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件茶葉飆至1500萬,“天價茶”背后,誰在推波助瀾?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一件茶葉飆至1500萬,“天價茶”背后,誰在推波助瀾?

本該清靈空幽的茶,染上了難以擺脫的銅臭之味。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快刀財經(jīng) 朱末

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三月鶯飛草長,芽葉發(fā)生,最讓人心馳神往的鮮爽,當屬春茶之味。每座產(chǎn)茶山脈,又都有自己獨特的茶品類:云南盛產(chǎn)普洱;貴州出了都勻毛尖;浙江的西湖龍井是國禮;福建則有響當當?shù)奈湟膸r茶、福鼎白茶、安溪鐵觀音。

本是賞心悅目之事,然而,誰能想到,如今的“茶道”竟成了生財之道,上演了一出出瘋狂的“炒茶”戲碼。山頭、海拔、大師工藝都可以被貼成標簽,化身為賣點和噱頭,各類營銷亂象層出不窮。

“一餅可以買一輛寶馬,一提可以在廣州買一套房”的高價茶屢見不鮮。2009年,濟南“國禮茶安徽太平猴魁名茶拍賣會”上,100克太平猴魁拍出了20萬元;2011年,貴州“都勻毛尖特制珍品茶王”二號(150g)最高成交價格達10萬元。

這還不是最夸張的,在個別知名茶葉市場,還衍生出了“金融茶”模式,茶葉變成了“期貨”、“股票”一類的產(chǎn)品——只要有貨單,就可以找茶客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格攀升后,由上一個茶客賣給下一個茶客,如此擊鼓傳花,循環(huán)往復(fù)。

和股市一樣,炒茶有自己專門的網(wǎng)站、小程序和APP,在上面不僅可以觀察升跌指數(shù),還可以看到大盤指數(shù)、K線。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以一款叫做“88清餅”的茶葉為例,被炒到了1500萬。

還有一款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普洱茶,達到了7200萬一件,折算成一斤就是100多萬,普通人奮斗一生才能勉強企及。

從鐵觀音到普洱茶,再到如今的武夷巖茶、古樹茶,一個倒下一個接著站起,愈演愈烈的炒茶風潮下,引發(fā)了難以想象“蝴蝶效應(yīng)”。

01 動輒幾十萬的茶葉,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1斤明前西湖獅峰龍井茶放在市場上,與之價值相當?shù)挠小?/p>

2平方米高層面積,在網(wǎng)紅城市重慶的市區(qū)中心;

3只nano speedy經(jīng)典手袋,來自某知名“L牌”;

4個最新款某“水果牌”手機,pro max那種。

它的價格約4萬元(這是2022年的價格,每年都會上漲),到底是確有所值,還是價值觀的淪喪?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千百年的演變中,茶葉一直自帶“奢侈品”光環(huán)。在茶飲成風的宋朝,歐陽修就記載宋仁宗在位時的“小龍鳳團”茶餅價格為每片黃金二兩,妥妥的天價;明朝茶飲文化則自成風流,似“茶膏”這般金貴之物,連皇室中人都不可多得,遑論平頭百姓。

而茶葉之所以能賣出“高價”,與其特殊的屬性密不可分。茶是一類對風土十分敏感的作物,即便只相隔一個山頭,用同樣工藝做出來的茶,也會存在明顯的口感差距,進而影響到茶葉的本身品質(zhì)。

所以,對于茶葉來說,產(chǎn)地不同、標準不同,口感與價格自然也不同,高價茶往往出自“名產(chǎn)區(qū)”或者“核心山頭”,這同時也意味著,產(chǎn)量是極其有限的。

以武夷巖茶為例,2019年的央視調(diào)查中,身價高達520萬元/斤,足夠在武夷山市區(qū)買10套九十平米的房子。

2021年1月,一份“2019~2020年度武夷巖茶”榜單在網(wǎng)上熱傳,榜單列舉了22款武夷巖茶價格,價格最低的為1.8萬元/斤,最高則為45萬/斤,價格在6.6萬元(含)/斤以上的占了17款,引起輿論熱議。

身價往往來自于實力。武夷巖茶是對區(qū)域環(huán)境“挑剔”到極致的一個茶品類,因其具有“活、甘、清、香”特質(zhì)的“巖韻”,近年來大受追捧。

而這所謂的“巖韻”,離不開當?shù)氐は嫉孛仓行纬傻牟鑸@環(huán)境,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根系發(fā)達,氨基酸合成條件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武夷山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且?guī)r巖有好茶,圖/地道尋茶記

