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5年,這些新書值得我們期待(上)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2025年,這些新書值得我們期待(上)

這是一份今年即將出版的社科、歷史、流行文化、藝術與新知領域的好書推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徐魯青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時間滾滾向前,印刷的機器也是一樣,日夜轉動,為不同世代的讀者送上一批批新書。這些白紙黑字是靈思、知識與心性凝結的產(chǎn)物,它們在揭露問題的同時也提供慰藉,在解答疑惑的同時也提出詰問,在照亮此時此地的同時也讓我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更遙遠的時間。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从肋h需要書。

按照慣例,界面文化在每年一月為讀者奉上一份本年度的值得期待新書書單。我們盡可能全面地收集了來自各大出版社的訊息,按照類別類型、主題議題精心整理,希望這既是一份為書蟲密集“種草”的書單,也是一幅可供延伸思考的出版地圖,這份地圖或許不足夠完整,但我們仍可借此洞悉和思考國內出版界的關注熱點,以及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某些社會關切和發(fā)展趨勢。

【社科】

《社會作為判決》

[法] 迪迪?!ぐ@锱?著 陸一琛 譯 明室  2025-9

法國思想家、《回歸故里》作者迪迪?!ぐ@锱钛永m(xù)前作,從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回溯平民階層成長路徑,探索社會暴力機制,與無法逃脫的社會判決。 一部關于階級、身份、機構和制度的批判之作。

《無退休社

日本《朝日新》采訪組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終身工作成為一種常態(tài),長壽會是祝福,還是負擔?書中通一手調查,描了日本超老化社真實現(xiàn)狀:穿梭職場的老人、無能力的中年人、焦的年人。共同面的一個難解困局——經(jīng)濟飛發(fā)展的一代人,還會老后破產(chǎn)”“退休延問題,人生感到焦……這本書或許能為當下的我們提供某種對照性。

《情欲的腳本》

上野千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情欲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塑造的產(chǎn)物。”這部作品直指性欲背后存在的文化機制。會現(xiàn)象,到古今西的藝術與,情欲背后存在著一套人為編織色腳本。書試圖重新定了性文化的系,并帶來新一知的革命。

郁的秩序:洲移民與邊境管控的全球化》

[美] 亞當·基翁 潘一寧

今日跨境程中必要憑照、簽證,非理所然的存在,而是19來邊境管控的產(chǎn)物。一部境管控的史就是一部全球史,也是一部排史。人移民究學者亞當·基翁提出,現(xiàn)境管控體系19白人移民家排斥人的程中發(fā)展出。最先由美國應用于人的一套邊檢流程及排斥措施,后成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實踐。在劇亞洲移民所受迫的同時,現(xiàn)境管控體系也促進了以民族國際體系及其不平等秩序的形成。

《屏幕前的童年》

[]蘇珊· 張英杰   萬有引力 2025

本書是一本研究數(shù)字時代中屏幕使用時間增加、電子游戲泛濫甚至進入課堂領域、兒童玩具品牌化等一系列問題對兒童成長影響的作品。作者剖析了科技巨頭及其他大企業(yè)如何通過追蹤個人隱私和使用算法等技術,將自身的品牌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并企圖將他們轉化為終身消費者。

《山谷,我的家:棚戶街的晚年與理想照護》

[]末并俊司  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以東京的貧民街山谷地區(qū)為舞臺,講述當?shù)刂拿耖g臨終關懷療養(yǎng)院希望之家的創(chuàng)始人山本雅基如何從看護者轉變?yōu)?/span>被看護者”。由山本雅基、山本美惠夫婦于2002年創(chuàng)辦的希望之家為山谷地區(qū)的流浪老人提供了安息之所。2010年底,NHK《行家本色》系列紀錄片以山本夫婦為主角錄制了一期節(jié)目,將兩人視為理想看護的踐行者。

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在NHK節(jié)目播出的第二天,妻子美惠便離家出走,下落不明;丈夫雅基的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差,卸任院長職務后依靠生活保護金度日,生活逐漸難以自理的他,不得不向山谷地區(qū)的民間護理機構尋求幫助……作者末并俊司跟蹤取材山本雅基,找到并采訪了失蹤的美惠,以這兩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以山谷地區(qū)為樣本,探索以民間公益機構應對日本老齡化社會看護難題的可能性。          

《藏著不等于忘:童、身體隱喻

[加]阿曼達·勒迪克 著  張書
也人

里身有疾的通常是反派?Happy Ending往往意味著告缺陷、回正常?漫威英雄都有著強健、無所不能的身?——類真實世界中對殘障的偏,同反映在經(jīng)典童話敘事里。加拿大作家、疾人活家勒迪克反思了童話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過她自身的來進行拆解。從對格林兄弟和安徒生故事中疾元素的審視,到迪士尼和漫威角色的現(xiàn)代解,勒迪克以中心,重文本中和幕上經(jīng)典的Fancy Stories如果人們尚不能在童想一平等障的世界,那們還能期望什呢?

《無法獨處的現(xiàn)代人》

齊格蒙特·鮑曼 著 浦睿文化 2025-4

社會學家鮑曼寫給當代人的44封信,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當代生活的敘事:在一個快速流動、時刻處在熔點的世界里,沒有東西是確定的,人們破碎、不安、焦慮、孤獨,狀若溺水,被迫地或自愿地抓住手邊的一切,卻又在喘息的片刻,迎上新一輪的浪潮,巨大的空白擠壓并撕扯著所有人日益狹小的空間——在這里,社會界限與個人界限愈發(fā)模糊,每一個社會問題都以個人的某種癥候體現(xiàn)。

我們該如何自處、如何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對話、如何用思考確定自己的陣地與輪廓?

《誰在害怕性別》

[美]朱迪斯·巴特勒 浦睿文化  2025-6

女性主義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2024年的最新作品,也是她首部面向公眾的非學術作品。她考察當今世界的性別現(xiàn)狀,以及各國官方和民間對性別理論的反應。巴特勒在書中用通俗的語言,回應了當下興起于許多社會中的“性別恐慌”。在她看來,這種恐慌是一種人為的幻象,它恰恰轉移和掩蓋了那些真正的問題。而戰(zhàn)勝這一幻象,就是肯定我們愛的方式,肯定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去生活的方式,肯定我們免遭暴力或歧視的權利,肯定我們呼吸、行動和生活的權利。

《雌

[德] 索菲·帕斯曼 著 未讀

所有在父制下大的女性都。不是理,不是批判,索菲·帕斯曼試圖對女性做出自我解讀。

我和其他女孩不一”是社交媒體上流女孩”的典型說辭。可能大多數(shù)女性在一生中都曾有過這樣的想法,是一不自女情試圖自己的距離,也是多女性自我厭惡的一女性部利用二字名化同,鼓女性部和解,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自己的心。

【歷史】

《上古中國的神——先秦時期的彼岸世界》

晁福林 著 新星出版社

先秦時期,天、帝、鬼、神等觀念深入人心,為應對之,巫、詛、占、筮也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乃至社會最高權力起初也是以“神主”的面貌出現(xiàn)的。這些思想和觀念是上古先民在社會實踐中的智慧結晶,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價格的崩潰:小冰期與明朝的衰落》

