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周迅塌完陳坤塌,短視頻“誅神”幾時休?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周迅塌完陳坤塌,短視頻“誅神”幾時休?

別老撿軟柿子捏。

文 | 潛水魚X 麻倉葉

編輯 | 何潤萱

繼周迅之后,陳坤也沒能幸免。

2018年播出的《天盛長歌》,盡管當時收視和網(wǎng)播數(shù)據(jù)都一片狼藉,但還是沒有免于被重新拉出來審判的命運。陳坤在劇中的一些段落被剪輯出來大肆嘲諷,像“大如”一樣被冠上了“大坤”的名頭。

與此同時,周迅憑借《不完美受害人》加冕白玉蘭“視后”,在后臺接受采訪時,她罕見地回應了今年以來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這一波“大審判”,“我覺得現(xiàn)在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沒有關系,反正這個空間是大家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開心就好。”

這個回應既符合她一貫以來“人淡如菊”的人設,也是目前來說最沒有選擇余地的公關策略——只能順著網(wǎng)友的意思說,辯解都是反作用。

《如懿傳》

但這種“淡”的背后,或許也隱藏了一重含義——周迅對“這個時代”淡淡的不滿。

“這個時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層出不窮的新劇里,能挑起大眾興奮點的寥寥,能被稱作“經(jīng)典”的更是鳳毛麟角,觀眾和自媒體都只能回頭從老劇里翻出新的話題。而短視頻時代的特性,又決定了當老劇重回熱度中心時,它必然只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現(xiàn),鮮有人真的在意上下文和整體結(jié)構。再加上社會情緒和政治正確的方向極有可能已經(jīng)與老劇播出時大相徑庭,所以同樣的劇情得到觀眾截然不同的評價也并不奇怪。

但一致的事情是,不論哪個時代,過于泛化某種錯誤以致于形成一種“獵巫”之勢都是有問題的。在對烏拉那拉·如懿、寧弈等角色進行批評時,過度上升到演員本人,開啟一場跨時空“清算”,本質(zhì)上只是一種“欺軟怕硬”——對不合乎劇集市場粉圈邏輯的、缺乏反抗能力的演員打壓,而對常年盤踞劇圈、粉絲基礎深厚的演員縱容。

從大如到我怕辣

周迅變成“大如”的路徑,大家應該已經(jīng)十分熟悉了。

最早是去年的7月,B站的一位游戲區(qū)UP主淺淺吐槽了一下《如懿傳》,沒想到遭到劇粉圍攻,一氣之下開始逐集吐槽。

慢慢地,嗅到流量的其他UP主也開始做同樣的選題。結(jié)果到今年2月,因周迅工作室投訴導致部分視頻下架,一時間引起群情激憤,觀眾開始將吐槽的視線轉(zhuǎn)移到周迅本人身上,《如懿傳》的紀錄片被反復觀看,引以為周迅耍大牌、改劇本的佐證,更有甚者,將猜測延伸到了欺壓同劇女演員身上。

小魚作為文娛自媒體從業(yè)者,悉知視頻被正主投訴下架實乃司空見慣之事。不只周迅工作室,內(nèi)娛絕大多數(shù)藝人工作室在反黑時都會出動這招。在目前的平臺規(guī)則下,只要以肖像權為由投訴,多半都成功,畢竟避風港原則是平臺最好的保護色。不論在哪個平臺,客觀討論的空間都遠沒有從前自由,除非規(guī)避措施到位,完全不使用正主視頻和圖片素材。因“捂嘴”而大動肝火,理論上應該對所有演員一視同仁。

無獨有偶,陳坤也在經(jīng)歷完全相似的路徑。雖然這些年來陸續(xù)都有對《天盛長歌》的批判,但最近一段時間,由于他的演技片段被單獨剪輯出來,一句“我怕辣”帶上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嘶吼轉(zhuǎn)音,看上去頗為抽象,以致于成了不少鬼畜視頻的素材。當一個片段成為“?!保虏鄣挠艜苄苋紵?。

