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期主持人 | 張友發(fā)
文字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根據(jù)多家臺媒報道,明星徐熙媛(大S)春節(jié)赴日旅行期間,因患流感并發(fā)肺炎不幸逝世。對于大S的逝世,網(wǎng)絡上有兩種討論,一方面是惋惜大S的人生,感謝她陪伴大家成長,不少女性粉絲將她視為自己的“電子閨蜜”;另一方面,也有一種聲音認為無論是大S還是她的前夫汪小菲,其紛爭都在擠占所謂的公共資源,這家人的新聞過多地出現(xiàn)在了大眾的面前。
大S的成名從《娛樂百分百》這檔綜藝節(jié)目開始,這檔節(jié)目能夠成功也是因為她將自己和妹妹徐熙娣(小S)的家長里短都放到鏡頭之前去討論,之后大S戀愛、婚姻的方方面面也通過抖音、微博等平臺被大家看到和討論。在大S的人生里,她的婚姻和私生活一直在真人秀、社交平臺、直播間叫賣中被反復討論。重新討論她的一生,也是重新思考東亞女性的身體與娛樂業(yè)以及大眾媒介復雜的關系。
01 大S身后的媒介變遷史
徐魯青:“占用公共資源”好像是國內(nèi)社交媒體和國內(nèi)明星藝人特有的說法,一旦明星發(fā)生什么事情并且被很多人關注的時候,就會說“自己占用了公共資源”,就好像公共資源是有限的,會被浪費的,普通人不能夠輕易占用,但到底什么是值得討論的事?誰決定哪些事值得討論、哪些事是浪費資源呢?
潘文捷:占用公共資源其實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秺蕵沸侣勑∈贰芬粫芯吞岬剑郧按蠹疑钤谵r(nóng)村,鄰居之間的八卦在街頭巷尾就講完了,但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大家在城市中變成了陌生人,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什么共同語言呢?我們脫離了原來農(nóng)村的熟人社會,仍舊對社交信息有巨大的需求,城市里面還是有一個潛力非常巨大的市場,由此催生了八卦新聞。

閆巖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4-04
我們通過集體的窺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當然也催生了提供這些隱私、專門制造和售賣他人隱私的行業(yè)。我們每天打開微博都是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講述他們發(fā)生了什么可笑的或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一些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被我們拿來說很久。這就是我們的需求,所謂“占用公共資源”的說法是可疑的。
張友發(fā):說大S的一生是被真人秀化的一生,其實和娛樂業(yè)生態(tài)非常有關系,也折射了媒介變遷的過程。大S最早進入娛樂圈時,正是中國臺灣地區(qū)電視行業(yè)私有化的時候,1993年臺灣地區(qū)通過了《有線廣播電視法》,正式允許民營力量進入有線電視系統(tǒng),1999年又開放允許國外公司運營的電視權(quán)限。臺灣地區(qū)的電視臺從一開始只有3個臺逐漸變成100多個電視臺,競爭加劇后,內(nèi)容娛樂化也成為必然,甚至導致很多人評價道:“臺灣地區(qū)只有娛樂新聞,連政治新聞都是娛樂新聞?!?/span>
大小S主持的綜藝節(jié)目《娛樂百分百》十分受歡迎也是因為她們把家庭的、生活的一切東西都變成了新聞,即“新聞的娛樂化”。包括之后的《康熙來了》也是當時同類綜藝中的代表作品,臺灣地區(qū)那時候廣告贊助還被不允許在節(jié)目開始前播報,限制了綜藝的規(guī)模,所以藝人就必須要在棚內(nèi)發(fā)揮各種表達來留住觀眾,加之那邊的表達相對來說沒有什么顧忌,所以《康熙來了》等一系列節(jié)目應運而生,這是當時大小S引發(fā)的一個節(jié)目潮流。
之后進入了臺灣地區(qū)偶像劇的蓬勃發(fā)展時期。在此之前,臺灣地區(qū)的觀眾看日劇比較多,大S參演的《流星花園》播出后,他們發(fā)現(xiàn)偶像劇是一個很好的對抗方式,《流星花園》可以說將臺灣地區(qū)偶像劇集帶向了繁榮。
隨著大S進入大陸發(fā)展,這時又出現(xiàn)了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點——微博的流行。當時新浪、騰訊、搜狐都在做微博,張朝陽還通過搜狐微博直播了大S的婚禮,哪怕她已經(jīng)在婚禮請柬上明確說明不允許媒體報道。張朝陽肯定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新聞事件來提升他的微博的活躍度,所以大S的婚禮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直播素材。