武夷巖茶更絕的是,即便在核心產(chǎn)區(qū)中,也非常之“卷”——牛欄坑、倒水坑、大坑口、慧苑坑……每個山場都有獨特的小環(huán)境,各有特色互不相讓,所制巖茶都可作為斗茶的“殺手锏”來使用。

加之擁有六大茶類中最為繁雜的制作工藝,制作周期長,需要經(jīng)過采青、晾青、做青、炒青、烘干、篩選、焙火、拼配等程序,需要至少幾十個人。為了生產(chǎn)一桶茶,師傅要保持24小時不睡覺,不間斷地看著火候,很難用成本衡量其價值,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此外,由于武夷巖茶需要剔凈茶梗只留茶葉,約8斤武夷巖茶鮮葉才能做成1斤干茶,對比其他茶類,鮮葉和干茶比例大多為4:1,武夷巖茶無疑更為彌足珍貴。

所以,只看價格,就把高端茶一棍子打成“智商稅”的做法,未免有失偏頗,還需要從產(chǎn)地產(chǎn)量、傳承工藝、人力物力等綜合因素評估。

然而,“天價茶”的涌現(xiàn),卻并不僅僅是因為稀缺,而是靠人為炒作,大量的熱錢涌入,讓事態(tài)漸漸“變了味”。

02 層出不窮的天價茶,到底誰是幕后推手?

事實上,炒茶現(xiàn)象并非近年來才興起,而是早有跡可循。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普洱茶。因為普洱茶的生長條件獨特,僅存于瀾滄江兩岸的丘陵地帶,且普洱熟茶貯放時間越長越好,非常類似茅臺陳釀,隨時間而增值。

普洱茶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茶馬古道歷史悠久,既具有珍稀性,又有足夠的亮點,非常適合“做文章”。

2000年左右,港臺資本瞄準普洱茶原產(chǎn)地云南,雇傭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地收購老茶。由于當時普洱茶并未普及,收購成本非常低,每公斤的加購價不超過10元。

通過3年的時間,港臺資本便將云南大部分的陳年老茶收購殆盡,資本用低價控制了上游,整體上壟斷了云南普洱茶的生產(chǎn)資料。

之后,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拉開序幕。2005年,穿著鮮艷民族服飾的云南人,拉著騾馬突然出現(xiàn)在北京街頭,“馬幫進京”事件立馬占據(jù)了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

趁熱打鐵,在2006年瑞典哥德堡號郵輪環(huán)球,2007年百年貢茶回顧故里等密集營銷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普洱茶從默默無名的邊疆茶種走向神壇,屢屢在拍賣會上拍出天價。

眼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資本開始了磨刀霍霍的“收割”。大炒家會事先和經(jīng)銷商簽訂一筆合同,但第一次只給20%的貨,等到價格達到理想價位后才全部供貨,人為制造市場的饑餓感。當將整個市場的胃口吊起來的時候,再新茶老茶一股腦全部傾銷出去(是不是有股市拉抬那味了)。

有了價格的支撐,加上“儲藏增值”的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裝,國人對普洱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瘋狂中。在位溫州商人曾這樣形容飛漲的普洱行情:“12000元一件時,朋友勸我投資,我沒敢,誰知道幾天時間漲至20000元,白白錯過了大好機會?!?/p>

圖/運營研究社

于是乎,普洱茶價格一直處于不正常的上漲中,經(jīng)銷商拋給小茶商,小茶商再拋給散客,散客之后再無人接手,最終導(dǎo)致崩盤。

2007年,普洱茶迎來了寒冬,僅僅在東莞就積壓了30萬噸的庫存;2008年,云南普洱茶行情低迷,一公斤普洱茶鮮葉跌到兩元多,每噸跌到一萬多元。莊家賺得盆滿缽滿,卻給云南600多萬茶農(nóng)、數(shù)千家茶企、1000多萬涉茶人口留下嚴重的爛攤子。

