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CGx
《侏羅紀世界3》的上映又把恐龍這史前巨獸拉到了聚光燈下。
正在上映的這部侏羅紀系列新作在情節(jié)的合理性和敘事的邏輯性等各個方面遭遇吐槽,但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說,徹底淪為擺設的恐龍,可能是他們最難接受的。爛歸爛,這部電影在全球電影市場仍舊獲得了近4億美元的首周末票房,在中國電影市場更是被譽為“救市之作”,足見恐龍這一史前巨大生物對全球觀眾的吸引力。
從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1》,到2015年的《侏羅紀世界1》,這個有關恐龍與人類的系列電影,在近20年間變化的不僅僅是特效技術與畫面質量,影片對恐龍這群“演員”的定位也發(fā)生了變化。
在《侏羅紀公園》中,人們對“恐龍公園”的設想還停留在類似傳統動物園的模式,將恐龍關在籠子里欣賞。到了《侏羅紀世界》中,“恐龍公園”的設想已經變成了類似自然保護區(qū)模式,人們將自己關在陀螺球等設施中游覽,給了恐龍更大的活動空間?!顿_紀世界3》更是讓恐龍重新分布于世界之上,讓人類尋找與恐龍共存的方法。
電影在設定上的這些變化,體現的正是人類對恐龍、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重新認識。隨著恐龍題材的作品不斷增加,人們在恐龍身上寄托的情感也變得越來越豐富。遠古的恐龍就像一批敬業(yè)的演員,在不同的作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陪伴許多人從小長大。擁有一件恐龍玩具,可能是很多人童年時期的共同經歷。
恐龍的魅力為何如此之大,它的多變形象又是如何一步步發(fā)展到今天的?這就要從恐龍在文創(chuàng)作品中多變的形象說起。
文創(chuàng)作品中的恐龍形象進化史:從巨獸到萌獸
自恐龍化石被發(fā)掘出來,它就成為一種任人打扮的史前生物。19世紀的博物學家們憑借想象力策劃展覽,從恐龍身上賺了第一桶金。20世紀的電影也很快把恐龍帶進銀幕之中,滿足人們對巨大怪物的獵奇心??履稀さ罓栍?912年寫就的《失落的世界》便是那個時代恐龍熱潮的一個縮影,這部小說此后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
有關恐龍的動畫作品,最早可追溯到1914年的《恐龍葛蒂》。在這部動畫里,葛蒂會哭、會高興地跺腳,還會搖尾巴撒嬌,被賦予了一定的角色個性化。這部首次使用動畫角色實現真人演員表演的短片,對整個動畫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啟發(fā),在昂西動畫節(jié)發(fā)表的《動畫的世紀·100部作品》中,《恐龍葛蒂》位列第一名。
不過真正將恐龍形象,尤其是霸王龍的兇猛形象帶入大眾記憶的還是迪士尼。
在1940年版《幻想曲》的《春之祭》段落中,迪士尼用地球從生命萌芽到恐龍滅絕的整個過程,借影像化的語言表現原曲的沖突、粗獷與大膽。各種各樣的恐龍過著安靜、閑適的生活,配合著激烈又具攻擊性的弦樂,令食草恐龍們聞風喪膽的霸王龍登場,其大戰(zhàn)劍龍的情節(jié)成為這段動畫的高潮。畫面中兩腳獸打敗四腳獸的情節(jié)以隱晦的方式暗示著誰是食物鏈的頂端,雙腳站立的霸王龍形象也由此深入人心。
不過對喜愛恐龍的考據黨來說,這段動畫影片其實是有不少錯誤。例如霸王龍有三個手指(根據考古學發(fā)現,霸王龍只有兩根手指),它與劍龍也根本不處于同一個時代等等。對此當年迪士尼原畫師的回應也簡單,那就是他們覺得三個手指能讓霸王龍看著更威猛。在真實度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需求之間,迪士尼優(yōu)先照顧后者。
二戰(zhàn)后日本很快接過了恐龍熱潮的接力棒。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日本國內考古發(fā)現成果增多,恐龍題材再度熱火。曾被中國引進的《恐龍?zhí)丶笨巳枴罚?978)就是圓谷公司為趕這波恐龍熱潮而創(chuàng)作的三部曲之一(另兩部是《恐龍救生隊》和《恐龍大戰(zhàn)爭》)。只不過,這部特攝片只是故事背景設定在白堊紀,恐龍也非故事的主要登場角色。
