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智能音箱聲漸默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智能音箱聲漸默

半賣半送也激不起用戶的購買欲了。

圖片來源:Unsplash-BENCE BOROS

文|光子星球 熊 星

編輯|吳先之

無論有屏無屏,智能音箱的2022年注定要在寒冬中結束了。

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1483萬臺,同比下降27.1%,銷售額為4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6.2%。同期帶屏智能音箱市場銷量589萬臺,同比下降24.3%,銷量占比接近四成。即便是雙11,相關數據也非常不理想。

度過了萎靡的一年,未來恐怕也很難有樂觀預期。

頭豹研究院與沙利文預計,截至2026年智能音箱市場年銷量維持在3800萬臺上下,銷售額徘徊于8.5億-8.8億之間,儼然小眾市場。

智能手機、智能電腦與平板、智能音箱所構筑的隨身、短距離、遠距離交互場景中,智能音箱的市場表現似乎有些未老先衰。

迅速失寵

2017年,阿里以3億元入局智能音箱領域,一年之后砸下30億元“人工智能補貼金”,為其天貓精靈及上下游擴展保駕護航;同一時期,百度、小米大手筆入駐智能音箱賽道,前者意欲借道All in AI、后者則希望鞏固AIoT。

2020年,阿里圍繞天貓精靈提出了“雙百計劃”,即投入100億元推出百款智能爆品,尋找AIoT與內容生態(tài)的入口,智能音箱作為生態(tài)起點的屬性充滿了想象空間,作用不言而喻,加碼智能音箱成為各自戰(zhàn)略的延伸方向。

價格戰(zhàn)之后,各家智能音箱扎堆百元級?!鞍胭u半送”的游戲注定成為頭部大廠的獨角戲,只是讓人意外的是,這塊理想中的“膏地”卻帶著幾分現實中的骨感。

中商產業(yè)研究數據顯示,從2017年-2022年,6年間國內智能音箱出貨量已經頹勢漸顯。2019-2021三年為蜜月期,出貨量分別為3682萬臺、3770萬臺、3515萬臺,除了作為元年的2017僅為176萬臺,2018年與2022年1-8月出貨量均為1600萬+臺水平。

回看智能音箱的發(fā)展歷程,第一階段可稱為藍牙時代,簡單地說,作為手機或筆記本等智能終端的藍牙擴展,智能音箱成為了內容載體與連接中樞。

正是如此,智能音箱承載了語音交互、內容輸出、萬物互聯的諸多重任,全新的產品形態(tài)一度點燃市場。不過,熱度衰減卻比想象來得更快,RUNTO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個季度國內智能音箱累計銷量為1911萬臺,僅是2019年巔峰期的54%,顯然,智能音箱三年的高光表現無以為繼。

智能音箱賣不動,內外因素都有。

語音交互是成敗根本,智能音箱經過幾年發(fā)展,語音識別技術卻沒能引來質變拐點。按照智能音箱的交互邏輯,語音喚醒——指令識別——執(zhí)行三大步必不可少。如果識別出現偏差,意味著第一步白做,第三步的執(zhí)行結果則失去意義。

可以發(fā)現,當多次語音識別出現誤差后,大多數用戶還是更愿意手機直連,依靠移動端完成指令。

2022年小愛同學月活量已連續(xù)三個季度在1.15億人左右,維持高位,難再突破,搭載小愛的智能設備種類與日俱增,總量不變則此消彼長,智能音箱上的小愛月活大概率是走低的。

不同智能設備涌現對其造成沖擊,是智能音箱市場降溫的外因。

站在用戶角度看,語音喚醒等待時間長與識別問題,都導致智能音箱體驗不佳,而手機藍牙直連,點按操作的誤差率相比語音識別明顯更低,即使不愿“動手”的用戶,也完全可以依靠手機自帶的語音助手完成與智能音箱類似的操作。

而智能音箱大有回歸“音箱”屬性的趨勢,甚至在追求降低損耗的“有線黨”之中,Wi-Fi與4G都不是賣點。

如今,用戶新奇感蕩然無存,智能音箱的實際體驗也難堪大任,經歷了短暫火爆回歸平靜。而智能設備種類繁多,智能音箱并非廠商唯一的內容及生態(tài)入口,且伴有先天劣勢。

智能音箱難獨活

智能音箱曾經有過一個公域故事。

因為具備便攜屬性,智能音箱一度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實際使用場景中,其發(fā)揮空間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當前遠場語音識別技術帶來的產品體驗并不完整:如果說在車載、智能家居、會議室等相對安靜的場景中,其識別錯誤率還可勉強讓人接受,那么商超、門店、展會、公共場館等場景中,遠場語音識別就無能為力了。

