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林子人
《王能好》
這是青年小說集魏思孝的最新長篇小說,也是“鄉(xiāng)村三部曲”的收尾之作。小說以農民王能好的出走、回歸和意外死亡為線索,展現當代農民的的生存路徑。他在老家的七天生活,也是他余生中的最后騷動。小說的封底即是作者寫給王能好的墓志銘:山東淄博人,生于1969年,卒于2019年,享年五十。他自幼多話,學歷高小。種過地,打過工,會蓋房,干過裝修,能熟練使用各類農具,不擅用與電有關的器械。
魏思孝承認自己的小說有人物原型,正是這些他生活中最熟悉親密人物的命運——遭遇意外身故的表哥、因為癡傻走丟的大伯——觸動了他。小說寫作于新冠疫情期間,他也將自己在2020年春節(jié)前后與母親無聊至極地待在農村小家的片段用到了小說里,也對疫情中的災難有所思考,“他人的災難第一次來的時候,我們群情激憤,他人的災難接二連三來的時候,我們開始麻木到選擇視而不見?!?nbsp;
《我存在:十七段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
本書是關于一個女性十七次直面死亡的回憶錄,也是一部瀕死體驗報告。全書以全身多個器官作為章節(jié)標題,于是我們看到題為脖子(1990)、肺(1998)、脖子(2002)的故事。小時候,她身患重病,飽受殘疾之苦,人們甚至估計她命不久矣。十幾歲時,她渴望逃脫,卻幾乎以災難收尾。成年之后,她成了準媽媽,卻因醫(yī)院管理不善,在孕期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變故,第二次做媽媽的經歷更是異??部?,她的第二個孩子也似乎繼承了她多舛的命運。
瑪姬·歐法洛,1972年出生于北愛爾蘭。一路走來,她的每一步都步履維艱,卻屢次轉危為安。這些經歷在她生命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促使她進行深刻的反省與思考。2005年,歐法洛憑借《我們之間的距離》榮獲2005年毛姆獎,又憑借《牽手之初》榮獲2010年科斯塔小說獎。
《守衛(wèi)生活:簡·雅各布斯傳》
本書是現代城市思想家簡·雅各布斯(1916—2006)的個人全面?zhèn)饔洝?961年,雅各布斯寫下《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從此改變了世人對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本書向我們展現了雅各布斯個人思想的成長歷程以及當時身為女性所遇到的攻擊與她的反抗——她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寫了七本書,拯救所居住的社區(qū),被捕兩次;她曾反對美國城市規(guī)劃巨擘羅伯特·摩西的紐約高速公路計劃,以及城市更新浪潮下的改造計劃。與男性學者不同,簡·雅各布斯需要往返于各樣家庭雜事,響應他人的需要,在極大程度上沒有那些往往支持著男人職業(yè)生涯的小支柱和額外補貼作為緩解。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下,她為被損害的群體發(fā)聲,亦努力開辟自己的獨立空間,守衛(wèi)自己的生活。
借由她的生平,我們也得以回望20世紀下半葉的智識年代。彼時,美國社會經歷著現代主義統(tǒng)治下的城市更新運動、“冷戰(zhàn)”格局下的高壓政治,以及因越南戰(zhàn)爭而起的反戰(zhàn)精神與反叛思潮。在那個主流話語擁有絕對權威的年代,雅各布斯的反傳統(tǒng)姿態(tài)猶顯獨特。
《阿富汗文件:美國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的謊言、欺騙與真相》
阿富汗戰(zhàn)爭是美國歷史上一場漫長的戰(zhàn)爭。從2001年起,在長達20年時間里,美國是與阿富汗打交道的主要國家。它在阿富汗做了什么?為什么耗資巨大卻敗給這個貧窮弱小的國家?如今阿富汗戰(zhàn)爭已經宣告結束,它被記錄為美國在21世紀釀造的一場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本書是對這場戰(zhàn)爭的深度調查,揭示了美國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的前因后果,包括美國為何攻打阿富汗,在戰(zhàn)爭期間做了什么,從中折射出局勢改變的必然性。作者獲取了大量美國政府未敢公開的內部文件,在本書中揭示了美國如何陷入一場勞師動眾的戰(zhàn)爭,并決心對公眾隱瞞失敗的真相。
“阿富汗文件”原本來自美國國會下設的阿富汗重建特別監(jiān)察長辦公室整理的“吸取教訓”采訪實錄,題為《美國需要學習什么:阿富汗戰(zhàn)爭20年教訓》,旨在審視美國在阿富汗政策失敗的原因。文件長達2000多頁,搜集了戰(zhàn)爭中關鍵決策者和戰(zhàn)爭親歷者的采訪實錄,包括五角大樓官員、軍事將領、外交人員、商人、援助人員等。
《大唐氣象:唐代審美意識研究》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大唐帝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豐厚的物質財富,也擁有燦爛、輝煌的精神財富。從長安城到大明宮、從樂山大佛到順陵石獅,唐代藝術氣勢磅礴、虎虎生威,給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敦煌壁畫、金碧山水、唐詩,唐代藝術有鮮活的情感和無盡的意味?!皡菐М旓L”“鐵畫銀鉤”,唐代藝術將靈動之美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張揚、這樣輝煌的美,反映出的是情理兼得、力韻互含、剛柔相濟、象意合一的審美理想,是繁華、富裕、強大、開放的氣概與大國風范。