《天盛長歌》

人們開始考古發(fā)現(xiàn),陳坤對《天盛長歌》同樣有嚴重的篡改劇本嫌疑,于是他迎來了和周迅一樣的命運,《天盛長歌》也有了別名“大坤傳”。

認真地說,主演耍大牌改劇本的嫌疑,在內(nèi)娛大劇的討論中,也是家常便飯了?!兑荒铌P山》劉宇寧被質(zhì)疑改劇本、《青簪行》某男主也被質(zhì)疑改劇本、《狐妖小紅娘竹業(yè)篇》劉詩詩也被質(zhì)疑改劇本……不勝枚舉。以上消息均來自微博或者豆瓣公開討論,如有粉絲杠,小魚只能(嘟嘴)請你們先去管管信息源頭,本魚只是引用(嘟嘴)。

不是說演員本人就沒問題了,而是劇本被改或者過度把主演在片場當成“老佛爺”供起來等現(xiàn)象,其實是制片人、導演、出品方、演員團隊等多方的共同意志。編劇或原著作者對作品喪失話語權,也是整個行業(yè)長久以來的頑疾。它很難歸咎到任何個人身上。

現(xiàn)行的解決方案只有從編劇成為制片人,將作品的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上。比如于正,劇本寫得好不好另說,但很難想象哪個演員能篡改他的劇本。

改劇本有時也能成為一件好事,哪怕是在口碑不盡如人意的作品中,有演員改劇本也能被“傳為佳話”,其實全看粉絲多不多、硬不硬。

所以,從媒介敘事建構的角度來說,“一個演員耍大牌、改劇本連累整部劇集”,本質(zhì)上是一個C端集體向這套不靈的系統(tǒng)宣泄不滿的過程,而最前臺的演員則成為了最容易被霸凌的對象。

電影演員來劇集當軟柿子

霸凌都是挑軟柿子捏。從前總被演技“封神”的周迅、陳坤,在劇集市場恰恰是軟柿子。

從85后大花一個個爆火的那幾年開始,劇集市場走上了一條縮寫為“流量”的道路。爆劇塑造流量,而流量成為了此后一眾劇集的選角指標。在流媒體完全替代電視臺的節(jié)點到來之后,一個演員究竟能多大程度帶來點擊率、好評率、商業(yè)回報率,后臺一清二楚。平臺、制片人甚至品牌方奪走選角權,也就成為了劇集商業(yè)邏輯中牢不可破的一點。

但電影行業(yè)走的路徑不一樣。雖然電影市場也曾經(jīng)歷過“IP+流量”組盤時期,不過彼時的流量們都不是電影行業(yè)自己培養(yǎng)的,而是借力于劇集市場和偶像行業(yè)的。后續(xù)電影行業(yè)對流量依賴的崩塌也更加明顯,大約從2018年開始,流量們出演的電影票房一律滑鐵盧,口碑時代到來。

To C和To B的商業(yè)模式差異或許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電影和劇集奔向不同的方向。畢竟觀眾要真金白銀買票看電影,流量=爛片的信譽危機更明顯;而劇集可以點開湊個熱鬧,不論是審判還是真愛,都在貢獻更多熱度數(shù)值。一個最直觀的輿情對比是,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僅貢獻了一個張藝謀翻拍《三體》的熱門話題,上海電視節(jié)卻從提名時段開始一路熱搜狂轟濫炸,就算你沒看過《追風者》,也多少會被push兩位主演的番位之爭新聞。

深耕劇集行業(yè)的演員們,因流量邏輯聚集了一群戰(zhàn)斗力極強的粉絲們,而電影造星能力式微,鮮有能飛升至流量的案例出現(xiàn),粉絲戰(zhàn)斗力往往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當一直拍電影的“電影咖”們來到劇集市場,等待他們的不是“下凡”,而是“跌落神壇”,成為軟柿子。

電影與劇集之間的鄙視鏈,隨著劇集行業(yè)的發(fā)展而逐漸被打破,不論是商業(yè)利潤還是藝術成就,越來越?jīng)]有絕對的高低之分。近幾年電影市場不斷流失的觀影人次,也在讓新一批觀眾對電影越來越不以為然。

中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變化(圖源:燈塔專業(yè)版)

