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鋼琴家肖邦的誕辰紀念日。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蘭華沙,年僅4歲便跟著母親學習鋼琴,7歲時已經顯示出驚人的技藝,常在親朋好友舉辦的聚會和沙龍中登臺展示。憑借著音樂方面的過人天賦,肖邦開始在鍵盤上探索自己的道路,不滿20歲已然成為一名成熟的演奏家,巡演足跡遍布歐洲各地。
1830年波蘭起義爆發(fā)后,肖邦流亡并定居巴黎,從事鋼琴教學和創(chuàng)作。在離開華沙后不久,他曾在寫給恩師約瑟夫·埃爾斯納的信中表示,他無意靠巡演成名,而是希望以鋼琴家的身份“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如今看來,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頗有預見性。此后兩年里,肖邦在巴黎的事業(yè)取得了很大進展,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佳作,包括《兩首夜曲》(op.15)、《十二首練習曲》(op.10)、《b小調諧謔曲》(op.20)、《g小調敘事曲》(op.23),以及多首瑪祖卡、圓舞曲等。這些作品顯示肖邦已經擺脫了早期的“華麗風格”,開始形成他對音樂原創(chuàng)性的見解。
在近日出版的權威傳記《肖邦:生平與時代》中,作家艾倫·沃克通過其長達十年的研究和大量一手資料,對肖邦及其音樂進行了解讀。在寫到肖邦在巴黎開辟“新世界”的這段關鍵時期時,沃克特別將肖邦放置于當時巴黎音樂界的復雜背景中——這座城市在肖邦到來時已經吸引了眾多作曲家兼鋼琴家,他們憑借層出不窮的“特技”爭奇斗艷,與肖邦精巧細膩、富有感情的演奏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沃克看來,這其實反映了肖邦與其他鋼琴家在演奏技法上截然不同的觀念。在肖邦所著的《鋼琴技法概述》中,他清晰闡述了自己對鋼琴演奏中的指法、音節(jié)、音色等問題的認識,對當時車爾尼及其支持者主張的“手指平均”學派提出了質疑。在肖邦看來,演奏者的每個手指構造不同,觸碰鍵盤的魅力也不同,不應一概而論。頂尖的鋼琴家之所以能夠演奏出細致入微的音樂,正在于他們懂得運用每個手指的不同特性,這也使肖邦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成為了海涅口中“鋼琴界的拉斐爾”。
《肖邦與鍵盤:鋼琴界的拉斐爾》
文 | [英]艾倫·沃克 譯 | 胡韻迪
肖邦才到巴黎不到兩年,人們就把他與當時的杰出鋼琴家相提并論了。此時他只有23歲,基本屬于自學成才,卻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我們可以在這個關鍵時期稍事停留,對他所說的為自己開辟的“新世界”進行一些探討。
肖邦到達法國首都時,這座城市已吸引了眾多作曲家兼鋼琴家,他們炫奇爭勝,無一不是為了在鋼琴界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些人包括阿爾康、德賴肖克(Dreyschock)、赫爾茨(Herz)、欣滕(Hünten)、卡爾克布雷納、李斯特、皮克西斯、奧斯本、索文斯基、施坦密蒂(Stamaty)、塔爾貝格、齊默爾曼等。他們要么住在巴黎,要么在巴黎精彩亮相。由于過分追求高超的演奏技巧,如今這些鋼琴家被一些業(yè)內人士開玩笑地稱作“空中飛人學派”。
在這里,人們能聽到卡爾克布雷納珍珠般的經過句,德賴肖克強勁有力的八度,還有塔爾貝格如同三只手演奏的奇妙效果。這一潮流被《音樂評論與公報》(Revue et Gazette musicale)稱為“特技劇場”,此時正處于鼎盛時期。肖邦到達巴黎后不久,就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做出了評價,并且他后來也一直堅持這樣的看法:“我真的不知道哪里還有比巴黎更多的鋼琴家,在別處能找到這么多笨蛋和演奏家嗎?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嗎?”
