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播客發(fā)展再“快”,也還是“慢”生意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播客發(fā)展再“快”,也還是“慢”生意

播客之“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陳根

隨著互聯網媒介的多元發(fā)展,播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

實際上,作為互聯網產品矩陣中的一員,播客早在21世紀初就已經誕生。不過,一直以來,雖然關于播客的各種媒體的報道、統(tǒng)計報告的數據、社交媒體的討論有升溫的趨勢,但在中文互聯網領域里,播客依舊像是一個小眾烏托邦,受限于其內容而不能觸達更廣泛的下沉市場。

然而,疫情的催化,卻意外推動了音頻等線上內容服務的增長態(tài)勢。天眼查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近1300家從事播客相關業(yè)務的企業(yè),6成以上成立于5年之內。艾瑞咨詢《2021年中國網絡音頻產業(yè)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疫情的暴發(fā),人們的社交距離瞬間被拉大,播客成為了人們溝通彼此的媒介,聲音本身的親近感和陪伴感,成為了人們消除疫情期間孤獨感的有力手段。

從熱愛到生意,中文播客似乎正在走出過去小眾的角落。當然,對于目前來說,播客的盈利能力依然相對有限,商業(yè)生態(tài)并不健全,如何保持增長的態(tài)勢,是播客發(fā)展仍待探索的問題。

播客的進化

“播客”(Podcasting)概念源于蘋果產品“iPod”與“Broadcast”(廣播)的合成,可以理解為播放音頻的客戶端,與有聲書、音頻直播等內容共同構成網絡音頻產業(yè)。2004年2月12日,本·漢默斯利在《衛(wèi)報》一篇題為《聽覺革命:在線廣播遍地開花》的文章中首次提及播客這一概念。同年8月13日,亞當·科利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播客網站“每日源代碼”,被認為是播客正式形成的標志。

作為一個新興的媒介形態(tài),許多人常常會將播客與電臺相聯系,當然,兩者都同時具有公共和私密屬性,和聽眾之間具有一定的親近感。但播客與電臺不同的地方在于,電臺的形態(tài)更接近于“語音直播”。

跟播客相比,一期電臺節(jié)目在開始前需要準備的文字材料并不多;如果有播出事故,可以用播放音樂或者進廣告的方式緩解尷尬。而播客則需要預先準備好話題議程。并且,對電臺這樣的“直播”形態(tài)來說,錄制結束就意味著內容已完成,而對播客來說,還有后期精剪的環(huán)節(jié)。

在播客發(fā)展的初期里,播客還是借助蘋果“iPodder”軟件與一些便攜播放器結合,才讓用戶可以將網絡廣播節(jié)目下載到iPod、MP3或其它便攜式數碼聲訊播放器中隨身收聽,也能自己制作聲音節(jié)目并上傳到網上與廣大網友分享。

2005年,蘋果公司推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嵌有播客功能的音樂軟件——iTunes4.9。其同期推出的播客目錄(PodcastDirectory)讓普通用戶可以進行播客搜索和訂閱。一時間,播客網站訪問量暴增,播客iTunes4.9帶領播客開始走入主流文化。

同年年底,“播客”一詞入選《新牛津美國字典》,意為“可分發(fā)的為訂購用戶提供的數字化音頻文件”,MP3成為播客的初始格式??梢哉f,播客一詞自誕生之日起即先天帶有媒介融合色彩。也正因為播客媒體融合的優(yōu)勢,令其在發(fā)展之初被視為攪動傳媒格局的重要力量。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勃興,內容傳播渠道更加便捷、多元化,包括播客在內的音頻行業(yè)也駛向了發(fā)展的“快車道”。

2014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美國生活》節(jié)目推出Serial第一季播客節(jié)目,火爆網絡平臺,多次成為iTunes平臺收聽排行冠軍。Serial的成功,引發(fā)“系列劇效應”:GimletMedia、Wondery等多個播客平臺開始紛紛投資推出敘事類播客節(jié)目,電視臺以播客為腳本拍攝電視劇,出版商也紛紛轉戰(zhàn)播客領域。

