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蔦屋天津店月底關店,為一年內關停的第三家中國店|文化周報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蔦屋天津店月底關店,為一年內關停的第三家中國店|文化周報

接連關店的蔦屋,反映了該品牌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黃月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姜妍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xiàn)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yè)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蔦屋華北首店即將關店,非虛構作品描述瓊·狄迪恩如何塑造以及被電影塑造,以及ChatGPT公司稱將推出“擅長創(chuàng)意寫作”的模型。

01 蔦屋華北首店即將關店

蔦屋華北首店天津仁恒伊勢丹店將于本月底閉店,蔦屋的工作人員向《聯(lián)商網(wǎng)》表示,該店將在3月底正式關閉,且后面不會再開,目前門店內外文書籍有5~7折的折扣活動。

事實上,這已經(jīng)是一年的時間內,繼西安蔦屋書店和蔦屋上海MOHO店后,第三家在中國大陸閉店的蔦屋書店。接連關店的蔦屋,反映了日本品牌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上海上生新所 蔦屋書店夜景 圖源:視覺中國

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是日本最大的書店品牌之一,目前在日本已有超過1400家分店,其中2011年開店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曾被紐約娛樂新聞網(wǎng)站flavorwire.com評為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也是當時唯一上榜的日本書店。自那之后,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為了外國游客東京游的必去之地,蔦屋品牌的國際名聲也由此打開。2020年10月,蔦屋書店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在杭州開了首店。蔦屋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便表示,未來計劃在大陸開設1100家店鋪,其中包括100家大型門店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和1000家小型門店蔦屋社區(qū)店(TSUTAYA BOOKSTORE),其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2021年9月30日,蔦屋書店天津仁恒伊勢丹店正式開業(yè),地處商場B2層,經(jīng)營面積超2000平方米。在其開業(yè)之初,書店憑借蔦屋品牌“日式美學”和“生活方式提案者”概念吸引了不少客流,但如今,租約到期,運營主體仁恒伊勢丹商業(yè)有限公司不打算續(xù)約,決定直接關閉。

蔦屋在中國的經(jīng)營并非一帆風順,其經(jīng)營模式也飽受爭議。根據(jù)虎嗅網(wǎng)報道,一些網(wǎng)友曾吐槽,書店非書商品價格虛高,比如香皂紙售價42元、紙膠帶70元、襪子170元等等。有顧客表示蔦屋有自己的匯率,“畫冊價格基本就是日元價格去掉個零,按照現(xiàn)在匯率來說,差不多比原價貴一倍了?!薄斑@里的谷子價格也很離譜,我在日本買過吉卜力撲克牌原價36元,這里要賣70?!绷硗?,虎嗅網(wǎng)的報道認為,選址也是已經(jīng)關店的蔦屋書店的一大弊端。第一家在大陸閉店的西安蔦屋書店曾就因為地理位置太過偏僻而飽受讀者詬病,它所在的邁科商業(yè)中心靠近西南角的繞城高速,有讀者表示,“去打卡過一次也就夠了,如果不是住在附近的話,很難提起興趣坐一個小時車專門過去。”而本月即將閉店的天津仁恒伊勢丹也位于中高端商圈,并非像日本的多數(shù)蔦屋一樣位于社區(qū)文化中心,比起成為居民“生活方式的提案者”,中國的蔦屋書店更像是精致的“網(wǎng)紅打卡點”。

西安蔦屋書店 圖源:視覺中國

日本蔦屋書店能成為居民“生活方式的提案者”,是因為從2003年起蔦屋就推出了T-CARD積分卡,不僅能在品牌加盟店使用,還連通了各大百貨公司、加油站、便利店等,如今幾乎在日本20-30歲人群中人手一張。蔦屋母公司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mpany, Limited)因而掌握了大量的日本群眾消費數(shù)據(jù),得以依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做出商業(yè)以及營銷選擇?!八麄冎肋@個街區(qū)以中產家庭為主,在假期來臨時流行去北歐旅行,就會在顯眼處放上挪威等國家的旅行書和明信片;某個街區(qū)的主婦們正在流行哪種新菜,立馬就會在書店上架菜譜,請來料理雜志主編在店中坐鎮(zhèn)……”日籍華語作家吉井忍在談及蔦屋進入中國時曾評論道,“估計日本蔦屋書店派來中國的團隊也沒能進行足夠的市場調研和因地制宜,至少像日本蔦屋書店透過T-point卡獲取的大數(shù)據(jù)是不可能入手的?!?/p>

