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被質疑“火了就漲價”,國貨美妝如何跨過漲價爭議?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被質疑“火了就漲價”,國貨美妝如何跨過漲價爭議?

對外資美妝大牌漲價已經司空見慣消費者,為何對國貨價格上探如此敏感?

文|《未來跡》向婷婷

在小紅書、微博等社媒平臺,“國貨刺客”之聲不絕于耳。

近期,小紅書上一個主題為“國貨越來越貴了嗎?”的投票引發(fā)多人參與。截至發(fā)稿,該投票共計參與人數(shù)有4964人,其中有多達3950人選擇“買不起了”選項,占比將近80%。一時間又引發(fā)關于國貨漲價的討論。

而就在今年年初,雅詩蘭黛、歐萊雅、LVMH等外資巨頭均被爆出進行了新一輪漲價,對外資美妝大牌漲價已經司空見慣消費者,為何對國貨價格上探如此敏感?

怎么漲的價?

《FBeauty未來跡》綜合在社交媒體上討論的品牌價格上升的情況,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種“漲法”:

其一,產品日常價格與大促日(如雙11、618)的價格相差大,且折后價格也逐年上漲。

在社媒上搜索“國貨”、“漲價”的詞條,被討論和評論最多的品牌就是薇諾娜。但《FBeauty未來跡》整理發(fā)現(xiàn),事實上,薇諾娜經典系列產品的定價并未出現(xiàn)大幅變動。近五年以來,薇諾娜相關產品中除了15g特護霜的價格由68元漲至88元、舒敏安膚修紅面膜由166元上漲至168元以外,薇諾娜旗下幾款經典產品如潔面泡沫、修護精華、修紅霜等的價格均未發(fā)生變動。

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薇諾娜“舒敏保濕特護霜”的售價是68元/15g,而網絡上流傳的“曾經34元就能買到”的特護霜,實際上是該款產品在大促節(jié)日時的半價價格。

不過,由于價格機制不同,產品定價與在天貓平臺的上售價有所差別。而消費者所質疑的產品漲價,也應該是品牌的大促力度逐年變小。但《FBeauty未來跡》發(fā)現(xiàn),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近年來,隨著線上促銷的日常化,以及流量成本逐漸高企,更多品牌有意識退出價格戰(zhàn)的廝殺。

其二,通過產品升級來漲價。代表品牌:珀萊雅、林清軒。

包括單品升級、原料包裝升級等。

例如,珀萊雅旗下的多款產品已經進入2.0時代。在進行系列科研投入后,2.0產品的價格也相應地做了提升。

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進行產品的升級之后,2.0版本在價格上比1.0版本上漲了10-80元不等的價格。不過,對于這種在科技投入下帶來的有變化的產品,消費者也還是樂意為它買單的。

除了珀萊雅,本土品牌林清軒的王牌單品「紅山茶花修護精華油」,30ml的產品在2012年首次推出時的售價為377元,十年間品牌進行了四次升級,2022年,該產品升級的4.0版本定價達到699元。

其三,如果按照克數(shù)來算單價,消費者發(fā)現(xiàn):不少國貨產品價格甚至要高于大牌產品。

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單價低的國貨產品克數(shù)也低,折合下來的價格幾乎與大牌比肩。

以上文提到的薇諾娜為例,88元15g的特護霜,折合5.87元每克,而同樣主打敏感肌修復的外資品牌理膚泉,其明星單品B5多效修復霜售價為119元/40ml,折合下來每毫升的價格為2.975元,遠低于薇諾娜。

此外,凈含量為50ml的香奈兒紅山茶花精華液,售價為1380元,折合27.6/ml;而林清軒新升級的山茶花修護精華油,50ml的產品在天貓定價999元,折合19.98元/ml,價格直逼一線大牌,讓消費者直呼“香奈兒是它的平替”。

基于此,不少消費者表示,其實很愿意給國貨機會,但是確實有點“買不起”了。

不是“火了就漲”,是“不得不漲”

隨著本土化妝品的不斷發(fā)展,國貨化妝品“越來越貴”將會是大勢所趨。不過,其中的緣由并非僅僅一“火了就漲價”可以概括。

首先,伴隨我國化妝品行業(yè)的持續(xù)規(guī)范化發(fā)展,門檻提高、產品的附加成本也在提高。

隨著《化妝品監(jiān)督條例》及其配套條例的陸續(xù)出臺,化妝品的準入門檻越來越高。與此相對應的是,企業(yè)的相關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相比從前需要做更多的“準備工作”。