微博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4年,微博用戶55%是女性,其中90后占比為48.5%,也就是說,微博用戶中有一半是90后,近六成是女性,這些人群和大S粉絲的年齡非常重合,所以這些人熱衷于在微博上討論大S的任何話題。此外,微博最重要的兩個內(nèi)容領域,娛樂明星和社會熱點,也和大S的新聞非常重合——娛樂明星引發(fā)的社會熱點。
后期大S已經(jīng)不想將私生活暴露在大陸的社交平臺,可汪小菲和他媽媽張?zhí)m的生意遇到一些曲折,這時候就需要直播帶貨,這正好也是落魄企業(yè)家集體涌入抖音的時候。
直播帶貨的流量通過抖音進行分發(fā),這時候娛樂新聞能起到一個流量包的作用,所以張?zhí)m才會不厭其煩地討論她的前兒媳,之前有一個段子是“只要大S有新聞,那張?zhí)m就要開始在直播間賣酸辣粉了”。
從娛樂明星流量化到如今流量帶貨化,可以說大S前期是在消費自己,或者說是娛樂圈在消費她,到后期變成了這些人在消費她。媒介變遷的過程也隱匿其中。
徐魯青:從2000年到2025年的25年里,藝人的宣發(fā)方式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最開始藝人用作品宣傳自己,例如一張CD、一部劇集,到后來是注冊微博賬號,也就是2010年左右的事情,再到現(xiàn)在藝人要開設抖音賬號、做直播等等。?此外,最開始的時候藝人還會迎合一些娛樂媒體進行報道,到后來更多是通過綜藝、真人秀自我曝光,明星離觀眾的距離是越來越近的。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和中國大陸明星相比,我對臺灣地區(qū)明星的認知好像會更加具體。?因為當時看得最多的是《康熙來了》,大陸的綜藝好像不會說那么多私人生活內(nèi)容,他們經(jīng)常會請大S上這個節(jié)目,楊丞琳也有去過,嘉賓分享很多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比如楊丞琳爸爸欠了很多債等等,林依晨和楊丞琳見面會互相問“你的債還完沒有”“你還剩多少錢”。大S也在這個節(jié)目上分享過她懷孕的經(jīng)歷,在懷孕前她是素食主義者,但后來為了寶寶的營養(yǎng),張?zhí)m就一定要她喝雞湯,在節(jié)目里大S分享了張?zhí)m當著客人的面逼她喝雞湯的故事。

02 是保守的東亞女兒,還是做自己的女性主義?
張友發(fā):一方面,大S依然是世俗意義上傳統(tǒng)的東亞女性,對于結(jié)婚、生育還是有一種天經(jīng)地義的執(zhí)念;另一方面,在大陸女性思潮興起的背景下,大家依舊認可大S,不少網(wǎng)友認為,在尋求自我的道路中大S給了自己很多啟發(fā),大S的微博“我必須要找回自己,你們也是”也被不少自媒體報道引用,仿佛盡管她身處傳統(tǒng)家庭關系之中,但她仍舊沒有停止尋找女性的主體性。
大家如何看待大S在女性主義的思潮之中所扮演的位置?女明星的演出、言論和私生活,在這一代東亞女性尋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潘文捷:我看了大S的一些發(fā)言,她的表達能力特別好,細節(jié)講述得非常生動,比如汪小菲拿精裝版《哈利波特》砸她,就是這一個細節(jié)永遠地銘刻在了我心里。她很會講述她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很多女性可以學習的地方,女性要去講述自己的痛苦,講述自己的遭遇,言說本身就具有力量。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離婚之后很快就跟具俊曄結(jié)婚了,她依然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張友發(fā):臺灣地區(qū)娛樂圈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臺灣地區(qū)沒有經(jīng)歷過比較激進的左翼革命,正如阿城說的“臺灣地區(qū)在民國,香港地區(qū)是晚清”,他認為香港地區(qū)是直接從晚清過渡過來的,延續(xù)了很多清代的宗法意識;臺灣地區(qū)是從民國過來的,中間沒有經(jīng)過左翼的激進革命,也使得現(xiàn)在臺灣地區(qū)有些地方和觀念比我們還要傳統(tǒng)。
但另一方面,臺灣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又走在大陸之前,從《康熙來了》到臺灣偶像劇,他們傳遞的觀念更超前。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康熙來了》對一些話題的討論非常大膽,甚至小S會吐槽“知不知道這些節(jié)目是會播出來的”。對于我們那個年紀來說,這種觀念超出了當時大陸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生命體驗。
