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進擊的美食,風味的人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進擊的美食,風味的人間

你問我味道在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文|耳東陳

監(jiān)制|吳懟懟

估計從第一季開始追《風味人間》的觀眾跟我一樣,覺得這紀錄片與海緣分頗深。

第一季臺灣盧家父子鏢旗魚,「老人與?!姑麍雒嬲Q生。

第二季大海變成詩意載體,產(chǎn)出金句「無畏的人隨遇而安,所到之處都是故鄉(xiāng)」。

到了第三季,《風味人間》把鏡頭對準中國3.2萬公里的海岸線,用一整季八集內(nèi)容告訴觀眾——你問我味道在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追平這一季,發(fā)現(xiàn)《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跟海豈止緣分深,紀錄片里的海都會說話了。

01、美食戰(zhàn)斗番

講真,看《風味人間》挺緊張的,明明是美食紀錄片,又常常仿若在看戰(zhàn)斗番。

猶記得第一季第一集,猛烈風浪中,盧旻易岔開雙腿,在單薄搖晃的船體上保持平衡,一次次向大海投擲長鏢槍。

他在捕魚,彈幕上的觀眾的反應(yīng)是「加油!!下次要插中啊」「緊張死我了」「這是什么大片即視感」……

自此驚覺,美食紀錄片除了刺激味蕾,還能讓人心跳加速。

到第二季,尼泊爾人在兩百米的高空采蜜,腳下是萬丈深淵,身前還有喜馬拉雅巨蜂,整一個險象環(huán)生。

人類為了美食真的拼啊。

第三季《風味人間》,美食節(jié)目戰(zhàn)斗番的場面更多了。

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次鏡頭對準的是人類世界最后的狩獵場——海洋。

生殺予奪、命懸一線,是海域常有的敘事。

海陸相接地帶,風平浪靜和波濤洶涌可以無縫切換。

最典型的是舟山群島,潮汐作用最劇烈的區(qū)域,空鏡掃過山水,前一秒海天之間碧綠一線牽,讓人想感慨大自然的平和壯美。

下一秒漲潮,怒浪遇上礁石,高低差超5米。

陳玉香和她的兩個姐妹緊緊攀附在礁石上,猛浪以不容拒絕的姿態(tài)拍上了她們的背。

礁石表面濕滑,很難抓牢,手套和膠鞋是唯一的安全裝備。

浪潮襲來,即便家人的漁船就在峭壁附近,也愛莫能助。

礁石縫隙中有價值頗高的佛手螺(又名 龜足),想要獲取,就必須在巖礁與風浪的縫隙間,拿命搏。

好在陳玉香們經(jīng)驗老道,一個個小浪過后,她們從容站穩(wěn)腳跟,繼續(xù)采摘。直至最后被大浪拍下,但是并未受傷,引發(fā)觀眾感慨唏噓。

珠江入??冢痰粎R,眾多海洋生物在此覓食,人類以命搏螺的故事,繼續(xù)上演。

海面之下,潮水匯通暗流,被巖礁攔截,形成巨大的漩渦,人類稍有不慎,就會被海洋吞噬。

但越是水流湍急的險境,經(jīng)濟價值越高的辣螺數(shù)量越多,個頭也越大。

對阿昌和阿倫來說,下水抓螺,自有與海博弈的樂趣,不過螺更重要的意義,是一家人的生計。

除了這些明面上的險境,為獲取海鮮,還會面臨一些海上生活問題。

攝制組隨船出海,大家普遍的反應(yīng)是暈船,蛋黃派、小餅干、方便面和廚師炸的帶魚是船上頂好的東西。

甲板上很擁擠,氣味很大,洗澡間邊上是巨大的柴油發(fā)動機,常常讓人覺得,洗完澡之后更臟了。廁所也是開放式廁所,船上一般沒有女性,攝制組的女導(dǎo)演上了船,漁民便在廁所間給她多加了一道簾子。