例如,自2022年1月1日起,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申請?zhí)厥饣瘖y品注冊或者進行普通化妝品備案的,應當依據(jù)《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guī)范》的要求對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進行評價,并在國家藥監(jiān)局指定的專門網站上傳產品功效宣稱依據(jù)的摘要。

評價項目包括人體功效評價實驗、消費者使用測試、實驗室實驗、文獻資料或研究數(shù)據(jù)等,根據(jù)不同的功效宣稱選擇相應的評價項目。

此前有業(yè)內人士告訴《FBeauty未來跡》,人體功效實驗的收費較高,其中在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fā)等人體功效測試中,防脫是起步價最高的一類,測試做下來需要30萬元左右。

顯然,高要求背后也是高成本。

其次,國貨品牌的持續(xù)加碼的研發(fā)投入,也蘊藏在上漲的產品價格中。

在功效護膚市場角逐,本土美妝集團無一不在增加研發(fā)上的投入。

例如過去常被詬病“重營銷”的逸仙電商,近年來在研發(fā)上的投入持續(xù)增加。2021年,逸仙電商的研發(fā)費用已超 1.4 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逸仙電商的研發(fā)投入超1.3億元,研發(fā)費用占比達3.4%。這個投入比例在國內美妝上市公司里屬于頭部水平。

2022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研發(fā)投入占總支出的比例達7.76%,貝泰妮集團則達到5.36%。

花西子也在2022年初迎來首席科學家,并宣布在未來5年投入超過10億元用于產品創(chuàng)新與基礎研究,構建消費者研究中心、化妝品科創(chuàng)中心、工業(yè)設計與CMF研發(fā)中心、東方美學與空間創(chuàng)新中心、美容儀器研發(fā)中心等在內的五大研發(fā)中心等等。

最后,從市場上看,沖擊高端市場是國貨品牌的重要議題。

化妝品市場上,高端美妝市場正在逐漸拓展領地。據(jù)前瞻產業(yè)研究院數(shù)據(jù),2018—2021年,中國高端美妝市場規(guī)模從694億元增長至1280億元,復合增速達到22.64%。

然而,這個快速增長的中高端市場長期以來被外資大品牌占領,中國品牌一直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近40年來,一茬茬轟轟烈烈興起的國貨品牌,不過大多都是定位于大眾,主打“性價比”、“大牌平替”。

2020年,“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開展中國品牌創(chuàng)建行動,保護發(fā)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領域培育出屬于中國的高端品牌。

市場有需求、國家政策有支持,高端化成為中國品牌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掙脫質疑,培育核心消費者是關鍵

話說回來,雖然消費者對國貨價格上漲議論紛紛,但他們對國貨產品的滿意度卻是非常高的。

據(jù)悉,2022年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消保委開展了國產化妝品消費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對國產化妝品的了解程度、使用習慣及對國產化妝品的印象等。

在總計4116份的有效問卷中,八成以上消費者對于國產化妝品表示滿意;九成以上認為國產化妝品口碑很好,且有74.17%的消費者表示會一直使用國產化妝品。

不過,一業(yè)內人士尖銳地指出,消費者對國貨滿意的點在于國貨的“性價比”,而當國貨漲價、沖擊高端市場時,對于售價500元的國貨產品,消費者在心里卻期望它能夠實現(xiàn)1000元的效果。

國貨漲價為什么這么難?國貨產品就一定要是低價、只能是“平價替代品”嗎?

