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i機器人登陸美股,乘ChatGPT的東風能走多遠?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小i機器人登陸美股,乘ChatGPT的東風能走多遠?

小i機器人登陸美股后,想要進一步突圍仍然困難重重。

文|美股研究社 堅白

近日,國內聊天機器人最早入局者小i機器人成功登陸美股,但上市首日便以大跌近15%慘淡收場,而歷經20多年的發(fā)展,這家曾有過多次高光時刻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市值僅為4.2億美元。

小i機器人10幾年前推出聊天機器人,借助于QQ、MSN等即時通訊平臺,也曾風靡一時,與當下如日中天的ChatGPT頗有幾分相似。然而放棄C端轉型B端,多年來輾轉多個行業(yè)之后,小i機器人又想重拾C端,聲稱要打造中國版ChatGPT。它還有機會嗎?

多年來輾轉多個行業(yè),艱難求生

時間維度上,小i機器人確實是中國人工智能行業(yè)的先驅。小i機器人成立于2001年,彼時中國互聯網尚處于起步階段,新浪、搜狐、網易也才雛形初現,從其跨度達20年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小i機器人是典型的“起了個大早”。

在成立之后近8年時間里,與現在不同,小i機器人一直專注于C端,而其產品形態(tài)與如今的ChatGPT很相似,也是以軟件形態(tài)存在的聊天機器人。2004年小i聊天機器人入駐QQ、MSN,迎來了生命中第一個高光時刻。可以想象,在互聯網尚處于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的階段,小i聊天機器人這種極具開創(chuàng)性的產品,將引發(fā)一陣追捧熱潮。

盡管當時的小i機器人并不算智能,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關鍵詞搜索引擎+話術庫,但在那個階段尚無產品可以與之相較。其風靡即時通信軟件時,蘋果標配Siri才剛剛成立。

隨著在兩大即時通訊軟件的快速滲透,小i機器人的用戶數量也爆發(fā)式增長,到2008年即突破了1億規(guī)模。但盡管坐擁海量用戶,卻始終難以變現。再看B端,早在2006年小i機器人幫助上??莆隽艘豢羁头C器人,這讓其意識到,B端定制型客服機器人是一個潛在的市場,商業(yè)模式清晰,客戶的付費意愿強。

面對與日俱增的帶寬、人工、服務器維護等無底洞般的投入,2009年,小i機器人決定從C端撤退,轉而進軍B端,從“通用人工智能”轉向“特定領域人工智能”,主要為B端用戶提供智能客服軟件。而且攜C端的盛名,B端開局也非常高,小i機器人先后拿下建設銀行、京東、招商銀行等重量級客戶。自此,小i機器人終于迎來了清晰的變現模式。

2009年以來,小i機器人一直延續(xù)著這樣的業(yè)務模式,截至目前,其服務過大量的頭部企業(yè),其中包括四大行、三大電信運營商、華為、東航、小米等,橫跨通訊、金融、城市公共服務、建筑、元宇宙、制造和智能醫(yī)療等諸多行業(yè)。

不過,盡管號稱覆蓋近千家企業(yè)及政府部門,但事實上,小i機器人多年來的營收規(guī)模始終偏小且不穩(wěn)定。公開信息顯示,小i機器人2015年全年、2016年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三個報告期內,小i機器人分別實現營收4515萬元、8582萬元、6511萬元,同時對應虧損分別為6079萬元、7335萬元、1048萬元;而2020年全年、2021年全年及2022年上半年,則分別實現營收1386萬美元、3252萬美元、1286萬美元,對應盈利則為-706萬美元、368萬美元、59萬美元。

而且,其營收對于大客戶的依賴程度極高,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小i機器人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為41.2%,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為67.1%,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提升至71.8%。

營收困境主要源于小i機器人缺乏自有場景,且隨著科大訊飛、阿里、百度等后來者紛紛入局,小i機器人面臨激烈的競爭,其大客戶也不斷遷移。以科大訊飛為例,2013年中國移動入股科大訊飛成為其第一股東,緊接著,中國移動的客服系統便切換為科大訊飛的智能云因系統,此前,中國移動也是小i機器人的大客戶。