聽起來非??啵珴O民們一年出海300多天,對環(huán)境早習以為常。

讓人焦灼的是,突變環(huán)境中,收獲的不確定性。第五集,32262號漁船在十級風浪里堅持捕撈,但收獲寥寥無幾。焦灼在蔓延船上蔓延。

即便避免出海,在靠近海岸的地方作業(yè)(山東有高蹺罾網(wǎng)撈蝦,海南有古樸的手拖大網(wǎng)),也照樣面臨著靠天吃飯收成不穩(wěn)的問題。

此外,對漂在海上遠離親人的漁民而言,更難捱的是對老婆孩子的思念。

這么看,人與大海之間,從身到心的戰(zhàn)斗關(guān)系實錘了。

但事實上,人們對大海的感情,還是眷戀更多些。

02、人間煙火烹小鮮

延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明太魚晾曬場之一,對當?shù)厝藖碚f,故鄉(xiāng)的味道,少不了晾曬周期不同、風味各異的明太魚。

說到曬魚,母立平的父親是個中專家,他有一片晾曬場。隨著父母年事漸高,碩士畢業(yè)工作穩(wěn)定的母立平?jīng)Q定辭職回家,接手父親的事業(yè)。

父親將畢生經(jīng)驗,都傳給了女兒。

他們身處中溫帶的延邊,每年三月,冬春之交,空氣冷冽,恰到好處的溫差區(qū)間,適宜的山谷小氣候,是干制手法的前提條件。

將明太魚洗凈去鱗、破膽,大小相同的串在一起掛上木架,連續(xù)數(shù)月,物理升華和凍結(jié)循環(huán)往復(fù),魚肉的蛋白質(zhì)重組,形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風味物質(zhì)高度凝縮。

晾曬周期短、水分尚存的明太魚可以切段下鍋,做紅燒明太魚、辣蒸明太魚。

徹底脫水的魚干,用木槌敲打后變成酥松的肉絲,吸足蘸料后最適合下酒解饞。

魚干還可以做調(diào)味料,經(jīng)過霜雪洗練的味道在高溫中重新蘇醒,賦予食物獨特的味道。

此外,延邊人民還喜歡將干魚皮泡發(fā),包裹糯米蒸熟,做成魚皮包飯,谷物融合大海的風味,不靠海的延邊,人們的味覺里有海的記憶。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人們對食物的味覺記憶,慢慢就變成了獨有的故鄉(xiāng)之味。

北海有道風景線,背著籮筐的婦女在海灘上挖沙蟲。軟體動物乍看或許讓人退避三舍,但只要過了心理那道關(guān),會很上頭。

酒店大廚們慣常做蒜蓉蒸沙蟲和沙蟲刺生,也會將海蝦碾成泥灌到沙蟲里去,做蝦蟲沙泥湯。

除了這些賣相巨好的做法,沙蟲作為一種特產(chǎn),也是北海人獨到的伴手禮。每當年底親人從外地歸來,傅亞梅都會準備沙蟲干,做分別時的禮物。

這種鮮味氨基酸含量高達30%的食物堪稱天然味精,年夜飯桌上,歸鄉(xiāng)游子能吃新鮮的家常蒸沙蟲,離開家鄉(xiāng)后,拿出行囊里的沙蟲干,也是慰藉相思。

食物比話語更懂細膩情感,中國人對故鄉(xiāng)和家的眷戀,藏在潛移默化的口味里。

從極地到赤道,全世界沿海族群用小型魚蝦蚌蟹做成調(diào)味料,屢見不鮮。

福建人用鳀魚加食鹽密閉封存發(fā)酵兩年,最終變成徹底液化的魚——魚露。

廣東汕尾海豐人將風干的比目魚烘烤后放入石臼搗碎,做成大地魚粉。

腐敗和美味一線之隔,最慣常的制作手法里,有最奇妙的味覺藝術(shù)。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里還有用有鰻魚做皮制成的餃子,石花菜漿凝固加水果制成的甜品四果湯等。

料理一些食物,直接蒸煮即可,但也有工序復(fù)雜的美食。

有時候會驚訝于中國人對食物的良好耐心。

但看到葉國雙的兒子大學放假回家,吃著廚師父親做的菜,跟攝制組說「我不能評價他(父親)做的菜好不好吃,因為那是從小吃到大的味道」,一邊說一邊紅了眼眶,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人們對家的難言感情,都被食物承載著。

那一刻覺得,再多工序和耐心,食物都擔當?shù)闷稹?/p>

因為它不單果腹,更是情感的介質(zhì)。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里,平潭男孩林本本最愛的「金蟳糥米飯」里有父愛;「海猛子」老王完成捕撈與妻子一起處理海參,吃到妻子做的參花,一臉滿足;暖暖離開外公外婆時,鰻魚成她童年記憶的味道……

食材千百種,烹飪手藝花樣百出,每片海產(chǎn)的食物,替海域講述著更深層次的的味道故事。

中國人為什么為了美食那么拼?

