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你騎不起的共享單車,背負著廠商沉重的增長飛輪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你騎不起的共享單車,背負著廠商沉重的增長飛輪

什么才構成真正的“增長飛輪”?

文|偲睿洞察 孫越

編輯|Emma

2021年6月,共享充電寶停止了聲勢浩大的補貼大戰(zhàn),默默冒出“共享充電寶一個小時6元”的定價新聞,“驚艷”所有人。

目前,共享充電寶漲價依舊,只是廠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廠商。

龍頭怪獸充電2021年推出自己的白酒品牌“開歡”,除此之外,禮品機、智能零售柜、電子煙都在未來的規(guī)劃中;小電把目光聚焦在數(shù)字營銷服務上,提供短視頻及直播營銷解決方案;竹芒科技則開始研發(fā)口罩機等新產(chǎn)品。

當共享充電寶開辟出第二、三甚至更多發(fā)展曲線的同時,同樣是共享經(jīng)濟下的共享單車,也默默開啟了漲價節(jié)奏,終于在“一小時4元”定價中被怨聲載道。

與共享充電寶不同,共享單車是有些廠商的“附加項”:

對于美團而言,單車是本地生活飛輪轉動的支撐業(yè)務;對于滴滴而言,單車是為了補充自己的出行版圖而存在。

但它卻是哈啰單車的“主項”:作為支付寶版圖里出行模塊的“主要負責人”,哈啰必須努力支棱起來養(yǎng)活自己。

于是就有了哈啰版本的“增長飛輪”——通過高頻低利潤的業(yè)務向低頻高利潤的業(yè)務傳導,形成整體業(yè)務的增長。

在哈啰的版圖里,飛輪的增長將從高頻低利潤的共享單車出發(fā),先形成一個核心飛輪,進而推動低頻高利潤的哈啰電動車、哈啰酒店等業(yè)務的增長,再之后飛輪越轉越大,反哺共享單車的增長,最終實現(xiàn)增長循環(huán)。

而這一切的出發(fā)點,還要從共享單車“核心飛輪”開始談起。

01 漲價會讓局面變好嗎?

多家共享單車廠商的公告都提到,因為原材料成本和運維成本的提升,不得不漲價。

然而,漲價之后呢?我們不妨以哈啰為例,做一個簡單的測算。

根據(jù)哈啰招股書披露,截止到2021一季度,哈啰總共投放了1000萬輛車。根據(jù)華經(jīng)產(chǎn)業(yè)研究院數(shù)據(jù),2020年中國市場共享電單車投放規(guī)模達250萬輛,哈啰占了30%,故可以估算,哈啰共享電單車投放量在75萬輛,共享單車投放量在925萬輛。

接下來便可對成本端進行拆分:

一是生產(chǎn)成本——根據(jù)哈啰招股書披露,2020年兩輪車的成本在2037元,根據(jù)東興證券研究測算,共享電單車的定價是共享單車的2-3倍。通過計算,共享單車的生產(chǎn)成本在1771.3元-1894.88元之間。

二是運維成本——根據(jù)18年哈羅出行總裁楊磊透露,一輛哈啰單車每日運維成本為0.3元。

按照每輛車3年折舊期、33.3%的折舊率來算,那么一輛車一年的總制造成本在590.43元-631.63元區(qū)間,再加上一輛車年運維成本在109.5元,由此可得出:

每輛車每日收入的盈虧平衡點=(每輛車年制造成本+每輛車年運維成本)/365=1.92-2.03元。

而在2020年,加上共享電單車,哈啰披露每輛單車每日收入在1.51元,考慮到市面上普遍共享電單車客單價是共享單車的兩倍,故每輛共享單車每日收入在1.4元左右,沒有達到盈利標準。

在今年原材料和價格都在漲價的情況下,基于2020年的數(shù)據(jù),我們用同樣的公式進行預測:

中國自行車協(xié)會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上游原材料上漲幅度在15%-20%左右,其中作為自行車的核心零部件材料,鋁錠占自行車成本的20%-30%,價格漲幅超過80%,故將鋁合金車架上漲80%,其他材料統(tǒng)一上漲20%算?;谙卤磉M行成本的測算:

在成本端,單車生產(chǎn)成本在2537.39元-2714.42元區(qū)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車需要達到2.61-2.77元區(qū)間才能夠實現(xiàn)盈虧平衡。

結合此次廠商們的漲價公告,假設漲價會給共享單車收入帶來40%-50%的增長,那么2022年的每輛共享單車日收入會在1.96-2.1元區(qū)間。將收入的區(qū)間取平均值之后,原先實際收入與盈虧平衡點的差距是0.575元,現(xiàn)在預測的差距是0.66元。

也就是說,漲價之后,哈啰單車實際收入距離盈虧平衡點更遠了。

這成了一場雙輸?shù)木置妗活^是利益受損的用戶,一頭是既承受著輿論嘩然、又不斷失血的廠商。共享單車,儼然成了修羅場。

02 真飛輪?偽飛輪?

共享單車這門生意,從當初殘酷的燒錢血戰(zhàn)拉開帷幕,歷經(jīng)大浪淘沙,而今走向了同一條河流——“增長飛輪”。

于美團而言,它是王興欽點的2020年核心投資領域,是“豐富飛輪閉環(huán)”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哈啰cue得更為直白:“通過不掙錢但交易頻次高的單車業(yè)務,打造一個高頻流量入口,再將用戶導流至低頻、但掙錢的其他諸如順風車等業(yè)務上”,以此形成“哈啰飛輪”。

且慢,如果我們細細追究,同樣身處“飛輪”一環(huán),不同廠商卻把共享單車卻放在了不同位置。

美團的設想是,先讓外賣這一個飛輪轉動起來,慢慢將流量引入到餐飲店,酒店,景點等將每一個業(yè)務的飛輪轉動起來,最后引入共享單車等出行業(yè)務,作為自己整體業(yè)務的“助推輪”。

先來看看美團是怎么制作這個飛輪的。

(美團飛輪模型 圖源:美團招股書,華盛證券)

首先,美團先制作了一個小飛輪——外賣。

在外賣這個飛輪當中,美團最開始將消費者和商家都“誘惑”到自己的盤里——在需求端,美團利用外賣小哥滿足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吃到飯菜的愿望;在供給端,美團給商家提供了線上的渠道,提高了每天的訂單量,讓商家無法拒絕。

兩邊牽線搭橋成功之后,美團開始在供需兩端添加“助推輪”。

需求側,美團通過花錢增加更多的騎手,優(yōu)化算法,在路程上縮短用戶等待時間,將流量最大限度地留在平臺;

供給側,為商家提供餐飲POS系統(tǒng)、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優(yōu)化供給端服務。

(美團供給側方案 圖源:國盛證券)

長此以往,消費者和商家在線上漸漸產(chǎn)生“感情”,當雙方的感情如膠似漆,美團便能坐享其成。

其次,當外賣的飛輪轉起來之后,美團將流量引入到一個個業(yè)務分支——餐飲店、酒店、電影院等等。

想要讓這些飛輪轉起來,花錢是第一要務——在APP上打廣告,給補貼吸引用戶到別的“地方”看看,而別的地方看到美團外賣帶來的龐大流量也會爭相進入。

在雙方都進場之后,美團抄外賣的“作業(yè)”即可——在需求端補貼流量、優(yōu)化物流等服務,在供給端提供更精細化的運營服務,讓更多流量變成訂單。

當圍繞吃喝玩樂的“美團飛輪”輪廓逐漸清晰之時,出行業(yè)務成為美團的“助推輪”——畢竟,無論是餐飲、酒店、電影院、景點等,都可能涉及“最后一公里”問題,摩拜、美團打車、票務出行等工具將獲得天然的流量。

整個梳理下來,要想讓飛輪轉起來實現(xiàn)多贏,得先滿足三個條件:

1、更多的流量能夠變成更多的訂單——例如外賣飛輪通過縮短配送時長和商家備餐時間,提高流量轉化率。

2、更多的訂單能夠促進供給端優(yōu)化,形成更舒適的消費體驗,從而吸引更多的流量——例如外賣訂單變多,能促使入駐商家更多、菜品更優(yōu)質。

3、訂單形成盈利,平臺坐享其成。

對照美團,我們審視一下哈啰的“增長飛輪”:

在哈啰的構想里,共享單車是最核心的飛輪,一能夠產(chǎn)生更多對其他出行服務的需求,二能產(chǎn)生更多對本地生活的需求。

所以哈啰邊豐富自己的出行業(yè)務——推出哈啰電動車,小哈換電等業(yè)務,邊基于此發(fā)展酒店,旅游等本地服務新業(yè)務,形成“哈啰飛輪模型”。

(哈啰飛輪模型 圖源:哈啰招股書)

但與美團不同,在哈啰共享單車飛輪中,一頭連接消費者,一頭卻連著哈啰自己。

也就是說,哈啰既要當平臺又要當商家——既要承擔平臺打補貼戰(zhàn)吸引流量的活,也要承擔商家提供更多產(chǎn)品的活,除此之外還要自己做一套優(yōu)化成本結構的系統(tǒng),兩邊都要花大價錢去疏通。

那么,飛輪形成的第一個條件,更多的流量變成更多的訂單了嗎?

可以,只要花錢造更多的車,請更多的人運維車輛,且縮短用戶到車的距離就可以。

第二個條件,更多的訂單吸引更多的流量了嗎?換言之,消費者對哈啰更依賴了嗎?

可以,但同樣要花錢,加快單車技術迭代、后臺數(shù)據(jù)優(yōu)化。

而當前兩個條件所有的解決辦法都指向花錢的時候,“訂單形成盈利”就更遙遙無期。哈啰通過玩燒錢的規(guī)模效應,達成了前兩個條件,但離坐享其成還很遠。

也就是說,哈啰的共享單車增長飛輪是個需要各個環(huán)節(jié)下場燒錢的“偽飛輪”。

03 哈啰要駛向何方?

不管是真飛輪還是偽飛輪,共享單車還是形成了不錯的“用戶轉化”:

數(shù)據(jù)顯示,在哈啰的用戶池中,60.5%的助力車新用戶、40.2%的順風車新交易用戶、39.9%的順風車新接單司機、63.2%的電動車新用戶來自哈啰單車用戶。

以哈啰近兩年主推的電動車業(yè)務為例,它成了“大號輸血版”共享單車。

需求端,哈啰免不了要在單車那里打廣告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供給端,哈啰也是親自下場,希望通過提供高端智能的車輛,全面到位的服務,滿足需求。

但由于哈啰的胃口太大,在優(yōu)化供給端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燒更多的錢:為了打造高端電動車,哈啰不僅要將一顆ARM Cortex-M7高算力芯片放置到自己的智能車機軟件上,還想順便把換電業(yè)務,軟件業(yè)務,維修業(yè)務全包了。

而無論是換電、造車、包括前幾天推出的小哈修車,都需要哈啰的重金投入——在供給端建立大量的換電站,自建電動車工廠,又需要雇傭更多的維修師傅實現(xiàn)“隨叫隨到”的服務。

盡管2021年收到了來自阿里和寧德時代的5億美元投資,不過這些錢遠遠不夠。

目前,大部分用戶還沒有形成對哈啰電動車的認知——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雅迪2022年銷售突破了1300萬輛,在整個行業(yè)中占比大概在4萬左右,店鋪數(shù)超過了4萬;愛瑪也突破了800萬輛,全國門店數(shù)超過了3萬家。哈啰的60萬銷量、3000家門店基本上無法在這個市場排上號。

可以想見,電動車要靠自己形成“規(guī)模效應”,出血點位還有許多:供給端,單車技術迭代、工廠、代工、營銷門店擴張,需求端,單車引流、優(yōu)惠補貼......每一處都是實打實的資金投入。

從“車”到“酒店”這一環(huán),哈啰終于不再親自下場當供給方,而是真正做起了平臺。

需求端:從單車入口進入,通過流動車身廣告、開關鎖語音、定點區(qū)域停車等方式,給酒店紅包獎勵,吸引一批人到酒店;

