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可穿戴式市場回顧:手表已“死”,手環(huán)當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可穿戴式市場回顧:手表已“死”,手環(huán)當道

手環(huán)成為了新的手表。

文|雷科技

在長達兩年的動蕩后,智能手機市場總算恢復了平靜。蘋果和三星依舊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國產手機品牌在屢次沖擊高端失敗后也開始尋找差異化的功能賣點以穩(wěn)固自己的市場份額。再加上全球經濟放緩,與其冒險向未知進發(fā),不少手機品牌情愿走“保底”路線,先穩(wěn)住自己的存量市場。

而智能手機“主戰(zhàn)場”的冷場卻讓另一個品類成為智能手機品牌爭奪的中心。沒錯,說的就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從廣義來說,可穿戴設備是一個歷史遠超智能手機的行業(yè),市場的話語權也由傳統(tǒng)的音頻、運動和醫(yī)療器械企業(yè)所掌握。直到智能手機出現,智能可穿戴設備被提及,這種以智能手機為核心、圍繞智能手機生態(tài)打造的硬件,才取代了傳統(tǒng)可穿戴設備,成為可穿戴市場的新寵兒。

耳機市場已經飽和

比如在2020-2021年間,TWS產品就經歷了爆發(fā)式的發(fā)展,華為、蘋果的TWS芯片占據了真無線耳機的高端市場,高通、恒玄、絡達為中端TWS品牌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案,而中科藍訊、珠海杰理等品牌則填充了低端TWS耳機的市場。無論從芯片性能還是芯片價格的維度,TWS耳機芯片已經完成了市場劃分,而這種穩(wěn)定的市場劃分也讓TWS品牌形成了穩(wěn)定的市場劃分。

這種漸趨穩(wěn)定的市場劃分對消費者來說其實未必是件好事。對數碼產品來說,合理的市場競爭能促使品牌提高產品實力,在壓低價格的同時為產品帶來更多的功能,豐富用戶的使用體驗。但如果TWS市場格局已定,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TWS市場將會重現近幾年手機市場“擠牙膏”的情況。

TWS市場格局已定,但手機品牌需要可穿戴設備作為手機市場的“第二戰(zhàn)場”,于是在品牌的推動下,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就再次成為了可穿戴市場的“新生力量”。

腕上設備成為新力量

沒錯,這里說的是“再次”,因為在十年前,智能手環(huán)就已經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輝煌:2011年,Jawbone發(fā)布了UP系列智能手環(huán),掀起了智能手環(huán)的第一次熱浪。在長達20年的品牌生涯中,Jawbone憑借運動手環(huán)實現了累計二十多次市場融資,同時也帶動了Fitbit等品牌的興起,更是為無數國內智能設備品牌提供了“標準答案”。

當時的Jawbone并未像現在的智能手環(huán)一樣走數碼路線——在沒有建立用戶認知的情況下,向用戶推廣一個全新品類的數碼產品并非易事,畢竟當年的用戶對數碼的了解遠不如2022年的我們。在當時,Jawbone別出心栽地將UP系列產品包裝成類似電動牙刷一樣的“健康電子設備”,它的銷售方式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數碼商店”,而是用塑料包裝在超市銷售。

這種新奇的銷售方式讓Jawbone巧妙地開辟了數碼產品銷售的新路徑,與健康捆綁的方式也讓智能手環(huán)這一概念迅速在中產、高凈值群體中流行開來。時至今日,市面上絕大多數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都依然沒能跳出“健康”這一核心賣點。

盡管如此,在10年后的2022年,智能手環(huán)依舊經歷了“蛻變”:無論是智能手環(huán)的“先行者”Jawbone、Fitbit還是將智能手環(huán)這一概念在國內推廣開來的小米手環(huán),這些產品在最初真的就是指一個“手環(huán)”,屏幕顯示甚至是觸屏交互那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最多也就在正面裝四個LED用來顯示工作狀態(tài)與電量。甚至在Android智能手表面世后,大家區(qū)分手表與手環(huán)的方式也依舊是“有屏幕的是手表,沒屏幕的是手環(huán)”。