答案藏在人類剛需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里。

03、人生人文,風味宇宙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鮮睹為快」看片會上,陳曉卿說:「李勇之前拍的都是海洋生物,還是保護動物不能吃。他這次想找一個會說話的海洋,拍又美好又能吃的東西?!?/p>

「會說話的海洋」是什么?

是與海共生的人們。

陳玉香的故事,是海洋在跟人類講信任。

為采佛手螺不惜搏命,是漁民靠海生存的切面。勇敢搏擊的另一面,是家人之間在險境之中的極致信任。

能夠攀上礁石不懼風浪,是因為丈夫的漁船就在海上,即便被風浪沖進海里,也能游到船附近被丈夫救援。

這種把命交給另一半的信任,是海域滋生的。

什么叫賴以生存?答案在讓人命懸一線,又給人無限生機的海洋里。

窺一斑見全貌,出海的漁民,也是孩子的父母,從捕食者到烹飪者,海生海養(yǎng)的人面對險境勇敢,面對家人溫柔,面對攝制組真實直率,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是一片海域鮮活的生命與情感,是海漲潮退潮之間,與人類的雋永故事。

《風味人間》系列行至第三季,除了一以貫之表現(xiàn)食物背后的人,對于人文精神的探索,拓寬到了海洋故事的代代傳承。

比如第三季每一集都會出現(xiàn)孩子,他們看似是家庭關(guān)系必不可少的元素,實際有海洋精神的傳承意味在。

第六集中,年近而立之年在許多職業(yè)中搖擺過的阿棟,決定回到老家汕尾。在此之前,母親對他的工作狀態(tài)不了解,他對老家的妻兒耐心也不夠。

回家以后,他跟隨家人一起出海捕撈,在母親的教導(dǎo)下,將撈回來的墨魚洗凈加鹽晾曬成墨魚脯。

跟家人長期相處,是共同勞作,也是彌合親情。

阿棟的記憶中,最好吃的食物是媽媽做的豬腳墨脯雞,那是媽媽的味道。

如今小兒子幫他搬運曬好的墨魚脯,讓他煮豬腳墨脯雞,一代的味道傳給下一代,「媽媽的味道」在阿棟手中,變成小孩心里「爸爸的味道」。

大人捕食烹飪,孩子享受美食,成長無限延伸,關(guān)于海洋的記憶,就有了傳承。

比如紀錄片表現(xiàn)的烹飪差異形成當?shù)靥赜械摹讣亦l(xiāng)味道」,是傳承。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的烹飪場面,精致的酒店后廚少了,普通人家灶臺上的煙火氣重了。讓人們笑逐顏開的食物,充當?shù)牟恢故菨M足口腹之欲的載體,也是家人情感的載體。

紀錄片用寫實手法拍出各地傳統(tǒng)的捕撈技術(shù),更是傳承。

32262號漁船捕撈時,用的是沿繩釣捕撈,這種技術(shù)只針對大魚,能保護海里的魚苗不受傷害。

對于土生土長的漁民而言,現(xiàn)代捕撈技術(shù)當然有,但海生海養(yǎng)的他們懂得生命與大海息息相關(guān),技法傳承,是對海洋負責,對海域子孫后代負責。

魚與漁是漁民安身立命的根本,《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面面俱到。

這種極具人文關(guān)懷的制作動因,是這個IP能更新三季依舊在內(nèi)容龐雜的數(shù)字生活空間中迅速引起關(guān)注的原因。

航拍大片式全景和顯微攝影滿足視覺奇觀,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滿足敘事張力,人與人的關(guān)系,承載著紀錄片的治愈力。

對在騰訊視頻看《風味人間》的人來說,看美食紀錄片,好比組「陪伴式飯局」。

屏幕上食材中有人間百態(tài)煙火詩意,慰藉著屏幕外喧囂卻又孤獨的城市看客的心。

《風味人間》系列不僅是全球化視野里人間美味的載體,更是一個打開敘事主客體與食材、與自然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的媒介。

中國人對美食的探索也是對鮮活自在生活的追求,喜歡美食熱愛生活,而美食往往與情感、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個符號,成為中國人生活態(tài)度的映照。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進擊的美食,風味的人間

