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訪】相比推理,中國人更喜歡權謀;相比真相,中國人更愛說“難得糊涂”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相比推理,中國人更喜歡權謀;相比真相,中國人更愛說“難得糊涂”

《推理大無限》作者盧冶認為,孔飛力寫《叫魂》、美術理論家巫鴻寫藝術史的方式都堪稱是推理的運用——都是在受到謎團的誘引后抓住線索、摸索答案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明星大偵探》等推理綜藝和《隱秘的角落》等推理劇集近年來大受歡迎,反響熱烈,但是,《推理大無限》作者、任教于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盧冶卻看到,國內原創(chuàng)推理還是“缺點火候”,有一種“次生感”。尤其是對標科幻文學掀起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化熱潮,她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推理元素遍地開花,推理文學在哪兒?”在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采訪中,盧冶談到了本格推理的局限,并進一步探討了中國原創(chuàng)推理面臨的困境。

看起來推理文學依然是小眾趣味,但推理其實又是“大無限”的。盧冶認為,“大無限”一方面是指,推理小說的招數(shù)、詭計總是可以有更多的變體和故事情境,另一方面在于這種解謎樂趣的橫向衍伸,它可以怎樣被人們思考和運用。讀者不僅可以享受本格帶來的解謎快感,也把它帶來的啟發(fā)用于自己的專業(yè),找到各個專業(yè)領域的切入口和下刀處。因此,在她看來,孔飛力寫《叫魂》、美術理論家巫鴻寫藝術史的方式都堪稱是推理的運用——都是在受到謎團的誘引后抓住線索、摸索答案的。

盧冶 受訪者供圖

01 比起單純的邏輯推理,中國人更喜歡的是權謀

界面文化:在書中,你談到現(xiàn)在推理綜藝很流行,紫金陳創(chuàng)作的社會派推理劇集也很火,現(xiàn)在滿大街都有劇本殺店。推理似乎還是挺出圈的,但你依然談到在國內,推理“缺點火候”,有一種“次生感”。這是基于怎樣的判斷,你是怎么理解“出圈”的?

盧冶我理解的出圈是大眾認知,從營銷學的角度來說是消費者的認知。當然,這個大眾的范圍比較復雜,那么這樣說吧:雖然微博用戶不能代表大眾,但仍然可以視為一個直觀的檢驗標準——或許,有一天微博用戶都在討論推理文學時,它就算真的出圈了。以粉絲文化來比擬,推理小說就像內娛的十八線偶像,粉絲的酸甜苦辣,路人并不知道。

偵探推理文學和科幻文學都是西方的舶來品,但科幻文學在《三體》熱的加持下,被文學批評界關注,科幻文學的理論化探討的程度就是高于推理文學,這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現(xiàn)象級作者或文本所帶動的整個類型被經(jīng)典化的影響是十分強大的。當然,它也存在著影響焦慮的問題,如金庸之于武俠類,劉慈欣之于科幻類;但中國推理文學根本沒到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梢哉f,科幻文學界的創(chuàng)作壓力來自于劉慈欣等幾位領頭羊,而推理文學作家的壓力仍然在國外的經(jīng)典作家作品?!峨[秘的角落》出圈了而紫金陳沒有;《漫長的季節(jié)》有懸疑推理元素但人們并未充分地從這個角度去認識它。推理元素遍地開花,推理文學在哪兒?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

《隱秘的角落》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原來推理也可以是文學!”當我發(fā)現(xiàn)有些人開始這樣感嘆時,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在。在一些書店的圖書類型界面中,“小說”和“文學”并沒有歸于一類,這本身已經(jīng)是一個癥候,而懸疑推理類型總是在“小說”中被標識為“HOT!”,說明它很受大眾的歡迎,卻很少被當成文學來看待。即使是推理小說的愛好者,也很少關注這一類型的所謂文學性,無論是在傳統(tǒng)的審美,還是在當下網(wǎng)絡時代的文學認知的意義上??苹眯≌f自帶崇高美學的光環(huán),從感性的層面,宇宙給予的宏大感就很容易讓大眾聯(lián)想到審美性,而推理文學的邏輯之美、理性之美,卻始終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到。

界面文化:是否是因為國內文學商業(yè)化的起步比較晚,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

盧冶中國推理文學的確商業(yè)化比較晚。中國原創(chuàng)推理,無論是創(chuàng)作本身來講,還是在商業(yè)化的水平大眾認知度,都遠不到繁榮昌盛的地步,學界的批評研究更是有待進一步熱場。原因很復雜,我在書里談到了一點個人的看法。總之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么類型的文學在中國很火,而什么始終不受重視,這又說明了什么?是不是有文化基因和集體偏好的問題?武俠小說為什么在中國認知度這么高?