01 “鋼琴界的拉斐爾”
海因里?!ずD鶎屠璧难葑嗉冶茸鳌胺鋼矶恋幕认x,要把巴黎吃干抹凈”。當海涅用犀利的目光看著他心目中的“音樂馬戲團”時,他不由得拿起筆,寫了一系列《來自巴黎的音樂報道》(Musikalische Berichte aus Paris),對這些虛榮自大的炫技者進行抨擊。他以諷刺為劍,以挖苦為棒。對于德賴肖克聒噪的演奏,海涅評論道:“他發(fā)出地獄般的喧囂聲,人們聽到的不是德賴肖克一個人的演奏,而是三乘以六十個鋼琴家的演奏。”為避免讀者沒讀懂他的雙關語,海涅還給出了致命一擊,進一步說道:“由于演唱會當晚刮的是西南風,你在奧格斯堡(Augsburg)就能聽到他的演奏了。讓弗朗茨·李斯特見鬼去吧。”卡爾克布雷納則是被幾句話一帶而過:“他就像是一顆掉進泥巴里的糖果。本身沒有錯,但沒人會去理會它?!?/span>
至于皮克西斯的演奏,海涅評論說他漂亮的旋律如此簡單,尤其受到金絲雀販子的追捧,因為這些曲子一聽就會,販子們可以回去教給他們籠子里長滿羽毛的朋友來取悅顧客。而亨利·赫爾茨則和卡爾克布雷納、皮克西斯一樣,被歸入“音樂木乃伊”之列。
海涅公開批評過眾多鋼琴家和藝術家,但有一個人成了罕見的例外。肖邦一直是海涅最欣賞的鋼琴家。肖邦精巧細膩的演奏,以及他在鍵盤上呈現出的變化無窮的音色,都受到了這位德國詩人的青睞。因此海涅將肖邦盛贊為“鋼琴界的拉斐爾”。
他的演奏讓所有鋼琴家黯然失色,也讓人忘記了技巧,沉浸在音樂帶來的甜蜜深淵中,沉浸在他精致又深刻的作品帶來的喜悅悲傷中。肖邦是一位偉大又親切的詩人,善用甜美的聲音,只有莫扎特、貝多芬或羅西尼能和他相提并論。
肖邦和雜技派演奏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無意將技術本身作為演奏的目的,而這一長處正是得益于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的鋼琴訓練。他不屬于任何流派,不遵從任何教義。他對鋼琴演奏的理解都是自己探索出來的。當同時代的鋼琴家們在音樂廳的舞臺上如角斗士般相互廝殺時,肖邦卻自成一格,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開拓性的作品,這些作品專為鋼琴而作,從此成了永恒經典。
02 為手指賦予不同的個性
肖邦未完成的《鋼琴技法概述》體現了他鋼琴演奏中的一些基本觀點。肖邦認為演奏時最理想的位置是五指分別落在 E、F#、G#、A#、B五個音上時。這個位置完全符合手的自然姿態(tài),讓演奏者感覺最舒服。海因里希·涅高茲(里希特、吉列爾斯等人的老師)認為這無疑是鋼琴入門中最理想的手型。他曾對這個手型,也對肖邦,大加贊賞。他的評論可謂入木三分。
在鍵盤上,沒有比它更自然的手型了……通過這個簡單的練習,初學者能夠馬上對鋼琴產生好感,會感到鋼琴和鍵盤不是個陌生、可怕,甚至是帶有敵意的機械,而是一個熟悉、友好的生靈,如果你溫柔、大方地對待它,它也愿意和你做朋友,它渴望人手的親近,就像花朵渴望蜜蜂的駐足,并愿意奉獻出自己所有的花蜜。
“渴望人手的親近”這句充滿詩意的表達背后還有更深刻的含義。這是鋼琴史上第一次將手的舒適度作為關注的重點。一般來說,初學者最先練習的是別扭的C大調音階,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這個音階沒有任何升降號。從C大調開始是視唱練耳教學中的一個普遍的傳統,不論是聲樂還是器樂的訓練都是如此。而通過關注手在鍵盤上的自然形態(tài),肖邦將自己從C大調的固定模式和不舒適中解放了出來。這樣的理念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帶有很多升降調號的作品。手“落”在鍵盤上的舒適度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當然這并不是他唯一的關注點。
肖邦在《鋼琴技法概述》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對于發(fā)明鋼琴鍵盤的人,我們再怎么稱贊他的才華也不為過,鍵盤和手的形狀太契合了。還有比高出來的鍵(黑鍵)更精妙的設計嗎?這些鍵專為長指設計,成為完美的支點。經常有一些對鋼琴演奏一竅不通的人,不經思考就提議鍵盤應該設計成平的。但少了支點,手就會失去穩(wěn)定性,進而導致在演奏升降調音階時,大拇指的移動變得極為困難。