在國內,播客上行拐點的來臨則伴隨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移動音頻媒體的崛起而出現。從播客到移動音頻媒體,稱謂的變化映射的是播客日趨移動化、場景化、智能化的發(fā)展趨勢——它愈發(fā)跳脫內容聚合平臺的框架,完成向用戶服務平臺的轉型。

疫情發(fā)生以來,居家場景增加了人們接觸播客的機會。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0上半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線音頻用戶中,81.3%收聽過播客。艾瑞咨詢統(tǒng)計顯示,2020-2021年,新增中文播客數量共計12937個。同時,2020年,中國的播客用戶規(guī)模達到近七千萬,并且仍然維持著高速增長。

實際上,2020年也被人們認為是播客備受關注的一年,大量資本的目光聚集到了播客的賽道上來。2020年3月,即刻推出了播客App小宇宙;4月的騰訊音樂娛樂TME發(fā)布長音樂戰(zhàn)略;6月喜馬拉雅推出播客頻道;10月蜻蜓宣布打造新播客平臺;11月網易將“電臺”入口更名為“播客”;2021年1月荔枝電臺推出“荔枝播客”App,就連短視頻快手也想要在該賽道上使使勁開發(fā)自己的播客“皮艇”。

可以看見,當前,播客正嘗試探尋觸達更廣泛受眾群體的可能性,而在其行業(yè)形態(tài)獨立性愈加明顯的同時,播客行業(yè)對于平臺的兼容性也得到不斷的擴展。

播客的意義

每一種媒介出現時,人們總會習慣于先思考該如何理解它,播客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這是一個注意力經濟盛行的時代,所謂“注意力經濟”,即注意力的買賣,互聯網平臺們一心想要最大限度地攫取人們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下,人們的注意力也經歷了從純文字表達轉向視覺影像表達的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卻忽略了播客作為音頻媒介本身極具豐富性的一面,正是這種豐富性,才讓播客在疫情期間體現了其生命力。

不可否認,過去,聲音曾經被認為有不確定性、稍縱即逝性、線性傳播性、信息容量有限等局限性,這也使得曾經的廣播具有了非獨占性與伴隨性。但在社會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當下,這些特性越來越成為優(yōu)點:人們要處理的信息越來越多樣,因此對具有兼容屬性的傳播媒介的需求日趨強烈??梢哉f,“聲音信號利用的是‘邊緣’注意力,聲音的告知不造成過分負擔——這成為聽覺溝通的精髓”。

一方面,作為一種單純的聽覺媒介,播客最為人所樂道的特點就是“伴隨性”,這讓播客能作為日常工作與生活的一條音軌,與視覺活動以較少干擾的方式并線進行,無論是在通勤途中、休息或家務勞作時,都可以通過耳朵這一通道接收信息。實際上,播客本來是為我們生活中的零碎時間設計的,尤其是那些雙手和眼睛統(tǒng)統(tǒng)被占用、唯有耳朵有空的時間,比如,家務、鍛煉、開車、或者早高峰地鐵,在這些場景下,播客最重要的功能不是獲取信息,而是情感陪伴。

語音社交較之文字社交,顯然更符合受眾的“情感交流”需求,正因如此,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基于語音的社交軟件面市。即便在互動線索最貧乏的純文本媒介中,人們也可以表達出情感與親密性。

另一方面,由于播客制作者的形象不可見,聽眾只能經由聲音去想象內容或其他,這種距離感的存在,在賦予播客神秘感之余,也給聽眾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相較于視頻來說,播客反而是一種更容易走心的媒介形式,因為在錄播客的時候沒有攝像頭對著人,人們也會更自然地放下心防。

可以說,既有伴隨性,又具獨占性的播客,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傾聽的價值、對話的價值,包括長期陪伴的價值和信任的價值,它提供了一種讓人們能夠慢下來,也能夠給人們帶來溫暖的內容?;蛟S正因為如此,播客、聽書等聲音媒介才在近幾年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不需要看到臉,不會過度親密,卻又有聲音傳遞情感,這的確符合不少年輕人的心理。