短暫的沉寂過后,新一輪炒作又開始了。2009年,一個新的名詞開始出現(xiàn)了,那就是“古樹茶”,各種資本力量都跑到了茶山,尤其是茶葉質(zhì)量最好的冰島老寨。本質(zhì)上,這其實只是“越陳越香”的升級版,核心觀點還是年份越老的普洱口感更好,換湯不換藥。

2011年,冰島古樹茶大約1000元/公斤;2012年,漲到了5000-8000元/公斤,再往后幾乎是直線飛漲;2021年,冰島老寨古樹茶已經(jīng)達到6萬元/公斤。

2021年4月,云南省、臨滄市和云縣三級“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lǐng)導(dǎo)小組”先后發(fā)出“風險提示函”,就云南省某品牌普洱茶價格炒作及天價金融茶發(fā)出風險警示,之后整個市場急速降溫,再次哀鴻遍野。

資本的炒作,不僅打亂了整個茶葉市場的價格體系,還帶來一個更嚴重的后果,那就是對于古茶樹的過度采摘,造成多棵古樹茶枯死。

泡沫戳破,只留一地雞毛。

03 各類亂象屢禁不止,癥結(jié)在于缺乏約束

細思極恐的是,“天價茶”的陰影下,又衍生出了不少擦邊球亂象——等級亂標、價格亂喊、名字亂取。

2019年10月,央視曝光了“古樹茶”內(nèi)幕。相關(guān)茶商表示,古樹純料沒有,只有拼料,即一點古樹,還有其他小樹拼湊而成。不管如何運作,只要穿上古樹茶的外衣,這些茶葉馬上可以飛升“頂流”,售價不菲。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采訪中,臨滄的茶農(nóng)表示,自家古樹一個季度的產(chǎn)值大概在125斤,但是一手的收購價也就百元左右,平均算下來一個季度的總收入不過萬元出頭。作為產(chǎn)業(yè)鏈的最下端,利益可謂是杯水車薪不說,出問題了卻是受損最嚴重的。

無獨有偶,2021年,《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在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等地采訪時發(fā)現(xiàn),有的茶企在定價時,按照“一兩黃金一兩茶”的標準,給一款茶定價十幾萬元;有的茶企自稱制作了一款“非賣品”或“品鑒茶”,只為流向市場后,能輕而易舉地被炒出高溢價。

茶葉店內(nèi)的“天價茶”

頗為諷刺的是,這些茶最終又成為熱門高端禮品,化身為“辦事茶”、“送禮茶”,并滋生出回收、代售等變現(xiàn)業(yè)務(wù),成為腐敗的“工具”。

還有的茶企為博眼球,會給某款巖茶起諸如“坑爹”這樣的花名,理由是制作這款茶的原茶,取決于牛欄坑最早種植的一批肉桂茶樹,是牛欄坑的“爹”,惡俗至極。

不但如此,在“炒茶”江湖中,一些傳統(tǒng)的制茶大師也成為了“潛規(guī)則”中的重要一環(huán)。新華社就報道稱,一款在武夷山當?shù)刂毁u每斤三四百元的平價茶,在外地企業(yè)的用心包裝下,被渲染成“大師”工藝水準的高價茶,只要購買,就送大師的簽名和照片,價格直接翻了十幾倍。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天價茶之所以能夠猖獗橫行,除了資本炒作作祟,外部癥結(jié)還在于缺乏規(guī)范監(jiān)管,導(dǎo)致了茶葉價格的不透明。

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茶葉國家標準共有166項,行業(yè)標準171項,還有茶葉地方標準826項。不過,全國茶標委制定的國家和行業(yè)標準僅僅是推薦性標準,并不具備強制性。

同時,標準內(nèi)容中只明確規(guī)定了產(chǎn)品品質(zhì)特征和基礎(chǔ)理化指標,不涉及價格。也就是說,關(guān)于茶葉的定級與定價,企業(yè)擁有完全的自主空間,這才一步步導(dǎo)致了失控。

茶葉本身并沒有原罪,是欲望、利益、人心的交織,讓本該清靈空幽的茶,最終染上了難以擺脫的銅臭之味。

而被裹挾在其中的所有人,都忘了那個最樸素的出發(fā)點——茶葉,是用來喝的。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周刊《一兩黃金一兩茶,誰炮制了幾十萬元1斤的天價茶?》

2.地道尋茶記《中國最美的茶山究竟在哪兒?》

3.茶聽網(wǎng)《2022年,古樹茶誰來接盤,普洱茶的炒作之路何去何從?》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一件茶葉飆至1500萬,“天價茶”背后,誰在推波助瀾?