[加]卜正民 著 后浪·汗青堂

1644年,明帝國在歷經(jīng)近三百年的穩(wěn)定與繁榮后滅亡了。后世許多歷史學家將明朝衰亡歸咎于崇禎能力不足或入侵外患,但實情則更為復雜與意想不到。藉由對明代經(jīng)濟與社會民生的扎實研究,本書對中國歷史提出了一項全新觀點,探討全球氣候變遷如何導致明朝終結。

《蒙古襲來》

[日]網(wǎng)野善彥 著 張玉玲 李濯凡 譯 理想國

本書講述了蒙古入侵導致中世日本的社會結構和國民思想發(fā)生劇變,并加速鐮倉幕府滅亡及日本歷史轉型的故事。蒙古襲來之前,日本社會已經(jīng)不穩(wěn),北條時宗意圖借此機會安定社會的政策告以破產(chǎn),中央權力最終被內部沖突和地方勢力的興起沖毀。本書同時還涉及各種社會思想、宗教對立、經(jīng)濟狀況等,通過描繪許多在山野、海河周圍生活的平民百姓的故事,生動地展現(xiàn)出整個時代的樣貌和氛圍。

《古代中國女性》

[美] 韓獻博 著 王敬雅 譯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本書描繪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中國女性數(shù)千年中面臨的困境、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研究了各個時代對女性身份的看法,以長時段的敘述呈現(xiàn)中國女性自古以來的地位、形象變遷。

《另類牛奶:再造中國豆?jié){》

[美]傅家倩 著 趙婧旸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的飲食從來不只是“吃什么”這一簡單的問題,還包含著對食物成分和語義進行控制的愿望。

《中國牛肉:一部全球視野下的文化史》

[美]杜博思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在全球史視野下,商品的生產(chǎn)流通是一個廣博、復雜的經(jīng)濟、歷史和文化議題。本書中,人類學家杜博斯圍繞“牛肉及乳制品”這一特定商品,通過多次歷史學田野調查,對它們在中國及世界范圍內的生產(chǎn)流通進行研究,從追溯生產(chǎn)鏈、價值鏈和商品網(wǎng)絡,到跟隨生產(chǎn)機制,對牛肉和乳制品產(chǎn)業(yè)鏈在中國的發(fā)展及其歷史變化機制進行研究。

《1368:中國與現(xiàn)代世界之形成》

[美]胡馬云(Ali Humayun Akhtar)著  董建中 譯 東方出版中心

該書從以亞洲為中心的視角,通過綜合運用中國、中東、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地區(qū)的歷史文獻、物質文化和研究成果,認為明代中國是開啟現(xiàn)代世界全球化的最早國家,明代中國與中亞、東南亞、日本和朝鮮半島頻繁交流,并通過這些地區(qū)與歐洲產(chǎn)生了廣泛的貿易聯(lián)系,絲綢、瓷器、茶葉以及設計風格等物質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這些地區(qū)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該書認為,在歐洲航海大發(fā)現(xiàn)以前,明代中國就開啟了現(xiàn)代世界初期的第一個經(jīng)濟全球化,形成了以中國、日本、東南亞為中心的亞洲經(jīng)濟格局,并作為全球設計和制造領域的創(chuàng)新中心,引領了早期全球化的五百年。

《中國的十個名字》

鄭子寧 著 后浪·海峽書局

“中國”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名字,展現(xiàn)了我們的祖先對于自己所處的國度乃是中央之國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稱呼我們這個國家的呢?本書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對中國的多樣稱呼,從語言、歷史、文化三個維度展開,分十章剖析了這些稱呼背后的深厚意蘊與演變軌跡。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和獨到的見解,揭示了語言作為文化交流橋梁在傳播中的普遍規(guī)律,不僅呈現(xiàn)了一場關于中國別稱的文化知識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與互鑒的生動例證。

《世界之中》

張笑宇 著 北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每一次盛世和每一次劇變,中原民眾、邊疆民族乃至歐亞大陸的古老人群都曾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你能否想象,“中國”這一名字的由來,乃是因為這片土地曾是科技最先進的地方?你能否想象,秦國的制度或許與波斯和匈奴都有巨大的關聯(lián)?你能否想象,華人也曾在南洋建立起共和國?書里的故事或許關乎文明的一種可能;農耕中原與游牧北方,編戶賦役與商貿財政,當中國歷史中的往復與博弈被置于世界之中時,仿佛一切又有了新的解讀。

《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

白偉權 著 東方出版中心

這部歷史紀實作品以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馬來西亞拿律為背景,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史料,展現(xiàn)了南洋華人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變遷,深入挖掘了拿律這一地區(qū)的歷史脈絡,以人物、事件、物品為核心,向外延伸出一系列引人入勝的小故事。不僅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華人社群的生活場景,還揭示了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所經(jīng)歷的種種挑戰(zhàn)與適應過程。

《滑向戰(zhàn)爭:決定歷史的交涉與日本的失敗》

[日]加藤陽子 著 章霖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日本戰(zhàn)爭研究第一人”、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日本近代軍事史專家加藤陽子在《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zhàn)爭》《病入股肱: 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與軍隊》之后第三本譯為中文的“戰(zhàn)爭”研究作品。

《日本與德國:兩種戰(zhàn)后思想》

[日]仲正昌樹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為出生于戰(zhàn)后日本的德國思想史研究者,仲正昌樹自學生時代以來一直為兩國戰(zhàn)后對待歷史的差異而感到困惑,并以之作為其學術研究的重要起點。在本書中,他嘗試以一種讓盡可能多的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xiàn)出這一問題的方方面面。盡管德國和日本的戰(zhàn)后思想看似相似,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細微差異,這既是因為兩國在近代歷史、社會文化背景方面存在不同,也受到戰(zhàn)后國際格局的影響。

《妥協(xié)與對抗:日本知識人的戰(zhàn)時與戰(zhàn)敗》

王升遠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從戰(zhàn)爭史中的“個人”這一角度出發(fā),聚焦于二戰(zhàn)時期日本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深入歷史的細節(jié),試圖在時代境況、政治境況中感知“人的境況”,剖析戰(zhàn)時日本知識人微妙而復雜的思想,探問歷史與個人的關系。撇去過往戰(zhàn)爭史的宏大敘事,從底層世界與周邊視角,注視那些豐富而具體的生命。

《權力、信仰與幻想:美國在中東(1776年至今)》

[以]邁克爾· B.奧倫 著 張艷蕊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美國為何在中東問題上如此糾結?在地理上與美國相距甚遠的中東,為何會對美國的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產(chǎn)生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史學家、前以色列駐美大使邁克爾· B.奧倫用權力、信仰、幻想三個詞,解釋了這種代價高昂的執(zhí)著,也講述了美國自1776年獨立起與中東的復雜關系。

《被遺忘的中美洲:革命、暴力和移民的根源》

[美] 阿維瓦·喬姆斯基 著 田亦心 楊承潤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美國聲稱,中美洲國家的貧困和暴力完全是自身的原因,與美國無關。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么中美洲的人們紛紛前往美國尋求庇護?美國真的能給他們提供庇護嗎?在美國愈演愈烈的移民遣返政策下,中美洲的人們該走向何方?