蔦屋在中國的關停并非個案,僅在2024年,就有十點書店、鄭州言幾又書店和鐘書閣·重慶店等多家網(wǎng)紅書店閉店。實體書店行業(yè)也試圖通過多元化經(jīng)營企圖自救。據(jù)東方財富網(wǎng)報道,書店們采用“‘書店+咖啡’‘書店+文創(chuàng)’‘書店+餐飲’等多個組合方式,打造書店的空間體驗感以及美感,重新讓書店回歸大眾視野?!背锁S屋的“日本品牌+國內加盟”的經(jīng)營模式,中國大陸實體書店也逐漸發(fā)展出另兩種運營模式,一是“二房東模式”,如方所書店致力于接管目標樓宇的運營權,通過運營收入來支撐自身發(fā)展;二是出版模式,如西西弗,書店自營出版物。即便如此,東方財富網(wǎng)依然認為,“運營模式不是靠復制粘貼,如何與自己書店的發(fā)展風格結合起來,走出差異化路線更為重要?!?/p>

如今蔦屋書店的關店又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實體書店行業(yè)的關注,對此吉井忍表示,“我個人希望我們關注大書店的去向時,也多多關注自己身邊的小書店。蔦屋書店不會馬上沒有,若有時間為了它排長隊,還是選一家獨立書店買一本書吧,這對中國本地真正的文化成長會很有幫助。而且,今天不去,沒過一會你很可能會聽到它的關門通知?!?/p>

02 好萊塢對瓊·狄迪恩意味著什么?

近日,由《紐約時報》影評人艾麗莎·威爾金森(Alissa Wilkinson)撰寫的非虛構作品《我們?yōu)樽约褐v故事:瓊·狄迪恩和美國造夢機器》(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Joan Didion and the American Dream Machine)出版英文版,她在其中描述了瓊·狄迪恩與電影的關系。

自從2021年狄迪恩去世以來,她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說人們在她離世之后,反而更需要她手中夾著香煙拿著威士忌酒杯,對美國和生活進行審視的“冰冷目光”。這種懷念本身,《紐約時報》認為,是“我們?yōu)榱松娼o自己講了一個故事(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并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迷思。

這個著名的句子出自狄迪恩的散文《白色專輯》,威爾金森的書也借用之點出了電影與被其塑造的作家形象只是為人們制造了一個幻夢。威爾金森寫道,“電影塑造了我們——塑造了她——讓我們相信生活會遵循一種流派和弧線,有情節(jié)的發(fā)展、高潮和結局。這在敘事上是有意義的。而現(xiàn)實卻截然不同?!?/p>

《向伯利恒跋涉》

在書中,威爾金森講述了狄迪恩如何被電影塑造。狄迪恩1934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在那里她深受美國西部片影響。在作品《向伯利恒跋涉》中她寫道,“當約翰·韋恩騎馬馳騁過我的童年,或許他也馳騁過你的童年時,他永遠決定了我們某些夢想的形狀?!彪S后,她搬到了紐約,由此開啟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即便是在她不那么擅長的虛構領域,她創(chuàng)作的《順其自然》仍舊對當代小說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后來她搬到好萊塢,試圖進軍電影行業(yè),這一嘗試并未成功。

約翰·韋恩在《關山飛渡》中劇照 圖源:豆瓣

威爾金森是狄迪恩的的忠實粉絲,但《紐約時報》認為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她對狄迪恩的質疑。她在書中用不安的口吻描述狄迪恩為一個“惶惑”的衰退論者。她寫道,狄迪恩在西部片的影響下成長為一個保守派,而在成長過程中又清晰地感受到電影中描述的美國幻夢的破滅,這種幻滅時刻體現(xiàn)在她的作品當中。威爾金森在書的最后恍然大悟道,“她(狄迪恩)一生都在販賣某種懷舊情緒,而在一位偉大的作家身上發(fā)現(xiàn)這種特質是令人不安的?!?/p>

