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尹清露
編輯 | 黃月
《瘟疫之夜》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2-10
大瘟疫、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偵探小說、具有福爾摩斯精神的蘇丹公主……這些互相纏繞的主題如何出現(xiàn)在同一部作品中?在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新作《瘟疫之夜》中,他探討了政治動蕩、宗派主義和流行病等重大議題,這也是帕慕克迄今為止最長的一部小說。
帕慕克本人認為,《瘟疫之夜》“既是一部歷史小說,又是以小說形式寫成的歷史”。故事發(fā)生在虛構的明格爾島,這個島嶼卻屬于真實的奧斯曼帝國,小說的敘述者米娜并不存在,她卻與帕慕克的觀點緊緊相連。1901年,為了平息島上的瘟疫、解決衛(wèi)生總督的神秘死亡,帕克澤公主和她的丈夫努里醫(yī)生來到島上,短短六個月內(nèi),他們被卷入了島嶼艱難實現(xiàn)主權的過程,直到小說的最后一句話宣布著:“明格爾島萬歲!自由萬歲!”
在準備這部小說之初,新冠疫情還未來襲,在創(chuàng)作期間,帕慕克也盡量不從這次疫情中直接取材,而是以歷史的聲音談論強制隔離和禁閉措施。與現(xiàn)實隔開距離,反而更能映照現(xiàn)實,就如他在采訪中所稱,“西方人說穆斯林沒有采取太多預防措施,他們是宿命論者。我想問他們:為什么這么說?靠著這句反駁的話,我構思了這部作品?!?/p>
《女孩,女人,其他》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2-10
《女孩,女人,其他》是一部關于英國黑人女性的群像作品,它有著龐大繁忙的根系——12位背景各異的角色穿梭其中,從前衛(wèi)先鋒的劇作家阿瑪,到嚴厲古板的中學女教師和新生代平權少女,每個人物都有其缺陷和魅力,也都互相依靠著彼此。它也有松散的、介于散文和自由詩的文體——一句換一行,句尾沒有標點符號。
本書是2019年布克獎的獲獎作品,作者伯娜丁·埃瓦里斯托也成為該獎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得主。這位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末的劇作家便是阿瑪?shù)脑?,她性格張揚,喜歡穿哈倫褲,涂粉色唇膏。終其一生,她都在書寫非裔族群的移民史和身份認同問題,而這個交織了族群、地區(qū)、性別、宗教的問題,就如《女孩,女人,其他》這本書一樣,只能通過不連貫的復調(diào)加以呈現(xiàn)。“我們自有主張,絕不妥協(xié)讓步,”這個故事事關黑人女性,也關于所有在排外的文化中努力工作、為自己謀來一席立足之地的人們。
《我害怕生活》

??????上海文藝出版社·單讀 / 鑄刻文化 2022-10
“在生活中經(jīng)歷了漫長的貧乏與膽怯,卻在斷斷續(xù)續(xù)掙扎不休的寫作里,看見了一絲亮光,保住了一點真心?!?/p>
這句話或許道出不少熱愛寫作之人的心聲,而文學評論合集《我害怕生活》,就呈現(xiàn)了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李靜“掙扎不休”的寫作歷程。其中既有二十五年間的批評隨筆,李靜所寫《大先生》《秦國喜劇》等戲劇作品的創(chuàng)作談,也有對契訶夫、彼得·漢德克、木心等人的長文論述,以及更為私人、自剖心跡的散文詩歌。而在合集中的《王小波的遺產(chǎn)》一冊中,李靜承認自己的文學淵源正是來自于王小波,并以此紀念他為中國文學帶來的解放性的笑聲。
李靜希望自己的文學評論是自由而非卑從的,同時應該誠實真摯,這也是《必須冒犯觀眾》一冊的題中之義,就如她在書中寫的那樣:“我們需要對腳下的土質(zhì),有清醒的認知。勿以如此立體的良心自譴,美化一往無前的惡者。勿以惡者遍布地面,而不信天上有不滅的光?!?/p>
《與瓦爾澤一起散步》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頁folio 2022-10
想要真正了解一名作家,和他一起散步是個不錯的主意,對于羅伯特·瓦爾澤來說也是如此。瓦爾澤是瑞士德語作家,1933年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癥,在精神病院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他留下了一套完全原創(chuàng)的作品,讓人想起卡夫卡和貝克特,奇特而難以定性,直到當代還在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和被發(fā)表。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甚至將卡夫卡看作是“瓦爾澤式的作家”,然而時至今日,是卡夫卡而非瓦爾澤成為了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這本書中,瓦爾澤的摯友卡爾·澤利希來到精神病院,記錄下兩人在1936-1956年間一同散步的所思所想:
“富余可以讓人非常壓抑。真正的美,日常生活的美,在貧困和樸素中最微妙地顯示出來。”
“人到了老年就會明白,世界總是不斷地努力回歸到簡單、基本的事物……一個人坐在晚年巨大的寂靜中,就像坐在溫和的幻日之下?!?/p>
這些語句重現(xiàn)了瓦爾澤那些矛盾而迷人的思緒,也如作家W.G.塞巴爾德所說:“瓦爾澤沒有成為被遺忘的作家,主要歸功于卡爾·澤利希為他的事業(yè)所做的努力?!?/p>
《杉木與帝國: 早期近代中國的森林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 2022-9
在中國,自然森林衰退和消失的歷史廣為人知,這往往被歸咎于對木材的大量需求,而這也是中國環(huán)境史的奠基之作——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卻》所選擇的敘事:在與人類的斗爭中,大象逐漸從中國的城市中心退到西南邊境。然而,在深受第一代學者影響的同時,《杉木與帝國》的作者、美國環(huán)境史學家孟一衡意識到,“這一謎題中也有缺失的碎片……存在著一些長期的可持續(xù)利用甚至是保護的事例?!?/p>
以宋、元、明三個朝代為歷史基點,孟一衡從廣泛的稅收、契約和木材市場的記錄中,提取出了中國林業(yè)制度變遷的另一重景象——雖然從未采用過林業(yè)局制度,但是中國僅憑財政政策就能夠促進森林種植、應對森林砍伐的威脅。孟一衡發(fā)現(xiàn),歐洲森林史從1500年開始的變化,早在1200年就在中國得到了預演,但中國的林業(yè)模式卻往往被排除在全球?qū)υ捴猓@本書糾正了這一遺漏,并試圖告訴讀者,在某些方面,中國的林業(yè)系統(tǒng)可能比歐洲運作得更好。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生物學:關于DNA的學說》