遠距離、低信噪比帶來的收音困難,加上多人說話時無法準確識別目標語音,智能音箱的公域短板是其先天劣勢;智能音箱需要具備相應的智能設備作為擴展,不然功能僅僅停留于藍牙音箱, 而其它功能可以被手機覆蓋,導致其日漸淪為雞肋。

不同產品的確主打不同的場景,但需以解決用戶核心痛點為主。比如,智能手環(huán)部分功能雖然借助手機,而心率、血氧等實時監(jiān)測依賴手環(huán)主體,手機只是作為數據實時呈現和操控的擴展屏;手環(huán)也可實現智能音箱的大部分功能(除外放),理論上,也可充當物聯橋梁。

相比之下,智能音箱本體并沒有深度綁定用戶某方面痛點,僅扮演著智能化中轉站的角色。

京東的JD+智能音頻解決方案,整合了飛利浦、漫步者等成熟硬件廠商,語音平臺商為國內頂尖的科大訊飛,攜手內容提供商百度音樂、喜馬拉雅等行業(yè)頭部資源,集合一把好牌,為其智能音箱商業(yè)高樓做好了基建,而無界零售才是其頂層建筑。

盡管藍圖宏偉,智能音箱在私域場景的確可以作為京東戰(zhàn)略延伸中的一環(huán),但到了公域,比如京東電器超級體驗店、七鮮超市等場景,智能音箱參與感則大幅降低。

稍晚入局的阿里注意到了智能音箱的先天劣勢,為此成立了阿里人工實驗室,試圖優(yōu)化消費級AI產品在公域的表現。

小米則一早確定了智能音箱+小米全家桶的思路,由智能音箱作為全屋智能設備的“開關”。同樣是整合內容商、語音平臺、硬件商,但小米顯然把重心放在了“捆綁”。所有動作都指向小米商城,由此綁定海量智能設備進行“全屋定制”,充當其內容、云服務等輸出端口。

電商作為阿里、京東、小米的主要戰(zhàn)場,實際也是智能音箱肩負的重要使命。而對于ALL in AI的百度,小度智能音箱更像是一個窗口,為其AI生態(tài)成長進行“語音投喂”,百度大有用戶基礎和使用頻率更高的選擇,比如百度地圖,而智能音箱的成敗其實無關大局。

智能音箱公域屬性缺失、體驗不足,擔負橋梁重任只能勉勉強強。如今,小米手機×AIoT戰(zhàn)略,明確了手機的起點和支點作用;京東、阿里各自戰(zhàn)略也并未激起太大水花,側重AI成長的百度也不再對智能音箱有更多投入。

沒有與用戶痛點深度關聯,甚至可以被輕易替代,智能音箱在生態(tài)大戲中的角色越發(fā)邊緣化。

何去何從

近年,智能音箱引入大屏,由過去純語音交互加入了一套可視化操作與反饋系統(tǒng)。優(yōu)勢顯而易見,對于指令采集和執(zhí)行具備了與手機相似的精準度,然而效率和邏輯仍然經不起推敲。

比如,用戶走進家門,想通過智能音箱打開空調,無屏智能音箱的操作流程是純語音,弊端如前文所述。帶屏智能音箱可以進行點按操作,前提是,用戶需要走到音箱所擺放的位置。

看上去是多走兩步的問題,實則與交互便捷性相悖。

當手機藍牙自動連接后,用戶仍然可以執(zhí)行相同操作達到相同目的。傳統(tǒng)開關往往分布于入戶、房間入口、床頭兩側等用戶移動的起點或終點,帶屏智能音箱集成了全屋智能設備開關,更像是裝修時的錯誤規(guī)劃,集中于家中任何一處,都可能顧此失彼,反而失去了便捷性初衷。如果回歸語音操作,那么屏幕這一賣點又成了偽需求。

價格戰(zhàn)之后,智能音箱主要借助內容生態(tài)或下游商業(yè)環(huán)節(jié)產生間接盈利,但并非完全落入自家口袋。

智能音箱加入大屏,欲從源頭上提升硬件毛利率,然而本質上并沒有帶來體驗革新,這波新鮮感能維持多久,目前看起來并不樂觀。

根據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智能音箱出貨量總體走低,截止6月,無屏智能音箱出貨量已出現35%跌幅,帶屏智能音箱跌幅超12%。而銷售額的差距卻相對更小,無屏智能音箱跌幅接近20%,而帶屏智能音箱跌5%左右。