1980年哆啦A夢的首部劇場版選擇恐龍題材原因也在于此。雖然片中主角蛇頸龍并非恐龍,但當時日本出土了為數不少的蛇頸龍化石引起潮,主角也就這么定下了。
在片中,小蛇頸龍擁有了類似人類孩童的情感,與大雄建立起深厚的伙伴感情。這個故事讓恐龍由一種可怕的史前巨獸變成可以共情的伙伴。這部劇場版動畫充分體現出藤子·F·不二雄將熱門題材與豐富的想象力、趣味性的故事、發(fā)人深思的內核完美結合的強大編劇能力,恐龍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成為了人類的伙伴,無數觀眾被角色的感情所打動。
在《變形金剛》中,機器恐龍的設定就由一開始的只有獸性不聽使喚,慢慢進化成具有自我意識,體現出遠古巨獸從野性到人性的轉化過程。
到了《丹佛:最后的恐龍》等作品中,恐龍主角已經完全褪去獸性,從一開始就變成人類的好伙伴。
在這類“人類的好伙伴”主題的作品中,無害的食草恐龍成為主角的不二人選,肉食恐龍則常常充當反派或是勁敵。包括迪士尼,無論在2000年的《恐龍世紀》還是2015年的《小恐龍大冒險》中,都選擇了植食恐龍作為主角,描寫它們與伙伴一路冒險的故事。
在《星際恐龍》中,即使霸王龍是吃肉的,做了主角的他也只能屈尊跟哥幾個食草恐龍一起啃玉米片。
到了繪本《你看起來很好吃》里,故事索性就以霸王龍差點一口吃掉甲龍寶寶作為開頭,講述食肉恐龍與食草恐龍之間的互動故事。
從恐龍的形象變遷不難看出,出現在不同文創(chuàng)作品的恐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與以真實為賣點的紀錄片里的恐龍截然不同。得益于恐龍的巨大力量感和不受限制的想象空間,內容創(chuàng)作者通過提取恐龍的部分特點,同時賦予其少許人格要素,使其中大量作品成功將兒童群體作為目標受眾:在繪本讀物里,在動漫作品里,恐龍更像是人類的另一面,有的恐龍成為陪伴人類的好伙伴,有的恐龍向人類傳達保護環(huán)境愛護生命的意義,還有的恐龍以萌化的姿態(tài)傳遞最質樸的愛與溫柔。
恐龍不再是生活于中生代無法被人理解的巨獸,而是成為創(chuàng)作者寄托作品立意的主體。對于這群已不復存在的生物,它們身上有許多空白點,令人陌生又熟悉,向往又害怕,這給了創(chuàng)作者很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促成了恐龍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
恐龍影視化形象變遷:創(chuàng)作與科普齊頭并進
至今,有關恐龍群體的真正樣子,古生物科學家們也只能通過挖掘出來的化石和生存狀態(tài)進行推演。隨著挖掘樣本越來越多,推演出的研究結果也在更新,恐龍的外形特征發(fā)生著微微的改變。同時,在文創(chuàng)作品領域,隨著恐龍題材的作品不斷涌現,恐龍形象也變得越來越多變,哪怕是同一種恐龍也會衍生出多種不同的形象。比如霸王龍的形象就在影視化過程中發(fā)生過明顯變化。
1993年《侏羅紀公園》橫空出世。這部將恐龍題材與科幻類型片相結合的電影,以人文角度去審視科學發(fā)展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從而體現出人類對生命的敬畏之情。作為一部90年代初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以當時最先進的特效技術營造的視覺奇觀,成功再現了恐龍這一神奇生物群體,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恐龍的文藝復興。
其中,挖掘出土的化石相對完整、身形巨大且極具破壞力的霸王龍,成為了《侏羅紀公園》電影系列的絕對C位。在《侏羅紀公園》里,主角團在雨夜與霸王龍十多分鐘鏖戰(zhàn),是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節(jié)。這部電影也成功地更新了霸王龍在大眾心中的形象,由原本的兩腳拖地改成了身體平行的體態(tài)。電影對霸王龍形象的改造不僅僅是因為有考古證據,還在于這種變化讓霸王龍變得更靈活、更具危險性,帶給觀眾更大的壓迫感與沖擊力。包括影片中霸王龍的叫聲也是由多音源合成更具沖擊力,而不是采納考古學研究的意見。