供給端:通過用更便宜的加盟費9888元一年和會員費5000元一年,吸引中低端酒店玩家入駐,套上自己的“哈啰酒店”的名字。

一套“輕加盟”模式下,酒店和用戶都進來了,但“飛輪”還沒轉起來。

卡點在于“從流量轉化成訂單”這一環(huán)。

據(jù)媒體鋅刻度透露,從一家加盟哈啰酒店的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目前其所在的哈啰酒店訂單主要來源于入駐的攜程等其他多家OTA平臺,在哈啰出行app上預定的訂單并不多。“并且,在美團上,我們的酒店名字目前沒有寫哈啰酒店,還是使用的原酒店名。”

也就是說,雖然入駐了哈啰酒店,但酒店還是在大平臺渠道獲得了更多的訂單,而哈啰并沒有通過自己的品牌效應為其帶來流量。

而“用原名”恰恰也能夠說明,哈啰給供給端的服務并沒有想象中給力。在哈啰原來的構想里,它希望能夠搶占酒店的中低端市場,在2-3線城市里打出自己的品牌效力,但從實際落地來看,哈啰目前的工作是,幫助酒店在上架美團等OTA平臺時,優(yōu)化線上渠道,通過商圈流量數(shù)據(jù)變化及時調整運營策略。

換句話說,本有一顆做平臺的心,卻迫于現(xiàn)實“伏低做小”,成了不求功與名的“第三方運營團隊”。

在2020年底,包括酒店的本地生活新業(yè)務的貢獻不足一成,本地生活業(yè)務占總營收的1.3%。

當哈啰的共享單車飛輪玩的是燒錢的規(guī)模效應,沒有形成真飛輪的時候,其他無論是出行業(yè)務,還是本地生活新業(yè)務,哈啰都進行得非常吃力——除了燒錢,還剩燒錢。

來源:偲睿洞察微信公眾平臺

原標題:你騎不起的共享單車,背負著廠商沉重的增長飛輪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你騎不起的共享單車,背負著廠商沉重的增長飛輪

什么才構成真正的“增長飛輪”?

文|偲睿洞察 孫越

編輯|Emma

2021年6月,共享充電寶停止了聲勢浩大的補貼大戰(zhàn),默默冒出“共享充電寶一個小時6元”的定價新聞,“驚艷”所有人。

目前,共享充電寶漲價依舊,只是廠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廠商。

龍頭怪獸充電2021年推出自己的白酒品牌“開歡”,除此之外,禮品機、智能零售柜、電子煙都在未來的規(guī)劃中;小電把目光聚焦在數(shù)字營銷服務上,提供短視頻及直播營銷解決方案;竹芒科技則開始研發(fā)口罩機等新產(chǎn)品。

當共享充電寶開辟出第二、三甚至更多發(fā)展曲線的同時,同樣是共享經(jīng)濟下的共享單車,也默默開啟了漲價節(jié)奏,終于在“一小時4元”定價中被怨聲載道。

與共享充電寶不同,共享單車是有些廠商的“附加項”:

對于美團而言,單車是本地生活飛輪轉動的支撐業(yè)務;對于滴滴而言,單車是為了補充自己的出行版圖而存在。

但它卻是哈啰單車的“主項”:作為支付寶版圖里出行模塊的“主要負責人”,哈啰必須努力支棱起來養(yǎng)活自己。

于是就有了哈啰版本的“增長飛輪”——通過高頻低利潤的業(yè)務向低頻高利潤的業(yè)務傳導,形成整體業(yè)務的增長。

在哈啰的版圖里,飛輪的增長將從高頻低利潤的共享單車出發(fā),先形成一個核心飛輪,進而推動低頻高利潤的哈啰電動車、哈啰酒店等業(yè)務的增長,再之后飛輪越轉越大,反哺共享單車的增長,最終實現(xiàn)增長循環(huán)。

而這一切的出發(fā)點,還要從共享單車“核心飛輪”開始談起。

01 漲價會讓局面變好嗎?