徐魯青:我沒有趕上更早期的瓊瑤浪潮,反而是臺灣地區(qū)偶像劇伴隨了我的學生時代。當時柴智屏是臺灣偶像劇的“教母級”人物,她制作了《流星花園》及一系列臺灣偶像劇,每年暑假湖南衛(wèi)視都會播《青蘋果樂園》《王子變青蛙》、王心凌參演的《微笑PASTA》還有《惡作劇之吻》這些臺偶劇。
和有點苦情的瓊瑤劇相比,臺偶劇往往會加上一些輕喜劇和校園風格,里面很少出現(xiàn)父母或家庭的羈絆,在校園里面最大的苦惱可能是老師或教官。所以那時候我對臺偶劇的看法是,它涵蓋了我們對現(xiàn)代愛情的想象,大多數(shù)劇里男強女弱的設定也滿足了我們對灰姑娘翻身的向往。

張友發(fā):臺偶跟大S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就是因為《流星花園》火爆才有了后面臺偶大規(guī)模的量產(chǎn),《流星花園》收視率破紀錄之后還保持了好幾年沒有被超越,柴智屏也因為這部劇才從綜藝制片人順利轉(zhuǎn)成電視制片人?!读餍腔▓@》的女主角“杉菜”形象塑造了很多人對于大S的認知——“雜草”但是很有生命力,之后大眾對于大S依舊有這樣的濾鏡。
關于偶像劇,我特別認同一位豆瓣博主的觀點,他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偶像劇,一種叫《流星花園》,還有一種就叫《惡作劇之吻》,所有的偶像劇都是沿著這兩個模式來講故事的?!读餍腔▓@》是霸道總裁愛上雜草的我,《惡作劇之吻》就是笨蛋少女喜歡天才傲嬌男,現(xiàn)在大陸拍的很多甜寵劇其實都是這兩個故事模式的變種。
徐魯青:不過不知道為什么,臺偶劇好像突然一下就慢慢變少了,好像就是10年中發(fā)生的事情。
張友發(fā):這和兩岸文化逆轉(zhuǎn)現(xiàn)狀有關,資本逐步向中國大陸轉(zhuǎn)移,大S也是因為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qū)拍了很多合拍片才跑到中國大陸來演戲的,像陳喬恩這些演員也是一樣。大陸文化產(chǎn)業(yè)崛起后,資源和演員都不在臺灣地區(qū),臺偶劇就慢慢衰落了。?奈飛(NETFLIX)進入臺灣地區(qū)后才重新有了《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這些爆款劇集,奈飛要么參與了宣發(fā),要么參與了制作,提高了臺灣地區(qū)影視劇整體的制作水平。我個人覺得偶像劇確實也需要革命,就像剛剛說的,只有兩個模板,大家也看膩了。

潘文捷:剛才說的那兩個偶像劇分類很有意思,一個是灰姑娘愛上白馬王子,另一個是學渣女愛上學霸男,這兩類故事都是很傳統(tǒng)的一個不怎么樣的女孩子喜歡一個很厲害的男生。前一個是通過白馬王子既擁有了愛情又實現(xiàn)了階層跨越,后一個是成績不好但是學霸愛上我,那么我成績不好這一點好像也可以被彌補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女性很容易被這樣評價:“你學習成績不好,以后可以找一個成績好的老公”,或者是“你沒錢的話,找一個有錢的老公就可以了”。女性幾乎不被鼓勵去直接追求這些東西,但為什么我一定要擁有一個霸道總裁才能實現(xiàn)我的階層跨越,不能直接自己當霸道女總裁嗎?為什么非得要找一個學霸來愛上我,我不能自己當學霸嗎?這里面其實就反映了某種缺失,女性不能直接擁有這些想要的東西,必須在一個男主角身上去找,并且期待他對我的愛、包容和喜歡能夠彌補我的缺失。
我們不斷地看偶像劇,其實是在為現(xiàn)實中的缺失“打麻藥”。就像那些看贅婿爽文的人一樣,正是因為生活中是個贅婿,但是特別想打老丈人的臉,所以就會不斷地去看贅婿爽文,覺得可以通過這些來實現(xiàn)某種超越,事實上只是麻醉其中。
03 被媒介塑造的社會觀念和想象
張友發(fā):不論是臺劇、偶像劇還是大S,多數(shù)時候都在塑造一種“敢愛敢恨的都市麗人”角色。我朋友認為大S很像《欲望都市》里的角色,她會對銷售說“如果有限量版的鞋就賣給我”,她還會將自己的美容經(jīng)驗集結(jié)成冊并出版,我不少朋友買了她的《美容大王》這本書。
徐魯青:那時《美容大王》是書店里的暢銷書,逛書店時貨架上面擺的都是這本書。我記得當時《惡作劇之吻》的袁湘琴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成績不好,笨笨的,但是會主動追求、表白男生。初中時我身邊異性戀的愛情模板都是這樣。
張友發(fā):小時候我也會受到這種劇集的影響,會代入到男生角色里,比如這種電視劇里一直有一個很重要的鏡頭:天氣很冷的時候,男生一定要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來披給女生。所以我小時候會模仿這種行為,看到我朋友很冷就會把自己的校服脫下來問“要不要披我的衣服”,覺得這樣很酷很拉風。
在大家看來,相比于早年的臺灣偶像劇,現(xiàn)在大眾對于少女形象的塑造有沒有一些變化?