《誰讓歷史流行起來:歷史學家、出版商與讀者》

[英]尼克·威瑟姆 著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本書以五位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為例,從他們歷史觀的形成過程、寫作風格的轉變方式、與出版商和讀者的互動,以及對社會變革的參與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歷史學家如何通過書籍影響公眾對歷史的理解。

《女性一直在工作》

[美]愛麗絲·凱斯勒·哈里斯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美國史學界最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得主愛麗絲·凱斯勒·哈里斯專注于美國女性史、勞工史?!杜砸恢痹诠ぷ鳌肥撬珜懙囊徊靠v橫兩百多年的,跨越種族、地獄、階級的女性主義全球發(fā)展史。

《厭女的歷史:古往今來的女性歧視》

[法]貝特朗·朗松 阿德琳·加爾岡 著 商務印書館

從古代神話中的女巫和復仇女神,到現(xiàn)代社會偏見與法律;從夏娃的傳說,到薇依遭受的不公,本書運用布羅代爾的“長時段”研究方法,對女性及女性氣質遭受的蔑視進行了深刻的“考古學”式探究,展現(xiàn)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厭女癥的長期演變和根深蒂固的社會影響。

《全球史的九柱香》

[新加坡]楊斌 著 中信出版集團

谷登堡電子獎、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亞洲圖書獎得主楊斌的最新作品。以幾個頗具特色的文化意象和物品為線索,向讀者展開介紹古代中國與世界的文化、貿易互動歷史,并巧妙拼湊出全球歷史的演進脈絡,還原豐富多樣的歷史進程,以小見大,揭示了幾千年來人與人之間的不息交流。

【流行文化】

《日本大眾文化中的災禍》

小松和彥 著 馬云雷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如果試圖去解讀日本民眾面對災害的態(tài)度,大眾文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不錯的觀察視角。本書主要聚焦日本江戶和明治時期,考察當時大眾文化得以流行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并分析民眾在大眾文化中“生產(chǎn)者”與“享受者”兩重身份的具體內涵。作者借助繪畫、小說、游戲以及民間信仰等形式,解讀出在自然科學尚未普及的時代,日本民眾對于地震、海嘯等天災,天花、流感等瘟疫以及鬼怪、詛咒等怪異現(xiàn)象或嚴肅或戲謔的理解,以及渴望健康生活的美好希冀,面對自然災害提供了頗具人文關懷的理解方式。

《粉色狂潮:凱蒂貓穿越太平洋之旅》

[英]克里斯汀·R.亞諾 著 柳聞雨 譯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許多女性主義者認為,Hello Kitty是日本文化中順從、幼稚的典范代表,其他詆毀者則認為她只是企業(yè)制造的騙人甜言蜜語。然而,過激宗教網(wǎng)站“凱蒂貓地獄”(Hell of Kitty)無意中為她的受歡迎程度做出了最好的解釋。該網(wǎng)站警告說,這只貓“正是通過名為可愛的武器入侵了孩子們脆弱的心靈”,誰又能抵擋這種誘惑呢?

《戰(zhàn)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日]齋藤環(huán) 著 Homura 譯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從《美少女戰(zhàn)士》到《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從魔法少女到機甲蘿莉,她們有著遠超身高的巨劍、怪異的激光槍內衣般的鎧甲和清純可愛的臉龐。到底是誰在瘋狂喜歡這些戰(zhàn)斗美少女?她們是充滿力量的進步偶像,還是日本社會物化年輕女性的癥候體現(xiàn)?

《制造大V:美國網(wǎng)紅經(jīng)濟發(fā)展簡史》

[美] 埃米莉·亨德 著 劉亭婷 譯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這是一部有關美國網(wǎng)紅經(jīng)濟發(fā)展史的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作品。本書主要探討了美國網(wǎng)紅行業(yè)的崛起對文化生產(chǎn)、信息傳播方式和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為經(jīng)濟動蕩環(huán)境下以建設個人品牌為手段的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現(xiàn)象提供了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參照。

《我們?yōu)楹蚊詰僬鎸崱?/h3>

[英]埃米莉·布特爾 著 馬雅 譯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這是一部關注社交媒體時代真實性的文化批評文論集,探討了真實性這一概念如何遍及當代文化的各個方面,拆解了“不惜一切代價做自己”這一觀念的悖論之處,分析對真實性文化的追求在哪些領域反而給人們增加了內耗,也剖析了究竟是哪些因素催發(fā)了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實性的迷戀。

《數(shù)字時代的精神癥候》

姜宇輝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選取晚近技術時代的一些最為典型的媒介現(xiàn)象,結合大量的傳播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資源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梳理和概括。

《奧特曼與戰(zhàn)后亞文化的風景》

[日] 福島亮大 著 漓江出版社

昭和時代最深入人心的英雄是誰?答案只有一個——“奧特曼”。奧特曼一邊將經(jīng)濟快速成長期的日本納為自身的“風景”,一面通過特攝技術將戰(zhàn)后日本人關于未來的愿望具像化為“光之巨人”。那么,奧特曼從前人那里繼承了什么?又給之后的平成時代留下了什么?我們可以從這本書里找到答案。本書以從鼻祖《奧特Q》到《奧特曼80》的昭和時代奧特曼系列為入口,分析了作為戰(zhàn)爭與影像的世紀的20世紀的本質。讀者不僅可以通過本書系統(tǒng)了解奧特曼的前世今生,更可以從作者的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亞文化、御宅族、怪獸等不同的概念,是如何為我們耳熟能詳?shù)奶財z作品進行思想賦形的。

《2020年代的想象力》

[日] 宇野常寬 漓江出版社

本書延續(xù)了前作《〇〇年代的想象力》對于在宏大敘事失效之后人們應當如何繼續(xù)生活的問題意識,進一步提出了新的疑問,即在使用了諸如“政治正確”和“注意力經(jīng)濟”之類的新想象規(guī)則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文娛作品應當如何回應大眾敘事消費行為對創(chuàng)作行為及作品造成的解構所帶來的沖擊。換言之,這是一場關于“虛構”(想象力)如何抵抗“現(xiàn)實”(消費行為)入侵并保持其價值不滅的馬拉松式討論。本書收錄了2021-2023年之間作者寫就的30篇評論文章,內容涉及小說、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等多個領域。這些文章均采用了從具體的虛構作品中提煉出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的寫作方式,探討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的映照關系。從結論上看,宇野常寬認為,虛構本身即是有力量和價值的。

《泰勒·斯威夫特如何重塑流行音樂》

[美]羅布·謝菲爾德 著 段弄玉 譯 中信出版集團

本書是第一本深入剖析泰勒·斯威夫特音樂歷程和文化影響的專業(yè)之作,由泰勒·斯威夫特最信任的音樂記者、《滾石》雜志特約編輯、暢銷書作家羅布·謝菲爾德(Rob Sheffield)撰寫。這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粉絲們以及研究流行文化、音樂產(chǎn)業(yè)、社交媒體影響力的學者和讀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藝術】

《唐伯虎傳》

孫煒 著
中信出版集團

藝術史學者孫煒花費10年時間研究寫作的唐伯虎傳記,結合百余幅高清古畫,從傳記史、藝術史、收藏史三條主線切入。從“龍虎榜中名第一,煙花隊里醉千場”的高光人生,到“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的苦楚余生,再到“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xiāng)”的生死達觀。讀者可以從中看到唐伯虎是如何從至暗人生竭力掙扎走向重生,其大起大落的境遇、大開大合的人生如何塑造出了這顆大雅大俗的靈魂。