南京大學出版社·三輝圖書 2022-8
“一個理論要是能解釋所有事情并且簡單而引人注目,就可以換來好的報道、好的廣播節(jié)目、好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一系列暢銷書?!北緯髡逺.C.列萬廷在序言中這樣寫道,顯而易見的是,他并不打算這樣做。
作為一名人口遺傳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列萬廷以他對人類基因的顛覆性發(fā)現(xiàn)著稱——他發(fā)現(xiàn),不同種族背景的人在基因上的差異并非我們想象中那么巨大。在本書中,他希望讓讀者進一步認識到,科學的合法化正源自于它那不易察覺的意識形態(tài),它將一切都還原為冷冰冰的事實,這些事實強化著智商由基因決定、弱肉強食的道理,使得被剝奪者相信權利、地位和物質(zhì)享受是自然規(guī)律的一部分,誰也無法幸免。然而,列萬廷認為,科學也是一種社會結構,他提倡一種適度的科學懷疑主義,并拆除“純粹生物科學”的神話。通過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福爾摩斯的“記憶閣樓”、智商測試和雜交玉米等實例,本書分析認為,基因、有機體、環(huán)境這三者具有強烈的互動關系,無法被還原到任意一方。
《不可重復的瞬間:古典音樂聆聽巡禮》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2022-10
無論是彈奏鋼琴還是拉奏提琴,樂聲響起的瞬間都是不可重復、飛逝即過的。那么,我們要如何用文字將其留存下來,并從音樂中窺見演奏者本人的性情?進而,要如何橫跨地域和學派,看到眾多名家在樂史中的角色定位?
樂評人賀秋帆的《不可重復的瞬間》試圖回答上述問題。該書分為鋼琴、弦樂、指揮三輯,梳理了20世紀音樂家的生平逸事、風格地位與錄音遺產(chǎn),而他們大多是國內(nèi)少有人評述的。
賀秋帆認為,國內(nèi)傳統(tǒng)的論樂之道基本以作曲家為本,隨著錄音制品的普及,才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言說空間——以演繹者為主體的空間。基于這樣的立場,業(yè)余樂迷也能反客為主,用聽覺經(jīng)驗去找出曲目中的最佳版本,這也變成了賀秋帆的使命之一。他的另一使命則是將音樂家置于歷史洪流之中,“于音樂背后梳理其境遇與命運支點。”
《救命?。杭本葐T的28場笑淚尖峰時刻》

北京日報出版社·理想國 2022-9
經(jīng)常聽人說,如果想得知真實世間百態(tài),就去一趟午夜時分的醫(yī)院門診樓吧。這本《救命?。杭本葐T的28場笑淚尖峰時刻》則告訴我們,比醫(yī)院還要刺激的地方,可能是急救現(xiàn)場。在那里,不僅能遇到醉漢和心臟病患者,還能看見孤獨的自殘者、絕望的吸毒者、只會添亂的準新手爸爸,以及寧愿叫來救護車也不愿意相信撲熱息痛的發(fā)燒女子。
杰克·瓊斯是英國的一名高級院前急救醫(yī)師,服務于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急救系統(tǒng),擁有十多年的一線經(jīng)驗。急救員和病人的平均接觸時間只有一小時,趕到醫(yī)院就要馬上交接,但這已經(jīng)足以讓讀者瞥見許多令人捧腹又神傷的時刻。瓊斯把這些時刻用輕松的筆鋒寫了下來,但即使如此,他也并不回避醫(yī)護人員要面臨的挑戰(zhàn),因為除了每天要應對的無數(shù)混亂局面,來自病人的辱罵和威脅也早已是家常便飯?!短┪钍繄笪膶W副刊》如此評價這本書:“光是目錄,就充分顯露了作者的幽默,但沒人會因為這一點輕松之感,就懷疑這份工作的艱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