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圖片來源:pexels
如同《壯游中的女性旅行者》引言所述,“女性習慣于從自家花園的綠脊上觀察世界,她們從那里將住宅、正在進行的勞作以及家庭場景盡收眼底,但并不包括向男性敞開的、從更高聳的山地上看去的更廣闊、更遙遠的視野。”
長久以來,旅行、探險一直被視為男性專屬,尤其是對數(shù)百年前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但固有的社會語境無法困住那些敢想敢行的勇者。
無論任何時期,女性并不缺乏開拓、探索的膽量,哪怕是身著維多利亞時代的長裙和束腰,也無法束縛她們的腳步。她們探險、飛行、自駕、攝影、登山…… 在每個領(lǐng)域發(fā)光發(fā)熱,她們敢于成為先行者,她們的靈魂好奇而無畏。
例如1797年出生于維也納的最早的女性旅行者之一「艾達于」,自小就偏愛男孩服裝的她熱愛運動,并在父親的鼓勵下接受了和兄弟們一樣的教育。然而,艾達內(nèi)心的探險夢從來沒有隨著結(jié)婚生子而磨滅,在1831年母親去世后,勇敢的艾達不顧反對,堅定地踏上了等待已久的旅程。
再看世界上最早的女性登山者之一「田部井淳子」,身形嬌小的她是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在35歲登頂珠峰后,田部井淳子積極挑戰(zhàn)海外名山,并于1992年成為世界首位登頂七大洲最高峰的女性。
同樣勇敢的還有第一位飛越北極的女性「博伊德」,在探險之旅中,她還發(fā)現(xiàn)了北極圈海洋下面蘊藏的水下山脈,推動科學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時間來到當下,依然有不少女性從社會的評價體系和自我的束縛中出走,尋求突破。比如不堪忍受丈夫而自駕出走的普通人蘇敏阿姨、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第一次執(zhí)行出艙任務,英國攀巖現(xiàn)任“女王“艾瑪曾攀爬多條E9難度線路......
隨著越來越多女性的覺醒,她們決定不再局限于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她們開始打破桎梏。當女性選擇出走舒適區(qū),行走在路上,她們最終將收獲一個更豐富的自我、更開闊的自我、更全面的自我。
PART 1 當女性開始壯游
壯游(Grand Tour)是將觀光和研學、游歷結(jié)合在一起的一種長途旅行,目的地多為意大利以及歐洲其他地方的古城名勝,17世紀60年代興起于英國上流社會,后來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對于那個時代的女性來說,壯游不止是文化養(yǎng)成的機會,更是代表自身存在的關(guān)鍵時刻,并常常象征著戲劇性的解放之舉。
因此,18—19世紀,在渴望新知識、認識新世界之路上大膽奔波的,除了那些雅好藝術(shù)、酷愛古跡的老少紳士之外,還有一批敢作敢為的女性。
例如著名女畫家伊麗莎白 維熱 勒布倫,她的流亡之路正是提升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壯游之旅。在這次旅程中,她不僅留下了著名的自畫像、漢密爾頓夫人畫像等作品,還將自己的巡游歲月變成文字,創(chuàng)造成一部《回憶錄》。
以及伊麗莎白 韋伯斯特,后來的霍蘭德夫人,在一段維護愛情、避免失去年幼女兒的黑色旅程之后,留下了《霍蘭德夫人伊麗莎白日志》。
還有瑪麗 雪萊,她所創(chuàng)作的《弗蘭肯斯坦》——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正是在其歐陸之旅中獲得靈感和素材。她的人生故事和文學作品,與前后不同時段的壯游密不可分。
《壯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一書則以上述這些女性旅行者為主角,講述了1757—1854年間16位杰出女性的旅行故事。這些女性旅行者中有走在時代思想前列的女權(quán)覺醒者,如海絲特 皮奧奇、瑪麗 雪萊,更有才華過人的女作家如德 斯塔爾夫人等等。
她們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開始壯游,并由此看到了傳統(tǒng)女性不曾擁有的世界。同時,她們在旅行中表現(xiàn)出不同于男性旅行者的敏感和堅韌,創(chuàng)作了豐富細膩的旅行日志和文學藝術(shù)作品,在文化史上留下屬于女性的別樣精彩。
本書可看作16位杰出知識女性的旅行小史,她們在壯游中掙脫枷鎖,在歷史、愛情和冒險中開創(chuàng)女性獨立的先河。女性的天地也從此日益廣闊。