因此,盡管轉型B端以來,小i機器人找到了明確的商業(yè)模式,多年來服務了很多行業(yè)和客戶,但營收規(guī)模始終未見起色,且連年虧損靠融資補血,小i機器人實際上是輾轉在多個行業(yè)之間,艱難求生。

曾登陸新三板,但近年來融資停滯

與業(yè)務上的高光時刻相呼應,在資本市場小i機器人也曾備受追捧。在登陸納斯達克之前,長達20年的時間中,小i機器人有過多達6輪融資,其中不乏知名投資機構及巨頭公司。

2007年,在小i聊天機器人風靡即時通訊軟件時,其爆發(fā)性增長的終端用戶量,引來了資本的空前看好,這一年,小i機器人獲得了數千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英特爾投資、DFJ德豐杰中國基金、清科創(chuàng)投、Militello Capital等知名機構和基金。

而小i機器人不得不轉向B端市場之后,資本對其仍然抱有很大期待。2013年,小i機器人在轉型B端4年后完成C輪融資,規(guī)模同樣達到數千萬美元,投資方包含阿里巴巴。C輪融資的完成以及產業(yè)巨頭的加持,對于小i機器人的意義不言而喻,標志著其B端戰(zhàn)略成功得到認可。

此后,小i機器人進行了D輪和E輪融資,緊接著又于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新三板期間,盡管其營收及盈利均不見起色,但仍然在2017年和2018年進行了兩輪定向增發(fā),兩輪增發(fā)均由天堂硅谷領投,小i機器人分別募集了2億元和2.63億元。定增完成后,小i機器人市值達到25億元。

然而,眾所周知,燒錢是AI行業(yè)的“通病”,高昂的研發(fā)開支,讓小i基本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新三板的融資效率,顯然也已經跟不上小i機器人的燒錢速度,于是2018年小i機器人又從新三板退市,著手沖擊港股IPO。當年7月,小i機器人CEO朱頻頻在新品發(fā)布會上,高調宣布小i機器人2017年實現營收2個多億、利潤超過4000萬,并聲稱2018年的營收將實現翻番,達到5億收入和1億利潤,使市場對小i機器人登陸港股寄予厚望。

但劇情很快急轉直下。一年后,CEO朱頻頻突然辭職,一同離開的還有小i機器人的首席財務官。很快,在與投資方接洽的過程中,小i機器人又爆出財務造假問題,矛頭直指朱頻頻曾經高調宣布的2017年2億營收。也有傳聞朱頻頻的離職源于內部的路線斗爭,與財務造假無關,個中詳情迄今仍不清楚。自此之后,小i機器人不僅未能沖擊港股IPO,而且融資活動也基本停滯。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開始,小i機器人主動發(fā)起了針對蘋果的專利戰(zhàn),雙方之間的纏斗達10年之久。小i機器人認為蘋果旗下的Siri侵犯了自己于2004年申請的專利——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而蘋果認為該專利無效,訴訟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終蘋果敗訴。名不見經傳的小i機器人,敢于向蘋果發(fā)起專利戰(zhàn),這對于小i機器人來說,無論結果如何都是穩(wěn)賺不賠的事情,小i機器人也因此博得了更多的關注和曝光。然而,專利之戰(zhàn)雖然有助于小i機器人塑造品牌形象,但始終未能提振融資及業(yè)務發(fā)展。登陸納斯達克、打造中國版ChatGPT,成為小i機器人下一個征程的開端。

打造中國版ChatGPT困難重重

當前,ChatGPT在全球范圍內爆火,微軟、谷歌等巨頭們紛紛出手布局,市場掀起了一陣“AI熱潮”。與此同時,小i機器人的IPO進程也枯木逢春,成功登陸美股。

而資本市場重新關注小i機器人,顯然與ChatGPT有所關聯。首先,小i機器人多年來專注于以自然語言處理為核心的認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研發(fā),而ChatGPT同樣是基于自然語言;另外,小i機器人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積累了龐大的中文語料庫,以智能客服為例,小i機器人的中文語義庫和領域知識庫,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在資本市場看來,這些優(yōu)勢都可以成為小i機器人發(fā)展ChatGPT的重要資源。

小i機器人也非常準確地抓住了資本心理,其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CEO袁輝在上市儀式上表示:“小i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版ChatGPT,目前小i機器人擁有中國自主研發(fā)并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認知智能平臺,并已實現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變現。”