在某種程度上說,用戶通過聲音獲取了情感,播客與受眾建立了嶄新的契約關系。由于個體心理經驗的千差萬別,每個人賦予對象的意義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地,都帶有個體認知層面或情感層面的些許投射。

播客的“慢”生意

播客的進化和播客的意義,都是人們有目共睹的,但播客想要長遠地發(fā)展下去,靠愛來發(fā)電卻并不總是可行的。

實際上,播客興起后最初的黯淡就是因為商業(yè)變現的失敗。和當年公眾號崛起時一樣,播客也曾有過很多令人振奮的想象空間:依靠粉絲規(guī)模和粘性,可以實現廣告植入、內容付費、產品營銷等變現方式。

但不同的是,公眾號僅出生兩年,其商業(yè)模式、規(guī)章制度、后臺分析工具已經成型。既有新榜這樣的數據公司,也有135、秀米等排版工具;而頭部大號也早已被驗證有充分的商業(yè)想象力。2015年,微信公眾平臺迎來三周年的節(jié)點,據微信官方統(tǒng)計,公眾號總數就已超過1000萬;據數據分析機構奇智睿思調研,到2015年底,關注微信公眾號的用戶達到5.5億。

而反觀播客,在當時,雖然從事播客創(chuàng)作的個體(或平臺)不在少數,但能實現商業(yè)變現的幾乎沒有。這不僅與部分播客從業(yè)者制作播客的目的是興趣和社交,甚少有經濟層面的考量有關,更主要的是播客廣告的投放效果難以評估,很難獲得廣告商的青睞。

資金的不足使個人(或平臺)在承擔采集制作、服務器托管等相關成本時捉襟見肘;完善的內容分發(fā)機制也因此缺位,一些播客內容既不可為搜索引擎所檢索,又不提供可供分享的超鏈接,它與PC時代移動載體的相對匱乏相疊加,限制了播客的傳播范圍。于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播客只能被擠壓成部分視頻網站中的一個頻道,淪為視頻網站邊緣角落里的配角。

如今,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播客市場增量迅速,但從絕對值看仍是較為小眾的產業(yè)。對比2020年9.89億的中國網民規(guī)模,七千萬人播客聽眾的占比不足1%。此外,《2021播客聽眾調研報告》指出,目前中文播客平臺使用率超20%的僅有5家,且斷層明顯,前六名的差距均在8%左右。

從平臺來說,播客也不像公眾號一樣有微信龐大的生態(tài)作為支撐。國內專門為中文播客設計的應用程序,只有蘋果Podcast、小宇宙、皮艇等體量較小的平臺。在主流音頻APP上,播客仍處于邊緣地帶 ,難以與相聲、有聲書等內容抗衡。在喜馬拉雅平臺上,《郭德綱21年相聲精選》播放量達到15.7億次,而目前中文播客尚未有與其比肩者。

當前播客市場的主要變現方式包括:廣告、贊助、捐贈、內容付費、品牌化內容、訂閱或會員制等形式。其中,廣告仍然是主流的變現方式。但對于播客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因為沒有第三方中立的量化工具,愿意投放播客的廣告商還是太少,大部分品牌還持觀望態(tài)度。

同時,艾瑞咨詢報告顯示,從收入結構來說,主打PGC(專業(yè)生產內容)+PUGC(專業(yè)用戶生產內容)的喜馬拉雅和蜻蜓FM主要收入來源是會員和訂閱收入,荔枝則以用戶直播打賞收入為主。向用戶收費逐漸成為了綜合音頻平臺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無論是廣告業(yè)務還是內容付費,可以看見,播客目前的盈利能力都相對有限,商業(yè)生態(tài)并不健全。從世紀初播客出現伊始,各方參與者始終在迷霧中穿行,商業(yè)模式未見其形,從這一層面來說,或許,播客之“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播客發(fā)展再“快”,也還是“慢”生意