多家共享單車廠商的公告都提到,因為原材料成本和運維成本的提升,不得不漲價。

然而,漲價之后呢?我們不妨以哈啰為例,做一個簡單的測算。

根據(jù)哈啰招股書披露,截止到2021一季度,哈啰總共投放了1000萬輛車。根據(jù)華經(jīng)產(chǎn)業(yè)研究院數(shù)據(jù),2020年中國市場共享電單車投放規(guī)模達250萬輛,哈啰占了30%,故可以估算,哈啰共享電單車投放量在75萬輛,共享單車投放量在925萬輛。

接下來便可對成本端進行拆分:

一是生產(chǎn)成本——根據(jù)哈啰招股書披露,2020年兩輪車的成本在2037元,根據(jù)東興證券研究測算,共享電單車的定價是共享單車的2-3倍。通過計算,共享單車的生產(chǎn)成本在1771.3元-1894.88元之間。

二是運維成本——根據(jù)18年哈羅出行總裁楊磊透露,一輛哈啰單車每日運維成本為0.3元。

按照每輛車3年折舊期、33.3%的折舊率來算,那么一輛車一年的總制造成本在590.43元-631.63元區(qū)間,再加上一輛車年運維成本在109.5元,由此可得出:

每輛車每日收入的盈虧平衡點=(每輛車年制造成本+每輛車年運維成本)/365=1.92-2.03元。

而在2020年,加上共享電單車,哈啰披露每輛單車每日收入在1.51元,考慮到市面上普遍共享電單車客單價是共享單車的兩倍,故每輛共享單車每日收入在1.4元左右,沒有達到盈利標準。

在今年原材料和價格都在漲價的情況下,基于2020年的數(shù)據(jù),我們用同樣的公式進行預測:

中國自行車協(xié)會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上游原材料上漲幅度在15%-20%左右,其中作為自行車的核心零部件材料,鋁錠占自行車成本的20%-30%,價格漲幅超過80%,故將鋁合金車架上漲80%,其他材料統(tǒng)一上漲20%算。基于下表進行成本的測算:

在成本端,單車生產(chǎn)成本在2537.39元-2714.42元區(qū)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車需要達到2.61-2.77元區(qū)間才能夠實現(xiàn)盈虧平衡。

結合此次廠商們的漲價公告,假設漲價會給共享單車收入帶來40%-50%的增長,那么2022年的每輛共享單車日收入會在1.96-2.1元區(qū)間。將收入的區(qū)間取平均值之后,原先實際收入與盈虧平衡點的差距是0.575元,現(xiàn)在預測的差距是0.66元。

也就是說,漲價之后,哈啰單車實際收入距離盈虧平衡點更遠了。

這成了一場雙輸?shù)木置妗活^是利益受損的用戶,一頭是既承受著輿論嘩然、又不斷失血的廠商。共享單車,儼然成了修羅場。

02 真飛輪?偽飛輪?

共享單車這門生意,從當初殘酷的燒錢血戰(zhàn)拉開帷幕,歷經(jīng)大浪淘沙,而今走向了同一條河流——“增長飛輪”。

于美團而言,它是王興欽點的2020年核心投資領域,是“豐富飛輪閉環(huán)”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哈啰cue得更為直白:“通過不掙錢但交易頻次高的單車業(yè)務,打造一個高頻流量入口,再將用戶導流至低頻、但掙錢的其他諸如順風車等業(yè)務上”,以此形成“哈啰飛輪”。

且慢,如果我們細細追究,同樣身處“飛輪”一環(huán),不同廠商卻把共享單車卻放在了不同位置。

美團的設想是,先讓外賣這一個飛輪轉動起來,慢慢將流量引入到餐飲店,酒店,景點等將每一個業(yè)務的飛輪轉動起來,最后引入共享單車等出行業(yè)務,作為自己整體業(yè)務的“助推輪”。

先來看看美團是怎么制作這個飛輪的。

(美團飛輪模型 圖源:美團招股書,華盛證券)