但很明顯,小i機器人的產品現狀,距離ChatGPT仍相當遙遠。目前,小i機器人的競爭對手其實是一些傳統的人工智能聊天玩家,包括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阿里的天貓精靈和百度的小度等。而且各家產品大同小異,同質化非常嚴重,這從小i機器人可以就一個2004年的專利跟蘋果纏斗10年之久就可以看出來。

此外,從小i機器人多年來走馬燈似地游走于眾多行業(yè)夾縫,便可看到,小i機器人并沒有將自己的先發(fā)優(yōu)勢成功轉化到商業(yè)上,與蘋果、小米、百度等巨頭相比,小i機器人缺乏自有場景,由此導致不僅原有客戶規(guī)模被蠶食,自己不得不持續(xù)轉換行業(yè),而且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客單價也在快速下滑,據報道,小i機器人智能客服單價已經從200萬元左右下降到20-30萬元。

不可否認,小i機器人最初的C端產品——基于“通用人工智能”的聊天機器人,與如今的ChatGPT,確實有幾分形態(tài)上的相似,但兩者的技術邏輯迥然不同。

以小i機器人的最初形態(tài)為例,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問答庫,其中最早的300條問答是其創(chuàng)始人冥思苦想出來的,與ChatGPT所運用的大模型和高強度訓練相比,小i機器人自主學習能力、人工智能強度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而言,小i機器人屬于封閉模式,通過獨立的自洽邏輯,固定的問題對應標準的答案,而ChatGPT則是利用大模型去迭代優(yōu)化。

由此可見,小i機器人如果要打造中國版ChatGPT,本質上不亞于推倒重來,盡管小i機器人已經打出了這樣的旗號,但其實際進度仍停留在講故事層面。

總體而言,小i機器人是深耕行業(yè)20多年的先行者,服務各類客戶和行業(yè)的經驗十分豐富,但在行業(yè)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基于原有技術的業(yè)務難以突破且無法造血,而轉型ChatGPT又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持,小i機器人登陸美股后,想要進一步突圍仍然困難重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小i機器人登陸美股,乘ChatGPT的東風能走多遠?

小i機器人登陸美股后,想要進一步突圍仍然困難重重。

文|美股研究社 堅白

近日,國內聊天機器人最早入局者小i機器人成功登陸美股,但上市首日便以大跌近15%慘淡收場,而歷經20多年的發(fā)展,這家曾有過多次高光時刻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市值僅為4.2億美元。

小i機器人10幾年前推出聊天機器人,借助于QQ、MSN等即時通訊平臺,也曾風靡一時,與當下如日中天的ChatGPT頗有幾分相似。然而放棄C端轉型B端,多年來輾轉多個行業(yè)之后,小i機器人又想重拾C端,聲稱要打造中國版ChatGPT。它還有機會嗎?

多年來輾轉多個行業(yè),艱難求生

時間維度上,小i機器人確實是中國人工智能行業(yè)的先驅。小i機器人成立于2001年,彼時中國互聯網尚處于起步階段,新浪、搜狐、網易也才雛形初現,從其跨度達20年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小i機器人是典型的“起了個大早”。

在成立之后近8年時間里,與現在不同,小i機器人一直專注于C端,而其產品形態(tài)與如今的ChatGPT很相似,也是以軟件形態(tài)存在的聊天機器人。2004年小i聊天機器人入駐QQ、MSN,迎來了生命中第一個高光時刻??梢韵胂?,在互聯網尚處于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的階段,小i聊天機器人這種極具開創(chuàng)性的產品,將引發(fā)一陣追捧熱潮。

盡管當時的小i機器人并不算智能,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關鍵詞搜索引擎+話術庫,但在那個階段尚無產品可以與之相較。其風靡即時通信軟件時,蘋果標配Siri才剛剛成立。

隨著在兩大即時通訊軟件的快速滲透,小i機器人的用戶數量也爆發(fā)式增長,到2008年即突破了1億規(guī)模。但盡管坐擁海量用戶,卻始終難以變現。再看B端,早在2006年小i機器人幫助上??莆隽艘豢羁头C器人,這讓其意識到,B端定制型客服機器人是一個潛在的市場,商業(yè)模式清晰,客戶的付費意愿強。