手環(huán)就是新的手表

但在2022年,手表和手環(huán)在形態(tài)上已經高度接近。以前段時間推出的華為手環(huán)7為例,盡管這款產品在華為的分類中仍屬于“智能手環(huán)”,但從產品設計上,華為手環(huán)7一和傳統(tǒng)意義的智能手表高度接近,在某些角度上看,這款產品甚至和智能手表中的標桿產品Apple Watch有相似的地方。

對消費者來說,“手環(huán)”的功能越來越豐富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對整個智能手表市場來說,與手表神似的手環(huán),顯然為智能手表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在過去,智能手表市場根據價格和產品表現大致可以分為3類:以Apple Watch、HUAWEI WATCH GT、Galaxy Watch和高端WearOS(Android Wear)為代表的高端智能手表;以OPPO Watch、運動型WearOS產品為首的終端智能手臂手表;以及千元以下、由非手機品牌推出的智能手表產品。

其中高端智能手表無需多講,單單是Apple Watch在2016年就售出1190萬只,貢獻了全年接近50%的市場份額。運動型智能手表雖然面向較為細分的運動市場,但由于智能手表市場與運動健康的理念密不可分,因此也獲得了較大的認可度。低端入門的智能手表產品雖然功能較為單一,也沒有太多與手機互聯互通的設計,但憑借“有屏幕”和低價這兩個優(yōu)勢,在短時間內就反超了傳統(tǒng)的智能手環(huán)市場,直接將Jawbone和Fitbit兩大手環(huán)巨頭擠出來市場份額前五的序列。

在當時,低端智能手表憑借功能上的優(yōu)勢完成了對高端智能手環(huán)市場份額的反超。但隨著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產品邊界的模糊,功能越來越強大的高端智能手環(huán),卻完成了對低端智能手表的逆襲。

以Canalys發(fā)布的2022Q1腕上可穿戴設備報告的數據為例,其中智能手表出貨3200萬只,智能手環(huán)出貨量970萬只。從數據上看,智能手環(huán)應該是被智能手表“碾壓”才對,但實際上,這份報告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剛剛提到的觀點——“高端智能手環(huán)已經擁有與智能手表同臺競爭的實力”。

根據報告中給出的數據,在近兩年間,“Basic bands”(入門智能手環(huán))Q1出貨量自2020年以來一度下滑,已不足一千萬只。但與此同時,“Basic Watch”(入門智能手表)的出貨量卻持續(xù)上行,追平了2020年時入門手環(huán)的數據。

再聯系到現階段入門高端智能手環(huán)與入門智能手表的產品差異與市場表現,不難發(fā)現曾經的高端智能手環(huán)已經取代了入門智能手表,憑借相同的功能與更低的價格完成了市場逆襲。盡管這些產品依舊還保留著手環(huán)時代留下的細長屏幕比例,在產品名字上也依舊掛著“手環(huán)”的字樣,但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些產品已經正式取代了曾經的低端智能手表,成為了可穿戴設備中不容小覷的新生力量。

未來可穿戴設備的發(fā)展方向

智能手環(huán)取代低端智能手表已成定局,但從產品的角度看,智能手環(huán)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智能手表接下來的方向——健康管理。從功能上看,智能手環(huán)既然能取代低端智能手表,那自然是在功能上對智能手表完成了超越。和搭載Android系統(tǒng)的智能手表相比,智能手環(huán)在功能上有天然的劣勢:

并不開放的系統(tǒng)讓智能手環(huán)無法像智能手表那樣安裝第三方軟件,但在健康管理上,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卻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大多數用戶對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環(huán)的唯一訴求,其實就真的只有“健康管理”而已。

可以預見的是,健康依舊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未來的硬件發(fā)展中也將以健康指標為發(fā)展方向,從更多不同的維度為用戶提供更詳實的健康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為用戶提供相關的軟件增值服務,從而在不依靠智能手機新硬件的情況下,為智能手機品牌帶來多樣化的增值服務收入。