你問我味道在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文|耳東陳

監(jiān)制|吳懟懟

估計從第一季開始追《風味人間》的觀眾跟我一樣,覺得這紀錄片與海緣分頗深。

第一季臺灣盧家父子鏢旗魚,「老人與海」名場面誕生。

第二季大海變成詩意載體,產(chǎn)出金句「無畏的人隨遇而安,所到之處都是故鄉(xiāng)」。

到了第三季,《風味人間》把鏡頭對準中國3.2萬公里的海岸線,用一整季八集內(nèi)容告訴觀眾——你問我味道在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追平這一季,發(fā)現(xiàn)《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跟海豈止緣分深,紀錄片里的海都會說話了。

01、美食戰(zhàn)斗番

講真,看《風味人間》挺緊張的,明明是美食紀錄片,又常常仿若在看戰(zhàn)斗番。

猶記得第一季第一集,猛烈風浪中,盧旻易岔開雙腿,在單薄搖晃的船體上保持平衡,一次次向大海投擲長鏢槍。

他在捕魚,彈幕上的觀眾的反應(yīng)是「加油!!下次要插中啊」「緊張死我了」「這是什么大片即視感」……

自此驚覺,美食紀錄片除了刺激味蕾,還能讓人心跳加速。

到第二季,尼泊爾人在兩百米的高空采蜜,腳下是萬丈深淵,身前還有喜馬拉雅巨蜂,整一個險象環(huán)生。

人類為了美食真的拼啊。

第三季《風味人間》,美食節(jié)目戰(zhàn)斗番的場面更多了。

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次鏡頭對準的是人類世界最后的狩獵場——海洋。

生殺予奪、命懸一線,是海域常有的敘事。

海陸相接地帶,風平浪靜和波濤洶涌可以無縫切換。

最典型的是舟山群島,潮汐作用最劇烈的區(qū)域,空鏡掃過山水,前一秒海天之間碧綠一線牽,讓人想感慨大自然的平和壯美。

下一秒漲潮,怒浪遇上礁石,高低差超5米。

陳玉香和她的兩個姐妹緊緊攀附在礁石上,猛浪以不容拒絕的姿態(tài)拍上了她們的背。

礁石表面濕滑,很難抓牢,手套和膠鞋是唯一的安全裝備。

浪潮襲來,即便家人的漁船就在峭壁附近,也愛莫能助。

礁石縫隙中有價值頗高的佛手螺(又名 龜足),想要獲取,就必須在巖礁與風浪的縫隙間,拿命搏。

好在陳玉香們經(jīng)驗老道,一個個小浪過后,她們從容站穩(wěn)腳跟,繼續(xù)采摘。直至最后被大浪拍下,但是并未受傷,引發(fā)觀眾感慨唏噓。

珠江入??冢痰粎R,眾多海洋生物在此覓食,人類以命搏螺的故事,繼續(xù)上演。

海面之下,潮水匯通暗流,被巖礁攔截,形成巨大的漩渦,人類稍有不慎,就會被海洋吞噬。

但越是水流湍急的險境,經(jīng)濟價值越高的辣螺數(shù)量越多,個頭也越大。

對阿昌和阿倫來說,下水抓螺,自有與海博弈的樂趣,不過螺更重要的意義,是一家人的生計。

除了這些明面上的險境,為獲取海鮮,還會面臨一些海上生活問題。

攝制組隨船出海,大家普遍的反應(yīng)是暈船,蛋黃派、小餅干、方便面和廚師炸的帶魚是船上頂好的東西。

甲板上很擁擠,氣味很大,洗澡間邊上是巨大的柴油發(fā)動機,常常讓人覺得,洗完澡之后更臟了。廁所也是開放式廁所,船上一般沒有女性,攝制組的女導(dǎo)演上了船,漁民便在廁所間給她多加了一道簾子。