周迅與陳坤曾經(jīng)“封神”的作品,在今天的群眾來看實在過于小眾,他們沒有劇集演員們那樣廣泛的認知基礎,也無深厚的粉絲軍團,剩下的也就是皮薄肉厚的好掐了。

翻車的“電影咖”遠遠不止周迅和陳坤。2021年播出的《上陽賦》,章子怡演技被群嘲,所幸她之后止步了劇集之路,回歸電影;“三金影后”周冬雨,劇集市場兵敗《千古玦塵》;倪妮自從來到劇集市場之后,屢陷“不扛劇”爭議,回電影市場一部《消失的她》卻直接沖到30億+。只有劉亦菲是個例外,在國產(chǎn)劇里靠幾部天仙角青云直上,口碑熱度雙豐收。

這里面當然有很多因素作用,比如挑劇本的眼光、電影的大屏表演和劇集的小屏表演方法論不一樣、播出檔期是否符合時運等等。但沒有足夠的粉絲基礎,徒有“名氣”和“行業(yè)地位”,讓她們天然處于被審判的不利位置。

實際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在這波老劇吐槽中一度刷屏,但作為主演的趙麗穎幾乎未被波及,沒人在這里上升到演員本人?;蛟S還是要歸因為粉絲群體的凝聚力所帶來的話語權,讓“路人”發(fā)表評價之前,掂量掂量風險。

觀眾評價作品的好壞,從來都是自由的。老劇翻出新梗,也的確給沖浪帶來了更多樂趣。但用一些作品之外的蛛絲馬跡,試圖去印證自己先驗的結(jié)論,再因為人數(shù)更多而產(chǎn)生更充足的底氣,展開一場賽博清算,實屬沒有必要?!短焓㈤L歌》和《如懿傳》當年播出期的熱度,已經(jīng)從商業(yè)回報的角度給了所有投資方和主創(chuàng)人員以迎頭痛擊,這是最實在的“報應”。

當代互聯(lián)網(wǎng)熱愛誅神,從造神到倒神這或許是另一種循環(huán)。只是身處其中的人,也別總覺得自己太正義了,別人黑云壓頂時切記少誅心,誰畢竟也保不準自家正主沒有被清算的時候呢。

運營|CC校對|刺梨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周迅塌完陳坤塌,短視頻“誅神”幾時休?

別老撿軟柿子捏。

文 | 潛水魚X 麻倉葉

編輯 | 何潤萱

繼周迅之后,陳坤也沒能幸免。

2018年播出的《天盛長歌》,盡管當時收視和網(wǎng)播數(shù)據(jù)都一片狼藉,但還是沒有免于被重新拉出來審判的命運。陳坤在劇中的一些段落被剪輯出來大肆嘲諷,像“大如”一樣被冠上了“大坤”的名頭。

與此同時,周迅憑借《不完美受害人》加冕白玉蘭“視后”,在后臺接受采訪時,她罕見地回應了今年以來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這一波“大審判”,“我覺得現(xiàn)在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沒有關系,反正這個空間是大家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開心就好?!?/p>

這個回應既符合她一貫以來“人淡如菊”的人設,也是目前來說最沒有選擇余地的公關策略——只能順著網(wǎng)友的意思說,辯解都是反作用。

《如懿傳》

但這種“淡”的背后,或許也隱藏了一重含義——周迅對“這個時代”淡淡的不滿。

“這個時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層出不窮的新劇里,能挑起大眾興奮點的寥寥,能被稱作“經(jīng)典”的更是鳳毛麟角,觀眾和自媒體都只能回頭從老劇里翻出新的話題。而短視頻時代的特性,又決定了當老劇重回熱度中心時,它必然只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現(xiàn),鮮有人真的在意上下文和整體結(jié)構。再加上社會情緒和政治正確的方向極有可能已經(jīng)與老劇播出時大相徑庭,所以同樣的劇情得到觀眾截然不同的評價也并不奇怪。

但一致的事情是,不論哪個時代,過于泛化某種錯誤以致于形成一種“獵巫”之勢都是有問題的。在對烏拉那拉·如懿、寧弈等角色進行批評時,過度上升到演員本人,開啟一場跨時空“清算”,本質(zhì)上只是一種“欺軟怕硬”——對不合乎劇集市場粉圈邏輯的、缺乏反抗能力的演員打壓,而對常年盤踞劇圈、粉絲基礎深厚的演員縱容。