“國貨價格定位,實際上是被這幾年興起的DTC品牌給帶亂了?!绷硪晃毁Y深業(yè)內人士指出,此前像佰草集、雙妹、丸美這些品牌的價格其實在終端是被接受的,但由于互聯(lián)網的電商和新興消費群體的興起,電商平臺上沒有積累的新興品牌,更加追求小而倍率快的社交媒體傳播,甚至零利潤去打價格戰(zhàn),“高品質+低價格”的性價比的打法,導致了整個國貨產品價格越做越低。

“經過幾年的積累下來,在消費者心中就覺得國貨理應是一個低價格的產品?!?/p>

與此同時,近年來雖然本土化妝品品牌迎來蓬勃發(fā)展,但占據(jù)的市場份額以大眾市場為主,中高端市場仍是外資品牌的天下。而未來對高端市場的爭奪將會是中外品牌的競爭熱點。

國貨要走向高價位、實現(xiàn)高端化并且被市場接受,沉下來,是唯一的解法。

沉下來籠絡穩(wěn)定的、有粘性的核心消費者,而不是靠營銷吸引來的,短暫的、忠誠度不高的消費者。

上述業(yè)內人士指出,國貨品牌在跟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上,和國外高端品牌的打法有很大的差別。并且現(xiàn)在的國貨品牌,很多都是“為了高端而高端”,并沒有真正地去遵循高端化妝品的應有的邏輯和打法去運營品牌。

“高端品牌一定是耐著性子慢慢做的一個品牌。”上述資深業(yè)內人士表示,比如一些口碑好的國外高端品牌可能僅僅在中國開了一兩個店,然后通過電商去覆蓋一些沒有店鋪的這些城市的消費群體,來慢慢培養(yǎng)品牌的核心消費群。而不是大海撈針式的通過抖音、小紅書籠絡一大批消費者?!耙驗榻洜I銷傳播以后沖動的消費者,未來也不太可能沉淀下來成為品牌的核心消費者。”

因此,國貨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消費者的心智。

短暫來看,就是通過在研發(fā)上做突破,在配方、有效成分的黃金配比上做突破,扎扎實實地做內容,而避免把大部分精力聚焦傳播和行銷??v觀多年的DTC品牌,很多品牌轟轟烈烈的來,但在這過程中極大地透支了品牌的生命力。

要走向高端,要把營業(yè)額的增長放在次要位置,沉下心來扎扎實實培養(yǎng)核心消費者,并且用這些消費者聽得懂、喜歡聽的語言體系去做溝通和教育,從而真正獲得品牌溢價。這也是為什么國外高端品牌漲價了后仍然供不應求,其品牌的核心消費者并不介意漲幅多少。

但目前來看,國貨要走到這一步,道阻且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被質疑“火了就漲價”,國貨美妝如何跨過漲價爭議?

對外資美妝大牌漲價已經司空見慣消費者,為何對國貨價格上探如此敏感?

文|《未來跡》向婷婷

在小紅書、微博等社媒平臺,“國貨刺客”之聲不絕于耳。

近期,小紅書上一個主題為“國貨越來越貴了嗎?”的投票引發(fā)多人參與。截至發(fā)稿,該投票共計參與人數(shù)有4964人,其中有多達3950人選擇“買不起了”選項,占比將近80%。一時間又引發(fā)關于國貨漲價的討論。

而就在今年年初,雅詩蘭黛、歐萊雅、LVMH等外資巨頭均被爆出進行了新一輪漲價,對外資美妝大牌漲價已經司空見慣消費者,為何對國貨價格上探如此敏感?

怎么漲的價?

《FBeauty未來跡》綜合在社交媒體上討論的品牌價格上升的情況,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種“漲法”:

其一,產品日常價格與大促日(如雙11、618)的價格相差大,且折后價格也逐年上漲。

在社媒上搜索“國貨”、“漲價”的詞條,被討論和評論最多的品牌就是薇諾娜。但《FBeauty未來跡》整理發(fā)現(xiàn),事實上,薇諾娜經典系列產品的定價并未出現(xiàn)大幅變動。近五年以來,薇諾娜相關產品中除了15g特護霜的價格由68元漲至88元、舒敏安膚修紅面膜由166元上漲至168元以外,薇諾娜旗下幾款經典產品如潔面泡沫、修護精華、修紅霜等的價格均未發(fā)生變動。

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薇諾娜“舒敏保濕特護霜”的售價是68元/15g,而網絡上流傳的“曾經34元就能買到”的特護霜,實際上是該款產品在大促節(jié)日時的半價價格。

不過,由于價格機制不同,產品定價與在天貓平臺的上售價有所差別。而消費者所質疑的產品漲價,也應該是品牌的大促力度逐年變小。但《FBeauty未來跡》發(fā)現(xiàn),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近年來,隨著線上促銷的日?;?,以及流量成本逐漸高企,更多品牌有意識退出價格戰(zhàn)的廝殺。