王小波在90年代曾經(jīng)呼喚中國文學的有趣,說中國人缺乏有趣,這是他很有名的一個提法。我們知道,偵探推理小說的直接訴求就是追求解謎的有趣。大家可能會說,休閑小說都是為了有趣啊。那有趣的點在什么地方,什么情節(jié)會讓你覺得有趣,里面可能就有文化差異。

你看金庸的小說里充滿了權謀,家國大事和個人悲劇、偽正義真小人和被冤枉的悲劇英雄的沖突,這種模式也是各種題材的國產(chǎn)劇的典型模式,包括《陳情令》這樣的仙俠劇。中國人似乎很喜歡沉浸在人性的強大壓力之下,這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人性探討并不是一回事。中國人的關注點似乎并不在那個罪犯偽裝的面具被摘下來的瞬間,或者偵探揭開謎題、真相大白的瞬間,讓傳統(tǒng)的中國讀者覺得有趣的,恐怕不在于人物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制造了一個謎團,而在于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國人喜歡講“難得糊涂”,這是一種處世觀,從這個角度來說,絕對意義上的真相或許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典型的西式的或日式本格推理小說在中國有一點水土不服,一個表現(xiàn)就在這里。所以電視劇版的《少年包青天》的確是一次借鑒日系推理文化的嘗試,因為傳統(tǒng)中國公案小說里沒有“真相只有一個”這樣的情節(jié)節(jié)點設置,在武俠小說里沒有那樣的高光時刻,因為中國人不是那樣理解人性的。所以當包拯說出“真相只有一個”的時候,你真的會覺得有點滑稽。

《少年包青天》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所以我想,比起單純的邏輯推理,中國人更喜歡的可能是權謀。權謀當然會涉及邏輯,但對中國作家和讀者來說這并非最重要的。比如現(xiàn)在很火的《太白金星有點煩》,我也很愛看,我想馬伯庸真的太牛了,他的寫作扎進了所有職場人士的心。中國人喜歡的那種情節(jié),重點不是像西方偵探一樣的上帝視角的旁觀者,從外部思考一個謎團,而是每個人都是局內人,在局內猜測領導、同事或競爭對手的心,然后做出決策??袋c在這里。中國人喜歡有現(xiàn)實感的東西,雖然我個人會質疑那種現(xiàn)實感,但它多多少少體現(xiàn)了我們一種共性的文化基因。

界面文化:你認為我們從日本的推理中可以學到什么?你也曾經(jīng)談到,日系輕小說和游戲也為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帶來一定的問題,特別是文風的問題。這是什么意思?

盧冶日本的推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征是:基本沒有素材上的自我設限。啥都敢想,啥都能用,世界上任何文化的犄角旮旯都被他們翻過了,何況是他們崇拜了千年的中華文化。在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文化寶庫中的東西這方面,中國的推理作家們已經(jīng)在努力變現(xiàn)了,我們只需要期待未來。

日本推理社團和獎項多如牛毛,變現(xiàn)能力強,出版業(yè)發(fā)達,推理文學出版這一塊非常成熟,社會認知度極高。他們盤子大,爛作品自然很多,但在堆積如山的爛作中,每年總有幾部佳作,這就是“量大”的好處。艾柯有個觀點,大意是:看一個國家的閱讀文化發(fā)達與否,不能看金字塔尖兒(什么時代、什么環(huán)境下都會有不世出的天才),要看二流和三流作家多不多。這人越多,文化整體的素質會越高,很簡單,因為基盤大嘛。中國的推理文學要想飛躍,其實還是一個整體問題,需要出版業(yè)、文學批評界甚至讀者群整體上的共同努力。

日本輕小說的二次元和游戲化語境是以日語作為基礎的,經(jīng)過中譯之后,故事當然能看,但語言上往往會顯得輕浮,基本不具備什么審美價值。中國推理文學的創(chuàng)作是否能夠在語言上發(fā)揮漢語文學的優(yōu)勢,或者與純文學認知中的文學審美性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問題。

《推理大無限》
盧冶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3-12

02 男偵探多于女偵探的情況早已在當今輕小說化的創(chuàng)作中被打破

界面文化:你談到了“偵探不許談戀愛”的法則。因為偵探是理性的,愛情會讓人沖昏頭腦。而本格系偵探真正的戀愛對象是高智商的案犯。所以是不是可以說,站福爾摩斯和華生CP的其實是站錯了,而福爾摩斯x莫里亞蒂的CP粉才站對了。