本該清靈空幽的茶,染上了難以擺脫的銅臭之味。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快刀財經(jīng) 朱末

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三月鶯飛草長,芽葉發(fā)生,最讓人心馳神往的鮮爽,當屬春茶之味。每座產(chǎn)茶山脈,又都有自己獨特的茶品類:云南盛產(chǎn)普洱;貴州出了都勻毛尖;浙江的西湖龍井是國禮;福建則有響當當?shù)奈湟膸r茶、福鼎白茶、安溪鐵觀音。

本是賞心悅目之事,然而,誰能想到,如今的“茶道”竟成了生財之道,上演了一出出瘋狂的“炒茶”戲碼。山頭、海拔、大師工藝都可以被貼成標簽,化身為賣點和噱頭,各類營銷亂象層出不窮。

“一餅可以買一輛寶馬,一提可以在廣州買一套房”的高價茶屢見不鮮。2009年,濟南“國禮茶安徽太平猴魁名茶拍賣會”上,100克太平猴魁拍出了20萬元;2011年,貴州“都勻毛尖特制珍品茶王”二號(150g)最高成交價格達10萬元。

這還不是最夸張的,在個別知名茶葉市場,還衍生出了“金融茶”模式,茶葉變成了“期貨”、“股票”一類的產(chǎn)品——只要有貨單,就可以找茶客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格攀升后,由上一個茶客賣給下一個茶客,如此擊鼓傳花,循環(huán)往復(fù)。

和股市一樣,炒茶有自己專門的網(wǎng)站、小程序和APP,在上面不僅可以觀察升跌指數(shù),還可以看到大盤指數(shù)、K線。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以一款叫做“88清餅”的茶葉為例,被炒到了1500萬。

還有一款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普洱茶,達到了7200萬一件,折算成一斤就是100多萬,普通人奮斗一生才能勉強企及。

從鐵觀音到普洱茶,再到如今的武夷巖茶、古樹茶,一個倒下一個接著站起,愈演愈烈的炒茶風潮下,引發(fā)了難以想象“蝴蝶效應(yīng)”。

01 動輒幾十萬的茶葉,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1斤明前西湖獅峰龍井茶放在市場上,與之價值相當?shù)挠小?/p>

2平方米高層面積,在網(wǎng)紅城市重慶的市區(qū)中心;

3只nano speedy經(jīng)典手袋,來自某知名“L牌”;

4個最新款某“水果牌”手機,pro max那種。

它的價格約4萬元(這是2022年的價格,每年都會上漲),到底是確有所值,還是價值觀的淪喪?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千百年的演變中,茶葉一直自帶“奢侈品”光環(huán)。在茶飲成風的宋朝,歐陽修就記載宋仁宗在位時的“小龍鳳團”茶餅價格為每片黃金二兩,妥妥的天價;明朝茶飲文化則自成風流,似“茶膏”這般金貴之物,連皇室中人都不可多得,遑論平頭百姓。

而茶葉之所以能賣出“高價”,與其特殊的屬性密不可分。茶是一類對風土十分敏感的作物,即便只相隔一個山頭,用同樣工藝做出來的茶,也會存在明顯的口感差距,進而影響到茶葉的本身品質(zhì)。

所以,對于茶葉來說,產(chǎn)地不同、標準不同,口感與價格自然也不同,高價茶往往出自“名產(chǎn)區(qū)”或者“核心山頭”,這同時也意味著,產(chǎn)量是極其有限的。

以武夷巖茶為例,2019年的央視調(diào)查中,身價高達520萬元/斤,足夠在武夷山市區(qū)買10套九十平米的房子。

2021年1月,一份“2019~2020年度武夷巖茶”榜單在網(wǎng)上熱傳,榜單列舉了22款武夷巖茶價格,價格最低的為1.8萬元/斤,最高則為45萬/斤,價格在6.6萬元(含)/斤以上的占了17款,引起輿論熱議。

身價往往來自于實力。武夷巖茶是對區(qū)域環(huán)境“挑剔”到極致的一個茶品類,因其具有“活、甘、清、香”特質(zhì)的“巖韻”,近年來大受追捧。

而這所謂的“巖韻”,離不開當?shù)氐は嫉孛仓行纬傻牟鑸@環(huán)境,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根系發(fā)達,氨基酸合成條件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武夷山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且?guī)r巖有好茶,圖/地道尋茶記