首先,美團先制作了一個小飛輪——外賣。

在外賣這個飛輪當中,美團最開始將消費者和商家都“誘惑”到自己的盤里——在需求端,美團利用外賣小哥滿足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吃到飯菜的愿望;在供給端,美團給商家提供了線上的渠道,提高了每天的訂單量,讓商家無法拒絕。

兩邊牽線搭橋成功之后,美團開始在供需兩端添加“助推輪”。

需求側,美團通過花錢增加更多的騎手,優(yōu)化算法,在路程上縮短用戶等待時間,將流量最大限度地留在平臺;

供給側,為商家提供餐飲POS系統(tǒng)、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優(yōu)化供給端服務。

(美團供給側方案 圖源:國盛證券)

長此以往,消費者和商家在線上漸漸產(chǎn)生“感情”,當雙方的感情如膠似漆,美團便能坐享其成。

其次,當外賣的飛輪轉起來之后,美團將流量引入到一個個業(yè)務分支——餐飲店、酒店、電影院等等。

想要讓這些飛輪轉起來,花錢是第一要務——在APP上打廣告,給補貼吸引用戶到別的“地方”看看,而別的地方看到美團外賣帶來的龐大流量也會爭相進入。

在雙方都進場之后,美團抄外賣的“作業(yè)”即可——在需求端補貼流量、優(yōu)化物流等服務,在供給端提供更精細化的運營服務,讓更多流量變成訂單。

當圍繞吃喝玩樂的“美團飛輪”輪廓逐漸清晰之時,出行業(yè)務成為美團的“助推輪”——畢竟,無論是餐飲、酒店、電影院、景點等,都可能涉及“最后一公里”問題,摩拜、美團打車、票務出行等工具將獲得天然的流量。

整個梳理下來,要想讓飛輪轉起來實現(xiàn)多贏,得先滿足三個條件:

1、更多的流量能夠變成更多的訂單——例如外賣飛輪通過縮短配送時長和商家備餐時間,提高流量轉化率。

2、更多的訂單能夠促進供給端優(yōu)化,形成更舒適的消費體驗,從而吸引更多的流量——例如外賣訂單變多,能促使入駐商家更多、菜品更優(yōu)質。

3、訂單形成盈利,平臺坐享其成。

對照美團,我們審視一下哈啰的“增長飛輪”:

在哈啰的構想里,共享單車是最核心的飛輪,一能夠產(chǎn)生更多對其他出行服務的需求,二能產(chǎn)生更多對本地生活的需求。

所以哈啰邊豐富自己的出行業(yè)務——推出哈啰電動車,小哈換電等業(yè)務,邊基于此發(fā)展酒店,旅游等本地服務新業(yè)務,形成“哈啰飛輪模型”。

(哈啰飛輪模型 圖源:哈啰招股書)

但與美團不同,在哈啰共享單車飛輪中,一頭連接消費者,一頭卻連著哈啰自己。

也就是說,哈啰既要當平臺又要當商家——既要承擔平臺打補貼戰(zhàn)吸引流量的活,也要承擔商家提供更多產(chǎn)品的活,除此之外還要自己做一套優(yōu)化成本結構的系統(tǒng),兩邊都要花大價錢去疏通。

那么,飛輪形成的第一個條件,更多的流量變成更多的訂單了嗎?

可以,只要花錢造更多的車,請更多的人運維車輛,且縮短用戶到車的距離就可以。

第二個條件,更多的訂單吸引更多的流量了嗎?換言之,消費者對哈啰更依賴了嗎?

可以,但同樣要花錢,加快單車技術迭代、后臺數(shù)據(jù)優(yōu)化。

而當前兩個條件所有的解決辦法都指向花錢的時候,“訂單形成盈利”就更遙遙無期。哈啰通過玩燒錢的規(guī)模效應,達成了前兩個條件,但離坐享其成還很遠。

也就是說,哈啰的共享單車增長飛輪是個需要各個環(huán)節(jié)下場燒錢的“偽飛輪”。

03 哈啰要駛向何方?

