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花瓣支付,華為要和微信、支付寶掰手腕?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花瓣支付,華為要和微信、支付寶掰手腕?

華為在支付業(yè)務上,又有新動作。

文|科技每日推送

華為在支付業(yè)務上,又有新動作。

近日有媒體發(fā)現,央行公布的最新一則《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公示》中顯示,華為旗下的支付公司,悄悄改名了。

公示中顯示:央行同意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下簡稱“訊聯智付”)變更公司名稱為“花瓣支付(深圳)有限公司”(下簡稱“花瓣支付”)。

莫非,華為這是準備在微信、支付寶雙足鼎立的環(huán)境中下場支付業(yè)務,當一把鯰魚?

華為回應:不是大事

10月17日,華為終端云服務支付BU總裁馬傳勇針對“花瓣支付”改名一事進行了回應:

“改名不是大事,本質上是華為加快了鴻蒙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構建?!?/p>

有媒體猜測,華為支付這次的改名動作,可能是一次對自家支付軟件做出的品牌建設操作,以便做更多業(yè)務拓展。

資料顯示,“花瓣支付”的前身訊聯智付成立于2013年6月,并在2014年取得支付牌照。

訊聯智付最初屬于中興通訊,但在2021年3月被華為收于麾下。

這也使得華為成為了繼小米之后,國內第二家擁有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

除了生態(tài)補全,馬傳勇還提到改名“是為了應對可能發(fā)生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人民銀行發(fā)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規(guī)定支付機構的名稱中應當標明“支付”字樣。

條例中規(guī)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者變相從事支付業(yè)務。不從事支付業(yè)務的,任何單位不得在單位名稱中使用“支付”字樣。

不知道這一規(guī)定的發(fā)布,是否屬于變化的一部分。

華為支付上線已久

其實早就2021年,華為支付的線上支付功能就已經上線。

不過,華為支付一直沒有獨立APP,而是依托于“華為錢包”APP作為入口。

與微信和支付寶相比,華為支付其實更像蘋果的Apple pay,負責在少部分場景做功能補全,例如公交卡充值、支付等。

但相比水土不服的Apple Pay,華為錢包和華為支付,在本土化方面做得還是要好得多。

例如我們要到便利店買瓶飲料,華為支付除了可以NFC支付,還可以在黑屏的狀態(tài)下通過攝像頭感知,直接亮屏并彈出付款碼付款。

而且華為支付支持的業(yè)務范圍也更寬:除了自家的華為音樂、華為主題等APP,華為支付和芒果TV、滴滴出行、易加油等各種不同領域的企業(yè),都有合作。

而且,隨著華為業(yè)務范圍的擴大,自家的支付也可以最快適配。

例如,問界系列車型推出的人臉掃描功能,“花瓣支付”也會支持。

也許在之后,華為車機上的音樂、視頻等內購軟件如果需要續(xù)費,車主也可以通過綁定華為支付,直接掃臉付款了。

截至發(fā)稿,華為支付的頁面仍未改名“花瓣支付”,而是顯示:“本服務由訊聯智付(華為支付)提供”。

不知道華為這波是更新不及時,還是想借此機會,直接做出一個“花瓣支付”APP,使其從華為錢包里獨立出來。

總結

談及此次改名是否意味著,華為要在支付業(yè)務上和微信、支付寶掰手腕,馬傳勇給出了否定答案。

“兩位伙伴做得已經足夠好。”馬傳勇表示,華為支付在短期內沒有市場份額的目標。

在線上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對消費者支付習慣的培育根深蒂固,但在便利性上仍然有一定不足。

雖然華為堅稱無意和微信、支付寶競爭,但其實華為支付的用戶基數已經非常龐大。

根據華為2022年年報顯示,華為錢包月活躍用戶超過1億。

依仗自己一手搭建的鴻蒙生態(tài),如果真想在線上支付業(yè)務上分一杯羹,華為并非完全沒有機會。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華為

8.1k
  • 盤前機會前瞻| 華為每年投入超60億激勵開發(fā)者,鴻蒙系統(tǒng)迎來快速釋放期,這幾家鴻蒙產業(yè)鏈企業(yè)有望持續(xù)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資早報|延遲退休決定草案提請審議,華為發(fā)布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支付寶

4.4k
  • 支付寶:活躍廣告主同比增長45%
  • 支付寶披露:廣告主增45%,優(yōu)質流量漲70%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花瓣支付,華為要和微信、支付寶掰手腕?