潘文捷:我覺得“少女”這個詞真的很有意思。王欽在《“零度”日本》一書中分析了高中女生這個詞:“高中女生的包裝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存在著清純的高中女生這種虛構(gòu),一方面是對性的禁止,另一方面卻是與性有關的存在,這種雙重性生產(chǎn)出了淫蕩的符號?!?/span>其實少女這個詞跟高中女生是可以替換的,它與性無關,但是同時又與性有關,包括日本文化中女生穿超短裙和絲襪中間的絕對領域,還有少女又純又欲的形象。

王欽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4-10
剛剛說大S是少女,其實她今年應該已經(jīng)48歲了,但是在我們心中她永遠是那種又純又欲的少女形象。這個事情是很有意思的,我們總是說一個女演員要有少女感,但其實大家過了14歲在法律意義上都是婦女了,為什么大家一定要追求少女感?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徐魯青:在聽到她逝世的消息時,我給朋友發(fā)消息感慨她好年輕以及這件事發(fā)生得好突然,我朋友回復說她其實也不年輕了,她只比我媽小4歲。這件事情讓我覺得很割裂,我完全沒有辦法把我媽的年齡和大S的年齡聯(lián)系在一起。
張友發(fā):我也是當時想了一下,發(fā)現(xiàn)她的年紀竟然跟我媽差不多,但是我從來沒有把她看作是我媽媽那一輩的人。
徐魯青:我記得汪小菲跟她在一起的時候還出現(xiàn)了一些“兩岸之爭”,比如當時他一定要大S住在北京,但大S不喜歡北京,一定要回臺北,后來他們倆就分居了。當時就有網(wǎng)友說“臺北有什么好的,只會住在鄉(xiāng)下”、“不愿意住在北京,沒有見過世面”等等,出現(xiàn)了很多時政爭論。
張友發(fā):汪小菲和張?zhí)m也很聰明,他們會把這種爭執(zhí)變成政治話題,這樣又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也讓這個真人秀多了其他“意義”,微博上一些時政博主和正能量博主也非常熱衷于討論大S的話題。
又有女性主義,又有兩岸政治議題,還有一些娛樂話題,這就導致大家都愿意在這里面展開討論。荊欣雨最近發(fā)了一篇文章回憶大S,其中提到2018年做《人物》采訪時,一萬多字的成稿發(fā)出來的時候大S和她的團隊是沒有審的,我覺得這個很少見。?說實話,大部分明星甚至一些創(chuàng)作者接受采訪后都是要審稿的,但大S沒有,你可以說大S的一生都在被真人秀直播,但我覺得她很真誠地在面對這場真人秀,愿意面對鏡頭表達真實的自己,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喜歡她。
徐魯青:那篇文章也提到,她第一次采訪了大S兩個小時,后來又采訪了一次,最后她寫的時候覺得素材不夠,又去問大S能不能再采訪一次,當時大S在瑞士休假,但她直接說“等我到酒店放好行李就給你通電話”。在我看來,明星采訪對象能做到這種程度,說明這個明星人真的挺好的,她愿意給記者這么多時間,最后團隊也沒有要求必須審核。很難想象現(xiàn)在這樣一種明星和記者的關系。
張友發(fā):從我自身經(jīng)歷來看,臺灣地區(qū)的明星導演確實很接地氣,中國大陸的明星藝人有點被粉絲給捧著了。我之前采訪過一位臺灣地區(qū)創(chuàng)作者,要到他在的酒店采訪,當時房間里沒有地方放我的電腦,他注意到這件事還給我搬了個很大的凳子放電腦,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在中國大陸的明星藝人身上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