到那時候,我們就不再需要區(qū)分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huán)了吧。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可穿戴式市場回顧:手表已“死”,手環(huán)當道

手環(huán)成為了新的手表。

文|雷科技

在長達兩年的動蕩后,智能手機市場總算恢復了平靜。蘋果和三星依舊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國產手機品牌在屢次沖擊高端失敗后也開始尋找差異化的功能賣點以穩(wěn)固自己的市場份額。再加上全球經濟放緩,與其冒險向未知進發(fā),不少手機品牌情愿走“保底”路線,先穩(wěn)住自己的存量市場。

而智能手機“主戰(zhàn)場”的冷場卻讓另一個品類成為智能手機品牌爭奪的中心。沒錯,說的就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從廣義來說,可穿戴設備是一個歷史遠超智能手機的行業(yè),市場的話語權也由傳統(tǒng)的音頻、運動和醫(yī)療器械企業(yè)所掌握。直到智能手機出現,智能可穿戴設備被提及,這種以智能手機為核心、圍繞智能手機生態(tài)打造的硬件,才取代了傳統(tǒng)可穿戴設備,成為可穿戴市場的新寵兒。

耳機市場已經飽和

比如在2020-2021年間,TWS產品就經歷了爆發(fā)式的發(fā)展,華為、蘋果的TWS芯片占據了真無線耳機的高端市場,高通、恒玄、絡達為中端TWS品牌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案,而中科藍訊、珠海杰理等品牌則填充了低端TWS耳機的市場。無論從芯片性能還是芯片價格的維度,TWS耳機芯片已經完成了市場劃分,而這種穩(wěn)定的市場劃分也讓TWS品牌形成了穩(wěn)定的市場劃分。

這種漸趨穩(wěn)定的市場劃分對消費者來說其實未必是件好事。對數碼產品來說,合理的市場競爭能促使品牌提高產品實力,在壓低價格的同時為產品帶來更多的功能,豐富用戶的使用體驗。但如果TWS市場格局已定,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TWS市場將會重現近幾年手機市場“擠牙膏”的情況。

TWS市場格局已定,但手機品牌需要可穿戴設備作為手機市場的“第二戰(zhàn)場”,于是在品牌的推動下,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就再次成為了可穿戴市場的“新生力量”。

腕上設備成為新力量

沒錯,這里說的是“再次”,因為在十年前,智能手環(huán)就已經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輝煌:2011年,Jawbone發(fā)布了UP系列智能手環(huán),掀起了智能手環(huán)的第一次熱浪。在長達20年的品牌生涯中,Jawbone憑借運動手環(huán)實現了累計二十多次市場融資,同時也帶動了Fitbit等品牌的興起,更是為無數國內智能設備品牌提供了“標準答案”。

當時的Jawbone并未像現在的智能手環(huán)一樣走數碼路線——在沒有建立用戶認知的情況下,向用戶推廣一個全新品類的數碼產品并非易事,畢竟當年的用戶對數碼的了解遠不如2022年的我們。在當時,Jawbone別出心栽地將UP系列產品包裝成類似電動牙刷一樣的“健康電子設備”,它的銷售方式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數碼商店”,而是用塑料包裝在超市銷售。

這種新奇的銷售方式讓Jawbone巧妙地開辟了數碼產品銷售的新路徑,與健康捆綁的方式也讓智能手環(huán)這一概念迅速在中產、高凈值群體中流行開來。時至今日,市面上絕大多數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都依然沒能跳出“健康”這一核心賣點。

盡管如此,在10年后的2022年,智能手環(huán)依舊經歷了“蛻變”:無論是智能手環(huán)的“先行者”Jawbone、Fitbit還是將智能手環(huán)這一概念在國內推廣開來的小米手環(huán),這些產品在最初真的就是指一個“手環(huán)”,屏幕顯示甚至是觸屏交互那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最多也就在正面裝四個LED用來顯示工作狀態(tài)與電量。甚至在Android智能手表面世后,大家區(qū)分手表與手環(huán)的方式也依舊是“有屏幕的是手表,沒屏幕的是手環(huán)”。