圖片來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薦書:《壯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作者:(意)阿蒂利奧·布里利 / (意)西莫內(nèi)塔·內(nèi)里
譯者:董能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PART 2 當女性開始漫游
一八七三年秋,一位四十二歲的英國女性從舊金山東岸搭火車前往位于內(nèi)華達山脈的加州特拉基。之后,穿著夏威夷騎裝,騎上一匹高大的灰馬,從加州旅行到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脈,并在美麗絕倫、與世隔絕的埃斯特斯公園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日,最后在氣候惡劣的嚴寒冬日,騎著精神抖擻的半馴化馬“鳥兒”,只身探索這片蠻荒西部。
在這三個多月間,她旅居農(nóng)莊和采礦營,幫忙清潔、煮食,學會了駕駛馬車以及驅(qū)趕牛只,并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協(xié)助下,攀上標高四千四百八十米的長峰頂峰。隨后,她在寫給摯愛小妹的信中道出了她的傳奇經(jīng)歷。
她就是伊莎貝拉 博德。出身于英國西部的牧師家庭的她,青少年時飽受脊背病痛折磨,1854年,伊莎貝拉依照醫(yī)囑赴美加地區(qū)旅行。1860年,父親去世,她與母親及妹妹遷居愛丁堡。但仍然飽受脊背病痛、失眠和抑郁等困擾,直到四十歲前往澳洲旅行,繼而造訪夏威夷時,她的健康才奇跡似的有了改善。
回顧她的一生,盡管其身體條件并不適合長途跋涉,但她卻漫游了很多地方,如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印度、庫爾德斯坦、波斯灣、伊朗、馬來西亞、俄羅斯、朝鮮半島、日本、中國和其他地區(qū)。甚至在快六十歲時,她還學起了攝影術(shù),1891年,伊莎貝拉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頭一批女會員之一。七十歲那年,她完成了最后一次旅行,騎著蘇丹王送她的一匹黑牡馬造訪摩洛哥。
由她所撰寫的《山旅書札》則將自己一路從加州旅行到科羅拉多州的旅途見聞記錄了下來,書中既有對科羅拉多美輪美奐的自然風景的描寫,也有對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記述。這本游記既不是記錄旅行過程的簡單流水賬,也不是對大自然簡單的歌頌,而是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山旅生活的熱
在以居家持家為尚的年代,伊莎貝拉勇闖歐洲男人也罕至的地帶實在讓人敬佩,而她精彩多姿的漫游人生也為人們展示了女性的強大力量和決心。
圖片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薦書:《山旅書札》
作者:[英] 伊莎貝拉 博德
譯者:王知一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PART 3 當女性開始飛翔
1930年,十八歲的她成為了非洲首位持賽馬訓練師執(zhí)照的女性,一年后,她又開始駕駛小型飛機在東部非洲載運郵件、乘客和補給物品,成為非洲第一位職業(yè)女飛行員。
1936年9月,她從英國出發(fā),駕駛飛機一路向西飛行,最后在加拿大迫降,費時21小時25分,成為第一位單人由東向西飛越大西洋的飛行員。
她就是柏瑞爾 馬卡姆(Beryl Markham)。
出生于1902年的她四歲隨父親來到肯尼亞,自由跟隨父親訓練賽馬,十八歲便成為非洲首位持賽馬訓練師執(zhí)照的女性。對于賽馬與飛行,這兩個一向被認為是男性主宰的領(lǐng)域,最終成為了馬卡姆畢生的摯愛。
出版于1942年的《夜航西飛》是馬卡姆的回憶錄,本書以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亞為背景,真實再現(xiàn)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畢生鐘愛的兩項有趣又傳奇的事業(yè)——訓練賽馬和駕駛飛機。