武夷巖茶更絕的是,即便在核心產(chǎn)區(qū)中,也非常之“卷”——牛欄坑、倒水坑、大坑口、慧苑坑……每個山場都有獨特的小環(huán)境,各有特色互不相讓,所制巖茶都可作為斗茶的“殺手锏”來使用。

加之擁有六大茶類中最為繁雜的制作工藝,制作周期長,需要經(jīng)過采青、晾青、做青、炒青、烘干、篩選、焙火、拼配等程序,需要至少幾十個人。為了生產(chǎn)一桶茶,師傅要保持24小時不睡覺,不間斷地看著火候,很難用成本衡量其價值,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此外,由于武夷巖茶需要剔凈茶梗只留茶葉,約8斤武夷巖茶鮮葉才能做成1斤干茶,對比其他茶類,鮮葉和干茶比例大多為4:1,武夷巖茶無疑更為彌足珍貴。

所以,只看價格,就把高端茶一棍子打成“智商稅”的做法,未免有失偏頗,還需要從產(chǎn)地產(chǎn)量、傳承工藝、人力物力等綜合因素評估。

然而,“天價茶”的涌現(xiàn),卻并不僅僅是因為稀缺,而是靠人為炒作,大量的熱錢涌入,讓事態(tài)漸漸“變了味”。

02 層出不窮的天價茶,到底誰是幕后推手?

事實上,炒茶現(xiàn)象并非近年來才興起,而是早有跡可循。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普洱茶。因為普洱茶的生長條件獨特,僅存于瀾滄江兩岸的丘陵地帶,且普洱熟茶貯放時間越長越好,非常類似茅臺陳釀,隨時間而增值。

普洱茶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茶馬古道歷史悠久,既具有珍稀性,又有足夠的亮點,非常適合“做文章”。

2000年左右,港臺資本瞄準普洱茶原產(chǎn)地云南,雇傭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地收購老茶。由于當時普洱茶并未普及,收購成本非常低,每公斤的加購價不超過10元。

通過3年的時間,港臺資本便將云南大部分的陳年老茶收購殆盡,資本用低價控制了上游,整體上壟斷了云南普洱茶的生產(chǎn)資料。

之后,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拉開序幕。2005年,穿著鮮艷民族服飾的云南人,拉著騾馬突然出現(xiàn)在北京街頭,“馬幫進京”事件立馬占據(jù)了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

趁熱打鐵,在2006年瑞典哥德堡號郵輪環(huán)球,2007年百年貢茶回顧故里等密集營銷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普洱茶從默默無名的邊疆茶種走向神壇,屢屢在拍賣會上拍出天價。

眼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資本開始了磨刀霍霍的“收割”。大炒家會事先和經(jīng)銷商簽訂一筆合同,但第一次只給20%的貨,等到價格達到理想價位后才全部供貨,人為制造市場的饑餓感。當將整個市場的胃口吊起來的時候,再新茶老茶一股腦全部傾銷出去(是不是有股市拉抬那味了)。

有了價格的支撐,加上“儲藏增值”的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裝,國人對普洱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瘋狂中。在位溫州商人曾這樣形容飛漲的普洱行情:“12000元一件時,朋友勸我投資,我沒敢,誰知道幾天時間漲至20000元,白白錯過了大好機會。”

圖/運營研究社

于是乎,普洱茶價格一直處于不正常的上漲中,經(jīng)銷商拋給小茶商,小茶商再拋給散客,散客之后再無人接手,最終導(dǎo)致崩盤。

2007年,普洱茶迎來了寒冬,僅僅在東莞就積壓了30萬噸的庫存;2008年,云南普洱茶行情低迷,一公斤普洱茶鮮葉跌到兩元多,每噸跌到一萬多元。莊家賺得盆滿缽滿,卻給云南600多萬茶農(nóng)、數(shù)千家茶企、1000多萬涉茶人口留下嚴重的爛攤子。

短暫的沉寂過后,新一輪炒作又開始了。2009年,一個新的名詞開始出現(xiàn)了,那就是“古樹茶”,各種資本力量都跑到了茶山,尤其是茶葉質(zhì)量最好的冰島老寨。本質(zhì)上,這其實只是“越陳越香”的升級版,核心觀點還是年份越老的普洱口感更好,換湯不換藥。

