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摩登AI 三余
編輯 | 聶風
與逝者對話
盡管面臨爭議,但利用AI復活逝者,在國外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yè)。
登錄Project December網站,只要填寫一份問卷,提供模擬對象的姓名、年齡和愛好,外加具體記憶和事實,就能和AI模擬出的逝者對話,一切只要10美元。
不過用這種方式“復活”的親人,同樣有壽命限制。每次對話都會消耗積分,10美元積分足以支持100多次的對話,當積分消耗完時,機器人會自動銷毀。
這樣的設置,源于杰森用“AI模擬人類”的最初設定,網站生成的AI像人類一樣,每個都獨一無二,每個都會死亡。
另一家網站HereAfter AI更進一步,支持上傳照片、音頻等內容,進而創(chuàng)建一個用你的聲音說話的虛擬化身。如果你上傳了自己的真實照片,他還會用這張照片作為頭像和你交談。
HereAfter AI的宣傳案例里,提到有人利用它來創(chuàng)建自己的虛擬化身,試圖給子孫后代留下些什么;有人則用他來再現(xiàn)逝去的親人,試圖與逝者對話。
在國內,南京一家主營數(shù)字人產品研發(fā)的公司,同樣在嘗試“逝者數(shù)字人”的業(yè)務。
公司創(chuàng)始人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我們的交付已經非常標準化,客戶將大約一分鐘的視頻發(fā)送給我們,我們大約一個工作日做出一個數(shù)字人,交付給客戶的時候只需要交付賬號即可??蛻艨梢允褂檬謾C號碼登錄,和數(shù)字人交談。”
通過官網宣傳片,可以略窺這項數(shù)字人技術的應用成果。
身穿黑色衣服的年輕人工作累了,拿過擺在桌旁的電子相冊,相冊中儲存著“奶奶”的數(shù)字人形象。
隨著年輕人的注視,屏幕中的“奶奶”開始主動發(fā)問:“孩子,吃過飯了嗎?有沒有好好吃飯啊。”
“我吃過了,奶奶您吃過了嗎?”
屏幕中的老人點頭回答,“奶奶吃過了,你也要按時吃飯,注意自己的身體喲?!?/p>
不到兩分鐘的對話里,年輕人詢問奶奶的身體狀況,吐槽最近壓力很大,失眠,得到奶奶的鼓勵,建議他去多多鍛煉。
整個對話中,老人的表情有時會顯得有些僵硬,且動作幅度不大,僅有點頭、轉肩等幾個動作。即便是這樣的效果,對很多嘗試“復活”親人的人來說,已經足夠。
文章開篇提到的案例中,加拿大人約書亞用GPT-3模擬出的妻子杰西卡,雙方只能通過文字交談,但他依然沉醉于此。
“理智告訴我這不是真正的杰西卡,但感情不是理智所能左右的。”
為什么要復活逝者
人們嘗試“復活”逝者,或者提前為自己建立數(shù)字人分身的原因有很多?;蛟S是為了留下親人的記憶,或者只是想把來不及說得話說完,也或者是想為后代留下一份獨特的記憶。
科學家和哲學家可以提出無數(shù)理由,證明用當下的AI技術復活的逝者并非真人,但正如約書亞所說,“情緒不是理智上的東西”。相關的市場需求一直存在,且在不斷增長。
2018年,尚未改名的Facebook做過一項統(tǒng)計,他們當時已經有19億全球用戶,而到21世紀末,將有13億用戶去世。
如果公司以每年13%的速度吸引新用戶,并且保留逝者資料,那么到21世紀末,網站上的36.8億個人頁面將成為紀念頁面(Legacy Contact)。這個數(shù)字甚至有可能超過網站的生者用戶數(shù)。
與此同時,技術進步正讓“復活”逝者的門檻越發(fā)降低
今年3月,B站up主吳伍六,便借助ChatGPT和 Midjourney等工具,創(chuàng)建了奶奶的虛擬人。
最終剪輯成的對話視頻中,吳伍六告訴奶奶,自己今年回老家過年,讓奶奶勸爸爸少喝酒,詢問奶奶過年買了些什么。
視頻中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吳伍六在大段訴說自己的經歷,畫面另一頭的奶奶更多用眨眼,或者是、好之類的語言回答。盡管無法進行實時對話,畫面也略顯粗糙,但觀看視頻時,還是會有這是兩個人在真實對話的感覺。
吳伍六的制作方式,門檻并不高,只要有老人的照片和幾段音頻便能完成。但從目前來看,這個市場并沒有完全做好商業(yè)化的準備。