在鋼琴教學法中,從來沒有人為手指賦予不同的“個性”。而肖邦指出,每個手指的觸鍵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乍一看這個說法似乎有些天真,因為這等同于把演奏者變成了畫家,把手指變成了油畫刷。但對于肖邦來說,十指如同色彩豐富的調色板,讓他演繹出多種多樣的色彩。詩人泰奧菲爾· 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曾說,肖邦的手指觸碰琴鍵時,“琴鍵就像被天使的翅膀碰了一下”——這是個非常耐人尋味的說法。
03 指法是推動一切的核心
“肖邦手指觸擊琴鍵時”具體是什么樣的,不少人曾費了不少筆墨來描述這個情景。
當時鋼琴界流行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的風格,將鋼琴家變成了演奏機器。而肖邦對色彩、細節(jié)和斷句的處理讓他獨具一格,與其他人形成鮮明對比。正是肖邦沉靜、輕柔的聲音吸引并征服了所有人,這個聲音似乎要訴說些什么,在喧囂的世界里顯得遺世獨立。當同時代的演奏家正敲擊著鍵盤制造著缺少內涵的聲音時,肖邦則輕撫著琴鍵訴說著自己的感情。
肖邦應該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寫出了《鋼琴技法概述》:“我們用聲音制造音樂,正如我們用詞匯制造語言。”由于腦中回響著歌唱家的歌聲,肖邦的演奏也有“呼吸點”,就像歌唱家會在某些地方吸一口氣,再開始演唱下一句。
在肖邦的時代,“手指平均”學派主導著鋼琴界,這一學派主張把十個手指訓練得同樣有力。因此,市場上充斥著這樣的練習曲目,以幫助鋼琴學習者們實現“手指上的民主”。車爾尼是這一學派公認的權威,他的練習曲似乎要把人的手骨折斷,如今仍是世界各地鋼琴學習者的噩夢。他最有名的學生弗朗茨·李斯特似乎證明了車爾尼的訓練方法就是走向輝煌的鑰匙。很多鋼琴家,如克拉默、克萊門蒂、斯塔瑪蒂、斯蒂芬·黑勒等,也有著類似的追求,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練習曲。但這些教學法一直受到一個關鍵問題的困擾,即如何讓4指和3指分開,也就是讓肖邦所說的“連體嬰兒”分開。
實際上,有很多演奏家都曾因為過分追求這一點而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最有名的受害者是羅伯特·舒曼。1829年,就在肖邦遇到他不久前,舒曼發(fā)明了一個“手指上刑器”。他將無名指固定在一個杠桿上,可單獨活動,與此同時其他手指被束縛住。最后舒曼的右手部分癱瘓,不得不放棄了演奏生涯。
而肖邦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卻與眾不同。與其分開這對“連體嬰兒”,為什么不索性讓兩者待在一起呢?簡而言之,他選擇遵從自然規(guī)律,而不是與之對抗。他關心的是另一個但多少有些相關的問題。為什么頂尖的鋼琴大師能讓鋼琴發(fā)出那么豐富多彩、細致入微的聲音呢?肖邦認為答案在于每個手指的不同色彩和特性。多年之后,下一代的音樂教育家,包括馬賽伊(Matthay)、萊謝蒂茨基(Leschetizky)、布賴特豪普特(Breithaupt)等人才開始研究音色的問題,并得出了各自的結論。但沒有一個人會否認肖邦的核心觀點,即手指本身決定了它發(fā)出的聲音的質量。雖然肖邦演奏的音量相對較小,但他能用鋼琴演奏出千變萬化的音色,如萬花筒一般豐富,在這一方面很少有鋼琴家能與他媲美。畢竟,正因如此,海涅才會將肖邦稱為“鋼琴界的拉斐爾”。
肖邦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演奏圓潤而輕盈,在教學時,他也很注重這一點。他經常會讓學生在正式彈琴之前按摩、屈伸手掌和手指,減少手部的僵硬感,以便在落鍵時保持輕松舒適。保持手指的柔軟靈 活是他的宗旨。阿道夫·古特曼曾做出一個有趣的評論,他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肖邦的指法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確實,指法是推動一切的核心。尼克斯說肖邦的指法是“顛覆性”的,此言不假。對于所有練習肖邦樂曲的學生來說,肖邦的指法鋪設了一條坦途,如果想更深入地探尋肖邦與琴鍵之間的特殊聯系,這是一條必須要探索的路。
本文書摘部分節(jié)選自《肖邦:生平與時代》一書,較原文有刪減,小標題為編者自擬,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