《我們美麗的身體》

[日]小川洋子 
上海譯文出版社

書中文章對身體細節(jié)的選取角度非常獨特新穎,觀察和描寫也相當細膩別致。在大眾眼里司空見慣的東西,作者挖掘出了隱藏其中震撼人心的“美”,“靈魂居住在身體的細部里”。她觀察和描寫人類的身體部位,有實體的,比如棒球外野手的肩膀、將棋選手的中指、跨欄運動運的足底、相撲力士的小腿肚等;也有非實體的,比如乒乓球手的視線、歌劇演員的聲音。她甚至還把動物和木偶也包括在內,比如大猩猩的背、裸鼴鼠的皮膚、鯨魚的骨頭、木偶的手臂等等。

《巫鴻美術史分類文集》

巫鴻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套美術史家巫鴻的文集包括《觀念和敘事:宏觀中國美術》《輝煌的起點:上古三代美術》《帝國與生死:秦漢美術》《地下的靈域:中國墓葬美術》《信仰的外化:中古宗教美術》《圖像與媒材:中國繪畫藝術》《交融與博弈:西風東漸和全球美術史》《本土與全球:中國當代藝術》八卷。

《凝視往昔:中國藝術專題20講》

[美]高居翰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國藝術史家高居翰去世前,將他歷年所藏圖書捐贈給中國美術學院,同時將晚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兩個中國美術史系列視頻講座《溪山清遠》《凝視往昔》一同捐贈?!赌曂簟啡珪?0萬字左右,共分21講,涉及主題包括繪畫大師、世俗繪畫、木刻版畫、禪宗繪畫、美人圖等,融會了高居翰一生廣博的學識與細膩、敏感的閱畫經(jīng)驗,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典范。

《日本美術50講》

潘力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日本美術專家潘力挑選50件經(jīng)典日本藝術品,以50篇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評論文章,帶領讀者領略5000年日本藝術史。這50件反映時代風氣的經(jīng)典藝術作品,涵蓋了繪卷、庭院、屏風、浮世繪、油畫、產(chǎn)品、印刷、裝置等30多種類別。

《自由與藝術》

[美]查爾斯·羅森 著 楊寧 譯 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這是羅森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收入作者生前出版的28篇精彩文章(大部分寫作于2000年之后),談論藝術與有關藝術的自由,其主旨都與一個核心問題相關:作為現(xiàn)代人,面對不可跨越的時間阻隔,我們該如何領悟過去的藝術作品?羅森一如既往,在寬廣的視野中進行書寫,既貢獻了深刻的洞見和鞭辟入里的見解,也不乏令人振奮和愉悅的內容。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羅森的淵博學識,關于藝術和文學的深刻討論貫穿全書,幫助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而這種理解不但深化了對音樂、文學和文明的熱愛,更幫助讀者在人文學科中獲得極大的自由享受。

《喜劇的秘密:探詢“劉別謙筆觸”》

[美]約瑟夫·麥克布賴德 著 楊素秋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是世界著名喜劇電影導演,代表作品有《你逃我也逃》《街角商店》等,曾于194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劉別謙被眾多導演稱為“大師中的大師”,他特殊高雅的幽默方式被命名為“劉別謙筆觸”。本書作者耗時九年,以大量影片細節(jié)和影史資料為基礎,分析了劉別謙電影的完整內涵及演變歷程,重點闡述了劉別謙電影在他的祖國(德國)和新的國度(美國)的接受過程等。

【新知】

《鳥去鳥來

 []·阿德金斯、斯利·阿德金斯 超 譯 新行思·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鳥類與而悠久。它們為寵物被中,被教導說話,或作為戰(zhàn)利品展示。更實際的是,鳥類還被用來報時、預測、示婚姻、治疾病、傳遞信息,甚至警告有毒體。本書講述了這種跨越物聯(lián)系,為讀者揭示人類與鳥類共生的豐富史。

《烈焰群山》

[英] 克萊夫·奧本海默 著
未讀

火山學學者·本海默記錄了他在全球100多座火山中的探險經(jīng)歷。本僅細致描了近距離察火山的危險與壯美,深刻探了火山如何塑造自然系。

《矢量的力量

 [] 羅賓·阿里安 著 李永學 譯 鸚鵡螺·中信

書講述了空、時間數(shù)學變革的故事,記錄如何用矢量思考現(xiàn)實世界的基本問題。矢量提供了一種優(yōu)雅的言,用于表事物在空時間中的行方式。作者展示了事物的思想如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才得以形成,了矢量物理家和數(shù)學家思方式的。

《另類牛奶:再造中國豆?jié){

[] 傅家倩 趙婧旸 譯 密涅瓦

從來僅僅吃什問題,背后還隱含著食物成分和語義進行控制的愿望。本過對漿的重新審視,探討了國飲食文化的義。

《極北森林

[英] 本·羅倫斯 著
未讀

地球上即消失的最后一片森林,自然之美與環(huán)境危機的交。作家本·羅倫歷時三年,地探訪極家的荒野、群山、冰川苔原,考察人自然的聯(lián)結并記錄下全球北方森林因化向北移的現(xiàn)狀。

《黑暗中的火焰:心理治療的歷史

[] ·雷德菲爾德·杰米森 武忠明 譯 林出版社

是一部心理治文化史,現(xiàn)戰(zhàn)戰(zhàn)醫(yī)院中的精神創(chuàng)傷、心理治的里程碑事件、作者的經(jīng)歷以及作家和人的自救程,試圖解答心理治的意,同時提供應對精神困厄策略。

《人工智能:現(xiàn)代魔法還是危險未來?

[英] 約里克·威爾克斯 著 張林夕 譯
iFORCE原力

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AI以及生成式AI屢屢成了熱點。生成式AI確實有助于我們的日常工作,可以提高我們的生產(chǎn)力,但另一方面,AI侵權、AI詐騙的問題也愈演愈烈,引人擔憂。人工智能專家約里克·威爾克斯將帶領我們回顧人工智能發(fā)展至今的歷史,審視人工智能的起源、爭議和成就,探究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

《黑夜突如其來:理解自殺

 []·雷德菲爾德·杰米森 著 上海文出版社

是全球范圍內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示,在某些地區(qū),致的死亡人數(shù)甚至超過了艾滋病或癌癥,有甚至多于戰(zhàn)爭。本書作者杰米森博士也曾親歷經(jīng)歷:在躁郁癥斗多年后,28歲時嘗試。《黑夜突如其》旨在助人理解自,識別并幫助那些于危中的人,以及認識生者的深

《植物生命:一種混合的形而上學

[意] 埃馬努埃萊·科恰 著
新民說·廣西師大出版社

很少談論植物,卻離不開它們。植物創(chuàng)造了地球的氧氣候,賦予世界生命。意大利哲學家埃努埃·科恰從葉、根、花的角出發(fā),重新定世界的本,融合哲、自然,提出了混合形而上,重新定位人類與植物在生命域中的關系。

《毛茸茸的罪犯

[] 瑪麗·羅琦 于是  iFORCE原力

深入探了野生沖突的科,涵蓋了從亂穿路的鹿到擅民宅的熊等真實案例。瑪麗·琦以致入微的筆觸揭示了人類擴張與野生物生存之系。本書既自然界不可預測性的科學研究,也是提醒我如何野生物共存的實踐指南。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2025年,這些新書值得我們期待(上)