盧冶CP文化標榜的是自由,所以如果從CP文化的角度,不存在錯誤的CP,萬物皆可配對。我這里說的不是CP文化,而是從敘事學的角度去理解,因為偵探解謎才是偵探推理文本情節(jié)推理的核心動力,特別是本格推理。如果你是本格推理的硬核粉絲,偵探和罪犯的相愛相殺的確是最“正確”的CP,因為你的注意力通常不會放在福華組合身上,而是會更多地關注莫里亞蒂什么時候搞出大動作。在《金田一少年推理事件簿》中,天才罪犯高遠遙一對金田一說的“我們兩個是永遠看著對方、永不相交平行線”,可以說是標準的本格式戀愛宣言了。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但就像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有純與不純的抒情詩的討論,今天的很多文本都不能說是純推理文學,而是泛推理文本。在這類影視劇中,制作者考慮的是那種『既要又要的觀眾,他們想要一些懸疑推理元素,戀愛元素也不可或缺。同時,無論是當今的輕小說還是影視劇,敘事結構和節(jié)奏都發(fā)生了很多變化,要實現(xiàn)既要推理、又要戀愛的多重敘事線并不難,觀眾或讀者也樂意買單。

ACGN文化(指動畫、漫畫、游戲、小說)將無限的互文本敘事發(fā)揮到了極致,這意味著敘事結構也會“無限流”化,此時,受到敘事節(jié)奏的影響,歐美推理小說黃金時期的偵探不戀愛規(guī)則可能會越來越多地被動搖,甚至偵探不戀愛也會變成一個梗被調侃和致敬了。

界面文化:你怎么看待推理小說中女性偵探稀缺的問題,很多影視劇中的配置都是男偵探加上女助手。就算《明星大偵探》里面的男角色也比女性角色多,玩劇本殺也有類似的體驗。你是否觀察到過這種現(xiàn)象?推理作家貓?zhí)卦?jīng)說真正的女性偵探只有馬普爾小姐一個,你怎么看待這個現(xiàn)象?

盧冶《推理大無限》里的有一篇文章被我剔除了,就是《詭計的性別》。在輿論場上,性別是火藥味最濃的話題之一?!对幱嫷男詣e》只是提出了問題,并沒有做出解答。不只是推理小說,廣義的懸疑文學的女性作家和女性讀者都非常多,但黃金時期的女偵探的確少得可憐。

從視覺文化研究角度來探索西方話語史,再加上一點精神分析學,我們會說,這就是所謂的男性中心的歷史文化慣習所導致的文本現(xiàn)象。比如,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主義繪畫中的男性姿態(tài)多為站立,而女性裸體則多為躺臥,因為站立的姿態(tài)能彰顯男性的主動性、攻擊性和行動力。同樣,在偵探文學中,偵探-調查-行動力是同位關系,偵探意味著行動,意味著主動性的探索,而女性按照這種文化慣例,還是被設定于一個被觀看的、不設防的位置。

通俗文學喜歡重復約定俗成的文化慣例,主要是易于讀者接受。貓?zhí)卣f馬普爾小姐是黃金時期唯一真正的女性偵探,我覺得這個判斷沒錯,那馬普爾小姐是不是一個反例呢?我們得看阿加莎的馬普爾系列的特征和她在系列中的位置:她是一個封閉的鄉(xiāng)村世界中愛聽八卦的老太太。在這種以村落、莊園和小團體作為封閉空間象征、以人性觀察作為主要解謎方式的設定中,封閉空間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輿論場。傳播學學者鄒振東老師說,如果要為輿論設定一個性別,那它就應該是女性,這個提法很有趣。我想,按照東西方文化習俗的慣性,人們習慣看到男性偵探拋頭露面,但懸疑類文學的愛好者中,女性可能并不會少于男性——當然,這種假設最好是配合量化研究來驗證。還要補充的一點是,男偵探多于女偵探的情況早已在當今輕小說化的創(chuàng)作中被打破了,日系輕小說和我們的原創(chuàng)推理文學中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了女性偵探角色。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日本二次元作品中,男性頭腦+女性身體是更常見的偵探+助手組合,《名偵探柯南》和《神通小偵探》都是這樣,種組合也影響了很多中國的偵探劇。這是不是一種超越了文化習俗的反例呢?我覺得不是。因為“男性是邏輯的,女性是直覺的”,是與“男性是行動的、女性是被動的”同樣強大的觀念慣習、性別刻板指認。總之,這些觀念總是充滿爭議,但它們都足夠強大,也都會在類型文學中發(fā)揮作用。

03 博爾赫斯把世界讀成了巨大的偵探小說

界面文化:推理小說的正統(tǒng)和主流是本格推理,以邏輯至上的推理解謎為主,注重詭計。在你看來,本格本身的魅力在于哪里?它的局限又在何處?