聽起來非???,但漁民們一年出海300多天,對環(huán)境早習以為常。

讓人焦灼的是,突變環(huán)境中,收獲的不確定性。第五集,32262號漁船在十級風浪里堅持捕撈,但收獲寥寥無幾。焦灼在蔓延船上蔓延。

即便避免出海,在靠近海岸的地方作業(yè)(山東有高蹺罾網(wǎng)撈蝦,海南有古樸的手拖大網(wǎng)),也照樣面臨著靠天吃飯收成不穩(wěn)的問題。

此外,對漂在海上遠離親人的漁民而言,更難捱的是對老婆孩子的思念。

這么看,人與大海之間,從身到心的戰(zhàn)斗關(guān)系實錘了。

但事實上,人們對大海的感情,還是眷戀更多些。

02、人間煙火烹小鮮

延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明太魚晾曬場之一,對當?shù)厝藖碚f,故鄉(xiāng)的味道,少不了晾曬周期不同、風味各異的明太魚。

說到曬魚,母立平的父親是個中專家,他有一片晾曬場。隨著父母年事漸高,碩士畢業(yè)工作穩(wěn)定的母立平?jīng)Q定辭職回家,接手父親的事業(yè)。

父親將畢生經(jīng)驗,都傳給了女兒。

他們身處中溫帶的延邊,每年三月,冬春之交,空氣冷冽,恰到好處的溫差區(qū)間,適宜的山谷小氣候,是干制手法的前提條件。

將明太魚洗凈去鱗、破膽,大小相同的串在一起掛上木架,連續(xù)數(shù)月,物理升華和凍結(jié)循環(huán)往復(fù),魚肉的蛋白質(zhì)重組,形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風味物質(zhì)高度凝縮。

晾曬周期短、水分尚存的明太魚可以切段下鍋,做紅燒明太魚、辣蒸明太魚。

徹底脫水的魚干,用木槌敲打后變成酥松的肉絲,吸足蘸料后最適合下酒解饞。

魚干還可以做調(diào)味料,經(jīng)過霜雪洗練的味道在高溫中重新蘇醒,賦予食物獨特的味道。

此外,延邊人民還喜歡將干魚皮泡發(fā),包裹糯米蒸熟,做成魚皮包飯,谷物融合大海的風味,不靠海的延邊,人們的味覺里有海的記憶。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人們對食物的味覺記憶,慢慢就變成了獨有的故鄉(xiāng)之味。

北海有道風景線,背著籮筐的婦女在海灘上挖沙蟲。軟體動物乍看或許讓人退避三舍,但只要過了心理那道關(guān),會很上頭。

酒店大廚們慣常做蒜蓉蒸沙蟲和沙蟲刺生,也會將海蝦碾成泥灌到沙蟲里去,做蝦蟲沙泥湯。

除了這些賣相巨好的做法,沙蟲作為一種特產(chǎn),也是北海人獨到的伴手禮。每當年底親人從外地歸來,傅亞梅都會準備沙蟲干,做分別時的禮物。

這種鮮味氨基酸含量高達30%的食物堪稱天然味精,年夜飯桌上,歸鄉(xiāng)游子能吃新鮮的家常蒸沙蟲,離開家鄉(xiāng)后,拿出行囊里的沙蟲干,也是慰藉相思。

食物比話語更懂細膩情感,中國人對故鄉(xiāng)和家的眷戀,藏在潛移默化的口味里。

從極地到赤道,全世界沿海族群用小型魚蝦蚌蟹做成調(diào)味料,屢見不鮮。

福建人用鳀魚加食鹽密閉封存發(fā)酵兩年,最終變成徹底液化的魚——魚露。

廣東汕尾海豐人將風干的比目魚烘烤后放入石臼搗碎,做成大地魚粉。

腐敗和美味一線之隔,最慣常的制作手法里,有最奇妙的味覺藝術(shù)。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里還有用有鰻魚做皮制成的餃子,石花菜漿凝固加水果制成的甜品四果湯等。

料理一些食物,直接蒸煮即可,但也有工序復(fù)雜的美食。

有時候會驚訝于中國人對食物的良好耐心。

但看到葉國雙的兒子大學放假回家,吃著廚師父親做的菜,跟攝制組說「我不能評價他(父親)做的菜好不好吃,因為那是從小吃到大的味道」,一邊說一邊紅了眼眶,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人們對家的難言感情,都被食物承載著。

那一刻覺得,再多工序和耐心,食物都擔當?shù)闷稹?/p>

因為它不單果腹,更是情感的介質(zhì)。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里,平潭男孩林本本最愛的「金蟳糥米飯」里有父愛;「海猛子」老王完成捕撈與妻子一起處理海參,吃到妻子做的參花,一臉滿足;暖暖離開外公外婆時,鰻魚成她童年記憶的味道……

食材千百種,烹飪手藝花樣百出,每片海產(chǎn)的食物,替海域講述著更深層次的的味道故事。

中國人為什么為了美食那么拼?