這是一份今年即將出版的社科、歷史、流行文化、藝術與新知領域的好書推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徐魯青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時間滾滾向前,印刷的機器也是一樣,日夜轉動,為不同世代的讀者送上一批批新書。這些白紙黑字是靈思、知識與心性凝結的產(chǎn)物,它們在揭露問題的同時也提供慰藉,在解答疑惑的同時也提出詰問,在照亮此時此地的同時也讓我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更遙遠的時間。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从肋h需要書。

按照慣例,界面文化在每年一月為讀者奉上一份本年度的值得期待新書書單。我們盡可能全面地收集了來自各大出版社的訊息,按照類別類型、主題議題精心整理,希望這既是一份為書蟲密集“種草”的書單,也是一幅可供延伸思考的出版地圖,這份地圖或許不足夠完整,但我們仍可借此洞悉和思考國內出版界的關注熱點,以及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某些社會關切和發(fā)展趨勢。

【社科】

《社會作為判決》

[法] 迪迪埃·埃里蓬 著 陸一琛 譯 明室  2025-9

法國思想家、《回歸故里》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延續(xù)前作,從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回溯平民階層成長路徑,探索社會暴力機制,與無法逃脫的社會判決。 一部關于階級、身份、機構和制度的批判之作。

《無退休社

日本《朝日新》采訪組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終身工作成為一種常態(tài),長壽會是祝福,還是負擔?書中通一手調查,描了日本超老化社真實現(xiàn)狀:穿梭職場的老人、無能力的中年人、焦的年人。共同面的一個難解困局——經(jīng)濟飛發(fā)展的一代人,還會老后破產(chǎn)”“退休延問題,人生感到焦……這本書或許能為當下的我們提供某種對照性。

《情欲的腳本》

上野千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情欲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塑造的產(chǎn)物。”這部作品直指性欲背后存在的文化機制。會現(xiàn)象,到古今西的藝術與,情欲背后存在著一套人為編織色腳本書試圖重新定了性文化的系,并帶來新一知的革命。

郁的秩序:洲移民與邊境管控的全球化》

[美] 亞當·基翁 潘一寧

今日跨境程中必要憑照、簽證非理所然的存在,而是19來邊境管控的產(chǎn)物。一部境管控的史就是一部全球史,也是一部排史。人移民究學者亞當·基翁提出,現(xiàn)境管控體系19白人移民家排斥人的程中發(fā)展出。最先由美國應用于人的一套邊檢流程及排斥措施,后成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實踐。在劇亞洲移民所受迫的同時,現(xiàn)境管控體系也促進了以民族國際體系及其不平等秩序的形成。

《屏幕前的童年》

[]蘇珊· 張英杰   萬有引力 2025

本書是一本研究數(shù)字時代中屏幕使用時間增加、電子游戲泛濫甚至進入課堂領域、兒童玩具品牌化等一系列問題對兒童成長影響的作品。作者剖析了科技巨頭及其他大企業(yè)如何通過追蹤個人隱私和使用算法等技術,將自身的品牌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并企圖將他們轉化為終身消費者

《山谷,我的家:棚戶街的晚年與理想照護》

[]末并俊司  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以東京的貧民街山谷地區(qū)為舞臺,講述當?shù)刂拿耖g臨終關懷療養(yǎng)院希望之家的創(chuàng)始人山本雅基如何從看護者轉變?yōu)?/span>被看護者”。由山本雅基、山本美惠夫婦于2002年創(chuàng)辦的希望之家為山谷地區(qū)的流浪老人提供了安息之所。2010年底,NHK《行家本色》系列紀錄片以山本夫婦為主角錄制了一期節(jié)目,將兩人視為理想看護的踐行者。

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在NHK節(jié)目播出的第二天,妻子美惠便離家出走,下落不明;丈夫雅基的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差,卸任院長職務后依靠生活保護金度日,生活逐漸難以自理的他,不得不向山谷地區(qū)的民間護理機構尋求幫助……作者末并俊司跟蹤取材山本雅基,找到并采訪了失蹤的美惠,以這兩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以山谷地區(qū)為樣本,探索以民間公益機構應對日本老齡化社會看護難題的可能性。          

《藏著不等于忘:童、身體隱喻

[加]阿曼達·勒迪克 著  張書
也人

里身有疾的通常是反派?Happy Ending往往意味著告缺陷、回正常?漫威英雄都有著強健、無所不能的身——類真實世界中對殘障的偏,同反映在經(jīng)典童話敘事里。加拿大作家、疾人活家勒迪克反思了童話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過她自身的來進行拆解。從對格林兄弟和安徒生故事中疾元素的審視,到迪士尼和漫威角色的現(xiàn)代解,勒迪克以中心,重文本中和幕上經(jīng)典的Fancy Stories如果人們尚不能在童想一平等障的世界,那們還能期望什呢?

《無法獨處的現(xiàn)代人》

齊格蒙特·鮑曼 著 浦睿文化 2025-4

社會學家鮑曼寫給當代人的44封信,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當代生活的敘事:在一個快速流動、時刻處在熔點的世界里,沒有東西是確定的,人們破碎、不安、焦慮、孤獨,狀若溺水,被迫地或自愿地抓住手邊的一切,卻又在喘息的片刻,迎上新一輪的浪潮,巨大的空白擠壓并撕扯著所有人日益狹小的空間——在這里,社會界限與個人界限愈發(fā)模糊,每一個社會問題都以個人的某種癥候體現(xiàn)。

我們該如何自處、如何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對話、如何用思考確定自己的陣地與輪廓?

《誰在害怕性別》

[美]朱迪斯·巴特勒 浦睿文化  2025-6

女性主義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2024年的最新作品,也是她首部面向公眾的非學術作品。她考察當今世界的性別現(xiàn)狀,以及各國官方和民間對性別理論的反應。巴特勒在書中用通俗的語言,回應了當下興起于許多社會中的“性別恐慌”。在她看來,這種恐慌是一種人為的幻象,它恰恰轉移和掩蓋了那些真正的問題。而戰(zhàn)勝這一幻象,就是肯定我們愛的方式,肯定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去生活的方式,肯定我們免遭暴力或歧視的權利,肯定我們呼吸、行動和生活的權利。

《雌

[德] 索菲·帕斯曼 著 未讀

所有在父制下大的女性都。不是理,不是批判,索菲·帕斯曼試圖對女性做出自我解讀。

我和其他女孩不一”是社交媒體上流女孩”的典型說辭??赡艽蠖?/span>數(shù)女性在一生中都曾有過這樣的想法,是一不自女情,試圖自己的距離,也是多女性自我厭惡的一女性部利用二字名化同,鼓女性部和解,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自己的心。

【歷史】

《上古中國的神——先秦時期的彼岸世界》

晁福林 著 新星出版社

先秦時期,天、帝、鬼、神等觀念深入人心,為應對之,巫、詛、占、筮也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乃至社會最高權力起初也是以“神主”的面貌出現(xiàn)的。這些思想和觀念是上古先民在社會實踐中的智慧結晶,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價格的崩潰:小冰期與明朝的衰落》