不管是真飛輪還是偽飛輪,共享單車還是形成了不錯的“用戶轉化”:

數(shù)據(jù)顯示,在哈啰的用戶池中,60.5%的助力車新用戶、40.2%的順風車新交易用戶、39.9%的順風車新接單司機、63.2%的電動車新用戶來自哈啰單車用戶。

以哈啰近兩年主推的電動車業(yè)務為例,它成了“大號輸血版”共享單車。

需求端,哈啰免不了要在單車那里打廣告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供給端,哈啰也是親自下場,希望通過提供高端智能的車輛,全面到位的服務,滿足需求。

但由于哈啰的胃口太大,在優(yōu)化供給端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燒更多的錢:為了打造高端電動車,哈啰不僅要將一顆ARM Cortex-M7高算力芯片放置到自己的智能車機軟件上,還想順便把換電業(yè)務,軟件業(yè)務,維修業(yè)務全包了。

而無論是換電、造車、包括前幾天推出的小哈修車,都需要哈啰的重金投入——在供給端建立大量的換電站,自建電動車工廠,又需要雇傭更多的維修師傅實現(xiàn)“隨叫隨到”的服務。

盡管2021年收到了來自阿里和寧德時代的5億美元投資,不過這些錢遠遠不夠。

目前,大部分用戶還沒有形成對哈啰電動車的認知——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雅迪2022年銷售突破了1300萬輛,在整個行業(yè)中占比大概在4萬左右,店鋪數(shù)超過了4萬;愛瑪也突破了800萬輛,全國門店數(shù)超過了3萬家。哈啰的60萬銷量、3000家門店基本上無法在這個市場排上號。

可以想見,電動車要靠自己形成“規(guī)模效應”,出血點位還有許多:供給端,單車技術迭代、工廠、代工、營銷門店擴張,需求端,單車引流、優(yōu)惠補貼......每一處都是實打實的資金投入。

從“車”到“酒店”這一環(huán),哈啰終于不再親自下場當供給方,而是真正做起了平臺。

需求端:從單車入口進入,通過流動車身廣告、開關鎖語音、定點區(qū)域停車等方式,給酒店紅包獎勵,吸引一批人到酒店;

供給端:通過用更便宜的加盟費9888元一年和會員費5000元一年,吸引中低端酒店玩家入駐,套上自己的“哈啰酒店”的名字。

一套“輕加盟”模式下,酒店和用戶都進來了,但“飛輪”還沒轉起來。

卡點在于“從流量轉化成訂單”這一環(huán)。

據(jù)媒體鋅刻度透露,從一家加盟哈啰酒店的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目前其所在的哈啰酒店訂單主要來源于入駐的攜程等其他多家OTA平臺,在哈啰出行app上預定的訂單并不多?!安⑶遥诿缊F上,我們的酒店名字目前沒有寫哈啰酒店,還是使用的原酒店名?!?/p>

也就是說,雖然入駐了哈啰酒店,但酒店還是在大平臺渠道獲得了更多的訂單,而哈啰并沒有通過自己的品牌效應為其帶來流量。

而“用原名”恰恰也能夠說明,哈啰給供給端的服務并沒有想象中給力。在哈啰原來的構想里,它希望能夠搶占酒店的中低端市場,在2-3線城市里打出自己的品牌效力,但從實際落地來看,哈啰目前的工作是,幫助酒店在上架美團等OTA平臺時,優(yōu)化線上渠道,通過商圈流量數(shù)據(jù)變化及時調整運營策略。

換句話說,本有一顆做平臺的心,卻迫于現(xiàn)實“伏低做小”,成了不求功與名的“第三方運營團隊”。

在2020年底,包括酒店的本地生活新業(yè)務的貢獻不足一成,本地生活業(yè)務占總營收的1.3%。

當哈啰的共享單車飛輪玩的是燒錢的規(guī)模效應,沒有形成真飛輪的時候,其他無論是出行業(yè)務,還是本地生活新業(yè)務,哈啰都進行得非常吃力——除了燒錢,還剩燒錢。

來源:偲睿洞察微信公眾平臺

原標題:你騎不起的共享單車,背負著廠商沉重的增長飛輪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