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錐智能 盧瀅西
2010年,在小米公司緊鑼密鼓的籌備前期,雷軍做了一件重要的事,親自去跟供應鏈廠商談合作。
彼時的雷軍已經是國內知名的企業(yè)家、天使投資人,但那個時候的小米,甚至找不到一家愿意為其提供螺絲釘?shù)墓獭?/p>
為什么會這樣?
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從芯片、屏幕到攝像頭、面板幾乎都要受制于供應鏈廠商,供應鏈有什么,廠商才能做什么,如果沒有供應鏈,小米就做不成手機。
但當時的供應鏈廠商飽受“山寨機”庫存積壓之苦,如果打造新的產線就需要重新考量成本,面對小米這個從未聽說過的品牌,他們不敢賭。
同年,蘋果的里程碑產品iPhone4正式對外發(fā)售,據(jù)外媒報道,蘋果每個月的產能能夠達到300萬部。因此,相較于小米在當時產能的不確定性,大多數(shù)廠商更希望能夠得到蘋果的青睞。
當?shù)谝淮鷌Phone設計出來以后,蘋果首先找到了中國臺灣企業(yè)富士康,將不同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和材料運往富士康進行組裝,并將此后每一代iPhone的生產訂單都交給了富士康。
但富士康一家獨大的情況多少讓蘋果心生忌憚,為了制衡富士康,蘋果又先后扶持了緯創(chuàng)、和碩,此后供應鏈還逐步往中國大陸轉移,培養(yǎng)了立訊精密、藍思科技和歌爾股份等大陸供應鏈廠商。
這對當時國內的供應鏈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蘋果單價高、訂單量大而且合作穩(wěn)定,試問哪個電子廠不希望能接到這樣大客戶的訂單?
由此,蘋果龐大的配件需求和代工需求順勢帶動了國內消費電子供應鏈的發(fā)展,如今,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一流的消費電子零部件供應鏈和組裝代工廠。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多年背靠大樹,蘋果供應鏈廠商們也逐漸患上了“蘋果依賴癥”。
就拿前幾日歌爾股份爆雷的事情來看,遭蘋果“砍單”的消息發(fā)出后,歌爾股份單日市值蒸發(fā)近80億元,累計蒸發(fā)市值已逾1100億元。
這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到曾經被踢出“果鏈”的歐菲光。曾經的歐菲光是供應鏈上攝像頭模組的“龍頭”廠商,數(shù)據(jù)顯示,僅是2020年,蘋果就為歐菲光貢獻了145.12億元的營收,占到總營收的30%。而從去年3月被踢出“果鏈”開始,歐菲光的股價就一直“跌跌不休”,截至11月11日,距離最高點時的849億,歐菲光市值縮水了將近677億元。
“果鏈們”的生死完全掌握在蘋果手里,而近些年蘋果供應鏈又大有往東南亞遷移之勢,這不禁讓人發(fā)問:如果失去了蘋果的訂單,該怎么辦?