從大如到我怕辣

周迅變成“大如”的路徑,大家應該已經(jīng)十分熟悉了。

最早是去年的7月,B站的一位游戲區(qū)UP主淺淺吐槽了一下《如懿傳》,沒想到遭到劇粉圍攻,一氣之下開始逐集吐槽。

慢慢地,嗅到流量的其他UP主也開始做同樣的選題。結(jié)果到今年2月,因周迅工作室投訴導致部分視頻下架,一時間引起群情激憤,觀眾開始將吐槽的視線轉(zhuǎn)移到周迅本人身上,《如懿傳》的紀錄片被反復觀看,引以為周迅耍大牌、改劇本的佐證,更有甚者,將猜測延伸到了欺壓同劇女演員身上。

小魚作為文娛自媒體從業(yè)者,悉知視頻被正主投訴下架實乃司空見慣之事。不只周迅工作室,內(nèi)娛絕大多數(shù)藝人工作室在反黑時都會出動這招。在目前的平臺規(guī)則下,只要以肖像權為由投訴,多半都成功,畢竟避風港原則是平臺最好的保護色。不論在哪個平臺,客觀討論的空間都遠沒有從前自由,除非規(guī)避措施到位,完全不使用正主視頻和圖片素材。因“捂嘴”而大動肝火,理論上應該對所有演員一視同仁。

無獨有偶,陳坤也在經(jīng)歷完全相似的路徑。雖然這些年來陸續(xù)都有對《天盛長歌》的批判,但最近一段時間,由于他的演技片段被單獨剪輯出來,一句“我怕辣”帶上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嘶吼轉(zhuǎn)音,看上去頗為抽象,以致于成了不少鬼畜視頻的素材。當一個片段成為“梗”,吐槽的欲望才會熊熊燃燒。

《天盛長歌》

人們開始考古發(fā)現(xiàn),陳坤對《天盛長歌》同樣有嚴重的篡改劇本嫌疑,于是他迎來了和周迅一樣的命運,《天盛長歌》也有了別名“大坤傳”。

認真地說,主演耍大牌改劇本的嫌疑,在內(nèi)娛大劇的討論中,也是家常便飯了?!兑荒铌P山》劉宇寧被質(zhì)疑改劇本、《青簪行》某男主也被質(zhì)疑改劇本、《狐妖小紅娘竹業(yè)篇》劉詩詩也被質(zhì)疑改劇本……不勝枚舉。以上消息均來自微博或者豆瓣公開討論,如有粉絲杠,小魚只能(嘟嘴)請你們先去管管信息源頭,本魚只是引用(嘟嘴)。

不是說演員本人就沒問題了,而是劇本被改或者過度把主演在片場當成“老佛爺”供起來等現(xiàn)象,其實是制片人、導演、出品方、演員團隊等多方的共同意志。編劇或原著作者對作品喪失話語權,也是整個行業(yè)長久以來的頑疾。它很難歸咎到任何個人身上。

現(xiàn)行的解決方案只有從編劇成為制片人,將作品的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上。比如于正,劇本寫得好不好另說,但很難想象哪個演員能篡改他的劇本。

改劇本有時也能成為一件好事,哪怕是在口碑不盡如人意的作品中,有演員改劇本也能被“傳為佳話”,其實全看粉絲多不多、硬不硬。

所以,從媒介敘事建構的角度來說,“一個演員耍大牌、改劇本連累整部劇集”,本質(zhì)上是一個C端集體向這套不靈的系統(tǒng)宣泄不滿的過程,而最前臺的演員則成為了最容易被霸凌的對象。

電影演員來劇集當軟柿子

霸凌都是挑軟柿子捏。從前總被演技“封神”的周迅、陳坤,在劇集市場恰恰是軟柿子。

從85后大花一個個爆火的那幾年開始,劇集市場走上了一條縮寫為“流量”的道路。爆劇塑造流量,而流量成為了此后一眾劇集的選角指標。在流媒體完全替代電視臺的節(jié)點到來之后,一個演員究竟能多大程度帶來點擊率、好評率、商業(yè)回報率,后臺一清二楚。平臺、制片人甚至品牌方奪走選角權,也就成為了劇集商業(yè)邏輯中牢不可破的一點。

