耶維奇透露了她接下來兩本新作的細節(jié)。在關于“愛”與“兩性”的新作中,她將強調生活和家庭的價值,男性和女性也都在講述各自的“愛”。除此之外,阿列克謝耶維奇也希望自己的書能在中國出版,因為她非常愿意和中國人談論愛的問題。

在另外一本關于老年的書中,阿列克謝耶維奇打算寫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老人身上的故事。寫作中,她試圖尋找人們在老去中失去的東西,以及老人們很快就要消失在黑暗和土地之中的事實。“在我們的文化中,一般不談死亡。這本書就是談我們是誰,我們過去為什么要這么做。”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樣總結這部作品的主題。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