盧冶本格的魅力在于單純,專注于一個特定情境下的謎團本身的解析,特別是邏輯流,像艾勒里·奎因的作品,因與果如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演進,你真的能享受這種邏輯推理帶來的快感,那種快感的核心是來自掌控生活的欲望。但是,我們的人生看上去常常是反邏輯的,它像我們自己的思想一樣紛繁復雜,無法掌控,我們也并不是按照最優(yōu)解來生活的。邏輯流推理致力于解決后期奎因問題,也是因為邏輯本身有假設性的條件限制,這最終會導致矛盾,就像歐幾里得公理也要在假設之下才能成立一樣。

我想,這也就是唐諾先生并不喜歡本格推理的原因之一。本格推理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真空場所,它就像美麗的鉆石,有特定的適用場景,它是被研磨出來的,多數(shù)時候你不能拿它來當研磨工具。但它具有欣賞價值,并且,有些特殊時刻,哈!它還真可以拿來當研磨工具!  

界面文化:書中談到,偵探思維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有了它,思緒可以跨越一切學科,你在書中把孔飛力寫《叫魂》、巫鴻寫藝術史都算作是推理。這讓我想到唐諾在《八百萬零一種死法》談到的“問題意識”,他說,絕大多數(shù)類型小說——甚至是大部分正統(tǒng)小說——其實沒有真正的疑問,只有設計性的懸疑,只有情節(jié)的暫時空白懸宕。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問題和問題之間,推理和推理之間質量的本質區(qū)別在哪里?

盧冶用孔飛力、巫鴻都是在強調偵探思維是一種發(fā)現(xiàn)和分析問題能力,一種人文學科研究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如果從學術的觀點去定位問題意識,它可能會被簡化為一句話:研究現(xiàn)狀與研究預期之間的差異所導致的困惑,正如福爾摩斯在《銀色馬》中的名言:狗為什么不叫呢?——從問題意識的這種結構特性來說,本格偵探的問題意識和一個歷史學者、美術學者的問題意識可以完全相同,都是在發(fā)現(xiàn)對象中不對勁的地方,從而去解讀它。

唐諾的說法,我會部分認同。一種觀點認為,和鐵伊、布洛克等人比起來,阿加莎的人性公式是被設定出來的,它不能套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它并非來自人類的現(xiàn)實困境,只是約定俗成的文化套路對人性的簡單投射,假問題也導致其解決本身成為輕浮的游戲。其實,我受的文學訓練也正是唐諾先生所宣揚的觀點,它使我養(yǎng)成了一種文學直覺,從我對文本的認知來說,我也會認為錢德勒或布洛克比阿加莎更具文學性。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比如從讀者理論來說,從作者已死來說,從后結構主義的世界觀來說,不管作者基于什么而創(chuàng)作出文本,從接受和傳播的角度,它們都會作用于我們理解現(xiàn)實的不同維度。其實,在輕小說的世界觀里,作案必須有合理的、功利性的動機這種說法已經(jīng)被推翻了,而對日本輕小說啟發(fā)更大的作家恰恰就是阿加莎。 

我們對于某種文學更能反映人生本質、更貼近現(xiàn)實的這種認識的基礎,一部分在于現(xiàn)實與虛構的關系的理解是固化的。這就好像瓊瑤和張愛玲,同樣講談情說愛,純文學界會認為張愛玲比瓊瑤更現(xiàn)實,但我不這樣認為。無論是張愛玲的懸置和解構愛情,還是瓊瑤的“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而紫菱失去了她的愛情”的愛情拜物教,都是某種觀念模型的故事版本,也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讀者,它們本身都來自于現(xiàn)實中約定俗成的觀念模型,在我們讀過故事后,它還會以觀念模型的方式返還給我們。

塞翁失馬的寓言算文學嗎?但對于我們接受倒霉生活的精神撫慰來說,它的力量是多么強大??!再比如,我在書中提到博爾赫斯,他跟錢德勒并非一種類型的作家,但誰能否認他的經(jīng)典性?博爾赫斯把世界讀成了一部大型偵探小說,把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所呈現(xiàn)的歷史表象看作是巨大的晶體,編織和混雜了人類的痛苦和優(yōu)雅的詩學體驗。這也是一種觀念模型。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設計性的懸疑就很脫離現(xiàn)實,重點是它在被闡釋和接受的過程中如何起作用。當它被設定成一種狹隘的游戲時,你覺得它輕浮,而當它被放得足夠大,你就看到它產(chǎn)生了一種震撼性的效果,甚至輔助我們思考終極問題。從存有論的本質來說,我們的生命是不是莊周夢蝶還未可知呢!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相比推理,中國人更喜歡權謀;相比真相,中國人更愛說“難得糊涂”