但電影行業(yè)走的路徑不一樣。雖然電影市場也曾經(jīng)歷過“IP+流量”組盤時期,不過彼時的流量們都不是電影行業(yè)自己培養(yǎng)的,而是借力于劇集市場和偶像行業(yè)的。后續(xù)電影行業(yè)對流量依賴的崩塌也更加明顯,大約從2018年開始,流量們出演的電影票房一律滑鐵盧,口碑時代到來。

To C和To B的商業(yè)模式差異或許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電影和劇集奔向不同的方向。畢竟觀眾要真金白銀買票看電影,流量=爛片的信譽危機更明顯;而劇集可以點開湊個熱鬧,不論是審判還是真愛,都在貢獻更多熱度數(shù)值。一個最直觀的輿情對比是,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僅貢獻了一個張藝謀翻拍《三體》的熱門話題,上海電視節(jié)卻從提名時段開始一路熱搜狂轟濫炸,就算你沒看過《追風者》,也多少會被push兩位主演的番位之爭新聞。

深耕劇集行業(yè)的演員們,因流量邏輯聚集了一群戰(zhàn)斗力極強的粉絲們,而電影造星能力式微,鮮有能飛升至流量的案例出現(xiàn),粉絲戰(zhàn)斗力往往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當一直拍電影的“電影咖”們來到劇集市場,等待他們的不是“下凡”,而是“跌落神壇”,成為軟柿子。

電影與劇集之間的鄙視鏈,隨著劇集行業(yè)的發(fā)展而逐漸被打破,不論是商業(yè)利潤還是藝術成就,越來越?jīng)]有絕對的高低之分。近幾年電影市場不斷流失的觀影人次,也在讓新一批觀眾對電影越來越不以為然。

中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變化(圖源:燈塔專業(yè)版)

周迅與陳坤曾經(jīng)“封神”的作品,在今天的群眾來看實在過于小眾,他們沒有劇集演員們那樣廣泛的認知基礎,也無深厚的粉絲軍團,剩下的也就是皮薄肉厚的好掐了。

翻車的“電影咖”遠遠不止周迅和陳坤。2021年播出的《上陽賦》,章子怡演技被群嘲,所幸她之后止步了劇集之路,回歸電影;“三金影后”周冬雨,劇集市場兵敗《千古玦塵》;倪妮自從來到劇集市場之后,屢陷“不扛劇”爭議,回電影市場一部《消失的她》卻直接沖到30億+。只有劉亦菲是個例外,在國產(chǎn)劇里靠幾部天仙角青云直上,口碑熱度雙豐收。

這里面當然有很多因素作用,比如挑劇本的眼光、電影的大屏表演和劇集的小屏表演方法論不一樣、播出檔期是否符合時運等等。但沒有足夠的粉絲基礎,徒有“名氣”和“行業(yè)地位”,讓她們天然處于被審判的不利位置。

實際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在這波老劇吐槽中一度刷屏,但作為主演的趙麗穎幾乎未被波及,沒人在這里上升到演員本人?;蛟S還是要歸因為粉絲群體的凝聚力所帶來的話語權,讓“路人”發(fā)表評價之前,掂量掂量風險。

觀眾評價作品的好壞,從來都是自由的。老劇翻出新梗,也的確給沖浪帶來了更多樂趣。但用一些作品之外的蛛絲馬跡,試圖去印證自己先驗的結(jié)論,再因為人數(shù)更多而產(chǎn)生更充足的底氣,展開一場賽博清算,實屬沒有必要。《天盛長歌》和《如懿傳》當年播出期的熱度,已經(jīng)從商業(yè)回報的角度給了所有投資方和主創(chuàng)人員以迎頭痛擊,這是最實在的“報應”。

當代互聯(lián)網(wǎng)熱愛誅神,從造神到倒神這或許是另一種循環(huán)。只是身處其中的人,也別總覺得自己太正義了,別人黑云壓頂時切記少誅心,誰畢竟也保不準自家正主沒有被清算的時候呢。

運營|CC校對|刺梨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