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菜鳥計劃IPO,一次有前提的獨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菜鳥計劃IPO,一次有前提的獨立

菜鳥需要淘系的海量訂單,淘系也會視菜鳥為重要合作伙伴。一切好像都沒有變,但一切又都變得不一樣了。

文|新莓daybreak  張芮白

編輯|翟文婷

今天下午,阿里正式發(fā)布公告,計劃分拆菜鳥,并在港交所獨立上市。

公告披露,目前阿里集團持有菜鳥69.54%的股份,分拆完成后,阿里將繼續(xù)持有菜鳥50%以上的股份,菜鳥仍為阿里的子公司。

這是今年三月阿里集團分拆以來,第一個公告明確上市計劃的子公司。而且阿里2024財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3年Q2),菜鳥歷史性的扭虧為盈。去年同期虧損1.85億,上一季度虧損3.19億,2024財年Q1則盈利8.77億元。

萬霖是菜鳥2015年成立以來的第二任CEO,最早是童文紅。相比淘寶、天貓、阿里云負責人的頻繁變動,菜鳥是阿里一號位變化最少、最為穩(wěn)定的業(yè)務板塊。

目前菜鳥董事會成員構成是:阿里集團董事長蔡崇信擔任董事長,除萬霖外的另外三位董事是,淘天集團CEO戴珊、阿里國際數字商業(yè)集團CEO蔣凡,集團CPO蔣芳。

考慮到菜鳥獨立后最大的兩個客戶國內淘系、海外阿里國際,這個董事會構成合理,意圖也明顯。

不過就在前不久,淘天集團成立物流部,主要職能是平臺物流管理與運營。這意味著菜鳥不再是淘天唯一的選擇。

盡管都是一個董事長,未來阿里集團依然是最重要的大股東,菜鳥需要淘系的海量訂單,淘系也會視菜鳥為重要合作伙伴。一切好像都沒有變,但一切又都變得不一樣了。

突然的扭虧

2023年第二季度,同時也是菜鳥宣布分拆后的第一個季度,菜鳥實現營收231.64 億元,同比增長34%;經調整EBITA(息稅前利潤) 8.77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85億,上一季度則虧損3.19億。也就是說,菜鳥扭虧為盈。

菜鳥在財報中解釋盈利的原因是,受國際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服務以及國內消費者物流服務的收入增加所帶動。

今年6月,菜鳥新增三個國際分揀中心,投入運營的海外分揀中心總數已達18個。6月28日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萬霖又宣布推出「全球五日達」服務,加速布局。

物流專家王耀弘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稱,國際市場已成為菜鳥最掙錢且發(fā)展勢頭最猛的板塊。

國內則來自菜鳥在「半日達」業(yè)務的持續(xù)推進。開啟「半日達」服務兩個月后,菜鳥和淘天聯(lián)合宣布,菜鳥自營優(yōu)選倉配產品全面對外開放。商家只要使用菜鳥服務,就可以實現「半日達」或「次日達」。

履約能力提升帶來的是訂單數量、用戶數量、購買頻次的拉動。天貓超市半日達項目負責人應鑫達介紹,「在已經實現半日達的8個城市,天貓超市用戶滿意度創(chuàng)下了近兩年新高?!?/p>

放在整個阿里內部橫向比較,菜鳥是少數連續(xù)四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的業(yè)務。

其中,菜鳥在2022年Q3、Q4兩個季度成為集團收入增長最快的分部,并在集團收入比重提升至7%。

這是個分水嶺。從彼時開始,菜鳥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是日后獨立的前奏。

去年7月的菜鳥開放日上,萬霖說菜鳥要重點做好五件事,其中兩件事在國內,一是以多種方式送貨上門,二是推進快消、美妝、家裝等特色行業(yè)To B和To C供應鏈服務。