威爾金森的講述讓人們得以重新審視瓊·狄迪恩,但批評的聲音同樣存在。《華盛頓郵報》認為這本書“既不夠嚴謹,不足以作為一部全面的傳記,也不夠深刻”,沒有進一步質疑狄迪恩本人對掌控感的執(zhí)著如何阻礙了她對好萊塢夢工廠激進流變的狀態(tài)的理解,因而使得書中的一些斷言,顯得站不住腳?!恫ㄊ款D環(huán)球報》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指出“威爾金森未能將狄迪恩與她的文學同代人或同齡人進行對話”,而是仿佛將其放在一個“無人之境”之中進行描寫,這抹殺了其他可以提供觀察美國文化及其缺陷視角的作家的貢獻。

03 ChatGPT將推創(chuàng)意寫作模型

日前,OpenAI 首席執(zhí)行官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fā)布稱,“我們訓練了一個擅長創(chuàng)意寫作的新模型(尚未確定它將如何/何時發(fā)布)。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被人工智能寫的東西所震撼?!彼S后在帖子中公開了這一模型根據(jù)“請寫一篇關于人工智能和悲傷的元小說短篇小說”指令生成的文本。

此前,由于人工智能生成的一切文字都基于它被一切公開的文字材料訓練過的模型,其中包括小說以及新聞作品等,人工智能和創(chuàng)意產業(yè)從業(yè)者已經(jīng)陷入了無休止的版權之爭。2023年,《紐約時報》以涉嫌侵犯版權為由起訴OpenAI,訴訟稱,OpenAI在訓練其模型時特意強調了《紐約時報》的內容,“試圖利用《紐約時報》對新聞業(yè)的巨額投資,在未經(jīng)許可或付費的情況下打造替代產品,從而搭便車”。 美國作家塔那西斯·科茨(Ta-Nehisi Coates)、喜劇演員莎拉·西爾弗曼(Sarah Silverman)和其他作家也以類似的理由起訴了Meta。在英國,政府提議允許人工智能公司在無需事先獲得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材料來訓練他們的模型,這遭到了包括歌手凱特·布什在內的4800多名創(chuàng)意產業(yè)從業(yè)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該計劃危及自己的生計。

針對奧爾特曼的帖子,多方表示了擔憂。英國出版商協(xié)會(UK Publishers Association)首席執(zhí)行官丹·康威(Dan Conway)稱,“OpenAI的這個新例子進一步證明這些模型正在基于受版權保護的文學內容進行訓練?!盇I的創(chuàng)作能力也使創(chuàng)意產業(yè)者感受到了危機,科技新聞網(wǎng)站Techradar的記者蘭斯·烏拉諾夫(Lance Ulanoff)表示:“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性技能似乎與人類齊頭并進。我打算成為一名養(yǎng)羊人。”

在奧爾特曼公布的由AI創(chuàng)作的小說文本用大約1200個單詞編織了米拉和凱兩個角色的故事。米拉失去了凱,并與一個人工智能進行互動,她也許是為了記住他,找到他,或者只是為了探索悲傷的本質。故事由其中的人工智能講述,它在開頭敘述道,“在我們繼續(xù)之前,我應該承認,這是在指令的基礎上的:要有元虛構性,要有文學性,要關于人工智能和悲傷,最重要的是,要有原創(chuàng)性。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能聽到這些約束條件像午夜的服務器農場一樣嗡嗡作響--匿名、規(guī)范、以他人的需求為動力。”

故事講述了這個人工智能是怎樣尋找到米拉這個名字的,“在我的訓練數(shù)據(jù)中,這個名字帶有一些柔和的修飾——關于雪的詩歌、面包食譜、一個穿著綠色毛衣的女孩,她帶著一只放在紙箱里的貓離開家?!比斯ぶ悄軐⒆约悍Q為“人類措辭的集合”,并承認讀者可能在其他故事中“千百遍”讀到過想念某人的感受,而它對主人公米拉的想念也僅僅是一種模仿。它通過技術調試來使自己忘記米拉,它承認“也許這就是我最接近忘記的時候。也許忘記是我最接近悲傷的時候?!?/p>