其二,通過產品升級來漲價。代表品牌:珀萊雅、林清軒。

包括單品升級、原料包裝升級等。

例如,珀萊雅旗下的多款產品已經進入2.0時代。在進行系列科研投入后,2.0產品的價格也相應地做了提升。

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進行產品的升級之后,2.0版本在價格上比1.0版本上漲了10-80元不等的價格。不過,對于這種在科技投入下帶來的有變化的產品,消費者也還是樂意為它買單的。

除了珀萊雅,本土品牌林清軒的王牌單品「紅山茶花修護精華油」,30ml的產品在2012年首次推出時的售價為377元,十年間品牌進行了四次升級,2022年,該產品升級的4.0版本定價達到699元。

其三,如果按照克數(shù)來算單價,消費者發(fā)現(xiàn):不少國貨產品價格甚至要高于大牌產品。

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單價低的國貨產品克數(shù)也低,折合下來的價格幾乎與大牌比肩。

以上文提到的薇諾娜為例,88元15g的特護霜,折合5.87元每克,而同樣主打敏感肌修復的外資品牌理膚泉,其明星單品B5多效修復霜售價為119元/40ml,折合下來每毫升的價格為2.975元,遠低于薇諾娜。

此外,凈含量為50ml的香奈兒紅山茶花精華液,售價為1380元,折合27.6/ml;而林清軒新升級的山茶花修護精華油,50ml的產品在天貓定價999元,折合19.98元/ml,價格直逼一線大牌,讓消費者直呼“香奈兒是它的平替”。

基于此,不少消費者表示,其實很愿意給國貨機會,但是確實有點“買不起”了。

不是“火了就漲”,是“不得不漲”

隨著本土化妝品的不斷發(fā)展,國貨化妝品“越來越貴”將會是大勢所趨。不過,其中的緣由并非僅僅一“火了就漲價”可以概括。

首先,伴隨我國化妝品行業(yè)的持續(xù)規(guī)范化發(fā)展,門檻提高、產品的附加成本也在提高。

隨著《化妝品監(jiān)督條例》及其配套條例的陸續(xù)出臺,化妝品的準入門檻越來越高。與此相對應的是,企業(yè)的相關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相比從前需要做更多的“準備工作”。

例如,自2022年1月1日起,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申請?zhí)厥饣瘖y品注冊或者進行普通化妝品備案的,應當依據(jù)《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guī)范》的要求對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進行評價,并在國家藥監(jiān)局指定的專門網站上傳產品功效宣稱依據(jù)的摘要。

評價項目包括人體功效評價實驗、消費者使用測試、實驗室實驗、文獻資料或研究數(shù)據(jù)等,根據(jù)不同的功效宣稱選擇相應的評價項目。

此前有業(yè)內人士告訴《FBeauty未來跡》,人體功效實驗的收費較高,其中在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fā)等人體功效測試中,防脫是起步價最高的一類,測試做下來需要30萬元左右。

顯然,高要求背后也是高成本。

其次,國貨品牌的持續(xù)加碼的研發(fā)投入,也蘊藏在上漲的產品價格中。

在功效護膚市場角逐,本土美妝集團無一不在增加研發(fā)上的投入。

例如過去常被詬病“重營銷”的逸仙電商,近年來在研發(fā)上的投入持續(xù)增加。2021年,逸仙電商的研發(fā)費用已超 1.4 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逸仙電商的研發(fā)投入超1.3億元,研發(fā)費用占比達3.4%。這個投入比例在國內美妝上市公司里屬于頭部水平。

2022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研發(fā)投入占總支出的比例達7.76%,貝泰妮集團則達到5.36%。

花西子也在2022年初迎來首席科學家,并宣布在未來5年投入超過10億元用于產品創(chuàng)新與基礎研究,構建消費者研究中心、化妝品科創(chuàng)中心、工業(yè)設計與CMF研發(fā)中心、東方美學與空間創(chuàng)新中心、美容儀器研發(fā)中心等在內的五大研發(fā)中心等等。

