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海底撈,還在尋“底”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海底撈,還在尋“底”

海底撈是否應該反思,究竟問題出在哪了?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蔡星卓

文|侃見財經(jīng)

海底撈距離去年的低點,僅有一步之遙。

業(yè)績的大漲沒能刺激股價走強,對于海底撈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也并非一個好的信號。

2022年3月,風暴中的張勇將海底撈的“權杖”交給了楊麗娟。在掌舵海底撈之后,楊麗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海底撈也一改往日激進的擴張風格,開始全面收縮。

僅僅半年之后,在楊麗娟的帶領之下,“啄木鳥”計劃就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不僅如此,海底撈的股價也有了小幅的上漲。

帶領海底撈的業(yè)績,重回上漲的軌道,是一位餐飲老將的智慧與覺悟。

楊麗娟掌舵一年之后,海底撈成功扭虧為盈。

經(jīng)營狀況的持續(xù)好轉,讓市場看到了向好的希望。到了2023年初,海底撈的股價相較2022年楊麗娟接棒時的最低點,漲幅超過了140%。

這是楊麗娟給張勇的答卷,也是海底撈給市場的答案。

進入2023年之后,海底撈的開店速度明顯放緩,負面新聞也越來越少。率先走出谷底的海底撈給了餐飲行業(yè)莫大的激勵,也彰顯了餐飲龍頭企業(yè)的韌性。

回過頭來看,餐飲行業(yè)在國內一直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行業(yè),也是參與者最多的行業(yè)之一,只要口味、食材不差且稍有名氣,那么就不可能缺乏客戶,而海底撈也向外界證明了這一點。海底撈上市前,人性化的服務,讓顧客感受到了尊重與重視;上市之后,隨著不斷擴張的步伐,一些缺點很容易被放大,也很容易成為“靶子”。

擁抱資本市場之后,當人性化遇上流程化,服務就應該有所改變。

如果從今年的最高位算起,海底撈年內跌幅已經(jīng)超過了35%;如果從年初算起,其跌幅也接近35%;但如果從股價的最高位算起,海底撈的市值跌幅已經(jīng)超過了80%,市值蒸發(fā)超過了396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3635億元。并且,其距離去年最低點,空間并不算太大。

那么海底撈是否應該反思,究竟問題出在哪了?

不缺熱搜,也不缺關注

海底撈從不缺熱搜,也不缺乏市場的關注。

這是市場的共識。

前段時間,火出圈的“科目三”,引發(fā)了熱議,也將海底撈送上了熱搜。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底撈因為類似事件上熱搜并不在少數(shù)。

而爆火的背后,是海底撈這家餐飲企業(yè)優(yōu)于其他餐飲企業(yè)的服務意識。

實際上,在“科目三”之前,抻面、變臉、生日歌都是海底撈的服務文化的延伸。作為餐飲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海底撈秉持“以人為本”理念,構建了一整套人才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激勵機制,從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員工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提供切實保障。

在這套體系的激勵之下,員工的熱情與創(chuàng)新意識往往很容易被點燃。

拿本次引發(fā)熱議的“科目三”來說,這其實是源于廣西民俗,早在去年,“科目三”就在網(wǎng)絡上引起過一波波小高潮。

只是,當海底撈借鑒性地將該舞蹈搬到海底撈之后,才形成的話題與熱搜。而“科目三”火爆的背后正是年輕人釋放特性的最佳體現(xiàn),也是海底撈頗受關注的證明。

抓住了顧客的“眼球”,抓住了顧客的“胃”。

這是海底撈成功的表現(xiàn)。根據(jù)今年上半年年的財報顯示,海底撈累計接待顧客超過了1.71億次。最為核心的數(shù)據(jù)——翻臺率,也從去年同期的2.9次/天,上漲至3.3次/天,同店的反彈率甚至達到了3.5次/天。消費市場的恢復,消費者店內用餐意愿的明顯增強,使得海底撈經(jīng)營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各種利好的加持下,海底撈上半年的凈利潤達到了22.6億元,同比增幅超過了3025%,該數(shù)據(jù)接近2019年全年的凈利潤。

但盡管經(jīng)營數(shù)據(jù)得到了穩(wěn)步地增長,凈利潤修復如此明顯,海底撈仍然沒有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不斷下跌的股價表明了市場的態(tài)度,證明海底撈做得仍然不夠,當然,這里面固然有市場本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其實還是本身的問題。