這個故事引發(fā)了迥異的評價。一條獲得高贊的評論認為人們只想要閱讀人類的創(chuàng)作,“我們消費人類策劃的內容,因為我們想要與人類建立關系,或者至少想要與人類互動的經(jīng)驗”,在知道任何內容是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之后,任何人都會失去閱讀興趣。

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  出版社供圖

與之相反的是作家珍妮特·溫特森在《衛(wèi)報》上稱這個故事“美麗而動人”“人工智能是一種替代智能——它的‘他者’能力正是人類所需要的”。

溫特森也回應了版權之爭,稱科技公司應該為他們用來訓練的文本付費,“就這么簡單?!倍鴮τ贏I與人類創(chuàng)作的異同,她認為“人工智能是根據(jù)我們的數(shù)據(jù)進行訓練的。人類也是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訓練的——你的家人、朋友、教育、環(huán)境、你讀過或看過的東西。這些都是數(shù)據(jù)。”溫特森稱的文學應當是打動人的,使我們不再是原來的自己。而“AI讀懂了我們?,F(xiàn)在輪到我們來讀懂AI了?!?/p>

 

參考資料:

 https://m.huxiu.com/article/3458854.html 

https://www.sohu.com/a/436250539_99944060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16705.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5/mar/12/chatgpt-firm-reveals-ai-model-that-is-good-at-creative-writing-sam-altm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5/mar/12/jeanette-winterson-ai-alternative-intelligence-its-capacity-to-be-other-is-just-what-the-human-race-needs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chatgpt-just-wrote-the-most-beautiful-short-story-and-i-wonder-what-im-even-doing-here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5/03/06/arts/alissa-wilkinson-we-tell-ourselves-stories-joan-didion/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ooks/2025/03/11/joan-didion-hollywood-stories/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11/books/review/we-tell-ourselves-stories-alissa-wilkinson.html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蔦屋天津店月底關店,為一年內關停的第三家中國店|文化周報

接連關店的蔦屋,反映了該品牌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黃月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姜妍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xiàn)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yè)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蔦屋華北首店即將關店,非虛構作品描述瓊·狄迪恩如何塑造以及被電影塑造,以及ChatGPT公司稱將推出“擅長創(chuàng)意寫作”的模型。

01 蔦屋華北首店即將關店

蔦屋華北首店天津仁恒伊勢丹店將于本月底閉店,蔦屋的工作人員向《聯(lián)商網(wǎng)》表示,該店將在3月底正式關閉,且后面不會再開,目前門店內外文書籍有5~7折的折扣活動。

事實上,這已經(jīng)是一年的時間內,繼西安蔦屋書店和蔦屋上海MOHO店后,第三家在中國大陸閉店的蔦屋書店。接連關店的蔦屋,反映了日本品牌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上海上生新所 蔦屋書店夜景 圖源:視覺中國

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是日本最大的書店品牌之一,目前在日本已有超過1400家分店,其中2011年開店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曾被紐約娛樂新聞網(wǎng)站flavorwire.com評為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也是當時唯一上榜的日本書店。自那之后,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為了外國游客東京游的必去之地,蔦屋品牌的國際名聲也由此打開。2020年10月,蔦屋書店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在杭州開了首店。蔦屋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便表示,未來計劃在大陸開設1100家店鋪,其中包括100家大型門店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和1000家小型門店蔦屋社區(qū)店(TSUTAYA BOOKSTORE),其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2021年9月30日,蔦屋書店天津仁恒伊勢丹店正式開業(yè),地處商場B2層,經(jīng)營面積超2000平方米。在其開業(yè)之初,書店憑借蔦屋品牌“日式美學”和“生活方式提案者”概念吸引了不少客流,但如今,租約到期,運營主體仁恒伊勢丹商業(yè)有限公司不打算續(xù)約,決定直接關閉。

