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肉松
“現在行業(yè)里的選角團隊或公司,可能也就30家左右了。”同人星光創(chuàng)始人姚遠說道,相比于2019年的統(tǒng)計數字——300,行業(yè)規(guī)模已經縮水了90%。
姚遠2004年入行,2014年成立同人星光,去年帶著團隊參與了三部劇集:《蒼蘭訣》《冰雨火》《風吹半夏》,娛樂資本論見到他時,公司剛搬家不久,所在園區(qū)的房租和之前比相對便宜,也讓某種困境不言而喻。
而這背后的原因并不難解釋,甚至早已是這兩年的老生常談。影視寒冬尚未結束,疫情的打擊接踵而至,為了撇去市場泡沫、盡快實現盈利,占據主導地位的長視頻平臺開始實行降本增效策略。自2020年,行業(yè)上、下游都處于一種相對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最早介入項目的選角。
如果對選角行業(yè)過去的發(fā)展態(tài)勢有所感知,或許會生出一種“今時不同往日”之感。
往前追溯,行業(yè)的第一個轉折點發(fā)生在2008年左右,隨著影視項目的產量激增,積累的演員資源越來越多,選角導演處理的工作不再只是幫忙定群演。當時,這個崗位的普遍說法還是“演員副導演”,幾乎一個人包攬如今整個選角團隊做的事:早晨安排演員化妝,在現場接演員、接群演、接特約,給特約臺詞、試戲,安排第二天的演員通告。
2009年,“中國演員副導演協(xié)會”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從業(yè)者們的“野心”,即提高對影視項目選角的參與度。而在那個時候,選角行業(yè)的特性與傳統(tǒng)就已經很明確,前輩與新人之間講究傳幫帶、同行之間充斥著相互幫襯的江湖氣?!犊耧j》制片人、選角負責人秦戈是2010年入行的,一直以來,他都堅信“天下副導演是一家”。
熱鬧,本圖為AI作畫,創(chuàng)意by娛樂資本論
再往后,借鑒好萊塢的行業(yè)體系,選角工作室開始在國內盛行,牧星人、浩瀚星盤、同人星光、CD HOME等公司先后成立。在這個過程中,選角的工作模式從個人轉為團隊,演員副導演漸漸分化成不同的崗位:選角導演、演員統(tǒng)籌、演員副導演助理等。
而一個客觀規(guī)律是,影視項目的產量變化直接決定了選角公司的狀態(tài)起伏。也因此,經歷過整個影視行業(yè)的繁榮階段后,在2019年的市場波動中,選角行業(yè)也迎來過一次洗牌期,很多團隊都在合并、轉行中徹底消失了。過去三年,類似情況又重新上演。
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一輪輪的大浪淘沙,其實意味著行業(yè)工業(yè)化和成熟度被推向了新的臺階。
為什么這么說?
自去年以來,從《人世間》《開端》到《三體》《狂飆》,在市場上引發(fā)大量關注的劇集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屬于群像劇。群像之所以精彩,不僅是因為劇本刻畫、人物塑造足夠到位,也得益于恰到好處的選角。每逢這類項目熱播,相關討論越發(fā)常見,有的演員因此走進更多觀眾的視野,比如劉丹、黃澄澄、張頌文、馮兵……有的一改往日在觀眾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比如王子文、林永健……
選角這項幕后工作也引起了的外界關注:面對群像劇,如何鎖定一個合適的演員?匹配群像需要考慮什么?那些低調且戲好的演員是怎么被發(fā)掘的?
我們帶著以上疑問找到了《風吹半夏》《卿卿日?!贰犊耧j》《三體》背后的選角公司:同人星光、云漢百戲、判斷力和以雅傳媒。但這些選角操盤手紛紛坦言,其實并不存在所謂的群像劇選角方法論,對他們來說,不會先入為主地帶著群像劇的概念進行選角。
更合理的邏輯是,精準的選角能為群像打下更扎實的基礎,而這正充分體現了選角團隊的綜合能力。
大浪淘沙的意義就在這里,還能留下的10%,都是行業(yè)里的精兵強將。據了解,這其中少數體量較大者,規(guī)模能有上百人,更多是幾人到幾十人不等的小而美團隊。相比于爭取更大的話語權、決策權,或者擴張規(guī)模、拓展業(yè)務,我們接觸到的從業(yè)者都更愿意專注在選角領域,發(fā)揮匠人精神。
在他們看來,選角的奧義是在創(chuàng)作上與主創(chuàng)們打配合,同時,在導演、制片人、平臺等各方意見中起到平衡作用,扮演服務者的角色。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與上述四個團隊負責人的對話,我們總結出了關于選角的11件小事,同時也將幾部劇的幕后故事、大家的行業(yè)見解做了整理(詳見整版)。