《推理大無限》作者盧冶認為,孔飛力寫《叫魂》、美術理論家巫鴻寫藝術史的方式都堪稱是推理的運用——都是在受到謎團的誘引后抓住線索、摸索答案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明星大偵探》等推理綜藝和《隱秘的角落》等推理劇集近年來大受歡迎,反響熱烈,但是,《推理大無限》作者、任教于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盧冶卻看到,國內原創(chuàng)推理還是“缺點火候”,有一種“次生感”。尤其是對標科幻文學掀起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化熱潮,她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推理元素遍地開花,推理文學在哪兒?”在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采訪中,盧冶談到了本格推理的局限,并進一步探討了中國原創(chuàng)推理面臨的困境。

看起來推理文學依然是小眾趣味,但推理其實又是“大無限”的。盧冶認為,“大無限”一方面是指,推理小說的招數(shù)、詭計總是可以有更多的變體和故事情境,另一方面在于這種解謎樂趣的橫向衍伸,它可以怎樣被人們思考和運用。讀者不僅可以享受本格帶來的解謎快感,也把它帶來的啟發(fā)用于自己的專業(yè),找到各個專業(yè)領域的切入口和下刀處。因此,在她看來,孔飛力寫《叫魂》、美術理論家巫鴻寫藝術史的方式都堪稱是推理的運用——都是在受到謎團的誘引后抓住線索、摸索答案的。

盧冶 受訪者供圖

01 比起單純的邏輯推理,中國人更喜歡的是權謀

界面文化:在書中,你談到現(xiàn)在推理綜藝很流行,紫金陳創(chuàng)作的社會派推理劇集也很火,現(xiàn)在滿大街都有劇本殺店。推理似乎還是挺出圈的,但你依然談到在國內,推理“缺點火候”,有一種“次生感”。這是基于怎樣的判斷,你是怎么理解“出圈”的?

盧冶我理解的出圈是大眾認知,從營銷學的角度來說是消費者的認知。當然,這個大眾的范圍比較復雜,那么這樣說吧:雖然微博用戶不能代表大眾,但仍然可以視為一個直觀的檢驗標準——或許,有一天微博用戶都在討論推理文學時,它就算真的出圈了。以粉絲文化來比擬,推理小說就像內娛的十八線偶像,粉絲的酸甜苦辣,路人并不知道。

偵探推理文學和科幻文學都是西方的舶來品,但科幻文學在《三體》熱的加持下,被文學批評界關注,科幻文學的理論化探討的程度就是高于推理文學,這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現(xiàn)象級作者或文本所帶動的整個類型被經(jīng)典化的影響是十分強大的。當然,它也存在著影響焦慮的問題,如金庸之于武俠類,劉慈欣之于科幻類;但中國推理文學根本沒到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梢哉f,科幻文學界的創(chuàng)作壓力來自于劉慈欣等幾位領頭羊,而推理文學作家的壓力仍然在國外的經(jīng)典作家作品。《隱秘的角落》出圈了而紫金陳沒有;《漫長的季節(jié)》有懸疑推理元素,但人們并未充分地從這個角度去認識它。推理元素遍地開花,推理文學在哪兒?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

《隱秘的角落》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原來推理也可以是文學!”當我發(fā)現(xiàn)有些人開始這樣感嘆時,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在。在一些書店的圖書類型界面中,“小說”和“文學”并沒有歸于一類,這本身已經(jīng)是一個癥候,而懸疑推理類型總是在“小說”中被標識為“HOT!”,說明它很受大眾的歡迎,卻很少被當成文學來看待。即使是推理小說的愛好者,也很少關注這一類型的所謂文學性,無論是在傳統(tǒng)的審美,還是在當下網(wǎng)絡時代的文學認知的意義上。科幻小說自帶崇高美學的光環(huán),從感性的層面,宇宙給予的宏大感就很容易讓大眾聯(lián)想到審美性,而推理文學的邏輯之美、理性之美,卻始終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到。

界面文化:是否是因為國內文學商業(yè)化的起步比較晚,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

盧冶中國推理文學的確商業(yè)化比較晚。中國原創(chuàng)推理,無論是創(chuàng)作本身來講,還是在商業(yè)化的水平大眾認知度,都遠不到繁榮昌盛的地步,學界的批評研究更是有待進一步熱場。原因很復雜,我在書里談到了一點個人的看法??傊?/span>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么類型的文學在中國很火,而什么始終不受重視,這又說明了什么?是不是有文化基因和集體偏好的問題?武俠小說為什么在中國認知度這么高?