最后,從市場上看,沖擊高端市場是國貨品牌的重要議題。

化妝品市場上,高端美妝市場正在逐漸拓展領地。據(jù)前瞻產業(yè)研究院數(shù)據(jù),2018—2021年,中國高端美妝市場規(guī)模從694億元增長至1280億元,復合增速達到22.64%。

然而,這個快速增長的中高端市場長期以來被外資大品牌占領,中國品牌一直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近40年來,一茬茬轟轟烈烈興起的國貨品牌,不過大多都是定位于大眾,主打“性價比”、“大牌平替”。

2020年,“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開展中國品牌創(chuàng)建行動,保護發(fā)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領域培育出屬于中國的高端品牌。

市場有需求、國家政策有支持,高端化成為中國品牌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掙脫質疑,培育核心消費者是關鍵

話說回來,雖然消費者對國貨價格上漲議論紛紛,但他們對國貨產品的滿意度卻是非常高的。

據(jù)悉,2022年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消保委開展了國產化妝品消費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對國產化妝品的了解程度、使用習慣及對國產化妝品的印象等。

在總計4116份的有效問卷中,八成以上消費者對于國產化妝品表示滿意;九成以上認為國產化妝品口碑很好,且有74.17%的消費者表示會一直使用國產化妝品。

不過,一業(yè)內人士尖銳地指出,消費者對國貨滿意的點在于國貨的“性價比”,而當國貨漲價、沖擊高端市場時,對于售價500元的國貨產品,消費者在心里卻期望它能夠實現(xiàn)1000元的效果。

國貨漲價為什么這么難?國貨產品就一定要是低價、只能是“平價替代品”嗎?

“國貨價格定位,實際上是被這幾年興起的DTC品牌給帶亂了?!绷硪晃毁Y深業(yè)內人士指出,此前像佰草集、雙妹、丸美這些品牌的價格其實在終端是被接受的,但由于互聯(lián)網的電商和新興消費群體的興起,電商平臺上沒有積累的新興品牌,更加追求小而倍率快的社交媒體傳播,甚至零利潤去打價格戰(zhàn),“高品質+低價格”的性價比的打法,導致了整個國貨產品價格越做越低。

“經過幾年的積累下來,在消費者心中就覺得國貨理應是一個低價格的產品?!?/p>

與此同時,近年來雖然本土化妝品品牌迎來蓬勃發(fā)展,但占據(jù)的市場份額以大眾市場為主,中高端市場仍是外資品牌的天下。而未來對高端市場的爭奪將會是中外品牌的競爭熱點。

國貨要走向高價位、實現(xiàn)高端化并且被市場接受,沉下來,是唯一的解法。

沉下來籠絡穩(wěn)定的、有粘性的核心消費者,而不是靠營銷吸引來的,短暫的、忠誠度不高的消費者。

上述業(yè)內人士指出,國貨品牌在跟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上,和國外高端品牌的打法有很大的差別。并且現(xiàn)在的國貨品牌,很多都是“為了高端而高端”,并沒有真正地去遵循高端化妝品的應有的邏輯和打法去運營品牌。

“高端品牌一定是耐著性子慢慢做的一個品牌?!鄙鲜鲑Y深業(yè)內人士表示,比如一些口碑好的國外高端品牌可能僅僅在中國開了一兩個店,然后通過電商去覆蓋一些沒有店鋪的這些城市的消費群體,來慢慢培養(yǎng)品牌的核心消費群。而不是大海撈針式的通過抖音、小紅書籠絡一大批消費者?!耙驗榻洜I銷傳播以后沖動的消費者,未來也不太可能沉淀下來成為品牌的核心消費者。”

因此,國貨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消費者的心智。

短暫來看,就是通過在研發(fā)上做突破,在配方、有效成分的黃金配比上做突破,扎扎實實地做內容,而避免把大部分精力聚焦傳播和行銷??v觀多年的DTC品牌,很多品牌轟轟烈烈的來,但在這過程中極大地透支了品牌的生命力。

要走向高端,要把營業(yè)額的增長放在次要位置,沉下心來扎扎實實培養(yǎng)核心消費者,并且用這些消費者聽得懂、喜歡聽的語言體系去做溝通和教育,從而真正獲得品牌溢價。這也是為什么國外高端品牌漲價了后仍然供不應求,其品牌的核心消費者并不介意漲幅多少。

但目前來看,國貨要走到這一步,道阻且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