送貨上門被菜鳥視為提升消費者體驗的頭等要事,與今年的「半日達」一起,將快遞行業(yè)的服務,重新內卷起來。

因為同樣脫胎于電商平臺,京東物流被視作菜鳥正面交鋒的最大對手。

過去,京東物流正是依靠重資產運營模式,在物流ToB領域建立起護城河。這也是菜鳥獨立之路的重要發(fā)力點。

2023年第二季度,京東物流同樣扭虧為盈,經調整(Non-IFRS)凈利潤達到8.26億元。營收增速方面,菜鳥則以34%略高于京東物流的31.2%。但京東物流營收規(guī)模為410.33億元,超過菜鳥的231.64 億元。除此之外,連續(xù)四個季度,京東物流的營收規(guī)模和增速均高于菜鳥。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物流在一體化供應鏈業(yè)務上,連續(xù)多個季度增速下滑。最新一季,京東物流這一業(yè)務增速只有1.2%,其業(yè)務增長更多來自抖音快手的快遞快運服務。

加劇行業(yè)內卷

「說要漲補貼呢,誰知道呢,還沒漲?!贡本〇|四環(huán)的一個小區(qū)內,菜鳥驛站楊老板(化名)邊整理手中的快件,邊向新莓daybreak聊起送貨上門政策。

2021年年末開始,菜鳥進行上門能力測試。如果菜鳥驛站與菜鳥公司成功簽訂送貨上門協(xié)議,驛站就會收到菜鳥額外給的補貼,同時也必須履行送貨上門的義務。

新莓daybreak之前在文章《菜鳥尋找阿里之外的故事》中提到,送貨上門補貼已經成為很多驛站重要的收入來源。菜鳥親自下場做快遞,則讓行業(yè)將面臨新一輪內卷。

送貨上門新規(guī)推行以來,楊老板驛站收入改善不少。8月屬于淡季,平均一天派送800單,有600單是上門件,主要來自淘系。上門件每單在八到九毛的派費基礎上,還會收到差不多兩元的補貼。整體算下來,一天毛收入可以拿到一千三四左右。

即便如此,楊老板還是傾向于堅守驛站。

原因很簡單:補貼不是永久行為,但驛站卻要為此投入更多人力(600單上門件需要兩個人完成)。更重要的,上門一旦失誤或延誤,隨時會收到用戶投訴,菜鳥平臺處罰幾十到幾百元不等。

這不是楊老板一個人的顧慮。「補貼會越來越少」,「上門現在不好多,最好不要入坑」,一些菜鳥驛站的老板如此反饋,他們以更犀利的目光緊盯著投入產出。

今年3月,菜鳥追投30億元補貼強化送貨上門,之后沒有新的消息。按照17萬菜鳥驛站中,有74%的站點提供上門服務粗略計算,這些錢很快會燒光。

另一條大舉進攻的「半日達」之路情況似乎阻礙沒有那么大。

目前,菜鳥供應鏈擁有7個全國倉配樞紐,倉庫數量超過230個,倉儲面積超3000萬平方米。而京東物流運營倉庫1600個,倉儲管理面積超3200萬平方米。相差不太明顯。

「半日達」的背后實際上考驗的是菜鳥供應鏈能力。這一能力在「雙十一」長達十五年的極限考驗下,更具彈性和韌性。

菜鳥希望將這項能力打包,加快輸出給第三方商家,形成商業(yè)閉環(huán)。

菜鳥速遞推出當晚,萬霖宣布,今年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加速推動供應鏈業(yè)務的規(guī)?;l(fā)展。

一手觸達消費者核心需求,反哺電商及物流增長,另一手俘獲廣大品牌商,做大ToB生意。出手之快、布局之大,既昭示著菜鳥在快遞行業(yè)的勃勃雄心,又難掩菜鳥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急切。

但菜鳥的新故事明顯在海外,這也是避免國內紅海競爭,尋求差異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2018年菜鳥開啟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以來,堅持不做二手拼接物流商,也是想保證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的目標是,國內發(fā)向海外的貨物實現門到門,因為快遞本身就是點到點的確定性。速賣通就是他們很好的一塊試驗田,也是能彰顯自己服務特色的樣本。

但這也意味著,菜鳥選擇了更強大的對手,是跟國際物流公司的正面對決。

IPO倒計時開啟,菜鳥必須努力講好這個新故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菜鳥網絡

275
  • 菜鳥墨西哥本地配送提速,最快兩日達
  • 阿里巴巴回購菜鳥股權后續(xù):實施員工期權全量退出計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菜鳥計劃IPO,一次有前提的獨立