王小波在90年代曾經(jīng)呼喚中國文學的有趣,說中國人缺乏有趣,這是他很有名的一個提法。我們知道,偵探推理小說的直接訴求就是追求解謎的有趣。大家可能會說,休閑小說都是為了有趣啊。那有趣的點在什么地方,什么情節(jié)會讓你覺得有趣,里面可能就有文化差異。

你看金庸的小說里充滿了權謀,家國大事和個人悲劇、偽正義真小人和被冤枉的悲劇英雄的沖突,這種模式也是各種題材的國產(chǎn)劇的典型模式,包括《陳情令》這樣的仙俠劇。中國人似乎很喜歡沉浸在人性的強大壓力之下,這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人性探討并不是一回事。中國人的關注點似乎并不在那個罪犯偽裝的面具被摘下來的瞬間,或者偵探揭開謎題真相大白的瞬間,讓傳統(tǒng)的中國讀者覺得有趣的,恐怕不在于人物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制造了一個謎團,而在于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國人喜歡講“難得糊涂”,這是一種處世觀,從這個角度來說,絕對意義上的真相或許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典型的西式的或日式本格推理小說在中國有一點水土不服,一個表現(xiàn)就在這里。所以電視劇版的《少年包青天》的確是一次借鑒日系推理文化的嘗試,因為傳統(tǒng)中國公案小說里沒有“真相只有一個”這樣的情節(jié)節(jié)點設置,在武俠小說里沒有那樣的高光時刻,因為中國人不是那樣理解人性的。所以當包拯說出“真相只有一個”的時候,你真的會覺得有點滑稽。

《少年包青天》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所以我想,比起單純的邏輯推理,中國人更喜歡的可能是權謀。權謀當然會涉及邏輯,但對中國作家和讀者來說這并非最重要的。比如現(xiàn)在很火的《太白金星有點煩》,我也很愛看,我想馬伯庸真的太牛了,他的寫作扎進了所有職場人士的心。中國人喜歡的那種情節(jié),重點不是像西方偵探一樣的上帝視角的旁觀者,從外部思考一個謎團,而是每個人都是局內人,在局內猜測領導、同事或競爭對手的心,然后做出決策??袋c在這里。中國人喜歡有現(xiàn)實感的東西,雖然我個人會質疑那種現(xiàn)實感,但它多多少少體現(xiàn)了我們一種共性的文化基因。

界面文化:你認為我們從日本的推理中可以學到什么?你也曾經(jīng)談到,日系輕小說和游戲也為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帶來一定的問題,特別是文風的問題。這是什么意思?

盧冶日本的推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征是:基本沒有素材上的自我設限。啥都敢想,啥都能用,世界上任何文化的犄角旮旯都被他們翻過了,何況是他們崇拜了千年的中華文化。在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文化寶庫中的東西這方面,中國的推理作家們已經(jīng)在努力變現(xiàn)了,我們只需要期待未來。

日本推理社團和獎項多如牛毛,變現(xiàn)能力強,出版業(yè)發(fā)達,推理文學出版這一塊非常成熟,社會認知度極高。他們盤子大,爛作品自然很多,但在堆積如山的爛作中,每年總有幾部佳作,這就是“量大”的好處。艾柯有個觀點,大意是:看一個國家的閱讀文化發(fā)達與否,不能看金字塔尖兒(什么時代、什么環(huán)境下都會有不世出的天才),要看二流和三流作家多不多。這人越多,文化整體的素質會越高,很簡單,因為基盤大嘛。中國的推理文學要想飛躍,其實還是一個整體問題,需要出版業(yè)、文學批評界甚至讀者群整體上的共同努力。

日本輕小說的二次元和游戲化語境是以日語作為基礎的,經(jīng)過中譯之后,故事當然能看,但語言上往往會顯得輕浮,基本不具備什么審美價值。中國推理文學的創(chuàng)作是否能夠在語言上發(fā)揮漢語文學的優(yōu)勢,或者與純文學認知中的文學審美性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問題。

《推理大無限》
盧冶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3-12

02 男偵探多于女偵探的情況早已在當今輕小說化的創(chuàng)作中被打破

界面文化:你談到了“偵探不許談戀愛”的法則。因為偵探是理性的,愛情會讓人沖昏頭腦。而本格系偵探真正的戀愛對象是高智商的案犯。所以是不是可以說,站福爾摩斯和華生CP的其實是站錯了,而福爾摩斯x莫里亞蒂的CP粉才站對了。