2011年,冰島古樹茶大約1000元/公斤;2012年,漲到了5000-8000元/公斤,再往后幾乎是直線飛漲;2021年,冰島老寨古樹茶已經(jīng)達到6萬元/公斤。

2021年4月,云南省、臨滄市和云縣三級“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lǐng)導(dǎo)小組”先后發(fā)出“風險提示函”,就云南省某品牌普洱茶價格炒作及天價金融茶發(fā)出風險警示,之后整個市場急速降溫,再次哀鴻遍野。

資本的炒作,不僅打亂了整個茶葉市場的價格體系,還帶來一個更嚴重的后果,那就是對于古茶樹的過度采摘,造成多棵古樹茶枯死。

泡沫戳破,只留一地雞毛。

03 各類亂象屢禁不止,癥結(jié)在于缺乏約束

細思極恐的是,“天價茶”的陰影下,又衍生出了不少擦邊球亂象——等級亂標、價格亂喊、名字亂取。

2019年10月,央視曝光了“古樹茶”內(nèi)幕。相關(guān)茶商表示,古樹純料沒有,只有拼料,即一點古樹,還有其他小樹拼湊而成。不管如何運作,只要穿上古樹茶的外衣,這些茶葉馬上可以飛升“頂流”,售價不菲。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采訪中,臨滄的茶農(nóng)表示,自家古樹一個季度的產(chǎn)值大概在125斤,但是一手的收購價也就百元左右,平均算下來一個季度的總收入不過萬元出頭。作為產(chǎn)業(yè)鏈的最下端,利益可謂是杯水車薪不說,出問題了卻是受損最嚴重的。

無獨有偶,2021年,《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在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等地采訪時發(fā)現(xiàn),有的茶企在定價時,按照“一兩黃金一兩茶”的標準,給一款茶定價十幾萬元;有的茶企自稱制作了一款“非賣品”或“品鑒茶”,只為流向市場后,能輕而易舉地被炒出高溢價。

茶葉店內(nèi)的“天價茶”

頗為諷刺的是,這些茶最終又成為熱門高端禮品,化身為“辦事茶”、“送禮茶”,并滋生出回收、代售等變現(xiàn)業(yè)務(wù),成為腐敗的“工具”。

還有的茶企為博眼球,會給某款巖茶起諸如“坑爹”這樣的花名,理由是制作這款茶的原茶,取決于牛欄坑最早種植的一批肉桂茶樹,是牛欄坑的“爹”,惡俗至極。

不但如此,在“炒茶”江湖中,一些傳統(tǒng)的制茶大師也成為了“潛規(guī)則”中的重要一環(huán)。新華社就報道稱,一款在武夷山當?shù)刂毁u每斤三四百元的平價茶,在外地企業(yè)的用心包裝下,被渲染成“大師”工藝水準的高價茶,只要購買,就送大師的簽名和照片,價格直接翻了十幾倍。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天價茶之所以能夠猖獗橫行,除了資本炒作作祟,外部癥結(jié)還在于缺乏規(guī)范監(jiān)管,導(dǎo)致了茶葉價格的不透明。

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茶葉國家標準共有166項,行業(yè)標準171項,還有茶葉地方標準826項。不過,全國茶標委制定的國家和行業(yè)標準僅僅是推薦性標準,并不具備強制性。

同時,標準內(nèi)容中只明確規(guī)定了產(chǎn)品品質(zhì)特征和基礎(chǔ)理化指標,不涉及價格。也就是說,關(guān)于茶葉的定級與定價,企業(yè)擁有完全的自主空間,這才一步步導(dǎo)致了失控。

茶葉本身并沒有原罪,是欲望、利益、人心的交織,讓本該清靈空幽的茶,最終染上了難以擺脫的銅臭之味。

而被裹挾在其中的所有人,都忘了那個最樸素的出發(fā)點——茶葉,是用來喝的。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周刊《一兩黃金一兩茶,誰炮制了幾十萬元1斤的天價茶?》

2.地道尋茶記《中國最美的茶山究竟在哪兒?》

3.茶聽網(wǎng)《2022年,古樹茶誰來接盤,普洱茶的炒作之路何去何從?》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