[加]卜正民 著 后浪·汗青堂

1644年,明帝國在歷經(jīng)近三百年的穩(wěn)定與繁榮后滅亡了。后世許多歷史學家將明朝衰亡歸咎于崇禎能力不足或入侵外患,但實情則更為復雜與意想不到。藉由對明代經(jīng)濟與社會民生的扎實研究,本書對中國歷史提出了一項全新觀點,探討全球氣候變遷如何導致明朝終結。

《蒙古襲來》

[日]網(wǎng)野善彥 著 張玉玲 李濯凡 譯 理想國

本書講述了蒙古入侵導致中世日本的社會結構和國民思想發(fā)生劇變,并加速鐮倉幕府滅亡及日本歷史轉型的故事。蒙古襲來之前,日本社會已經(jīng)不穩(wěn),北條時宗意圖借此機會安定社會的政策告以破產(chǎn),中央權力最終被內部沖突和地方勢力的興起沖毀。本書同時還涉及各種社會思想、宗教對立、經(jīng)濟狀況等,通過描繪許多在山野、海河周圍生活的平民百姓的故事,生動地展現(xiàn)出整個時代的樣貌和氛圍。

《古代中國女性》

[美] 韓獻博 著 王敬雅 譯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本書描繪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中國女性數(shù)千年中面臨的困境、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研究了各個時代對女性身份的看法,以長時段的敘述呈現(xiàn)中國女性自古以來的地位、形象變遷。

《另類牛奶:再造中國豆?jié){》

[美]傅家倩 著 趙婧旸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的飲食從來不只是“吃什么”這一簡單的問題,還包含著對食物成分和語義進行控制的愿望。

《中國牛肉:一部全球視野下的文化史》

[美]杜博思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在全球史視野下,商品的生產(chǎn)流通是一個廣博、復雜的經(jīng)濟、歷史和文化議題。本書中,人類學家杜博斯圍繞“牛肉及乳制品”這一特定商品,通過多次歷史學田野調查,對它們在中國及世界范圍內的生產(chǎn)流通進行研究,從追溯生產(chǎn)鏈、價值鏈和商品網(wǎng)絡,到跟隨生產(chǎn)機制,對牛肉和乳制品產(chǎn)業(yè)鏈在中國的發(fā)展及其歷史變化機制進行研究。

《1368:中國與現(xiàn)代世界之形成》

[美]胡馬云(Ali Humayun Akhtar)著  董建中 譯 東方出版中心

該書從以亞洲為中心的視角,通過綜合運用中國、中東、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地區(qū)的歷史文獻、物質文化和研究成果,認為明代中國是開啟現(xiàn)代世界全球化的最早國家,明代中國與中亞、東南亞、日本和朝鮮半島頻繁交流,并通過這些地區(qū)與歐洲產(chǎn)生了廣泛的貿易聯(lián)系,絲綢、瓷器、茶葉以及設計風格等物質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這些地區(qū)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該書認為,在歐洲航海大發(fā)現(xiàn)以前,明代中國就開啟了現(xiàn)代世界初期的第一個經(jīng)濟全球化,形成了以中國、日本、東南亞為中心的亞洲經(jīng)濟格局,并作為全球設計和制造領域的創(chuàng)新中心,引領了早期全球化的五百年。

《中國的十個名字》

鄭子寧 著 后浪·海峽書局

“中國”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名字,展現(xiàn)了我們的祖先對于自己所處的國度乃是中央之國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稱呼我們這個國家的呢?本書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對中國的多樣稱呼,從語言、歷史、文化三個維度展開,分十章剖析了這些稱呼背后的深厚意蘊與演變軌跡。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和獨到的見解,揭示了語言作為文化交流橋梁在傳播中的普遍規(guī)律,不僅呈現(xiàn)了一場關于中國別稱的文化知識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與互鑒的生動例證。

《世界之中》

張笑宇 著 北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每一次盛世和每一次劇變,中原民眾、邊疆民族乃至歐亞大陸的古老人群都曾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你能否想象,“中國”這一名字的由來,乃是因為這片土地曾是科技最先進的地方?你能否想象,秦國的制度或許與波斯和匈奴都有巨大的關聯(lián)?你能否想象,華人也曾在南洋建立起共和國?書里的故事或許關乎文明的一種可能;農耕中原與游牧北方,編戶賦役與商貿財政,當中國歷史中的往復與博弈被置于世界之中時,仿佛一切又有了新的解讀。

《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

白偉權 著 東方出版中心

這部歷史紀實作品以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馬來西亞拿律為背景,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史料,展現(xiàn)了南洋華人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變遷,深入挖掘了拿律這一地區(qū)的歷史脈絡,以人物、事件、物品為核心,向外延伸出一系列引人入勝的小故事。不僅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華人社群的生活場景,還揭示了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所經(jīng)歷的種種挑戰(zhàn)與適應過程。

《滑向戰(zhàn)爭:決定歷史的交涉與日本的失敗》

[日]加藤陽子 著 章霖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日本戰(zhàn)爭研究第一人”、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日本近代軍事史專家加藤陽子在《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zhàn)爭》《病入股肱: 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與軍隊》之后第三本譯為中文的“戰(zhàn)爭”研究作品。

《日本與德國:兩種戰(zhàn)后思想》

[日]仲正昌樹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為出生于戰(zhàn)后日本的德國思想史研究者,仲正昌樹自學生時代以來一直為兩國戰(zhàn)后對待歷史的差異而感到困惑,并以之作為其學術研究的重要起點。在本書中,他嘗試以一種讓盡可能多的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xiàn)出這一問題的方方面面。盡管德國和日本的戰(zhàn)后思想看似相似,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細微差異,這既是因為兩國在近代歷史、社會文化背景方面存在不同,也受到戰(zhàn)后國際格局的影響。

《妥協(xié)與對抗:日本知識人的戰(zhàn)時與戰(zhàn)敗》

王升遠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從戰(zhàn)爭史中的“個人”這一角度出發(fā),聚焦于二戰(zhàn)時期日本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深入歷史的細節(jié),試圖在時代境況、政治境況中感知“人的境況”,剖析戰(zhàn)時日本知識人微妙而復雜的思想,探問歷史與個人的關系。撇去過往戰(zhàn)爭史的宏大敘事,從底層世界與周邊視角,注視那些豐富而具體的生命。

《權力、信仰與幻想:美國在中東(1776年至今)》

[以]邁克爾· B.奧倫 著 張艷蕊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美國為何在中東問題上如此糾結?在地理上與美國相距甚遠的中東,為何會對美國的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產(chǎn)生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史學家、前以色列駐美大使邁克爾· B.奧倫用權力、信仰、幻想三個詞,解釋了這種代價高昂的執(zhí)著,也講述了美國自1776年獨立起與中東的復雜關系。

《被遺忘的中美洲:革命、暴力和移民的根源》

[美] 阿維瓦·喬姆斯基 著 田亦心 楊承潤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美國聲稱,中美洲國家的貧困和暴力完全是自身的原因,與美國無關。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么中美洲的人們紛紛前往美國尋求庇護?美國真的能給他們提供庇護嗎?在美國愈演愈烈的移民遣返政策下,中美洲的人們該走向何方?

