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速途車酷研究院 李昊澤
編輯|李昊澤
1月12日,比亞迪印度子公司高級副總裁戈帕拉克里希南(Sanjay Gopalakrishnan)在受訪時說,比亞迪希望到2030年能占領印度電動汽車市場40%的份額。而在此番發(fā)言之后,1月12日當天,比亞迪即上漲3.09%,盤中一度漲超5%,港股盤中一度漲超9%,創(chuàng)下4個月以來的新高。
資本市場的態(tài)度,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人們對一家公司的信心。
顯然,無論是銷量,產(chǎn)業(yè)鏈的完整性,還是三電技術的積累,如今的比亞迪都已經(jīng)站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位,是國產(chǎn)新能源車行業(yè)之翹楚。比亞迪的出海戰(zhàn)績,是所有國產(chǎn)自主品牌中最成功的;它的出海模式,也是目前少有的已被驗證有效的模式之一。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比亞迪出海之路是怎樣煉成的。
01 比亞迪的全球擴張之路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2003年,也就是特斯拉成立的那一年,王傳福力排眾議收購秦川汽車,邁入了造車行業(yè),在那個年代就早早開始了新能源車的研發(fā),成為了國產(chǎn)新能源的排頭兵。
在國內磨礪了近十年后,比亞迪的汽車便早早踏上了出海之路。2012年,公司成功拿到荷蘭的電動大巴訂單。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全球捷報頻傳,英國、美國、日本、德國……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汽車強國通通引入了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從2014年到2017年,比亞迪連續(xù)四年位居純電動大巴全球銷量第一。
圖源:@比亞迪官方微博
除大巴之外,比亞迪的商用車出海還涵蓋了機場擺渡車、城市物流等多個領域,如瑞典、墨西哥、荷蘭等國家先后采購了比亞迪的電動卡車,公司還在薩爾瓦多、巴西等地與當?shù)卣辖嗽栖壘€項目,成功開拓海外軌道交通業(yè)務。如今,比亞迪的純電動商用車全球累計交付超過8.5萬輛,其中純電大巴已突破7萬輛。
在商用車領域征戰(zhàn)了多年以后,近兩年,比亞迪終于開始在乘用車領域發(fā)力。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比亞迪的乘用車出海像是按下了加速鍵:7月份在東京召開品牌發(fā)布會,宣布進軍日本乘用車市場,發(fā)布ATTO 3(即元PLUS的海外版)、海豚和海豹三款電動車型;當?shù)貢r間8月1日,宣布與歐洲最大的經(jīng)銷商之一的Hedin Mobility合作,進軍瑞典和德國市場;8月8日,在曼谷召開品牌發(fā)布會,進入泰國市場;9月28日,召開新能源乘用車歐洲線上發(fā)布會,正式進軍歐洲,并推出漢、唐及元PLUS三款車型;10月17日,攜以上三款車型在全球五大車展之一的巴黎車展上亮相……
圖源:@比亞迪官方微博
也正是從去年7月開始,比亞迪便將海外乘用車的銷量在月度產(chǎn)銷快報中單獨列出,從7月到12月,這一數(shù)字分別是:4026輛、5092輛、7736輛、9529輛、12318輛以及11320輛,去年總計出口超過55916輛。其中,ATTO3還在以色列還以2333輛的銷量獲得了11月單車銷量冠軍。盡管外海銷量在公司的整體銷量中占比仍然不高,但在國產(chǎn)自主品牌中已屬翹楚。
圖源:@比亞迪官方微博
從開始造車到電動大巴出海,比亞迪用了近十年;從商用車出海到乘用車出海,比亞迪又用了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比亞迪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企業(yè)的史詩般的征程。
02 從商用到乘用之路
縱觀比亞迪的出海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采取了“先B后C”的策略——先主攻B端公共交通,再考慮C端乘用車。
選擇這一路線的原因不難解釋:乘用車市場對于技術、品牌等的綜合實力要求極高,競爭極其激烈。特別是品牌影響力方面,如今市場上來自國外的高端車大多有著幾十上百年的品牌積淀,而這僅僅靠著產(chǎn)品質量是無法追上的。而商用車則并沒有這么高的要求,講究的是耐用,因此對于比亞迪這樣的國產(chǎn)品牌來說,先以性價比優(yōu)勢拿下商用車市場,通過這種類似于“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做法慢慢提高人們對品牌的接受度,不失為初期一個明智的選擇。而且,長期的商用車出海經(jīng)驗,也訓練了比亞迪的團隊、打磨了其銷售體系,這也為乘用車的快速擴張奠定了基礎。
然而,這種“先B后C”的策略也有其弊端:商用車一方面對品牌起到了宣傳推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束縛了它——它可能讓品牌形象從此與低端綁定,為以后向高端進軍埋下了隱患。這一方面,國內的廣汽埃安就是前車之鑒:它最初靠著網(wǎng)約車撐起了大半銷量,但它的品牌形象便也自此與“網(wǎng)約車”綁定,成為品牌升級之路上的一道難題。如今的比亞迪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仰望”品牌誕生的根本原因。
圖源:@仰望汽車官方微博
而且,在海外的銷售與服務渠道方面,比亞迪往往選擇的是“輕資產(chǎn)模式”,和當?shù)亟?jīng)銷商開展合作。這種模式固然便捷,有利于迅速鋪開,也可以降低投入,但需要與當?shù)亟?jīng)銷商分成,更重要的是,這對于品牌建設也是不利的。
總之,在商用車的戰(zhàn)場,靠著性價比優(yōu)勢可以大殺四方;但對乘用車來說,就必須更加長遠地考慮到品牌建設、銷售網(wǎng)絡等因素,而它們的建構都需要時間,這也是國產(chǎn)車相對于海外品牌最大的短板。
03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比亞迪的出海不僅循序漸進,而且注重戰(zhàn)術。
比如,在進軍乘用車市場的同時,比亞迪也沒有忘記自己大后方的基本盤,即B端市場。去年10月,它拿下了德國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SIXT的大訂單,將在隨后六年里為其提供10萬輛電動汽車,這已占到SIXT現(xiàn)有汽車數(shù)量的四成多;又如,比亞迪的野心并未止步于產(chǎn)品出口,而是多領域布局。去年9月,比亞迪與泰國當?shù)貦C構簽署了土地認購及建廠的相關協(xié)議,預計泰國工廠2024年開始運營。另外,比亞迪在印度的全資工廠也已經(jīng)提上了日程,還與殼牌等國際能源巨頭達成合作,在海外布局充電服務。
我們可以感覺到:與其他品牌相比,比亞迪的出海更加沉穩(wěn)有力,有章法、有組織。這當然離不開比亞迪多年的技術積淀和全面的產(chǎn)業(yè)鏈布局,這些也是它的核心競爭力。但說到這,我們也必須稍微潑點冷水:在技術積累方面,比亞迪的優(yōu)勢主要集中于硬件的三電方面,但正所謂“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包括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等在內的智能化領域是比亞迪的短板,長久以來也飽受詬病。如何盡快彌補這一短板,是整個公司接下來的重大課題。
總而言之,比亞迪乘用車的出海歷程才剛剛開始,究竟能否復制其在商用車領域的成功,還有待時間來檢驗。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現(xiàn)階段,比亞迪所代表的是中國自主品牌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