面對與日俱增的帶寬、人工、服務器維護等無底洞般的投入,2009年,小i機器人決定從C端撤退,轉而進軍B端,從“通用人工智能”轉向“特定領域人工智能”,主要為B端用戶提供智能客服軟件。而且攜C端的盛名,B端開局也非常高,小i機器人先后拿下建設銀行、京東、招商銀行等重量級客戶。自此,小i機器人終于迎來了清晰的變現模式。

2009年以來,小i機器人一直延續(xù)著這樣的業(yè)務模式,截至目前,其服務過大量的頭部企業(yè),其中包括四大行、三大電信運營商、華為、東航、小米等,橫跨通訊、金融、城市公共服務、建筑、元宇宙、制造和智能醫(yī)療等諸多行業(yè)。

不過,盡管號稱覆蓋近千家企業(yè)及政府部門,但事實上,小i機器人多年來的營收規(guī)模始終偏小且不穩(wěn)定。公開信息顯示,小i機器人2015年全年、2016年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三個報告期內,小i機器人分別實現營收4515萬元、8582萬元、6511萬元,同時對應虧損分別為6079萬元、7335萬元、1048萬元;而2020年全年、2021年全年及2022年上半年,則分別實現營收1386萬美元、3252萬美元、1286萬美元,對應盈利則為-706萬美元、368萬美元、59萬美元。

而且,其營收對于大客戶的依賴程度極高,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小i機器人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為41.2%,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為67.1%,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提升至71.8%。

營收困境主要源于小i機器人缺乏自有場景,且隨著科大訊飛、阿里、百度等后來者紛紛入局,小i機器人面臨激烈的競爭,其大客戶也不斷遷移。以科大訊飛為例,2013年中國移動入股科大訊飛成為其第一股東,緊接著,中國移動的客服系統便切換為科大訊飛的智能云因系統,此前,中國移動也是小i機器人的大客戶。

因此,盡管轉型B端以來,小i機器人找到了明確的商業(yè)模式,多年來服務了很多行業(yè)和客戶,但營收規(guī)模始終未見起色,且連年虧損靠融資補血,小i機器人實際上是輾轉在多個行業(yè)之間,艱難求生。

曾登陸新三板,但近年來融資停滯

與業(yè)務上的高光時刻相呼應,在資本市場小i機器人也曾備受追捧。在登陸納斯達克之前,長達20年的時間中,小i機器人有過多達6輪融資,其中不乏知名投資機構及巨頭公司。

2007年,在小i聊天機器人風靡即時通訊軟件時,其爆發(fā)性增長的終端用戶量,引來了資本的空前看好,這一年,小i機器人獲得了數千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英特爾投資、DFJ德豐杰中國基金、清科創(chuàng)投、Militello Capital等知名機構和基金。

而小i機器人不得不轉向B端市場之后,資本對其仍然抱有很大期待。2013年,小i機器人在轉型B端4年后完成C輪融資,規(guī)模同樣達到數千萬美元,投資方包含阿里巴巴。C輪融資的完成以及產業(yè)巨頭的加持,對于小i機器人的意義不言而喻,標志著其B端戰(zhàn)略成功得到認可。

此后,小i機器人進行了D輪和E輪融資,緊接著又于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新三板期間,盡管其營收及盈利均不見起色,但仍然在2017年和2018年進行了兩輪定向增發(fā),兩輪增發(fā)均由天堂硅谷領投,小i機器人分別募集了2億元和2.63億元。定增完成后,小i機器人市值達到25億元。

然而,眾所周知,燒錢是AI行業(yè)的“通病”,高昂的研發(fā)開支,讓小i基本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新三板的融資效率,顯然也已經跟不上小i機器人的燒錢速度,于是2018年小i機器人又從新三板退市,著手沖擊港股IPO。當年7月,小i機器人CEO朱頻頻在新品發(fā)布會上,高調宣布小i機器人2017年實現營收2個多億、利潤超過4000萬,并聲稱2018年的營收將實現翻番,達到5億收入和1億利潤,使市場對小i機器人登陸港股寄予厚望。