《誰讓歷史流行起來:歷史學家、出版商與讀者》

[英]尼克·威瑟姆 著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本書以五位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為例,從他們歷史觀的形成過程、寫作風格的轉變方式、與出版商和讀者的互動,以及對社會變革的參與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歷史學家如何通過書籍影響公眾對歷史的理解。

《女性一直在工作》

[美]愛麗絲·凱斯勒·哈里斯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美國史學界最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得主愛麗絲·凱斯勒·哈里斯專注于美國女性史、勞工史?!杜砸恢痹诠ぷ鳌肥撬珜懙囊徊靠v橫兩百多年的,跨越種族、地獄、階級的女性主義全球發(fā)展史。

《厭女的歷史:古往今來的女性歧視》

[法]貝特朗·朗松 阿德琳·加爾岡 著 商務印書館

從古代神話中的女巫和復仇女神,到現(xiàn)代社會偏見與法律;從夏娃的傳說,到薇依遭受的不公,本書運用布羅代爾的“長時段”研究方法,對女性及女性氣質遭受的蔑視進行了深刻的“考古學”式探究,展現(xiàn)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厭女癥的長期演變和根深蒂固的社會影響。

《全球史的九柱香》

[新加坡]楊斌 著 中信出版集團

谷登堡電子獎、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亞洲圖書獎得主楊斌的最新作品。以幾個頗具特色的文化意象和物品為線索,向讀者展開介紹古代中國與世界的文化、貿易互動歷史,并巧妙拼湊出全球歷史的演進脈絡,還原豐富多樣的歷史進程,以小見大,揭示了幾千年來人與人之間的不息交流。

【流行文化】

《日本大眾文化中的災禍》

小松和彥 著 馬云雷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如果試圖去解讀日本民眾面對災害的態(tài)度,大眾文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不錯的觀察視角。本書主要聚焦日本江戶和明治時期,考察當時大眾文化得以流行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并分析民眾在大眾文化中“生產(chǎn)者”與“享受者”兩重身份的具體內涵。作者借助繪畫、小說、游戲以及民間信仰等形式,解讀出在自然科學尚未普及的時代,日本民眾對于地震、海嘯等天災,天花、流感等瘟疫以及鬼怪、詛咒等怪異現(xiàn)象或嚴肅或戲謔的理解,以及渴望健康生活的美好希冀,面對自然災害提供了頗具人文關懷的理解方式。

《粉色狂潮:凱蒂貓穿越太平洋之旅》

[英]克里斯汀·R.亞諾 著 柳聞雨 譯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許多女性主義者認為,Hello Kitty是日本文化中順從、幼稚的典范代表,其他詆毀者則認為她只是企業(yè)制造的騙人甜言蜜語。然而,過激宗教網(wǎng)站“凱蒂貓地獄”(Hell of Kitty)無意中為她的受歡迎程度做出了最好的解釋。該網(wǎng)站警告說,這只貓“正是通過名為可愛的武器入侵了孩子們脆弱的心靈”,誰又能抵擋這種誘惑呢?

《戰(zhàn)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日]齋藤環(huán) 著 Homura 譯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從《美少女戰(zhàn)士》到《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從魔法少女到機甲蘿莉,她們有著遠超身高的巨劍、怪異的激光槍內衣般的鎧甲和清純可愛的臉龐。到底是誰在瘋狂喜歡這些戰(zhàn)斗美少女?她們是充滿力量的進步偶像,還是日本社會物化年輕女性的癥候體現(xiàn)?

《制造大V:美國網(wǎng)紅經(jīng)濟發(fā)展簡史》

[美] 埃米莉·亨德 著 劉亭婷 譯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這是一部有關美國網(wǎng)紅經(jīng)濟發(fā)展史的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作品。本書主要探討了美國網(wǎng)紅行業(yè)的崛起對文化生產(chǎn)、信息傳播方式和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為經(jīng)濟動蕩環(huán)境下以建設個人品牌為手段的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現(xiàn)象提供了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參照。

《我們?yōu)楹蚊詰僬鎸崱?/h3>

[英]埃米莉·布特爾 著 馬雅 譯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這是一部關注社交媒體時代真實性的文化批評文論集,探討了真實性這一概念如何遍及當代文化的各個方面,拆解了“不惜一切代價做自己”這一觀念的悖論之處,分析對真實性文化的追求在哪些領域反而給人們增加了內耗,也剖析了究竟是哪些因素催發(fā)了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實性的迷戀。

《數(shù)字時代的精神癥候》

姜宇輝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選取晚近技術時代的一些最為典型的媒介現(xiàn)象,結合大量的傳播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資源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梳理和概括。

《奧特曼與戰(zhàn)后亞文化的風景》

[日] 福島亮大 著 漓江出版社

昭和時代最深入人心的英雄是誰?答案只有一個——“奧特曼”。奧特曼一邊將經(jīng)濟快速成長期的日本納為自身的“風景”,一面通過特攝技術將戰(zhàn)后日本人關于未來的愿望具像化為“光之巨人”。那么,奧特曼從前人那里繼承了什么?又給之后的平成時代留下了什么?我們可以從這本書里找到答案。本書以從鼻祖《奧特Q》到《奧特曼80》的昭和時代奧特曼系列為入口,分析了作為戰(zhàn)爭與影像的世紀的20世紀的本質。讀者不僅可以通過本書系統(tǒng)了解奧特曼的前世今生,更可以從作者的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亞文化、御宅族、怪獸等不同的概念,是如何為我們耳熟能詳?shù)奶財z作品進行思想賦形的。

《2020年代的想象力》

[日] 宇野常寬 漓江出版社

本書延續(xù)了前作《〇〇年代的想象力》對于在宏大敘事失效之后人們應當如何繼續(xù)生活的問題意識,進一步提出了新的疑問,即在使用了諸如“政治正確”和“注意力經(jīng)濟”之類的新想象規(guī)則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文娛作品應當如何回應大眾敘事消費行為對創(chuàng)作行為及作品造成的解構所帶來的沖擊。換言之,這是一場關于“虛構”(想象力)如何抵抗“現(xiàn)實”(消費行為)入侵并保持其價值不滅的馬拉松式討論。本書收錄了2021-2023年之間作者寫就的30篇評論文章,內容涉及小說、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等多個領域。這些文章均采用了從具體的虛構作品中提煉出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的寫作方式,探討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的映照關系。從結論上看,宇野常寬認為,虛構本身即是有力量和價值的。

《泰勒·斯威夫特如何重塑流行音樂》

[美]羅布·謝菲爾德 著 段弄玉 譯 中信出版集團

本書是第一本深入剖析泰勒·斯威夫特音樂歷程和文化影響的專業(yè)之作,由泰勒·斯威夫特最信任的音樂記者、《滾石》雜志特約編輯、暢銷書作家羅布·謝菲爾德(Rob Sheffield)撰寫。這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粉絲們以及研究流行文化、音樂產(chǎn)業(yè)、社交媒體影響力的學者和讀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藝術】

《唐伯虎傳》

孫煒 著
中信出版集團

藝術史學者孫煒花費10年時間研究寫作的唐伯虎傳記,結合百余幅高清古畫,從傳記史、藝術史、收藏史三條主線切入。從“龍虎榜中名第一,煙花隊里醉千場”的高光人生,到“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的苦楚余生,再到“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xiāng)”的生死達觀。讀者可以從中看到唐伯虎是如何從至暗人生竭力掙扎走向重生,其大起大落的境遇、大開大合的人生如何塑造出了這顆大雅大俗的靈魂。