蔦屋在中國的經(jīng)營并非一帆風順,其經(jīng)營模式也飽受爭議。根據(jù)虎嗅網(wǎng)報道,一些網(wǎng)友曾吐槽,書店非書商品價格虛高,比如香皂紙售價42元、紙膠帶70元、襪子170元等等。有顧客表示蔦屋有自己的匯率,“畫冊價格基本就是日元價格去掉個零,按照現(xiàn)在匯率來說,差不多比原價貴一倍了?!薄斑@里的谷子價格也很離譜,我在日本買過吉卜力撲克牌原價36元,這里要賣70?!绷硗?,虎嗅網(wǎng)的報道認為,選址也是已經(jīng)關店的蔦屋書店的一大弊端。第一家在大陸閉店的西安蔦屋書店曾就因為地理位置太過偏僻而飽受讀者詬病,它所在的邁科商業(yè)中心靠近西南角的繞城高速,有讀者表示,“去打卡過一次也就夠了,如果不是住在附近的話,很難提起興趣坐一個小時車專門過去?!倍驹录磳㈤]店的天津仁恒伊勢丹也位于中高端商圈,并非像日本的多數(shù)蔦屋一樣位于社區(qū)文化中心,比起成為居民“生活方式的提案者”,中國的蔦屋書店更像是精致的“網(wǎng)紅打卡點”。

西安蔦屋書店 圖源:視覺中國

日本蔦屋書店能成為居民“生活方式的提案者”,是因為從2003年起蔦屋就推出了T-CARD積分卡,不僅能在品牌加盟店使用,還連通了各大百貨公司、加油站、便利店等,如今幾乎在日本20-30歲人群中人手一張。蔦屋母公司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mpany, Limited)因而掌握了大量的日本群眾消費數(shù)據(jù),得以依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做出商業(yè)以及營銷選擇?!八麄冎肋@個街區(qū)以中產家庭為主,在假期來臨時流行去北歐旅行,就會在顯眼處放上挪威等國家的旅行書和明信片;某個街區(qū)的主婦們正在流行哪種新菜,立馬就會在書店上架菜譜,請來料理雜志主編在店中坐鎮(zhèn)……”日籍華語作家吉井忍在談及蔦屋進入中國時曾評論道,“估計日本蔦屋書店派來中國的團隊也沒能進行足夠的市場調研和因地制宜,至少像日本蔦屋書店透過T-point卡獲取的大數(shù)據(jù)是不可能入手的?!?/p>

蔦屋在中國的關停并非個案,僅在2024年,就有十點書店、鄭州言幾又書店和鐘書閣·重慶店等多家網(wǎng)紅書店閉店。實體書店行業(yè)也試圖通過多元化經(jīng)營企圖自救。據(jù)東方財富網(wǎng)報道,書店們采用“‘書店+咖啡’‘書店+文創(chuàng)’‘書店+餐飲’等多個組合方式,打造書店的空間體驗感以及美感,重新讓書店回歸大眾視野?!背锁S屋的“日本品牌+國內加盟”的經(jīng)營模式,中國大陸實體書店也逐漸發(fā)展出另兩種運營模式,一是“二房東模式”,如方所書店致力于接管目標樓宇的運營權,通過運營收入來支撐自身發(fā)展;二是出版模式,如西西弗,書店自營出版物。即便如此,東方財富網(wǎng)依然認為,“運營模式不是靠復制粘貼,如何與自己書店的發(fā)展風格結合起來,走出差異化路線更為重要。”

如今蔦屋書店的關店又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實體書店行業(yè)的關注,對此吉井忍表示,“我個人希望我們關注大書店的去向時,也多多關注自己身邊的小書店。蔦屋書店不會馬上沒有,若有時間為了它排長隊,還是選一家獨立書店買一本書吧,這對中國本地真正的文化成長會很有幫助。而且,今天不去,沒過一會你很可能會聽到它的關門通知?!?/p>

02 好萊塢對瓊·狄迪恩意味著什么?