在內容創(chuàng)作過程中,恐龍的形象需要為劇情服務,這一點在近20年后的《侏羅紀世界》中體現得更為明顯。作為系列重啟之作,新作需要“制作”出更強大的恐龍以滿足觀眾的需求。然而當時并沒有重大的考古發(fā)現以支持片方,所以影片選擇以不同物種的DNA結合的方式培育出了“轉基因”新恐龍。當新恐龍在侏羅紀主題公園里肆虐橫行時,最終“臨危受命”的真·霸王龍登場,聯合伶盜龍、滄龍一起干掉了這只人工改造龍。這段情節(jié)傳遞給侏羅紀系列粉絲的潛臺詞是“霸王龍永遠是故事主角”,而深層的含義是人類過度的干涉自然,最終還是不如自然優(yōu)勝劣汰生存下來的事物。
大眾觀影者沉浸于電影里恐龍帶給人類的壓迫感和恐懼感,而恐龍愛好者們則會考究電影里的恐龍形態(tài)有幾分失真。實際上,侏羅紀系列幾部作品里的恐龍,都是以考古學為基礎,加以適當的改動讓其符合視聽表現的需求。同時,影片方也會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對新加入到故事里的恐龍進行盡可能的復原,《侏羅紀世界3》在維持前幾部登場恐龍形象的同時,給新登場的火盜龍設計了一身羽毛,就是基于考古學的角度打破大眾“恐龍沒毛”傳統認知的新設定。
火盜龍滿身羽毛的形象,與影片里其它沒毛恐龍之間形成的巨大差別,一時間可能很難讓某些觀眾接受。不過在《哆啦A夢》三部橫跨40年的恐龍故事劇場版動畫中,文創(chuàng)內容跟隨科學研究的發(fā)現成果,進行與時俱進的恐龍外形設定,就有著更強的說服力。
在1980年版《大雄的恐龍》中,劇情安排大家穿越回到6500萬年之前的北美大陸,為的就是能利用北美的考古發(fā)現,讓霸王龍等知名恐龍合理登場。片中霸王龍貢獻了最多的打戲,其形象則保持著早期的尾巴拖地造型以及兩根手指。
2006年《大雄的恐龍》成為《哆啦A夢》更換聲優(yōu)陣容后首部重制的劇場版。新版更新了許多恐龍的形象,霸王龍形象被修改成了身體平行的體態(tài),牙齒也覆上了厚厚的嘴唇。近年來古生物學術界站在實用角度,提出了恐龍可能有類似巨蜥一樣厚嘴唇,這一版劇場版里的霸王龍形象復原顯然支持這種新觀點。
2020年再次以恐龍作為主題制作《大雄的新恐龍》以紀念系列誕生50周年。這次故事不再是重制而是展開全新劇情,故事的舞臺也轉到亞洲。
在歐美主導的恐龍題材影視中,亞洲恐龍的出場率是比較少的,所以亞洲恐龍的活躍就成為本片一大賣點,打戲擔當也從北美的霸王龍?zhí)鎿Q為出身亞洲的特暴龍(注:特暴龍的說法只在日語電影手冊中得到確認,電影中文字幕依然使用了霸王龍)。
相比于《侏羅紀公園》,《哆啦A夢》劇場版保持了作品一貫的調性,不會出現基因怪獸,但吃下“朋友巧克力”的恐龍依然會瞬間萌化成主角團的好伙伴。而霸王龍的嘴唇則變成了薄薄的一層,張嘴時仍舊有著食物鏈頂端霸主的生猛感,閉嘴時則可以滿足劇情需要盡顯其萌態(tài)。
可見恐龍這群“演員”之所以深受創(chuàng)作者喜愛,就是因為它的可塑性極強。即使《侏羅紀公園》讓身體平行的霸王龍大為活躍,在繪本故事中舍不得吃肉的霸王龍依然能帶給很多人感動。我們無需要求文創(chuàng)作品中的恐龍形象必須統一,正是恐龍形象的多變才讓它帶給我們那么多美好(嚇人)回憶,引起我們的關注,甚至站在科普角度去了解這一神秘群體。
科普內容在大眾領域的有效拓展,與文創(chuàng)內容有著緊密的關聯??脊艑W領域也曾回應過文創(chuàng)作品在推廣和普及恐龍知識方面所作出的努力,2021年在四川瀘州古藺縣發(fā)現的實雷龍新種足跡,就被中國地質大學考古團隊命名為“野比氏實雷龍足跡”,用大雄的名字來命名,顯然是讓大雄在2020年劇場版里脫口而出的那一句“如果能以我的名字命名恐龍就好了”夢想成真。
結語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恐龍早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符號。它們就像一群神秘的住客,曾經生長于地球卻又突然消失,留下只鱗片爪的線索,任由人們猜測。有人將其描摹為史前兇獸,也有人把它們打扮成可愛萌獸,不同形象的恐龍就這樣在不同的舞臺上復活。
人們對恐龍的迷戀,并不僅僅是巨物崇拜,更是借此寄托自己的情感。還原恐龍形象就像玩一個拼圖游戲,每個人都可以拼出自己的圖案,附上自己的感情,這種可塑性是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蛟S這就是恐龍這一文化符號長盛不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