播客之“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陳根

隨著互聯網媒介的多元發(fā)展,播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

實際上,作為互聯網產品矩陣中的一員,播客早在21世紀初就已經誕生。不過,一直以來,雖然關于播客的各種媒體的報道、統(tǒng)計報告的數據、社交媒體的討論有升溫的趨勢,但在中文互聯網領域里,播客依舊像是一個小眾烏托邦,受限于其內容而不能觸達更廣泛的下沉市場。

然而,疫情的催化,卻意外推動了音頻等線上內容服務的增長態(tài)勢。天眼查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近1300家從事播客相關業(yè)務的企業(yè),6成以上成立于5年之內。艾瑞咨詢《2021年中國網絡音頻產業(yè)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疫情的暴發(fā),人們的社交距離瞬間被拉大,播客成為了人們溝通彼此的媒介,聲音本身的親近感和陪伴感,成為了人們消除疫情期間孤獨感的有力手段。

從熱愛到生意,中文播客似乎正在走出過去小眾的角落。當然,對于目前來說,播客的盈利能力依然相對有限,商業(yè)生態(tài)并不健全,如何保持增長的態(tài)勢,是播客發(fā)展仍待探索的問題。

播客的進化

“播客”(Podcasting)概念源于蘋果產品“iPod”與“Broadcast”(廣播)的合成,可以理解為播放音頻的客戶端,與有聲書、音頻直播等內容共同構成網絡音頻產業(yè)。2004年2月12日,本·漢默斯利在《衛(wèi)報》一篇題為《聽覺革命:在線廣播遍地開花》的文章中首次提及播客這一概念。同年8月13日,亞當·科利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播客網站“每日源代碼”,被認為是播客正式形成的標志。

作為一個新興的媒介形態(tài),許多人常常會將播客與電臺相聯系,當然,兩者都同時具有公共和私密屬性,和聽眾之間具有一定的親近感。但播客與電臺不同的地方在于,電臺的形態(tài)更接近于“語音直播”。

跟播客相比,一期電臺節(jié)目在開始前需要準備的文字材料并不多;如果有播出事故,可以用播放音樂或者進廣告的方式緩解尷尬。而播客則需要預先準備好話題議程。并且,對電臺這樣的“直播”形態(tài)來說,錄制結束就意味著內容已完成,而對播客來說,還有后期精剪的環(huán)節(jié)。

在播客發(fā)展的初期里,播客還是借助蘋果“iPodder”軟件與一些便攜播放器結合,才讓用戶可以將網絡廣播節(jié)目下載到iPod、MP3或其它便攜式數碼聲訊播放器中隨身收聽,也能自己制作聲音節(jié)目并上傳到網上與廣大網友分享。

2005年,蘋果公司推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嵌有播客功能的音樂軟件——iTunes4.9。其同期推出的播客目錄(PodcastDirectory)讓普通用戶可以進行播客搜索和訂閱。一時間,播客網站訪問量暴增,播客iTunes4.9帶領播客開始走入主流文化。

同年年底,“播客”一詞入選《新牛津美國字典》,意為“可分發(fā)的為訂購用戶提供的數字化音頻文件”,MP3成為播客的初始格式。可以說,播客一詞自誕生之日起即先天帶有媒介融合色彩。也正因為播客媒體融合的優(yōu)勢,令其在發(fā)展之初被視為攪動傳媒格局的重要力量。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勃興,內容傳播渠道更加便捷、多元化,包括播客在內的音頻行業(yè)也駛向了發(fā)展的“快車道”。

2014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美國生活》節(jié)目推出Serial第一季播客節(jié)目,火爆網絡平臺,多次成為iTunes平臺收聽排行冠軍。Serial的成功,引發(fā)“系列劇效應”:GimletMedia、Wondery等多個播客平臺開始紛紛投資推出敘事類播客節(jié)目,電視臺以播客為腳本拍攝電視劇,出版商也紛紛轉戰(zhàn)播客領域。