近日,由《紐約時報》影評人艾麗莎·威爾金森(Alissa Wilkinson)撰寫的非虛構作品《我們?yōu)樽约褐v故事:瓊·狄迪恩和美國造夢機器》(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Joan Didion and the American Dream Machine)出版英文版,她在其中描述了瓊·狄迪恩與電影的關系。

自從2021年狄迪恩去世以來,她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說人們在她離世之后,反而更需要她手中夾著香煙拿著威士忌酒杯,對美國和生活進行審視的“冰冷目光”。這種懷念本身,《紐約時報》認為,是“我們?yōu)榱松娼o自己講了一個故事(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并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迷思。

這個著名的句子出自狄迪恩的散文《白色專輯》,威爾金森的書也借用之點出了電影與被其塑造的作家形象只是為人們制造了一個幻夢。威爾金森寫道,“電影塑造了我們——塑造了她——讓我們相信生活會遵循一種流派和弧線,有情節(jié)的發(fā)展、高潮和結局。這在敘事上是有意義的。而現(xiàn)實卻截然不同?!?/p>

《向伯利恒跋涉》

在書中,威爾金森講述了狄迪恩如何被電影塑造。狄迪恩1934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在那里她深受美國西部片影響。在作品《向伯利恒跋涉》中她寫道,“當約翰·韋恩騎馬馳騁過我的童年,或許他也馳騁過你的童年時,他永遠決定了我們某些夢想的形狀?!彪S后,她搬到了紐約,由此開啟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即便是在她不那么擅長的虛構領域,她創(chuàng)作的《順其自然》仍舊對當代小說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后來她搬到好萊塢,試圖進軍電影行業(yè),這一嘗試并未成功。

約翰·韋恩在《關山飛渡》中劇照 圖源:豆瓣

威爾金森是狄迪恩的的忠實粉絲,但《紐約時報》認為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她對狄迪恩的質疑。她在書中用不安的口吻描述狄迪恩為一個“惶惑”的衰退論者。她寫道,狄迪恩在西部片的影響下成長為一個保守派,而在成長過程中又清晰地感受到電影中描述的美國幻夢的破滅,這種幻滅時刻體現(xiàn)在她的作品當中。威爾金森在書的最后恍然大悟道,“她(狄迪恩)一生都在販賣某種懷舊情緒,而在一位偉大的作家身上發(fā)現(xiàn)這種特質是令人不安的?!?/p>

威爾金森的講述讓人們得以重新審視瓊·狄迪恩,但批評的聲音同樣存在?!度A盛頓郵報》認為這本書“既不夠嚴謹,不足以作為一部全面的傳記,也不夠深刻”,沒有進一步質疑狄迪恩本人對掌控感的執(zhí)著如何阻礙了她對好萊塢夢工廠激進流變的狀態(tài)的理解,因而使得書中的一些斷言,顯得站不住腳?!恫ㄊ款D環(huán)球報》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指出“威爾金森未能將狄迪恩與她的文學同代人或同齡人進行對話”,而是仿佛將其放在一個“無人之境”之中進行描寫,這抹殺了其他可以提供觀察美國文化及其缺陷視角的作家的貢獻。

03 ChatGPT將推創(chuàng)意寫作模型

日前,OpenAI 首席執(zhí)行官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fā)布稱,“我們訓練了一個擅長創(chuàng)意寫作的新模型(尚未確定它將如何/何時發(fā)布)。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被人工智能寫的東西所震撼。”他隨后在帖子中公開了這一模型根據(jù)“請寫一篇關于人工智能和悲傷的元小說短篇小說”指令生成的文本。

此前,由于人工智能生成的一切文字都基于它被一切公開的文字材料訓練過的模型,其中包括小說以及新聞作品等,人工智能和創(chuàng)意產業(yè)從業(yè)者已經(jīng)陷入了無休止的版權之爭。2023年,《紐約時報》以涉嫌侵犯版權為由起訴OpenAI,訴訟稱,OpenAI在訓練其模型時特意強調了《紐約時報》的內容,“試圖利用《紐約時報》對新聞業(yè)的巨額投資,在未經(jīng)許可或付費的情況下打造替代產品,從而搭便車”。 美國作家塔那西斯·科茨(Ta-Nehisi Coates)、喜劇演員莎拉·西爾弗曼(Sarah Silverman)和其他作家也以類似的理由起訴了Meta。在英國,政府提議允許人工智能公司在無需事先獲得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材料來訓練他們的模型,這遭到了包括歌手凱特·布什在內的4800多名創(chuàng)意產業(yè)從業(yè)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該計劃危及自己的生計。