柏瑞爾 馬卡姆以非常動人的文字,鋪陳出她在非洲度過的童年、參與狩獵的情景、與當?shù)赝林那檎x、訓練賽馬的過程,以及她獨自駕駛單翼雙座木螺旋槳飛機,在東部非洲從事職業(yè)飛行并獵隊搜尋大象蹤跡的往事;還詳細描述了她從非洲駕機回英國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與自然險阻;最后更記錄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獨自駕機從英國飛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經(jīng)過。
1950年,馬卡姆回到肯尼亞,重操賽馬訓練師的職業(yè),直到1986年,她在內(nèi)羅畢家中突然辭世?;仡欉^去,她的一生曾六次從內(nèi)羅畢飛過倫敦,其中四次是獨立完成的。馬卡姆用獨自駕機從英國飛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壯舉驗證了一位先知的預言:“女士將獨自飛越一大片水,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家?!痹谶@個從來便被認為男性獨尊的行業(yè)里,柏瑞爾實現(xiàn)了超越,性別沒能成為她前進途中的絆腳石。
作為女性,柏瑞爾用自己的努力、執(zhí)著與膽識贏得了一切。而她眼中的自然生態(tài),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身上所體現(xiàn)的不拘束縛、勇敢果毅,正是生態(tài)女性主義所推崇的。
圖片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薦書:《夜航西飛》
作者:[英] 柏瑞爾·馬卡姆
譯者:陶立夏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品方:99讀書人
PART 4 當女性開始行走
行走是身為人類的一項本能,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女性而言,在無人陪伴、沒有牽累的情況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們生于斯、長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過,仍然有一些女性打破束縛,走出家門,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間的樂趣。
從博學的伊麗莎白·卡特到堅韌的謝麗爾·斯特雷德,從漫步于群山間的多蘿西·華茲華斯到游蕩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寧和弗吉尼亞·伍爾夫……在行走中,她們有的重獲了健康,有的積累了創(chuàng)作靈感,還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陰霾、擺脫了逼仄的生活困境……
例如在伍爾夫的所有作品及其許多重大的經(jīng)歷中,行走都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行走既給她締造過友誼,是她的回憶和靈感之源,也是她創(chuàng)作許多極負盛名的小說過程中的關(guān)鍵。
對伍爾夫來說,沒有行走的寫作是呆滯、死氣沉沉和“毫無生氣”的。她覺得,只有把身體置于生命活力之中,她才能讓所寫的文字生動活潑,才能賦予所寫的詞句以生命。在行走過程中,伍爾夫還具有抽出時間,將人們與他們的“過去和未來割裂開來”,用“凝視”將他們?nèi)慷ǜ裨谀且豢痰木窳α俊?/p>
再看《走出荒野》作家謝麗爾斯特雷德,在她的自傳書中講述了婚姻觸礁,母親去世,自己在絕望中生活多年后,雖然毫無徒步經(jīng)驗,卻獨自一人踏上太平洋山脊步道,通過長途步行找尋自我的故事。
為了記錄下三百年以來的女性行走史,克麗·安德魯斯將其凝結(jié)為《步履不止》一書。正如書中所言,“女性的徒步行走有著各種各樣的目的——這些目的就像女性本身一樣千差萬別......除此之外,對于數(shù)個世紀中的其他幾百位徒步行走的女性作家而言,行走還有更多的目的。當然,女性的行走能力受到過種種限制,其中包括家務與養(yǎng)兒育女等責任,以及安全與易受傷害等方面的觀念束縛,但這些束縛并未(能夠)阻止女性行走;只不過,它們也對女性徒步行走的體驗產(chǎn)生了影響?!?/p>
在這段長達百年的行走史中,無論女性走了多遠,也不管她們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會一直鼓舞所有能夠行走的女性。就算前景未卜,就算為人所嘲,她們依然會行走下去,向來如此,步履不止。
圖片來源: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薦書:《步履不止》