在國內,播客上行拐點的來臨則伴隨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移動音頻媒體的崛起而出現。從播客到移動音頻媒體,稱謂的變化映射的是播客日趨移動化、場景化、智能化的發(fā)展趨勢——它愈發(fā)跳脫內容聚合平臺的框架,完成向用戶服務平臺的轉型。

疫情發(fā)生以來,居家場景增加了人們接觸播客的機會。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0上半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線音頻用戶中,81.3%收聽過播客。艾瑞咨詢統(tǒng)計顯示,2020-2021年,新增中文播客數量共計12937個。同時,2020年,中國的播客用戶規(guī)模達到近七千萬,并且仍然維持著高速增長。

實際上,2020年也被人們認為是播客備受關注的一年,大量資本的目光聚集到了播客的賽道上來。2020年3月,即刻推出了播客App小宇宙;4月的騰訊音樂娛樂TME發(fā)布長音樂戰(zhàn)略;6月喜馬拉雅推出播客頻道;10月蜻蜓宣布打造新播客平臺;11月網易將“電臺”入口更名為“播客”;2021年1月荔枝電臺推出“荔枝播客”App,就連短視頻快手也想要在該賽道上使使勁開發(fā)自己的播客“皮艇”。

可以看見,當前,播客正嘗試探尋觸達更廣泛受眾群體的可能性,而在其行業(yè)形態(tài)獨立性愈加明顯的同時,播客行業(yè)對于平臺的兼容性也得到不斷的擴展。

播客的意義

每一種媒介出現時,人們總會習慣于先思考該如何理解它,播客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這是一個注意力經濟盛行的時代,所謂“注意力經濟”,即注意力的買賣,互聯網平臺們一心想要最大限度地攫取人們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下,人們的注意力也經歷了從純文字表達轉向視覺影像表達的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卻忽略了播客作為音頻媒介本身極具豐富性的一面,正是這種豐富性,才讓播客在疫情期間體現了其生命力。

不可否認,過去,聲音曾經被認為有不確定性、稍縱即逝性、線性傳播性、信息容量有限等局限性,這也使得曾經的廣播具有了非獨占性與伴隨性。但在社會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當下,這些特性越來越成為優(yōu)點:人們要處理的信息越來越多樣,因此對具有兼容屬性的傳播媒介的需求日趨強烈??梢哉f,“聲音信號利用的是‘邊緣’注意力,聲音的告知不造成過分負擔——這成為聽覺溝通的精髓”。

一方面,作為一種單純的聽覺媒介,播客最為人所樂道的特點就是“伴隨性”,這讓播客能作為日常工作與生活的一條音軌,與視覺活動以較少干擾的方式并線進行,無論是在通勤途中、休息或家務勞作時,都可以通過耳朵這一通道接收信息。實際上,播客本來是為我們生活中的零碎時間設計的,尤其是那些雙手和眼睛統(tǒng)統(tǒng)被占用、唯有耳朵有空的時間,比如,家務、鍛煉、開車、或者早高峰地鐵,在這些場景下,播客最重要的功能不是獲取信息,而是情感陪伴。

語音社交較之文字社交,顯然更符合受眾的“情感交流”需求,正因如此,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基于語音的社交軟件面市。即便在互動線索最貧乏的純文本媒介中,人們也可以表達出情感與親密性。

另一方面,由于播客制作者的形象不可見,聽眾只能經由聲音去想象內容或其他,這種距離感的存在,在賦予播客神秘感之余,也給聽眾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相較于視頻來說,播客反而是一種更容易走心的媒介形式,因為在錄播客的時候沒有攝像頭對著人,人們也會更自然地放下心防。

可以說,既有伴隨性,又具獨占性的播客,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傾聽的價值、對話的價值,包括長期陪伴的價值和信任的價值,它提供了一種讓人們能夠慢下來,也能夠給人們帶來溫暖的內容?;蛟S正因為如此,播客、聽書等聲音媒介才在近幾年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不需要看到臉,不會過度親密,卻又有聲音傳遞情感,這的確符合不少年輕人的心理。

