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中國茶申遺成功:舞龍祈茶收,斗茶品茶香,鏡頭中的茶文化

“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編輯 | 蔡星卓

據新華社,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包含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2022年9月5日,湖北恩施,采茶的茶農。(攝影:蔡星卓)
2022年9月4日,湖北恩施,工人在茶葉加工車間工作。(攝影:蔡星卓)
2010年4月7日,茶葉。
2022年9月6日,湖北恩施,當地人在展示制茶工序。(攝影:蔡星卓)
2022年3月4日,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龍觀鄉(xiāng)的茶農們,在向陽農舍的茶園里舞龍祈茶收。
2020年11月18日,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武夷山天心村斗茶節(jié),品茶環(huán)節(jié)。(攝影:蔡星卓)
2014年4月15日,浙江湖州,武夷山茶百戲文化傳承人章志峰在展示著傳統(tǒng)的分茶技藝。
2022年4月30日,湖北恩施,老城武圣宮內,茶藝師正在為客人展示恩施富硒“一紅一綠”功夫茶。
2022年4月5日,貴州黔南,楊庚洪(左)和父親楊國能在對比新老工藝制作茶葉的沖泡效果。1996年出生的楊庚洪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云霧鎮(zhèn)的“鄉(xiāng)村制茶工匠”,同時也是黔南自治州“云霧貢茶手藝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受父親楊國能、母親潘英慧的影響,楊庚洪從16歲開始學習“云霧貢茶”制作,至今已有10年,采茶、制茶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0年5月24日,江蘇鎮(zhèn)江,潤州區(qū)非遺宋代點茶傳承弟子周明波在制作茶藝作品“金山”。
2021年4月16日,成都彭鎮(zhèn)老茶館。
2022年3月4日,成都東門市井。都東門的菱窠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自展現(xiàn)李劼人筆下市井生活的文創(chuàng)園區(qū)“東門市井”去年開街以來,菱窠也日益熱鬧。近來每周日,巴蜀學者袁庭棟都會在這里開講李劼人的掌故,擺老成都的龍門陣,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大增。下一步,東門市井還會延續(xù)老成都傳統(tǒng),將成都傳統(tǒng)的曲藝,如清音、揚琴,還有被稱為“活化石”的相書請進茶館,讓成都的年輕人加深對成都傳統(tǒng)市井生活的了解。

 

*除特殊標注外,本文圖片來自視覺中國、ICphoto

0
表情
您至少需輸入5個字

評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