菜鳥需要淘系的海量訂單,淘系也會視菜鳥為重要合作伙伴。一切好像都沒有變,但一切又都變得不一樣了。

文|新莓daybreak  張芮白

編輯|翟文婷

今天下午,阿里正式發(fā)布公告,計劃分拆菜鳥,并在港交所獨立上市。

公告披露,目前阿里集團持有菜鳥69.54%的股份,分拆完成后,阿里將繼續(xù)持有菜鳥50%以上的股份,菜鳥仍為阿里的子公司。

這是今年三月阿里集團分拆以來,第一個公告明確上市計劃的子公司。而且阿里2024財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3年Q2),菜鳥歷史性的扭虧為盈。去年同期虧損1.85億,上一季度虧損3.19億,2024財年Q1則盈利8.77億元。

萬霖是菜鳥2015年成立以來的第二任CEO,最早是童文紅。相比淘寶、天貓、阿里云負責人的頻繁變動,菜鳥是阿里一號位變化最少、最為穩(wěn)定的業(yè)務板塊。

目前菜鳥董事會成員構成是:阿里集團董事長蔡崇信擔任董事長,除萬霖外的另外三位董事是,淘天集團CEO戴珊、阿里國際數字商業(yè)集團CEO蔣凡,集團CPO蔣芳。

考慮到菜鳥獨立后最大的兩個客戶國內淘系、海外阿里國際,這個董事會構成合理,意圖也明顯。

不過就在前不久,淘天集團成立物流部,主要職能是平臺物流管理與運營。這意味著菜鳥不再是淘天唯一的選擇。

盡管都是一個董事長,未來阿里集團依然是最重要的大股東,菜鳥需要淘系的海量訂單,淘系也會視菜鳥為重要合作伙伴。一切好像都沒有變,但一切又都變得不一樣了。

突然的扭虧

2023年第二季度,同時也是菜鳥宣布分拆后的第一個季度,菜鳥實現營收231.64 億元,同比增長34%;經調整EBITA(息稅前利潤) 8.77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85億,上一季度則虧損3.19億。也就是說,菜鳥扭虧為盈。

菜鳥在財報中解釋盈利的原因是,受國際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服務以及國內消費者物流服務的收入增加所帶動。

今年6月,菜鳥新增三個國際分揀中心,投入運營的海外分揀中心總數已達18個。6月28日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萬霖又宣布推出「全球五日達」服務,加速布局。

物流專家王耀弘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稱,國際市場已成為菜鳥最掙錢且發(fā)展勢頭最猛的板塊。

國內則來自菜鳥在「半日達」業(yè)務的持續(xù)推進。開啟「半日達」服務兩個月后,菜鳥和淘天聯(lián)合宣布,菜鳥自營優(yōu)選倉配產品全面對外開放。商家只要使用菜鳥服務,就可以實現「半日達」或「次日達」。

履約能力提升帶來的是訂單數量、用戶數量、購買頻次的拉動。天貓超市半日達項目負責人應鑫達介紹,「在已經實現半日達的8個城市,天貓超市用戶滿意度創(chuàng)下了近兩年新高?!?/p>

放在整個阿里內部橫向比較,菜鳥是少數連續(xù)四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的業(yè)務。

其中,菜鳥在2022年Q3、Q4兩個季度成為集團收入增長最快的分部,并在集團收入比重提升至7%。

這是個分水嶺。從彼時開始,菜鳥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是日后獨立的前奏。

去年7月的菜鳥開放日上,萬霖說菜鳥要重點做好五件事,其中兩件事在國內,一是以多種方式送貨上門,二是推進快消、美妝、家裝等特色行業(yè)To B和To C供應鏈服務。