答案藏在人類剛需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里。

03、人生人文,風味宇宙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鮮睹為快」看片會上,陳曉卿說:「李勇之前拍的都是海洋生物,還是保護動物不能吃。他這次想找一個會說話的海洋,拍又美好又能吃的東西?!?/p>

「會說話的海洋」是什么?

是與海共生的人們。

陳玉香的故事,是海洋在跟人類講信任。

為采佛手螺不惜搏命,是漁民靠海生存的切面。勇敢搏擊的另一面,是家人之間在險境之中的極致信任。

能夠攀上礁石不懼風浪,是因為丈夫的漁船就在海上,即便被風浪沖進海里,也能游到船附近被丈夫救援。

這種把命交給另一半的信任,是海域滋生的。

什么叫賴以生存?答案在讓人命懸一線,又給人無限生機的海洋里。

窺一斑見全貌,出海的漁民,也是孩子的父母,從捕食者到烹飪者,海生海養(yǎng)的人面對險境勇敢,面對家人溫柔,面對攝制組真實直率,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是一片海域鮮活的生命與情感,是海漲潮退潮之間,與人類的雋永故事。

《風味人間》系列行至第三季,除了一以貫之表現(xiàn)食物背后的人,對于人文精神的探索,拓寬到了海洋故事的代代傳承。

比如第三季每一集都會出現(xiàn)孩子,他們看似是家庭關(guān)系必不可少的元素,實際有海洋精神的傳承意味在。

第六集中,年近而立之年在許多職業(yè)中搖擺過的阿棟,決定回到老家汕尾。在此之前,母親對他的工作狀態(tài)不了解,他對老家的妻兒耐心也不夠。

回家以后,他跟隨家人一起出海捕撈,在母親的教導(dǎo)下,將撈回來的墨魚洗凈加鹽晾曬成墨魚脯。

跟家人長期相處,是共同勞作,也是彌合親情。

阿棟的記憶中,最好吃的食物是媽媽做的豬腳墨脯雞,那是媽媽的味道。

如今小兒子幫他搬運曬好的墨魚脯,讓他煮豬腳墨脯雞,一代的味道傳給下一代,「媽媽的味道」在阿棟手中,變成小孩心里「爸爸的味道」。

大人捕食烹飪,孩子享受美食,成長無限延伸,關(guān)于海洋的記憶,就有了傳承。

比如紀錄片表現(xiàn)的烹飪差異形成當?shù)靥赜械摹讣亦l(xiāng)味道」,是傳承。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的烹飪場面,精致的酒店后廚少了,普通人家灶臺上的煙火氣重了。讓人們笑逐顏開的食物,充當?shù)牟恢故菨M足口腹之欲的載體,也是家人情感的載體。

紀錄片用寫實手法拍出各地傳統(tǒng)的捕撈技術(shù),更是傳承。

32262號漁船捕撈時,用的是沿繩釣捕撈,這種技術(shù)只針對大魚,能保護海里的魚苗不受傷害。

對于土生土長的漁民而言,現(xiàn)代捕撈技術(shù)當然有,但海生海養(yǎng)的他們懂得生命與大海息息相關(guān),技法傳承,是對海洋負責,對海域子孫后代負責。

魚與漁是漁民安身立命的根本,《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面面俱到。

這種極具人文關(guān)懷的制作動因,是這個IP能更新三季依舊在內(nèi)容龐雜的數(shù)字生活空間中迅速引起關(guān)注的原因。

航拍大片式全景和顯微攝影滿足視覺奇觀,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滿足敘事張力,人與人的關(guān)系,承載著紀錄片的治愈力。

對在騰訊視頻看《風味人間》的人來說,看美食紀錄片,好比組「陪伴式飯局」。

屏幕上食材中有人間百態(tài)煙火詩意,慰藉著屏幕外喧囂卻又孤獨的城市看客的心。

《風味人間》系列不僅是全球化視野里人間美味的載體,更是一個打開敘事主客體與食材、與自然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的媒介。

中國人對美食的探索也是對鮮活自在生活的追求,喜歡美食熱愛生活,而美食往往與情感、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個符號,成為中國人生活態(tài)度的映照。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