01 國產供應鏈搭上快車
提起蘋果的代工廠,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富士康,從第一代iPhone開始,富士康就一直是蘋果最大的“御用”代工廠。十年前,富士康打出“包吃包住還包洗衣服”的招聘廣告,吸引著無數(shù)南下到廣東打工的“深漂”們,在深圳龍華富士康的門口,每天都有近萬余人在排隊等待求職。
但如果提到立訊精密,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名字有點陌生。
讓我們先把時間撥回1988年。
彼時,踏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富士康在深圳建廠,并招收了第一批流水線工人,王來春就是其中的一員。
這個出身于汕頭農村,甚至連高中都沒上過的打工妹,只身前往深圳打拼,花了十年時間當上富士康的課長,而后辭職,創(chuàng)辦了立訊精密。
起初,憑借著和富士康的關系,立訊精密拿到了很多由富士康提供的蘋果訂單,但王來春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站穩(wěn)腳跟以后,立訊精密開始大肆收購和蘋果有合作關系的企業(yè),從2011年收購聯(lián)滔電子為iPad生產連接器,到2017年拿下蘋果AirPods耳機的整機制造代工,再到2020年通過收購緯創(chuàng)在江蘇昆山的股份,成為中國內陸的第一家蘋果代工廠,切入到iPhone的整機代工鏈里,如今,立訊精密已有七成業(yè)務跟蘋果相關。
不過,立訊精密只是國內“果鏈們”的眾多代表之一,從蘋果供應商的名單方面來看,近些年中國大陸的供應商數(shù)量正在逐漸增加。不久前,蘋果公布了2021財年主要供應商名單,在190家企業(yè)中,中國上榜91家,占47.9%,位列第一。其中,新增的中國大陸廠商有7家,包括聞泰科技、水晶光電、中科三環(huán)等。
數(shù)十年,大陸供應商已經成功支撐起“果鏈”的半壁江山。具體來看,目前,立訊精密已經成功拿下了AirPods、Apple Watch和iPhone的訂單;而作為蘋果AirPods第二大代工商的歌爾股份,也早在2010年就切入了蘋果供應鏈,為蘋果供應聲學組件、有線耳機等。
借著蘋果的東風,國產消費電子供應鏈迅速成長。如今,在中國生產一部手機,大到處理器,小到一顆螺絲釘,都能在國內找到好幾家高質量的供應商。
蘋果的訂單需求有效地整合了國內供應鏈,而國內供應鏈在發(fā)育成熟后也反哺到了國產手機品牌上。華為、小米和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借助供應鏈優(yōu)勢迅速崛起。據(jù)悉,在華為此前發(fā)布的Mate50上,射頻芯片、濾波器等采用的都是國產元器件。
正是因為國內手機產業(yè)鏈的升級,才有了國產手機的底氣。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蘋果,也不會有小米的1999?!?/p>
可以說,蘋果成功的背后,離不開中國消費電子供應鏈的影子,而中國的消費電子供應鏈完成從無到有的蛻變,蘋果也同樣功不可沒。
不過,在庫克這個“供應鏈管理大師”面前,“果鏈們”想要一勞永逸沒那么簡單,要想不被踢下牌桌,那就得遵守蘋果的“游戲規(guī)則”。
02 蘋果坐山觀虎斗
蘋果線下零售店曾是2017年世界上每平方英尺面積最賺錢的零售店,沒有之一。
每到新款iPhone開售的前一天,黃牛和狂熱的“果粉們”凌晨就會出現(xiàn)在蘋果專賣店的門口,排起長隊。
但在今年iPhone14系列新品的發(fā)售日上,誰也沒想到iPhone14竟然滯銷了。早上黃牛們還不惜加價瘋狂掃貨,而到了晚上,甚至倒貼錢都賣不出去,新機全砸手里了。
不可否認的是,蘋果的吸金能力依然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在全球消費電子下行的背景之下,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蘋果,也無法避免被波及的命運。