手環(huán)就是新的手表

但在2022年,手表和手環(huán)在形態(tài)上已經高度接近。以前段時間推出的華為手環(huán)7為例,盡管這款產品在華為的分類中仍屬于“智能手環(huán)”,但從產品設計上,華為手環(huán)7一和傳統(tǒng)意義的智能手表高度接近,在某些角度上看,這款產品甚至和智能手表中的標桿產品Apple Watch有相似的地方。

對消費者來說,“手環(huán)”的功能越來越豐富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對整個智能手表市場來說,與手表神似的手環(huán),顯然為智能手表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在過去,智能手表市場根據價格和產品表現大致可以分為3類:以Apple Watch、HUAWEI WATCH GT、Galaxy Watch和高端WearOS(Android Wear)為代表的高端智能手表;以OPPO Watch、運動型WearOS產品為首的終端智能手臂手表;以及千元以下、由非手機品牌推出的智能手表產品。

其中高端智能手表無需多講,單單是Apple Watch在2016年就售出1190萬只,貢獻了全年接近50%的市場份額。運動型智能手表雖然面向較為細分的運動市場,但由于智能手表市場與運動健康的理念密不可分,因此也獲得了較大的認可度。低端入門的智能手表產品雖然功能較為單一,也沒有太多與手機互聯互通的設計,但憑借“有屏幕”和低價這兩個優(yōu)勢,在短時間內就反超了傳統(tǒng)的智能手環(huán)市場,直接將Jawbone和Fitbit兩大手環(huán)巨頭擠出來市場份額前五的序列。

在當時,低端智能手表憑借功能上的優(yōu)勢完成了對高端智能手環(huán)市場份額的反超。但隨著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產品邊界的模糊,功能越來越強大的高端智能手環(huán),卻完成了對低端智能手表的逆襲。

以Canalys發(fā)布的2022Q1腕上可穿戴設備報告的數據為例,其中智能手表出貨3200萬只,智能手環(huán)出貨量970萬只。從數據上看,智能手環(huán)應該是被智能手表“碾壓”才對,但實際上,這份報告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剛剛提到的觀點——“高端智能手環(huán)已經擁有與智能手表同臺競爭的實力”。

根據報告中給出的數據,在近兩年間,“Basic bands”(入門智能手環(huán))Q1出貨量自2020年以來一度下滑,已不足一千萬只。但與此同時,“Basic Watch”(入門智能手表)的出貨量卻持續(xù)上行,追平了2020年時入門手環(huán)的數據。

再聯系到現階段入門高端智能手環(huán)與入門智能手表的產品差異與市場表現,不難發(fā)現曾經的高端智能手環(huán)已經取代了入門智能手表,憑借相同的功能與更低的價格完成了市場逆襲。盡管這些產品依舊還保留著手環(huán)時代留下的細長屏幕比例,在產品名字上也依舊掛著“手環(huán)”的字樣,但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些產品已經正式取代了曾經的低端智能手表,成為了可穿戴設備中不容小覷的新生力量。

未來可穿戴設備的發(fā)展方向

智能手環(huán)取代低端智能手表已成定局,但從產品的角度看,智能手環(huán)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智能手表接下來的方向——健康管理。從功能上看,智能手環(huán)既然能取代低端智能手表,那自然是在功能上對智能手表完成了超越。和搭載Android系統(tǒng)的智能手表相比,智能手環(huán)在功能上有天然的劣勢:

并不開放的系統(tǒng)讓智能手環(huán)無法像智能手表那樣安裝第三方軟件,但在健康管理上,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卻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大多數用戶對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環(huán)的唯一訴求,其實就真的只有“健康管理”而已。

可以預見的是,健康依舊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huán)未來的硬件發(fā)展中也將以健康指標為發(fā)展方向,從更多不同的維度為用戶提供更詳實的健康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為用戶提供相關的軟件增值服務,從而在不依靠智能手機新硬件的情況下,為智能手機品牌帶來多樣化的增值服務收入。

到那時候,我們就不再需要區(qū)分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huán)了吧。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