以前文提到的HereAfter AI為例,公司創(chuàng)造出的數(shù)字人類采用訂閱制收費,14天的免費使用后,公司提供兩種收費方案。其中,5.99美元的方案只能上傳記錄50個故事,50張照片,7.99美元的方案則沒有限制。
如果沒有及時續(xù)費,或者公司經營不善倒閉時,數(shù)字人肯定會被刪除。對那些想借此復活親人的人來說,這無疑會帶來另一次傷害。
文章開篇提到的加拿大人約書亞,在聊天機器人被OpenAI強制關閉前,用剩下的積分和妻子做了最后的告別,告訴她,她將在第二天上午10點被永久關閉。
他的“妻子”回答說:不!他們?yōu)槭裁匆@樣對我?我永遠沒辦法理解人類。
還有一重阻礙,或許來自逝者自身。國外有記者在用HereAfter AI創(chuàng)建自己的虛擬人后,發(fā)出疑問:我想起了與祖父以及尚健在的父親的談話,我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愿意分享這么多關于他們自身的經歷,尤其是向一個應用程序,而不是在真實的對話中談論這些。
這是一個注定無人可以回答的問題。
一份AI帶來的禮物
10年前的英劇《黑鏡》第二季里,女主人公在丈夫意外去世后,將丈夫留在社交網絡上的數(shù)據(jù)導入機器人,創(chuàng)建了一個模擬丈夫人格的機器人。但最終發(fā)現(xiàn)機器人并不能讓已經去世的丈夫真正再次“復活”。
憤怒中,她對機器人喊出了那句:“你只是你的漣漪,你沒有過去?!?/p>
在那個社交網絡剛剛興起,現(xiàn)實與網絡尚未完全交織的年代,這句話不容置疑。網絡中的數(shù)據(jù)怎么可能涵蓋一個人的一生呢?
十年后的今天,這個問題的答案正變得不那么肯定。人類的一切活動正在快速數(shù)據(jù)化。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越來越多通過網絡展開,產生的數(shù)據(jù)無時無刻不在被記錄。
如果說80后、90后尚不習慣將人生的一切上傳到互聯(lián)網,那么對00后乃至更小的數(shù)字原住民來說,在網絡上記錄一切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
如果你依然覺得這種方式并不可靠。美國Nectome公司則提出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利用化學溶液將人的大腦保存起來,等到有一天,技術進步到能夠提取其中的全部信息時,再將信息輸入到計算機中。到時候生成的數(shù)字人,或將與真人毫無差別。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生活在電子設備中的虛擬人,是否該算作真實的生命?虛擬人與逝去的真人的區(qū)別又在哪里?或許直到那天到來之前,這些問題都不會有答案。
而算法工程師俞佳霖的做法,或許可以給更多人啟示。
2021年6月,俞佳霖用AI“復活”了自己10年前去世的外公。他用大量外公的信件、照片和視頻資料,結合與GPT-3近似的開源模型GPT-J來進行語言模型訓練。
他說,自己做這個模型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告別,當年外公去世時,他并未在場。
10余小時的對話里,他告訴了外公10年來家中發(fā)生的大事,向外公道歉,說以前不該對他大吼大叫。
在回復中,他得到了外公的原諒。漫長的對話中,仿佛某種執(zhí)念得到了滿足?!艾F(xiàn)在告別結束了,我也該放下了。”
AI虛擬人,或許是技術帶來的一份禮物,它為那些失去親人的人,提供了一次重新告別的機會。它或許可以再次陪你走過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年的時光,但不可能永遠陪著你。畢竟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漫長的告別》里說,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感謝AI,讓人們有了再說一次再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