送貨上門被菜鳥視為提升消費者體驗的頭等要事,與今年的「半日達」一起,將快遞行業(yè)的服務,重新內卷起來。

因為同樣脫胎于電商平臺,京東物流被視作菜鳥正面交鋒的最大對手。

過去,京東物流正是依靠重資產運營模式,在物流ToB領域建立起護城河。這也是菜鳥獨立之路的重要發(fā)力點。

2023年第二季度,京東物流同樣扭虧為盈,經調整(Non-IFRS)凈利潤達到8.26億元。營收增速方面,菜鳥則以34%略高于京東物流的31.2%。但京東物流營收規(guī)模為410.33億元,超過菜鳥的231.64 億元。除此之外,連續(xù)四個季度,京東物流的營收規(guī)模和增速均高于菜鳥。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物流在一體化供應鏈業(yè)務上,連續(xù)多個季度增速下滑。最新一季,京東物流這一業(yè)務增速只有1.2%,其業(yè)務增長更多來自抖音快手的快遞快運服務。

加劇行業(yè)內卷

「說要漲補貼呢,誰知道呢,還沒漲?!贡本〇|四環(huán)的一個小區(qū)內,菜鳥驛站楊老板(化名)邊整理手中的快件,邊向新莓daybreak聊起送貨上門政策。

2021年年末開始,菜鳥進行上門能力測試。如果菜鳥驛站與菜鳥公司成功簽訂送貨上門協(xié)議,驛站就會收到菜鳥額外給的補貼,同時也必須履行送貨上門的義務。

新莓daybreak之前在文章《菜鳥尋找阿里之外的故事》中提到,送貨上門補貼已經成為很多驛站重要的收入來源。菜鳥親自下場做快遞,則讓行業(yè)將面臨新一輪內卷。

送貨上門新規(guī)推行以來,楊老板驛站收入改善不少。8月屬于淡季,平均一天派送800單,有600單是上門件,主要來自淘系。上門件每單在八到九毛的派費基礎上,還會收到差不多兩元的補貼。整體算下來,一天毛收入可以拿到一千三四左右。

即便如此,楊老板還是傾向于堅守驛站。

原因很簡單:補貼不是永久行為,但驛站卻要為此投入更多人力(600單上門件需要兩個人完成)。更重要的,上門一旦失誤或延誤,隨時會收到用戶投訴,菜鳥平臺處罰幾十到幾百元不等。

這不是楊老板一個人的顧慮。「補貼會越來越少」,「上門現在不好多,最好不要入坑」,一些菜鳥驛站的老板如此反饋,他們以更犀利的目光緊盯著投入產出。

今年3月,菜鳥追投30億元補貼強化送貨上門,之后沒有新的消息。按照17萬菜鳥驛站中,有74%的站點提供上門服務粗略計算,這些錢很快會燒光。

另一條大舉進攻的「半日達」之路情況似乎阻礙沒有那么大。

目前,菜鳥供應鏈擁有7個全國倉配樞紐,倉庫數量超過230個,倉儲面積超3000萬平方米。而京東物流運營倉庫1600個,倉儲管理面積超3200萬平方米。相差不太明顯。

「半日達」的背后實際上考驗的是菜鳥供應鏈能力。這一能力在「雙十一」長達十五年的極限考驗下,更具彈性和韌性。

菜鳥希望將這項能力打包,加快輸出給第三方商家,形成商業(yè)閉環(huán)。

菜鳥速遞推出當晚,萬霖宣布,今年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加速推動供應鏈業(yè)務的規(guī)?;l(fā)展。

一手觸達消費者核心需求,反哺電商及物流增長,另一手俘獲廣大品牌商,做大ToB生意。出手之快、布局之大,既昭示著菜鳥在快遞行業(yè)的勃勃雄心,又難掩菜鳥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急切。

但菜鳥的新故事明顯在海外,這也是避免國內紅海競爭,尋求差異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2018年菜鳥開啟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以來,堅持不做二手拼接物流商,也是想保證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的目標是,國內發(fā)向海外的貨物實現門到門,因為快遞本身就是點到點的確定性。速賣通就是他們很好的一塊試驗田,也是能彰顯自己服務特色的樣本。

但這也意味著,菜鳥選擇了更強大的對手,是跟國際物流公司的正面對決。

IPO倒計時開啟,菜鳥必須努力講好這個新故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