加入屏幕,一定程度緩解了智能音箱的總體頹勢,但有點杯水車薪的意味。

從產品形態(tài)來看,帶屏智能音箱既像智能電視,又像平板電腦 ,看似具備強大綜合能力。從體驗看,主流帶屏智能音箱的顯示屏在8寸左右,分辨率大多在720P上下,其顯示效果、信息量遠不及電視,而在軟件生態(tài)上更無法與平板電腦相提并論。

帶屏智能音箱,更像是語音識別技術沒有本質突破,應對銷量斷崖式下滑的一次緩兵之計。

語音識別、合成兩大核心技術的發(fā)展又離不開大數據采集和自我進化,從使用頻率和場景覆蓋率來說,智能音箱已然不是拼接商業(yè)版圖的優(yōu)先選擇。

對于廠商而言,智能音箱做與不做都很頭疼。棄之,無疑失去了一個用戶習以為常的交互點和數據采集點,食之,硬件盈利難、內容質量的主動權并不完全在自己手里,而頭部廠商的智能產品矩陣龐大,隨時可以將智能音箱取而代之。

2022年11月,Matter 1.0發(fā)布,這一涉及插座、門鎖、照明、網關、應用程序等國際標準正式面世,目前已有數百款設備獲得認證和正在接受認證,其中不乏蘋果、谷歌等行業(yè)巨頭,不同廠商的智能設備互通互聯的時代正在趕來。

對于廠商而言,全家桶護城河即將開放,行業(yè)壁壘一定程度受到沖擊,但也預示著不同品牌的受眾可能存在松動和轉向,廠商的風險和機遇并存。對于用戶而言,選擇權松綁當然是喜聞樂見的,這更加考驗各廠商的軟硬件實力與生態(tài)粘度。

盡管略顯雞肋,智能音箱或許在先入為主的優(yōu)勢下仍有存在價值,隨著Matter協(xié)議進程,用戶面臨更多選擇和搭配,但仍需一個“中轉站”的事實暫時不會改變,這一用戶習慣留存的時間,能不能等來語音識別技術質變,將決定智能音箱的命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智能音箱聲漸默

半賣半送也激不起用戶的購買欲了。

圖片來源:Unsplash-BENCE BOROS

文|光子星球 熊 星

編輯|吳先之

無論有屏無屏,智能音箱的2022年注定要在寒冬中結束了。

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1483萬臺,同比下降27.1%,銷售額為4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6.2%。同期帶屏智能音箱市場銷量589萬臺,同比下降24.3%,銷量占比接近四成。即便是雙11,相關數據也非常不理想。

度過了萎靡的一年,未來恐怕也很難有樂觀預期。

頭豹研究院與沙利文預計,截至2026年智能音箱市場年銷量維持在3800萬臺上下,銷售額徘徊于8.5億-8.8億之間,儼然小眾市場。

智能手機、智能電腦與平板、智能音箱所構筑的隨身、短距離、遠距離交互場景中,智能音箱的市場表現似乎有些未老先衰。

迅速失寵

2017年,阿里以3億元入局智能音箱領域,一年之后砸下30億元“人工智能補貼金”,為其天貓精靈及上下游擴展保駕護航;同一時期,百度、小米大手筆入駐智能音箱賽道,前者意欲借道All in AI、后者則希望鞏固AIoT。

2020年,阿里圍繞天貓精靈提出了“雙百計劃”,即投入100億元推出百款智能爆品,尋找AIoT與內容生態(tài)的入口,智能音箱作為生態(tài)起點的屬性充滿了想象空間,作用不言而喻,加碼智能音箱成為各自戰(zhàn)略的延伸方向。

價格戰(zhàn)之后,各家智能音箱扎堆百元級?!鞍胭u半送”的游戲注定成為頭部大廠的獨角戲,只是讓人意外的是,這塊理想中的“膏地”卻帶著幾分現實中的骨感。

中商產業(yè)研究數據顯示,從2017年-2022年,6年間國內智能音箱出貨量已經頹勢漸顯。2019-2021三年為蜜月期,出貨量分別為3682萬臺、3770萬臺、3515萬臺,除了作為元年的2017僅為176萬臺,2018年與2022年1-8月出貨量均為1600萬+臺水平。