盧冶CP文化標榜的是自由,所以如果從CP文化的角度,不存在錯誤的CP,萬物皆可配對。我這里說的不是CP文化,而是從敘事學的角度去理解,因為偵探解謎才是偵探推理文本情節(jié)推理的核心動力,特別是本格推理。如果你是本格推理的硬核粉絲,偵探和罪犯的相愛相殺的確是最“正確”的CP,因為你的注意力通常不會放在福華組合身上,而是會更多地關注莫里亞蒂什么時候搞出大動作。在《金田一少年推理事件簿》中,天才罪犯高遠遙一對金田一說的“我們兩個是永遠看著對方、永不相交平行線”,可以說是標準的本格式戀愛宣言了。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但就像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有純與不純的抒情詩的討論,今天的很多文本都不能說是純推理文學,而是泛推理文本。在這類影視劇中,制作者考慮的是那種『既要又要的觀眾,他們想要一些懸疑推理元素,戀愛元素也不可或缺。同時,無論是當今的輕小說還是影視劇,敘事結構和節(jié)奏都發(fā)生了很多變化,要實現(xiàn)既要推理、又要戀愛的多重敘事線并不難,觀眾或讀者也樂意買單。

ACGN文化(指動畫、漫畫、游戲、小說)將無限的互文本敘事發(fā)揮到了極致,這意味著敘事結構也會“無限流”化,此時,受到敘事節(jié)奏的影響,歐美推理小說黃金時期的偵探不戀愛規(guī)則可能會越來越多地被動搖,甚至偵探不戀愛也會變成一個梗被調侃和致敬了。

界面文化:你怎么看待推理小說中女性偵探稀缺的問題,很多影視劇中的配置都是男偵探加上女助手。就算《明星大偵探》里面的男角色也比女性角色多,玩劇本殺也有類似的體驗。你是否觀察到過這種現(xiàn)象?推理作家貓?zhí)卦?jīng)說真正的女性偵探只有馬普爾小姐一個,你怎么看待這個現(xiàn)象?

盧冶《推理大無限》里的有一篇文章被我剔除了,就是《詭計的性別》。在輿論場上,性別是火藥味最濃的話題之一?!对幱嫷男詣e》只是提出了問題,并沒有做出解答。不只是推理小說,廣義的懸疑文學的女性作家和女性讀者都非常多,但黃金時期的女偵探的確少得可憐。

從視覺文化研究角度來探索西方話語史,再加上一點精神分析學,我們會說,這就是所謂的男性中心的歷史文化慣習所導致的文本現(xiàn)象。比如,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主義繪畫中的男性姿態(tài)多為站立,而女性裸體則多為躺臥,因為站立的姿態(tài)能彰顯男性的主動性、攻擊性和行動力。同樣,在偵探文學中,偵探-調查-行動力是同位關系,偵探意味著行動,意味著主動性的探索,而女性按照這種文化慣例,還是被設定于一個被觀看的、不設防的位置。

通俗文學喜歡重復約定俗成的文化慣例,主要是易于讀者接受。貓?zhí)卣f馬普爾小姐是黃金時期唯一真正的女性偵探,我覺得這個判斷沒錯,那馬普爾小姐是不是一個反例呢?我們得看阿加莎的馬普爾系列的特征和她在系列中的位置:她是一個封閉的鄉(xiāng)村世界中愛聽八卦的老太太。在這種以村落、莊園和小團體作為封閉空間象征、以人性觀察作為主要解謎方式的設定中,封閉空間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輿論場。傳播學學者鄒振東老師說,如果要為輿論設定一個性別,那它就應該是女性,這個提法很有趣。我想,按照東西方文化習俗的慣性,人們習慣看到男性偵探拋頭露面,但懸疑類文學的愛好者中,女性可能并不會少于男性——當然,這種假設最好是配合量化研究來驗證。還要補充的一點是,男偵探多于女偵探的情況早已在當今輕小說化的創(chuàng)作中被打破了,日系輕小說和我們的原創(chuàng)推理文學中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了女性偵探角色。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日本二次元作品中,男性頭腦+女性身體是更常見的偵探+助手組合,《名偵探柯南》和《神通小偵探》都是這樣,種組合也影響了很多中國的偵探劇。這是不是一種超越了文化習俗的反例呢?我覺得不是。因為“男性是邏輯的,女性是直覺的”,是與“男性是行動的、女性是被動的”同樣強大的觀念慣習、性別刻板指認??傊?,這些觀念總是充滿爭議,但它們都足夠強大,也都會在類型文學中發(fā)揮作用。

03 博爾赫斯把世界讀成了巨大的偵探小說

界面文化:推理小說的正統(tǒng)和主流是本格推理,以邏輯至上的推理解謎為主,注重詭計。在你看來,本格本身的魅力在于哪里?它的局限又在何處?