華為在支付業(yè)務上,又有新動作。

文|科技每日推送

華為在支付業(yè)務上,又有新動作。

近日有媒體發(fā)現,央行公布的最新一則《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公示》中顯示,華為旗下的支付公司,悄悄改名了。

公示中顯示:央行同意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下簡稱“訊聯智付”)變更公司名稱為“花瓣支付(深圳)有限公司”(下簡稱“花瓣支付”)。

莫非,華為這是準備在微信、支付寶雙足鼎立的環(huán)境中下場支付業(yè)務,當一把鯰魚?

華為回應:不是大事

10月17日,華為終端云服務支付BU總裁馬傳勇針對“花瓣支付”改名一事進行了回應:

“改名不是大事,本質上是華為加快了鴻蒙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構建?!?/p>

有媒體猜測,華為支付這次的改名動作,可能是一次對自家支付軟件做出的品牌建設操作,以便做更多業(yè)務拓展。

資料顯示,“花瓣支付”的前身訊聯智付成立于2013年6月,并在2014年取得支付牌照。

訊聯智付最初屬于中興通訊,但在2021年3月被華為收于麾下。

這也使得華為成為了繼小米之后,國內第二家擁有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

除了生態(tài)補全,馬傳勇還提到改名“是為了應對可能發(fā)生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人民銀行發(fā)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規(guī)定支付機構的名稱中應當標明“支付”字樣。

條例中規(guī)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者變相從事支付業(yè)務。不從事支付業(yè)務的,任何單位不得在單位名稱中使用“支付”字樣。

不知道這一規(guī)定的發(fā)布,是否屬于變化的一部分。

華為支付上線已久

其實早就2021年,華為支付的線上支付功能就已經上線。

不過,華為支付一直沒有獨立APP,而是依托于“華為錢包”APP作為入口。

與微信和支付寶相比,華為支付其實更像蘋果的Apple pay,負責在少部分場景做功能補全,例如公交卡充值、支付等。

但相比水土不服的Apple Pay,華為錢包和華為支付,在本土化方面做得還是要好得多。

例如我們要到便利店買瓶飲料,華為支付除了可以NFC支付,還可以在黑屏的狀態(tài)下通過攝像頭感知,直接亮屏并彈出付款碼付款。

而且華為支付支持的業(yè)務范圍也更寬:除了自家的華為音樂、華為主題等APP,華為支付和芒果TV、滴滴出行、易加油等各種不同領域的企業(yè),都有合作。

而且,隨著華為業(yè)務范圍的擴大,自家的支付也可以最快適配。

例如,問界系列車型推出的人臉掃描功能,“花瓣支付”也會支持。

也許在之后,華為車機上的音樂、視頻等內購軟件如果需要續(xù)費,車主也可以通過綁定華為支付,直接掃臉付款了。

截至發(fā)稿,華為支付的頁面仍未改名“花瓣支付”,而是顯示:“本服務由訊聯智付(華為支付)提供”。

不知道華為這波是更新不及時,還是想借此機會,直接做出一個“花瓣支付”APP,使其從華為錢包里獨立出來。

總結

談及此次改名是否意味著,華為要在支付業(yè)務上和微信、支付寶掰手腕,馬傳勇給出了否定答案。

“兩位伙伴做得已經足夠好?!瘪R傳勇表示,華為支付在短期內沒有市場份額的目標。

在線上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對消費者支付習慣的培育根深蒂固,但在便利性上仍然有一定不足。

雖然華為堅稱無意和微信、支付寶競爭,但其實華為支付的用戶基數已經非常龐大。

根據華為2022年年報顯示,華為錢包月活躍用戶超過1億。

依仗自己一手搭建的鴻蒙生態(tài),如果真想在線上支付業(yè)務上分一杯羹,華為并非完全沒有機會。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