作者:[英]克麗·安德魯斯
譯者: 歐陽瑾 / 羅小榮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副標題:一部女性行走史
PART 5 當女性開始探索
她出生于1893年,是一位英國作家、詩人,一直生活于蘇格蘭阿伯丁,曾在阿伯丁教育學院教授英國文學。
她生性自由,終生未婚,與山為伴,阿伯丁附近的凱恩戈姆山區(qū)遍布她的腳印,其作品也都以大山為主題,包括散文、小說和詩集。
她是大山的終身游客:吃野果、飲河水,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來,知更鳥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時候,是野鹿吃草時的呼吸把她喚醒。
她冷靜精準,分享了一生所見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氣與光、植物、鳥獸蟲和人類;卻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觀看、如何傾聽、如何觸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她就是娜恩·謝潑德。作為蘇格蘭文壇的傳奇人物,她同時也是二十世紀的傳奇女性,更是最早的女性主義者之一,隱世而居,不好名利,只為自己寫作。
在六年間完成了四本書后,謝潑德的創(chuàng)作便陷入“一片空白”,直到《活山》出爐。本書寫于二戰(zhàn)時期,是謝潑德人生的最后一次創(chuàng)作,也是她唯一的一本散文作品,卻因“不合時宜”而被作者主動雪藏了三十余年,直到1977年才在出版商的催促下正式出版。
盡管被埋沒數(shù)十年,但《活山》在出版后便被不斷再版,進入新世紀以來更是煥發(fā)了嶄新的生命力。它容納了謝潑德一生在一片土地上的見聞。全書分為十二個章節(jié),每一個章節(jié)都分別關(guān)注山中的不同事物:山、水、光、雪霜、空氣、花草木和鳥獸蟲。小到苔蘚、大到高山都在謝潑德筆下變得鮮活。閱讀此書,如臨大山。
除了歌頌自然,《活山》更是謝潑德一次長達數(shù)十年、探索自然世界的感官實驗,旨在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和外在世界之間能產(chǎn)生多少微妙的聯(lián)系。
這不是那種傳統(tǒng)的男性登山文學,它不以登上山頂、征服自然為目的,而是毫不功利地“單純想要和山待在一起”。作為大山的終身游客,她觀察和聆聽,為我們講述了山區(qū)邊緣人的辛酸故事,更是分享了她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描述了她如何安眠、如何觀看、如何傾聽、如何觸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正如她在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細節(jié)不再是以我為焦點的某幅圖景中的一部分,此刻,處處皆為焦點。萬物不再以我為歸處,也不再與旁觀者相關(guān)。這大概就是大地看待自己的方式?!?/p>
換句話說,隨著對山的生命體察越深,人們對自己的了解也就會越深入。
圖片來源:新經(jīng)典文化
薦書:《活山》
作者:[英]娜恩·謝潑德
譯者:管嘯塵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品方:新經(jīng)典文化
尾
伊莎貝爾·埃貝哈特曾在書中寫道,
“現(xiàn)在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意識到,
我永遠不會滿足于靜止的生活,
我總是會被陽光照耀下的他處所吸引?!?/p>
對于那些行走在路上的女性而言,
旅行正是助力她們
突破男性偏見藩籬的重要推力,
與此同時,
廣闊的世界為她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看視角,
甚至為她們帶來了更高價值的自我認知。
在TOPHER看來,
只要一直向往光明,
只要步履不止,
所有女性就能擁有別樣精彩!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垂類精準媒體|她經(jīng)濟整合營銷|數(shù)據(jù)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jīng)濟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