《我們美麗的身體》

[日]小川洋子 
上海譯文出版社

書中文章對身體細節(jié)的選取角度非常獨特新穎,觀察和描寫也相當細膩別致。在大眾眼里司空見慣的東西,作者挖掘出了隱藏其中震撼人心的“美”,“靈魂居住在身體的細部里”。她觀察和描寫人類的身體部位,有實體的,比如棒球外野手的肩膀、將棋選手的中指、跨欄運動運的足底、相撲力士的小腿肚等;也有非實體的,比如乒乓球手的視線、歌劇演員的聲音。她甚至還把動物和木偶也包括在內,比如大猩猩的背、裸鼴鼠的皮膚、鯨魚的骨頭、木偶的手臂等等。

《巫鴻美術史分類文集》

巫鴻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套美術史家巫鴻的文集包括《觀念和敘事:宏觀中國美術》《輝煌的起點:上古三代美術》《帝國與生死:秦漢美術》《地下的靈域:中國墓葬美術》《信仰的外化:中古宗教美術》《圖像與媒材:中國繪畫藝術》《交融與博弈:西風東漸和全球美術史》《本土與全球:中國當代藝術》八卷。

《凝視往昔:中國藝術專題20講》

[美]高居翰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國藝術史家高居翰去世前,將他歷年所藏圖書捐贈給中國美術學院,同時將晚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兩個中國美術史系列視頻講座《溪山清遠》《凝視往昔》一同捐贈?!赌曂簟啡珪?0萬字左右,共分21講,涉及主題包括繪畫大師、世俗繪畫、木刻版畫、禪宗繪畫、美人圖等,融會了高居翰一生廣博的學識與細膩、敏感的閱畫經(jīng)驗,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典范。

《日本美術50講》

潘力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日本美術專家潘力挑選50件經(jīng)典日本藝術品,以50篇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評論文章,帶領讀者領略5000年日本藝術史。這50件反映時代風氣的經(jīng)典藝術作品,涵蓋了繪卷、庭院、屏風、浮世繪、油畫、產(chǎn)品、印刷、裝置等30多種類別。

《自由與藝術》

[美]查爾斯·羅森 著 楊寧 譯 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這是羅森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收入作者生前出版的28篇精彩文章(大部分寫作于2000年之后),談論藝術與有關藝術的自由,其主旨都與一個核心問題相關:作為現(xiàn)代人,面對不可跨越的時間阻隔,我們該如何領悟過去的藝術作品?羅森一如既往,在寬廣的視野中進行書寫,既貢獻了深刻的洞見和鞭辟入里的見解,也不乏令人振奮和愉悅的內容。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羅森的淵博學識,關于藝術和文學的深刻討論貫穿全書,幫助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而這種理解不但深化了對音樂、文學和文明的熱愛,更幫助讀者在人文學科中獲得極大的自由享受。

《喜劇的秘密:探詢“劉別謙筆觸”》

[美]約瑟夫·麥克布賴德 著 楊素秋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是世界著名喜劇電影導演,代表作品有《你逃我也逃》《街角商店》等,曾于194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劉別謙被眾多導演稱為“大師中的大師”,他特殊高雅的幽默方式被命名為“劉別謙筆觸”。本書作者耗時九年,以大量影片細節(jié)和影史資料為基礎,分析了劉別謙電影的完整內涵及演變歷程,重點闡述了劉別謙電影在他的祖國(德國)和新的國度(美國)的接受過程等。

【新知】

《鳥去鳥來

 []·阿德金斯、斯利·阿德金斯 超 譯 新行思·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鳥類與而悠久。它們為寵物被中,被教導說話,或作為戰(zhàn)利品展示。更實際的是,鳥類還被用來報時、預測、示婚姻、治疾病、傳遞信息,甚至警告有毒體。本書講述了這種跨越物聯(lián)系,為讀者揭示人類與鳥類共生的豐富史。

《烈焰群山》

[英] 克萊夫·奧本海默 著
未讀

火山學學者·本海默記錄了他在全球100多座火山中的探險經(jīng)歷。本僅細致描了近距離察火山的危險與壯美,深刻探了火山如何塑造自然系。

《矢量的力量

 [] 羅賓·阿里安 著 李永學 譯 鸚鵡螺·中信

書講述了空、時間數(shù)學變革的故事,記錄如何用矢量思考現(xiàn)實世界的基本問題。矢量提供了一種優(yōu)雅的言,用于表事物在空時間中的行方式。作者展示了事物的思想如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才得以形成,了矢量物理家和數(shù)學家思方式的

《另類牛奶:再造中國豆?jié){

[] 傅家倩 趙婧旸 譯 密涅瓦

從來僅僅吃什問題,背后還隱含著食物成分和語義進行控制的愿望。本過對漿的重新審視,探討了國飲食文化的義。

《極北森林

[英] 本·羅倫斯 著
未讀

地球上即消失的最后一片森林,自然之美與環(huán)境危機的交作家本·羅倫歷時三年,地探訪極家的荒野、群山、冰川苔原,考察人自然的聯(lián)結,并記錄下全球北方森林因化向北移的現(xiàn)狀。

《黑暗中的火焰:心理治療的歷史

[] ·雷德菲爾德·杰米森 武忠明 譯 林出版社

是一部心理治文化史,現(xiàn)戰(zhàn)戰(zhàn)醫(yī)院中的精神創(chuàng)傷、心理治的里程碑事件、作者的經(jīng)歷以及作家和人的自救程,試圖解答心理治的意,同時提供應對精神困厄策略。

《人工智能:現(xiàn)代魔法還是危險未來?

[英] 約里克·威爾克斯 著 張林夕 譯
iFORCE原力

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AI以及生成式AI屢屢成了熱點。生成式AI確實有助于我們的日常工作,可以提高我們的生產(chǎn)力,但另一方面,AI侵權、AI詐騙的問題也愈演愈烈,引人擔憂。人工智能專家約里克·威爾克斯將帶領我們回顧人工智能發(fā)展至今的歷史,審視人工智能的起源、爭議和成就,探究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

《黑夜突如其來:理解自殺

 []·雷德菲爾德·杰米森 著 上海文出版社

是全球范圍內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示,在某些地區(qū),致的死亡人數(shù)甚至超過了艾滋病或癌癥,有甚至多于戰(zhàn)爭本書作者杰米森博士也曾親歷經(jīng)歷:在躁郁癥斗多年后,28歲時嘗試《黑夜突如其》旨在助人理解自,識別并幫助那些于危中的人,以及認識生者的深

《植物生命:一種混合的形而上學

[意] 埃馬努埃萊·科恰 著
新民說·廣西師大出版社

很少談論植物,卻離不開它們。植物創(chuàng)造了地球的氧氣候,賦予世界生命。意大利哲學家埃努埃·科恰從葉、根、花的角出發(fā),重新定世界的本,融合哲、自然,提出了混合形而上,重新定位人類與植物在生命域中的關系。

《毛茸茸的罪犯

[] 瑪麗·羅琦 于是  iFORCE原力

深入探了野生沖突的科,涵蓋了從亂穿路的鹿到擅民宅的熊等真實案例。瑪麗·琦以致入微的筆觸揭示了人類擴張與野生物生存之系。本書既自然界不可預測性的科學研究,也是提醒我如何野生物共存的實踐指南。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