回看智能音箱的發(fā)展歷程,第一階段可稱為藍牙時代,簡單地說,作為手機或筆記本等智能終端的藍牙擴展,智能音箱成為了內容載體與連接中樞。

正是如此,智能音箱承載了語音交互、內容輸出、萬物互聯的諸多重任,全新的產品形態(tài)一度點燃市場。不過,熱度衰減卻比想象來得更快,RUNTO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個季度國內智能音箱累計銷量為1911萬臺,僅是2019年巔峰期的54%,顯然,智能音箱三年的高光表現無以為繼。

智能音箱賣不動,內外因素都有。

語音交互是成敗根本,智能音箱經過幾年發(fā)展,語音識別技術卻沒能引來質變拐點。按照智能音箱的交互邏輯,語音喚醒——指令識別——執(zhí)行三大步必不可少。如果識別出現偏差,意味著第一步白做,第三步的執(zhí)行結果則失去意義。

可以發(fā)現,當多次語音識別出現誤差后,大多數用戶還是更愿意手機直連,依靠移動端完成指令。

2022年小愛同學月活量已連續(xù)三個季度在1.15億人左右,維持高位,難再突破,搭載小愛的智能設備種類與日俱增,總量不變則此消彼長,智能音箱上的小愛月活大概率是走低的。

不同智能設備涌現對其造成沖擊,是智能音箱市場降溫的外因。

站在用戶角度看,語音喚醒等待時間長與識別問題,都導致智能音箱體驗不佳,而手機藍牙直連,點按操作的誤差率相比語音識別明顯更低,即使不愿“動手”的用戶,也完全可以依靠手機自帶的語音助手完成與智能音箱類似的操作。

而智能音箱大有回歸“音箱”屬性的趨勢,甚至在追求降低損耗的“有線黨”之中,Wi-Fi與4G都不是賣點。

如今,用戶新奇感蕩然無存,智能音箱的實際體驗也難堪大任,經歷了短暫火爆回歸平靜。而智能設備種類繁多,智能音箱并非廠商唯一的內容及生態(tài)入口,且伴有先天劣勢。

智能音箱難獨活

智能音箱曾經有過一個公域故事。

因為具備便攜屬性,智能音箱一度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實際使用場景中,其發(fā)揮空間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當前遠場語音識別技術帶來的產品體驗并不完整:如果說在車載、智能家居、會議室等相對安靜的場景中,其識別錯誤率還可勉強讓人接受,那么商超、門店、展會、公共場館等場景中,遠場語音識別就無能為力了。

遠距離、低信噪比帶來的收音困難,加上多人說話時無法準確識別目標語音,智能音箱的公域短板是其先天劣勢;智能音箱需要具備相應的智能設備作為擴展,不然功能僅僅停留于藍牙音箱, 而其它功能可以被手機覆蓋,導致其日漸淪為雞肋。

不同產品的確主打不同的場景,但需以解決用戶核心痛點為主。比如,智能手環(huán)部分功能雖然借助手機,而心率、血氧等實時監(jiān)測依賴手環(huán)主體,手機只是作為數據實時呈現和操控的擴展屏;手環(huán)也可實現智能音箱的大部分功能(除外放),理論上,也可充當物聯橋梁。

相比之下,智能音箱本體并沒有深度綁定用戶某方面痛點,僅扮演著智能化中轉站的角色。

京東的JD+智能音頻解決方案,整合了飛利浦、漫步者等成熟硬件廠商,語音平臺商為國內頂尖的科大訊飛,攜手內容提供商百度音樂、喜馬拉雅等行業(yè)頭部資源,集合一把好牌,為其智能音箱商業(yè)高樓做好了基建,而無界零售才是其頂層建筑。

盡管藍圖宏偉,智能音箱在私域場景的確可以作為京東戰(zhàn)略延伸中的一環(huán),但到了公域,比如京東電器超級體驗店、七鮮超市等場景,智能音箱參與感則大幅降低。

稍晚入局的阿里注意到了智能音箱的先天劣勢,為此成立了阿里人工實驗室,試圖優(yōu)化消費級AI產品在公域的表現。

小米則一早確定了智能音箱+小米全家桶的思路,由智能音箱作為全屋智能設備的“開關”。同樣是整合內容商、語音平臺、硬件商,但小米顯然把重心放在了“捆綁”。所有動作都指向小米商城,由此綁定海量智能設備進行“全屋定制”,充當其內容、云服務等輸出端口。