美國投行杰富瑞(Jefferies)10月30日發(fā)布的研報指出,自10月24日開始的一周內,iPhone在中國的銷量暴跌27%。
蘋果的日子不好過,而寒意也迅速蔓延到了供應鏈上。
抱大腿的代價,就是慢慢被蘋果所控制。
據(jù)悉,蘋果在供應鏈上會與部分廠商簽訂排他性的技術和產品協(xié)議。也就是說,如果這家供應鏈企業(yè)選擇了進入“果鏈”,那么就要以蘋果的生產需求為第一優(yōu)先級。同時,為了達到蘋果的標準,“果鏈們”的控制軟件、系統(tǒng)以及產線等都是蘋果定制的,由此一步步變成蘋果的“傀儡”。
財報數(shù)據(jù)顯示,歌爾股份2021年的營收中,蘋果作為客戶一的營收占比高達42.49%。自從成為蘋果AirPods的第二大代工廠商以后,歌爾股份的股價累計漲幅超過450%。
但這次歌爾股份被曝遭蘋果“砍單”以后,11月9日開盤直接迎來“一字板”跌停,單日市值蒸發(fā)近80億元。
如果熟悉消費電子行業(yè)的人,可能會馬上想到此前被踢出“果鏈”的歐菲光。去年3月,專門為蘋果提供鏡頭的歐菲光突然被踢出“果鏈”,其經營情況急轉直下,近兩年也持續(xù)處于虧損的狀態(tài)。
成敗皆由蘋果,已經成為了“果鏈們”的癥狀之一。而且,圍城里的日子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過。
很多人只看到“蘋果吃肉,供應商喝湯”,但蘋果的套路在于,在合作之前先拿出一張“合作長期穩(wěn)定、訂單量大”的餅,讓供應商先嘗到甜頭,但之后每次能吃到嘴里的餅會越來也少。
以立訊精密為例,2017年拿到AirPods的訂單后,其營收規(guī)模迅速增長,2021年還實現(xiàn)了上千億營收。但毛利率卻在逐年下降,數(shù)據(jù)顯示,從2017年-2021年,立訊精密的毛利率分別為20%、21.05%、19.91%、18.09%、12.28%。
據(jù)媒體報道,因為無法忍受低毛利,此前已經有廣達和仁寶等幾家供應鏈企業(yè)先后退出了蘋果供應鏈。
總結下來,給蘋果打工就是“錢少事多”。
為什么給蘋果打工還不掙錢?理由很簡單,庫克這位出了名的供應鏈管理大師,不直接壓低利潤,而是通過制衡之道讓供應商們自己將利潤降低。
為了不養(yǎng)虎為患,蘋果每年都會調整供應鏈廠商的名單,扶持新的供應商來制衡老的供應商。比如2021年扶持立訊精密來打壓富士康、2020年將歐菲光踢出果鏈。
來到今年,蘋果更是將iPhone14的整機代工訂單打散,讓不同的代工廠競價,誰的成本價格更低誰就能獲得訂單。
惡性的價格戰(zhàn)背后,也就導致了供應商的毛利率越卷越低。根據(jù)此前的報道,2021年在30家國內“果鏈”上市公司中,只有10家公司的凈利潤實現(xiàn)同比正增長。其中,得潤電子、新綸新材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分別在4.8億-6.8億元、9億-11億元之間。
供應商們打起來,蘋果只需坐收漁翁之利即可。蘋果2022年第四財季報告顯示,其毛利率達到了42.3%,其中,產品毛利率為34.6%,環(huán)比上升10%。
但即使如此艱難,像仁寶這樣主動撤出的還是少數(shù)。圍城里的廠商忙著內卷,而圍城外也有不少供應鏈企業(yè)虎視眈眈。當初,立訊精密就是因為中國臺灣英業(yè)達生產的AirPods良品率不高,所以才趁機而入,拿下了AirPods第一大代工廠商的位置。
在蘋果殘酷的“游戲規(guī)則”下,誰會成為下一個“立訊精密”還不得而知,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內卷仍在繼續(xù)。
03 內卷的宿命:從崛起到被拋棄
一邊是國內“果鏈”瘋狂內卷,另一邊蘋果也沒閑著,近幾年正逐漸將供應鏈往東南亞轉移。從2020年開始,蘋果就在越南組建了Airpods和MacBook的生產線,據(jù)悉,蘋果已經在越南有了31家合作工廠。
難道國內“果鏈”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嗎?