但劇情很快急轉直下。一年后,CEO朱頻頻突然辭職,一同離開的還有小i機器人的首席財務官。很快,在與投資方接洽的過程中,小i機器人又爆出財務造假問題,矛頭直指朱頻頻曾經高調宣布的2017年2億營收。也有傳聞朱頻頻的離職源于內部的路線斗爭,與財務造假無關,個中詳情迄今仍不清楚。自此之后,小i機器人不僅未能沖擊港股IPO,而且融資活動也基本停滯。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開始,小i機器人主動發(fā)起了針對蘋果的專利戰(zhàn),雙方之間的纏斗達10年之久。小i機器人認為蘋果旗下的Siri侵犯了自己于2004年申請的專利——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而蘋果認為該專利無效,訴訟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終蘋果敗訴。名不見經傳的小i機器人,敢于向蘋果發(fā)起專利戰(zhàn),這對于小i機器人來說,無論結果如何都是穩(wěn)賺不賠的事情,小i機器人也因此博得了更多的關注和曝光。然而,專利之戰(zhàn)雖然有助于小i機器人塑造品牌形象,但始終未能提振融資及業(yè)務發(fā)展。登陸納斯達克、打造中國版ChatGPT,成為小i機器人下一個征程的開端。

打造中國版ChatGPT困難重重

當前,ChatGPT在全球范圍內爆火,微軟、谷歌等巨頭們紛紛出手布局,市場掀起了一陣“AI熱潮”。與此同時,小i機器人的IPO進程也枯木逢春,成功登陸美股。

而資本市場重新關注小i機器人,顯然與ChatGPT有所關聯。首先,小i機器人多年來專注于以自然語言處理為核心的認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研發(fā),而ChatGPT同樣是基于自然語言;另外,小i機器人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積累了龐大的中文語料庫,以智能客服為例,小i機器人的中文語義庫和領域知識庫,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在資本市場看來,這些優(yōu)勢都可以成為小i機器人發(fā)展ChatGPT的重要資源。

小i機器人也非常準確地抓住了資本心理,其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CEO袁輝在上市儀式上表示:“小i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版ChatGPT,目前小i機器人擁有中國自主研發(fā)并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認知智能平臺,并已實現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變現。”

但很明顯,小i機器人的產品現狀,距離ChatGPT仍相當遙遠。目前,小i機器人的競爭對手其實是一些傳統的人工智能聊天玩家,包括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阿里的天貓精靈和百度的小度等。而且各家產品大同小異,同質化非常嚴重,這從小i機器人可以就一個2004年的專利跟蘋果纏斗10年之久就可以看出來。

此外,從小i機器人多年來走馬燈似地游走于眾多行業(yè)夾縫,便可看到,小i機器人并沒有將自己的先發(fā)優(yōu)勢成功轉化到商業(yè)上,與蘋果、小米、百度等巨頭相比,小i機器人缺乏自有場景,由此導致不僅原有客戶規(guī)模被蠶食,自己不得不持續(xù)轉換行業(yè),而且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客單價也在快速下滑,據報道,小i機器人智能客服單價已經從200萬元左右下降到20-30萬元。

不可否認,小i機器人最初的C端產品——基于“通用人工智能”的聊天機器人,與如今的ChatGPT,確實有幾分形態(tài)上的相似,但兩者的技術邏輯迥然不同。

以小i機器人的最初形態(tài)為例,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問答庫,其中最早的300條問答是其創(chuàng)始人冥思苦想出來的,與ChatGPT所運用的大模型和高強度訓練相比,小i機器人自主學習能力、人工智能強度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而言,小i機器人屬于封閉模式,通過獨立的自洽邏輯,固定的問題對應標準的答案,而ChatGPT則是利用大模型去迭代優(yōu)化。

由此可見,小i機器人如果要打造中國版ChatGPT,本質上不亞于推倒重來,盡管小i機器人已經打出了這樣的旗號,但其實際進度仍停留在講故事層面。

總體而言,小i機器人是深耕行業(yè)20多年的先行者,服務各類客戶和行業(yè)的經驗十分豐富,但在行業(yè)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基于原有技術的業(yè)務難以突破且無法造血,而轉型ChatGPT又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持,小i機器人登陸美股后,想要進一步突圍仍然困難重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