海底撈仍在尋“底”

過去幾年,由于消費升級的影響,消費類企業(yè)的估值普遍較高。

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LV的老板一度身價超越了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

但這種“優(yōu)勢”并未維持多久,市場就開始發(fā)生了一些比較明確的變化,一些沒有順應市場的消費品牌就受到了沖擊,其中就包括此前比較有名的茶飲企業(yè)以及雪糕企業(yè)。

前段時間,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電商企業(yè),實際上就是這種情況的反饋。

實際上,今年圍繞電商的核心詞匯就是“低價”,其他消費類企業(yè)大多情況都比較類似。

根據(jù)海底撈上半年的財報顯示,上半年店內人均消費為102.9元,而去年同期則為105元,為了業(yè)績上漲,海底撈因為菜品“變貴”已數(shù)次登上了熱搜。

近日,有消費者發(fā)帖稱,海底撈西安、北京的部分門店點餐時不再提供“半份”和“整份”的選項,而是統(tǒng)一變成“一份”。

11月15日,海底撈公開回應稱,在個別門店以原本半份菜的份量和價格來統(tǒng)一門店的菜品供應規(guī)格,隨之#海底撈回應試點調整分量和價格#沖上熱搜。

三天之后,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半份菜并沒有取消,試點門店將優(yōu)化點餐頁面,提供“整份”和“半份”兩種選項。

越來越“貴”,成了不少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因為小料價格上漲而上熱搜的新聞對于海底撈來說,也是司空見慣。

但總的來說,海底撈的業(yè)績有目共睹,強大的盈利能力也是其海底撈最深的護城河。

侃見財經(jīng)認為,作為行業(yè)的龍頭,海底撈已經(jīng)徹底地擺脫了疫情帶來的影響,并且已經(jīng)走上了業(yè)績增長的正軌。但踟躕不前的股價,也側面反映了市場對于海底撈的“擔憂”。雖然市場環(huán)境對于企業(yè)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相比于農夫山泉等消費類企業(yè),海底撈的跌幅依然比較大。

因此,我們認為,在兼顧品質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資本市場的反饋,這樣才能更上一層樓,邁向國際市場。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海底撈

4.8k
  • 【特寫】消費券“喂飽”了上海餐飲行業(yè),但沒完全飽
  • 楊利娟在海外“爆改”海底撈后單季扭虧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海底撈,還在尋“底”

海底撈是否應該反思,究竟問題出在哪了?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蔡星卓

文|侃見財經(jīng)

海底撈距離去年的低點,僅有一步之遙。

業(yè)績的大漲沒能刺激股價走強,對于海底撈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也并非一個好的信號。

2022年3月,風暴中的張勇將海底撈的“權杖”交給了楊麗娟。在掌舵海底撈之后,楊麗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海底撈也一改往日激進的擴張風格,開始全面收縮。

僅僅半年之后,在楊麗娟的帶領之下,“啄木鳥”計劃就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不僅如此,海底撈的股價也有了小幅的上漲。

帶領海底撈的業(yè)績,重回上漲的軌道,是一位餐飲老將的智慧與覺悟。

楊麗娟掌舵一年之后,海底撈成功扭虧為盈。

經(jīng)營狀況的持續(xù)好轉,讓市場看到了向好的希望。到了2023年初,海底撈的股價相較2022年楊麗娟接棒時的最低點,漲幅超過了140%。

這是楊麗娟給張勇的答卷,也是海底撈給市場的答案。

進入2023年之后,海底撈的開店速度明顯放緩,負面新聞也越來越少。率先走出谷底的海底撈給了餐飲行業(yè)莫大的激勵,也彰顯了餐飲龍頭企業(yè)的韌性。

回過頭來看,餐飲行業(yè)在國內一直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行業(yè),也是參與者最多的行業(yè)之一,只要口味、食材不差且稍有名氣,那么就不可能缺乏客戶,而海底撈也向外界證明了這一點。海底撈上市前,人性化的服務,讓顧客感受到了尊重與重視;上市之后,隨著不斷擴張的步伐,一些缺點很容易被放大,也很容易成為“靶子”。

擁抱資本市場之后,當人性化遇上流程化,服務就應該有所改變。

如果從今年的最高位算起,海底撈年內跌幅已經(jīng)超過了35%;如果從年初算起,其跌幅也接近35%;但如果從股價的最高位算起,海底撈的市值跌幅已經(jīng)超過了80%,市值蒸發(fā)超過了396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3635億元。并且,其距離去年最低點,空間并不算太大。

那么海底撈是否應該反思,究竟問題出在哪了?