1、論參與度,選角介入項目最早、對接部門最多,因為演員是一部戲最直觀的部分,也成為籌備期最容易引發(fā)廣泛討論的一環(huán)。
2、整體而言,各團隊的選角流程大同小異。以秦戈給判斷力定下的規(guī)矩為例:
第一輪:通讀劇本或人物小傳并進行內部討論,大家分別寫下關于角色的三個關鍵詞,達成一致后,從演員庫和經紀人投遞的資料中找出外形符合條件的演員。
第二輪:看演員以往的作品;
第三輪:聯(lián)系通過前兩輪篩選的演員,問經紀人要其自我介紹和試戲片段,約合適的演員見面。試戲時,由同一個人和面試同一角色的不同演員搭戲;第四輪:
以上每一輪篩選都會淘汰一半人選,見完面,人選被鎖定至最小范疇,聯(lián)系服化道給他們做簡單的造型,臨時租一個攝影棚,讓導演和攝影從監(jiān)視器里看效果;
第五輪:結合演員們的檔期、費用,做最后的決定。
3、當然,對于選角來說,歸納和提煉關鍵詞是遠遠不夠的,更有針對性的參考依據是人物小傳或人物畫像。
其中,前者通常由制作團隊提供,云漢百戲的負責人張藝之在拿到《卿卿日?!返娜宋镄骱蟾袊@過,“從沒見過這么詳細的人物小傳”,除了常見信息,還包括將故事背景類比職場之后,每個人所對應的人設。后者的維度同樣很多元,涉及人物的色彩、星座、與之接近的動物形象等等。
4、一個為群像劇選角時更容易遇見的問題是,人物的成長線不夠詳盡。同人星光負責人姚遠告訴小娛,為了選到最合適的演員,選角團隊會和主創(chuàng)一起補足人物前史,比如人物的原生家庭、成長環(huán)境等。
以《風吹半夏》里的陳宇宙為例,在主創(chuàng)的構思中,陳宇宙從小體弱多病且父親早逝,性格上也相對弱勢,發(fā)小許半夏會照顧他、保護他,甚至背著他上學。另外,在這種情況下,相比讓經紀人、演員直接看劇本,選角更需要提前提煉角色亮點,引起他們的興趣。
5、演員與角色的適配度,有時候并不那么顯性,造型的輔助會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狂飆》中飾演高啟蘭的隆妮,據秦戈回憶,瀏覽演員資料時,其簡歷中兩張反差極大的照片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正接近于觀眾在劇里看到的兩個階段的高啟蘭。等到給演員做完造型,這個人物的形象變得更立體、清晰起來。也出于這個邏輯,選角會從各種途徑尋找接近角色形象的演員照片。
6、從工作性質來講,選角往往周旋于片方、平臺、演員之間,而在李萌看來,這份工作需要平衡的是放飛想象和落地執(zhí)行之間的距離。
典型情況之一是,面對一些類型化的角色,該選擇演過類似角色或觀眾相對熟悉的演員,還是打破常規(guī)、尋找讓人意想不到的人選。在《三體》的選角中,林永健飾演常偉思就屬于后者,而于和偉飾演史強,對應的是另一選角考量:即求形似還是求神似。
7、選角的第一要義是為個體角色匹配演員,但面對群像劇時,還要考慮這些演員是否能融入整體群像。
籌備《狂飆》時,選角團隊會將演員照片按照角色的好壞各自排開,看三個單元里的正反派人物“勢均力敵”,同時,莽村、高啟強身邊的人等小群像,也會被團體,也需要將演員們放在一起觀察其整體匹配度。
姚遠在給《風吹半夏》中伍建設、裘畢正等幾位Boss選角時,也準備了好幾組人選,不斷地更換、排列組合,才最終確定了現在的陣容。
8、在選角時,選角團隊會不斷優(yōu)化整體的備選方案,項目情況不同,這個過程的復雜程度也不同。
基于題材的特殊性,在做好準備工作的情況下,以往只需要一到兩次的方向討論,但是在籌備《三體》時,這種討論進行了六、七次。再比如《狂飆》,觀眾如今看到的演員陣容,正是選角團隊提報的第三版方案。
此外,每個角色都需要準備3到5個備選演員,除了給最終決定留下一定的衡量空間,也因為選角像一場博弈,直到與演員簽下合同的前一刻,任何變化都可能發(fā)生。
9、除了與角色的匹配度,選角通常更青睞配合度高的演員。由于戲份有限,出演配角的演員往往不會全程跟組,配角一旦多起來,協(xié)調檔期的難度便又上了個臺階。
此外,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愿意多留在劇組,和其他主創(chuàng)一起完成創(chuàng)作也是制作團隊更愿意看見的。
10、無論是什么題材、類型的劇,需要多少演員,在宏觀調控之下,演員片酬在項目總成本的占比都是固定的,所以對選角來說,一定要在預算之內碼齊所有的演員。
當角色眾多、“僧多肉少”的時候,選角會嘗試找合適且關系好的演員來幫忙,而所謂“幫忙”,指的是以低于市場價的片酬來參演。如果是足夠好的角色和團隊,演員的降價意愿會更強。
11、當演員的某個角色出圈之后,片酬會不會立刻上漲?答案是肯定的。但對于很多演員來說,演到好角色、參與好項目才是更重要的,張藝之坦言,“并不是每個演員都日薪208萬的”,姚遠也認為,“只有不好的內容才會拿錢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