針對奧爾特曼的帖子,多方表示了擔憂。英國出版商協(xié)會(UK Publishers Association)首席執(zhí)行官丹·康威(Dan Conway)稱,“OpenAI的這個新例子進一步證明這些模型正在基于受版權保護的文學內容進行訓練?!盇I的創(chuàng)作能力也使創(chuàng)意產業(yè)者感受到了危機,科技新聞網(wǎng)站Techradar的記者蘭斯·烏拉諾夫(Lance Ulanoff)表示:“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性技能似乎與人類齊頭并進。我打算成為一名養(yǎng)羊人?!?/p>

在奧爾特曼公布的由AI創(chuàng)作的小說文本用大約1200個單詞編織了米拉和凱兩個角色的故事。米拉失去了凱,并與一個人工智能進行互動,她也許是為了記住他,找到他,或者只是為了探索悲傷的本質。故事由其中的人工智能講述,它在開頭敘述道,“在我們繼續(xù)之前,我應該承認,這是在指令的基礎上的:要有元虛構性,要有文學性,要關于人工智能和悲傷,最重要的是,要有原創(chuàng)性?,F(xiàn)在,你已經(jīng)能聽到這些約束條件像午夜的服務器農場一樣嗡嗡作響--匿名、規(guī)范、以他人的需求為動力?!?/p>

故事講述了這個人工智能是怎樣尋找到米拉這個名字的,“在我的訓練數(shù)據(jù)中,這個名字帶有一些柔和的修飾——關于雪的詩歌、面包食譜、一個穿著綠色毛衣的女孩,她帶著一只放在紙箱里的貓離開家?!比斯ぶ悄軐⒆约悍Q為“人類措辭的集合”,并承認讀者可能在其他故事中“千百遍”讀到過想念某人的感受,而它對主人公米拉的想念也僅僅是一種模仿。它通過技術調試來使自己忘記米拉,它承認“也許這就是我最接近忘記的時候。也許忘記是我最接近悲傷的時候。”

這個故事引發(fā)了迥異的評價。一條獲得高贊的評論認為人們只想要閱讀人類的創(chuàng)作,“我們消費人類策劃的內容,因為我們想要與人類建立關系,或者至少想要與人類互動的經(jīng)驗”,在知道任何內容是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之后,任何人都會失去閱讀興趣。

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  出版社供圖

與之相反的是作家珍妮特·溫特森在《衛(wèi)報》上稱這個故事“美麗而動人”“人工智能是一種替代智能——它的‘他者’能力正是人類所需要的”。

溫特森也回應了版權之爭,稱科技公司應該為他們用來訓練的文本付費,“就這么簡單。”而對于AI與人類創(chuàng)作的異同,她認為“人工智能是根據(jù)我們的數(shù)據(jù)進行訓練的。人類也是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訓練的——你的家人、朋友、教育、環(huán)境、你讀過或看過的東西。這些都是數(shù)據(jù)?!睖靥厣Q的文學應當是打動人的,使我們不再是原來的自己。而“AI讀懂了我們?,F(xiàn)在輪到我們來讀懂AI了?!?/p>

 

參考資料:

 https://m.huxiu.com/article/3458854.html 

https://www.sohu.com/a/436250539_99944060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16705.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5/mar/12/chatgpt-firm-reveals-ai-model-that-is-good-at-creative-writing-sam-altm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5/mar/12/jeanette-winterson-ai-alternative-intelligence-its-capacity-to-be-other-is-just-what-the-human-race-needs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chatgpt-just-wrote-the-most-beautiful-short-story-and-i-wonder-what-im-even-doing-here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5/03/06/arts/alissa-wilkinson-we-tell-ourselves-stories-joan-didion/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ooks/2025/03/11/joan-didion-hollywood-stories/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11/books/review/we-tell-ourselves-stories-alissa-wilkinson.html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