不缺熱搜,也不缺關注

海底撈從不缺熱搜,也不缺乏市場的關注。

這是市場的共識。

前段時間,火出圈的“科目三”,引發(fā)了熱議,也將海底撈送上了熱搜。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底撈因為類似事件上熱搜并不在少數(shù)。

而爆火的背后,是海底撈這家餐飲企業(yè)優(yōu)于其他餐飲企業(yè)的服務意識。

實際上,在“科目三”之前,抻面、變臉、生日歌都是海底撈的服務文化的延伸。作為餐飲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海底撈秉持“以人為本”理念,構建了一整套人才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激勵機制,從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員工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提供切實保障。

在這套體系的激勵之下,員工的熱情與創(chuàng)新意識往往很容易被點燃。

拿本次引發(fā)熱議的“科目三”來說,這其實是源于廣西民俗,早在去年,“科目三”就在網(wǎng)絡上引起過一波波小高潮。

只是,當海底撈借鑒性地將該舞蹈搬到海底撈之后,才形成的話題與熱搜。而“科目三”火爆的背后正是年輕人釋放特性的最佳體現(xiàn),也是海底撈頗受關注的證明。

抓住了顧客的“眼球”,抓住了顧客的“胃”。

這是海底撈成功的表現(xiàn)。根據(jù)今年上半年年的財報顯示,海底撈累計接待顧客超過了1.71億次。最為核心的數(shù)據(jù)——翻臺率,也從去年同期的2.9次/天,上漲至3.3次/天,同店的反彈率甚至達到了3.5次/天。消費市場的恢復,消費者店內用餐意愿的明顯增強,使得海底撈經(jīng)營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各種利好的加持下,海底撈上半年的凈利潤達到了22.6億元,同比增幅超過了3025%,該數(shù)據(jù)接近2019年全年的凈利潤。

但盡管經(jīng)營數(shù)據(jù)得到了穩(wěn)步地增長,凈利潤修復如此明顯,海底撈仍然沒有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不斷下跌的股價表明了市場的態(tài)度,證明海底撈做得仍然不夠,當然,這里面固然有市場本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其實還是本身的問題。

海底撈仍在尋“底”

過去幾年,由于消費升級的影響,消費類企業(yè)的估值普遍較高。

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LV的老板一度身價超越了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

但這種“優(yōu)勢”并未維持多久,市場就開始發(fā)生了一些比較明確的變化,一些沒有順應市場的消費品牌就受到了沖擊,其中就包括此前比較有名的茶飲企業(yè)以及雪糕企業(yè)。

前段時間,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電商企業(yè),實際上就是這種情況的反饋。

實際上,今年圍繞電商的核心詞匯就是“低價”,其他消費類企業(yè)大多情況都比較類似。

根據(jù)海底撈上半年的財報顯示,上半年店內人均消費為102.9元,而去年同期則為105元,為了業(yè)績上漲,海底撈因為菜品“變貴”已數(shù)次登上了熱搜。

近日,有消費者發(fā)帖稱,海底撈西安、北京的部分門店點餐時不再提供“半份”和“整份”的選項,而是統(tǒng)一變成“一份”。

11月15日,海底撈公開回應稱,在個別門店以原本半份菜的份量和價格來統(tǒng)一門店的菜品供應規(guī)格,隨之#海底撈回應試點調整分量和價格#沖上熱搜。

三天之后,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半份菜并沒有取消,試點門店將優(yōu)化點餐頁面,提供“整份”和“半份”兩種選項。

越來越“貴”,成了不少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因為小料價格上漲而上熱搜的新聞對于海底撈來說,也是司空見慣。

但總的來說,海底撈的業(yè)績有目共睹,強大的盈利能力也是其海底撈最深的護城河。

侃見財經(jīng)認為,作為行業(yè)的龍頭,海底撈已經(jīng)徹底地擺脫了疫情帶來的影響,并且已經(jīng)走上了業(yè)績增長的正軌。但踟躕不前的股價,也側面反映了市場對于海底撈的“擔憂”。雖然市場環(huán)境對于企業(yè)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相比于農夫山泉等消費類企業(yè),海底撈的跌幅依然比較大。

因此,我們認為,在兼顧品質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資本市場的反饋,這樣才能更上一層樓,邁向國際市場。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