盧冶本格的魅力在于單純,專注于一個特定情境下的謎團本身的解析,特別是邏輯流,像艾勒里·奎因的作品,因與果如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演進,你真的能享受這種邏輯推理帶來的快感,那種快感的核心是來自掌控生活的欲望。但是,我們的人生看上去常常是反邏輯的,它像我們自己的思想一樣紛繁復雜,無法掌控,我們也并不是按照最優(yōu)解來生活的。邏輯流推理致力于解決后期奎因問題,也是因為邏輯本身有假設性的條件限制,這最終會導致矛盾,就像歐幾里得公理也要在假設之下才能成立一樣。

我想,這也就是唐諾先生并不喜歡本格推理的原因之一。本格推理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真空場所,它就像美麗的鉆石,有特定的適用場景,它是被研磨出來的,多數(shù)時候你不能拿它來當研磨工具。但它具有欣賞價值,并且,有些特殊時刻,哈!它還真可以拿來當研磨工具!  

界面文化:書中談到,偵探思維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有了它,思緒可以跨越一切學科,你在書中把孔飛力寫《叫魂》、巫鴻寫藝術史都算作是推理。這讓我想到唐諾在《八百萬零一種死法》談到的“問題意識”,他說,絕大多數(shù)類型小說——甚至是大部分正統(tǒng)小說——其實沒有真正的疑問,只有設計性的懸疑,只有情節(jié)的暫時空白懸宕。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問題和問題之間,推理和推理之間質量的本質區(qū)別在哪里?

盧冶用孔飛力、巫鴻都是在強調偵探思維是一種發(fā)現(xiàn)和分析問題能力,一種人文學科研究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如果從學術的觀點去定位問題意識,它可能會被簡化為一句話:研究現(xiàn)狀與研究預期之間的差異所導致的困惑,正如福爾摩斯在《銀色馬》中的名言:狗為什么不叫呢?——從問題意識的這種結構特性來說,本格偵探的問題意識和一個歷史學者、美術學者的問題意識可以完全相同,都是在發(fā)現(xiàn)對象中不對勁的地方,從而去解讀它。

唐諾的說法,我會部分認同。一種觀點認為,和鐵伊、布洛克等人比起來,阿加莎的人性公式是被設定出來的,它不能套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它并非來自人類的現(xiàn)實困境,只是約定俗成的文化套路對人性的簡單投射,假問題也導致其解決本身成為輕浮的游戲。其實,我受的文學訓練也正是唐諾先生所宣揚的觀點,它使我養(yǎng)成了一種文學直覺,從我對文本的認知來說,我也會認為錢德勒或布洛克比阿加莎更具文學性。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比如從讀者理論來說,從作者已死來說,從后結構主義的世界觀來說,不管作者基于什么而創(chuàng)作出文本,從接受和傳播的角度,它們都會作用于我們理解現(xiàn)實的不同維度。其實,在輕小說的世界觀里,作案必須有合理的、功利性的動機這種說法已經(jīng)被推翻了,而對日本輕小說啟發(fā)更大的作家恰恰就是阿加莎。 

我們對于某種文學更能反映人生本質、更貼近現(xiàn)實的這種認識的基礎一部分在于現(xiàn)實與虛構的關系的理解是固化的。這就好像瓊瑤和張愛玲,同樣講談情說愛,純文學界會認為張愛玲比瓊瑤更現(xiàn)實,但我不這樣認為。無論是張愛玲的懸置和解構愛情,還是瓊瑤的“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而紫菱失去了她的愛情”的愛情拜物教,都是某種觀念模型的故事版本,也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讀者,它們本身都來自于現(xiàn)實中約定俗成的觀念模型,在我們讀過故事后,它還會以觀念模型的方式返還給我們。

塞翁失馬的寓言算文學嗎?但對于我們接受倒霉生活的精神撫慰來說,它的力量是多么強大??!再比如,我在書中提到博爾赫斯,他跟錢德勒并非一種類型的作家,但誰能否認他的經(jīng)典性?博爾赫斯把世界讀成了一部大型偵探小說,把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所呈現(xiàn)的歷史表象看作是巨大的晶體,編織和混雜了人類的痛苦和優(yōu)雅的詩學體驗。這也是一種觀念模型。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設計性的懸疑就很脫離現(xiàn)實,重點是它在被闡釋和接受的過程中如何起作用。當它被設定成一種狹隘的游戲時,你覺得它輕浮,而當它被放得足夠大,你就看到它產(chǎn)生了一種震撼性的效果,甚至輔助我們思考終極問題。從存有論的本質來說,我們的生命是不是莊周夢蝶還未可知呢!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