電商作為阿里、京東、小米的主要戰(zhàn)場,實際也是智能音箱肩負的重要使命。而對于ALL in AI的百度,小度智能音箱更像是一個窗口,為其AI生態(tài)成長進行“語音投喂”,百度大有用戶基礎和使用頻率更高的選擇,比如百度地圖,而智能音箱的成敗其實無關大局。

智能音箱公域屬性缺失、體驗不足,擔負橋梁重任只能勉勉強強。如今,小米手機×AIoT戰(zhàn)略,明確了手機的起點和支點作用;京東、阿里各自戰(zhàn)略也并未激起太大水花,側重AI成長的百度也不再對智能音箱有更多投入。

沒有與用戶痛點深度關聯,甚至可以被輕易替代,智能音箱在生態(tài)大戲中的角色越發(fā)邊緣化。

何去何從

近年,智能音箱引入大屏,由過去純語音交互加入了一套可視化操作與反饋系統(tǒng)。優(yōu)勢顯而易見,對于指令采集和執(zhí)行具備了與手機相似的精準度,然而效率和邏輯仍然經不起推敲。

比如,用戶走進家門,想通過智能音箱打開空調,無屏智能音箱的操作流程是純語音,弊端如前文所述。帶屏智能音箱可以進行點按操作,前提是,用戶需要走到音箱所擺放的位置。

看上去是多走兩步的問題,實則與交互便捷性相悖。

當手機藍牙自動連接后,用戶仍然可以執(zhí)行相同操作達到相同目的。傳統(tǒng)開關往往分布于入戶、房間入口、床頭兩側等用戶移動的起點或終點,帶屏智能音箱集成了全屋智能設備開關,更像是裝修時的錯誤規(guī)劃,集中于家中任何一處,都可能顧此失彼,反而失去了便捷性初衷。如果回歸語音操作,那么屏幕這一賣點又成了偽需求。

價格戰(zhàn)之后,智能音箱主要借助內容生態(tài)或下游商業(yè)環(huán)節(jié)產生間接盈利,但并非完全落入自家口袋。

智能音箱加入大屏,欲從源頭上提升硬件毛利率,然而本質上并沒有帶來體驗革新,這波新鮮感能維持多久,目前看起來并不樂觀。

根據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智能音箱出貨量總體走低,截止6月,無屏智能音箱出貨量已出現35%跌幅,帶屏智能音箱跌幅超12%。而銷售額的差距卻相對更小,無屏智能音箱跌幅接近20%,而帶屏智能音箱跌5%左右。

加入屏幕,一定程度緩解了智能音箱的總體頹勢,但有點杯水車薪的意味。

從產品形態(tài)來看,帶屏智能音箱既像智能電視,又像平板電腦 ,看似具備強大綜合能力。從體驗看,主流帶屏智能音箱的顯示屏在8寸左右,分辨率大多在720P上下,其顯示效果、信息量遠不及電視,而在軟件生態(tài)上更無法與平板電腦相提并論。

帶屏智能音箱,更像是語音識別技術沒有本質突破,應對銷量斷崖式下滑的一次緩兵之計。

語音識別、合成兩大核心技術的發(fā)展又離不開大數據采集和自我進化,從使用頻率和場景覆蓋率來說,智能音箱已然不是拼接商業(yè)版圖的優(yōu)先選擇。

對于廠商而言,智能音箱做與不做都很頭疼。棄之,無疑失去了一個用戶習以為常的交互點和數據采集點,食之,硬件盈利難、內容質量的主動權并不完全在自己手里,而頭部廠商的智能產品矩陣龐大,隨時可以將智能音箱取而代之。

2022年11月,Matter 1.0發(fā)布,這一涉及插座、門鎖、照明、網關、應用程序等國際標準正式面世,目前已有數百款設備獲得認證和正在接受認證,其中不乏蘋果、谷歌等行業(yè)巨頭,不同廠商的智能設備互通互聯的時代正在趕來。

對于廠商而言,全家桶護城河即將開放,行業(yè)壁壘一定程度受到沖擊,但也預示著不同品牌的受眾可能存在松動和轉向,廠商的風險和機遇并存。對于用戶而言,選擇權松綁當然是喜聞樂見的,這更加考驗各廠商的軟硬件實力與生態(tài)粘度。

盡管略顯雞肋,智能音箱或許在先入為主的優(yōu)勢下仍有存在價值,隨著Matter協(xié)議進程,用戶面臨更多選擇和搭配,但仍需一個“中轉站”的事實暫時不會改變,這一用戶習慣留存的時間,能不能等來語音識別技術質變,將決定智能音箱的命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