其實也不必過分焦慮,雖然在蘋果與“果鏈”的這場博弈中,前者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但想要在短時間內就徹底給供應鏈換一次血,對于蘋果而言沒有那么簡單。根據(jù)蘋果最新公布的2021財年供應商名單,在蘋果前200大供應商中,一共有91家中國企業(yè),其中,大陸(包含香港、澳門)有46家占比24%,臺灣45家。
與此同時,根據(jù)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所總結的雁陣模型,亞洲各國通過產業(yè)轉移,形成了有梯度的產業(yè)分級,各自形成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顯而易見,此次低端制造往東南亞轉移的大勢背后,更多是國內供應鏈升級的表現(xiàn)。
不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是此前的歐菲光被踢出“果鏈”,還是這次歌爾股份爆雷后市值暴跌,種種跡象都表明了:只依靠于蘋果已經不是供應鏈廠商們最好的出路?,F(xiàn)在國內“果鏈”或許更應該擔心的是,如果離開了蘋果該怎么辦?畢竟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歐菲光”。
當年輝煌再難復制,擺在供應商面前的其實無非兩條路:一是持續(xù)深耕蘋果的供應鏈,打入核心業(yè)務圈層;二是在新業(yè)務上另謀生路。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消費電子制造業(yè)的升級,諸如長江存儲和兆易創(chuàng)新的大陸存儲廠商開始為蘋果提供核心的芯片,而京東方也開始殺進蘋果供應鏈的“高端局”,為其提供高端的OLED顯示屏。
國內“果鏈”的機會越來越多,但被排斥在核心業(yè)務之外仍然是不爭的事實。在所有的國內供應鏈廠商中,大多數(shù)是負責組裝和生產非核心零部件,鮮少有真正能夠進入蘋果核心業(yè)務的企業(yè),核心業(yè)務模塊還是高通等外國廠商的天下。
值得肯定的是,經過蘋果這十多年來的“折磨”,國內的蘋果供應鏈廠商還是學到了不少東西。
眾所周知,蘋果在挑選供應鏈廠商時的要求是行業(yè)前五,而且在合作之后對于廠商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峰瑞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李豐曾表示,在瑞聲科技的蘋果產線上,所有的控制軟件、電腦以及ERP系統(tǒng)全都來自于蘋果,如果產線出現(xiàn)問題,相關產線的負責人會收到來自蘋果的遠程郵件。
與此同時,雖然作為一家科技公司,但蘋果的研發(fā)投入占比一直不高,2021財年,蘋果的研發(fā)投入為219.14億美元,僅占營收的6%。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研發(fā)成本向供應商轉移。
蘋果只需要提出要求,但技術實現(xiàn)就需要供應商自己靠砸錢來完成。這也就意味著,供應商們需要不斷加大研發(fā)的投入力度,一定程度上讓研發(fā)能力得到了鍛煉。
這些基礎的能力雖然不足以讓“果鏈們”輕松擺脫蘋果的控制,但卻能夠為他們的新業(yè)務鋪路。
事實上,不少蘋果供應鏈廠商都已經踏上了第二曲線的探索之路,其中又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穿戴設備為主流。
以歌爾股份為例,目前已經逐步從TWS耳機向VR產品的業(yè)務轉移,為Meta和Pico等VR設備廠商提供代工服務,VR代工市場份額高達70%。
而憑借著此前自動化的基礎,新能源汽車也成為了眾多“果鏈”的新選擇。
早在2015年,藍思科技就入局了新能源汽車領域,負責汽車電子玻璃的產品線;立訊精密在今年年初也與奇瑞達成了合作,意在合作造車ODM模式的基礎上,由一家消費電子代工廠轉型成為新能源汽車的Tier1廠商。此外,涉足新能源車產業(yè)鏈的“果鏈”還有富士康、舜宇光學科技、領益智造等等。
將雞蛋放入不同的籃子里,的確可以幫助“果鏈”分散風險,不過,這些新業(yè)務大多還處于萌芽階段,很難在短時間內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至少在新業(yè)務成型之前,供應商們仍然要跟蘋果繼續(xù)相愛相殺。
從2007到2017年,“果鏈們”依靠蘋果吸氧的黃金十年已然逝去,但在最近五年,這些新業(yè)務還沒能成為供應鏈廠商下一個十年的推進器。
長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