在某種程度上說,用戶通過聲音獲取了情感,播客與受眾建立了嶄新的契約關系。由于個體心理經驗的千差萬別,每個人賦予對象的意義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地,都帶有個體認知層面或情感層面的些許投射。

播客的“慢”生意

播客的進化和播客的意義,都是人們有目共睹的,但播客想要長遠地發(fā)展下去,靠愛來發(fā)電卻并不總是可行的。

實際上,播客興起后最初的黯淡就是因為商業(yè)變現的失敗。和當年公眾號崛起時一樣,播客也曾有過很多令人振奮的想象空間:依靠粉絲規(guī)模和粘性,可以實現廣告植入、內容付費、產品營銷等變現方式。

但不同的是,公眾號僅出生兩年,其商業(yè)模式、規(guī)章制度、后臺分析工具已經成型。既有新榜這樣的數據公司,也有135、秀米等排版工具;而頭部大號也早已被驗證有充分的商業(yè)想象力。2015年,微信公眾平臺迎來三周年的節(jié)點,據微信官方統(tǒng)計,公眾號總數就已超過1000萬;據數據分析機構奇智睿思調研,到2015年底,關注微信公眾號的用戶達到5.5億。

而反觀播客,在當時,雖然從事播客創(chuàng)作的個體(或平臺)不在少數,但能實現商業(yè)變現的幾乎沒有。這不僅與部分播客從業(yè)者制作播客的目的是興趣和社交,甚少有經濟層面的考量有關,更主要的是播客廣告的投放效果難以評估,很難獲得廣告商的青睞。

資金的不足使個人(或平臺)在承擔采集制作、服務器托管等相關成本時捉襟見肘;完善的內容分發(fā)機制也因此缺位,一些播客內容既不可為搜索引擎所檢索,又不提供可供分享的超鏈接,它與PC時代移動載體的相對匱乏相疊加,限制了播客的傳播范圍。于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播客只能被擠壓成部分視頻網站中的一個頻道,淪為視頻網站邊緣角落里的配角。

如今,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播客市場增量迅速,但從絕對值看仍是較為小眾的產業(yè)。對比2020年9.89億的中國網民規(guī)模,七千萬人播客聽眾的占比不足1%。此外,《2021播客聽眾調研報告》指出,目前中文播客平臺使用率超20%的僅有5家,且斷層明顯,前六名的差距均在8%左右。

從平臺來說,播客也不像公眾號一樣有微信龐大的生態(tài)作為支撐。國內專門為中文播客設計的應用程序,只有蘋果Podcast、小宇宙、皮艇等體量較小的平臺。在主流音頻APP上,播客仍處于邊緣地帶 ,難以與相聲、有聲書等內容抗衡。在喜馬拉雅平臺上,《郭德綱21年相聲精選》播放量達到15.7億次,而目前中文播客尚未有與其比肩者。

當前播客市場的主要變現方式包括:廣告、贊助、捐贈、內容付費、品牌化內容、訂閱或會員制等形式。其中,廣告仍然是主流的變現方式。但對于播客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因為沒有第三方中立的量化工具,愿意投放播客的廣告商還是太少,大部分品牌還持觀望態(tài)度。

同時,艾瑞咨詢報告顯示,從收入結構來說,主打PGC(專業(yè)生產內容)+PUGC(專業(yè)用戶生產內容)的喜馬拉雅和蜻蜓FM主要收入來源是會員和訂閱收入,荔枝則以用戶直播打賞收入為主。向用戶收費逐漸成為了綜合音頻平臺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無論是廣告業(yè)務還是內容付費,可以看見,播客目前的盈利能力都相對有限,商業(yè)生態(tài)并不健全。從世紀初播客出現伊始,各方參與者始終在迷霧中穿行,商業(yè)模式未見其形,從這一層面來說,或許,播客之“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