本書以唐人的審美意識為研究對象,從文學、書畫、樂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設、哲學思想等各個維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審美情趣、探討唐人的審美觀念。作者陳望衡和范明華都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全球化簡史》
世界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高度全球化了,正如歷史學家所說,德國的美國化早在18世紀引入馬鈴薯就開始了,而當下所說的全球化是隨著19世紀工業(yè)資本主義的誕生而快速發(fā)展的。在本書中作者提出,全球化不斷調整,以適應技術變遷、人口壓力、企業(yè)家的野心和政府行動。從第三波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21世紀第二個10年前期)說起,他發(fā)現這個階段強調企業(yè)得以組織遠距離價值鏈的運輸通信和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構建了一種與以往任何經濟關系都有著本質區(qū)別的關系。馬克·萊文森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他的前作《集裝箱改變世界》曾引入中文版,書中展現了遠距離供應鏈是如何被一項不起眼的創(chuàng)新(集裝箱)所塑造的,而它就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全球化標志?;仡櫄v史,他試圖說服讀者,全球化不會消亡,而是進入全新的階段,這個階段里,世界經濟將緊密聯系在一起。
當然,全球化除了給人類帶來方便與益處,也有不少弊端:國家內部的不平等愈演愈烈,靠工資度日的勞動者往往發(fā)現,他們將不得不與遙遠國家的低收入勞動者直接競爭;大城市分得了經濟增長的大部分紅利,小城鎮(zhèn)卻萎靡不振;而各國政府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本國經濟的控制。
《偉大的城市:70座閃耀世界文明史的光輝之城》
在學會種地之前,人類以狩獵為生。早期的獵人們四處漂泊——他們不得不總是在路上,因為獵物到哪兒,他們就得跟到哪兒。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農耕活動出現,建筑隨之誕生。人們開始在耕種的土地附近蓋起了成群的房屋,就這樣由村發(fā)展成鎮(zhèn),再由鎮(zhèn)發(fā)展成城市。本書選擇了70座城市,以時間為軸,分為古代世界、公元第一個千年、中世紀、早期現代世界和現代世界五大部分,時間跨度超過5000年,地理版圖遍及六大洲。作者是英國歷史學家、游記作家,曾任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聯合主席。書中還附有290幅精美插圖,包括珍貴古地圖、考古照、手繪畫作、藝術品圖等。
書中的第一部分介紹的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城市,公元100年之后興起的城市并不在此列。美索不達米亞的烏魯克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城市,它和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都是最古老城市的代表,這批最古老的城市如今在地面之上已沒有多少遺存。古埃及文明在本書中將由孟斐斯和底比斯這兩座城市來予以體現:古埃及的很多古跡、繪畫、雕刻、銘文留存于世,這就使得古埃及文明成為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形成明確概念的最古老的文化。耶路撒冷則是一個特例,雖然它不像希臘和羅馬那樣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宏偉古典建筑,但是它對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后來的伊斯蘭教)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貨幣幻覺》
覺得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工資漲了還是不夠用?這說明你出現了貨幣幻覺。貨幣幻覺的概念首次由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它指人的一種心理錯覺,即決策時只看到貨幣的名義價值,而忽視了實際購買力的變化。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費雪方程式的提出者歐文·費雪在本書中系統(tǒng)闡述了貨幣幻覺的概念,討論為什么貨幣的購買力不穩(wěn)定,而不穩(wěn)定又對不同階層不同行業(yè)有哪些危害,并分別站在個人、銀行和政府的角度提出補救辦法:比如用指數衡量貨幣購買力,并根據指數調整工資等;或直接用指數創(chuàng)造商品本位,取代當時的金本位。這本書面向普通大眾,首次出版于1928年,此次是首次引入中文出版。
本書不僅可以加深讀者對貨幣的認識,還能幫助個人在生活、投資決策時少受貨幣幻覺的影響。這本書屬于“食貨志”系列,這個系列還包括赫伯特·西蒙《人類活動中的理性》、大衛(wèi)·D.弗里德曼《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