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那些對紙質書“上癮”的年輕人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那些對紙質書“上癮”的年輕人

無論如何,開卷有益。希望這個世界讀書日中,我們都能找到并堅持一種自己喜歡的閱讀習慣。

文 | DoNews  翟繼茹

編輯 | 李可馨

在知識獲取越來越低門檻的今天,在文本內容、形式和載體都發(fā)生變化的今天,對于熱愛讀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它以更快的速度、更多元的視角,讓我們認識這個更廣袤的世界。

但又恰處價值劇烈變動的時代,又逢快節(jié)奏與焦慮、危機并存的時代,我們心中的疑惑該找誰解答?我們的精神世界如何構建?我們還有必要閱讀紙質書嗎?

至少,毛姆說過:“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等于為自己筑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免生命中的所有災難”;至少,曾被唱衰的紙質書和書店,還沒有走向式微和消亡;至少,那些承載厚重文明的紙質書還有人惦記著。 

不久前,天貓圖書,抖音、拼多多等線上電商渠道也都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線上紙質圖書銷量增長明顯。例如,天貓圖書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半年,消費者在天貓人均買書4.6本,閱讀人口增速是去年同期的4倍,其中,00后的圖書消費增長最快。

雖然這一數(shù)據(jù)顯示的只是紙質書的線上銷售情況,但從側面來看,我們也能窺見,在數(shù)字化閱讀和碎片化閱讀交織的時代中,仍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愿輕易放棄紙質書。 

在世界讀書日之前,氫消費采訪了來自80后、90后、00后的一小部分紙質書崇尚者,說出他們對閱讀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真實看法。

01.沒翻開過的書 仍舊給我安全感

85后 北京 小敏 

說來慚愧,我自己家里和爸媽家有三個大書柜和兩個行李箱的書,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我還沒來得及閱讀過的。

我經(jīng)常會突然對某個領域感興趣了,然后一口氣買幾本這個領域的著作或者暢銷書。大部分都是翻了一兩頁。即便這樣,書架里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書,仍讓我莫名的有一種安全感。記得去過大學教授的家里,一間20多平米的閣樓里,書架高度從地面到天花板,環(huán)繞四面墻,屋子中央也被同樣高度的書架整齊的排滿,只留下夠一個人穿行的空檔。第一次進去的時候,很震撼,也有心很踏實的感覺?,F(xiàn)在,能擁有一間這樣的書房,就成了我在北京的夢想。 

我想不是虛榮心在作祟,雖然很多書沒有看過,總是擺在那里,但會覺得像銀行里有存款一樣,我可以不花,但隨時可以“用”,哪怕沒有整塊的時間和平靜的心境,偶爾翻上幾頁,都覺得很快樂。 

我承認,閱讀電子書的速度要比紙質書快,我也會在微博、B站上關注一些知識型博主。現(xiàn)在其實基本上能做到三個月到半年能真正意義上閱讀一本書,中間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時間不夠是真,自己心里浮躁也是真。但真的只要讀進去,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好快,能補充很長一段時間在工作和生活上消耗的心理資源。買書上癮,讀書上勁兒,可能真正擁有了自己的書房這種狀態(tài)會好很多吧。 

這是大學文學課上教授推薦的一本書,是一本紀實文學,作者彼得·海斯勒是一名一直在全世界游歷的作家,也正因如此,他的書中總在提醒自己不以一種價值觀來看待世界。這也正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記得教授曾評價這本書“過分真實和另一種真實并存”。 

《江城》講了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也叫何偉,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到涪陵教習英文的期間,所感受到的風土人情。書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離我的年齡和生活有一段距離,所以讓我感覺到打開另一扇世界的大門,以不同的角度去看過去和未來。 

02.當媽之后開始享受讀書的快樂

85后 天津 kiki

每周六晚上七點到八點是我們家的“閱讀時間”,3歲的兒子勉勉、我和老公,會在一起讀書,講故事。這短短的一個小時,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最放松和最其樂融融的時刻。

當媽以前,自己和老公其實真沒有比較好的讀書習慣,除了上學時的教科書,最多就是看看論文、雜志,上班后聽聽得到、喜馬拉雅上的知識分享。

懷孕待產(chǎn)時,為了胎教買了上班以來第一本正經(jīng)的書,每天晚上給小寶寶讀上一個小故事。勉勉出生后,特別是半歲后,我們就想著要給他營造一個好的閱讀環(huán)境。想讓他多讀書,以后少看手機和電視,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而我的閱讀,幾乎是從各類兒童故事開始,每天晚上都會陪他讀讀故事。 

也非常神奇,當和他一起讀書后,心也慢慢靜下來了,我也會在睡前看看小說,第一本就是補了從小到大都爛熟于心但從未看過的原著《西游記》。

從為了胎教“被迫”讀書,到養(yǎng)成讀書好習慣,現(xiàn)在又直接影響了下一代。我們的“閱讀時間”剛執(zhí)行半年多一點兒,勉勉就已經(jīng)能簡單復述給他講過的故事,看到書里面的內容,還會自己描述或者干脆“瞎編”。各自看書的時間,他也從不能安靜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能夠自己專注呆一會兒了。

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間,其實帶給我很多東西,比如更有耐心,更能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我想電子書和電子閱讀即便便捷,一是不太適合孩子們,二是很難帶給我們像“閱讀時間”一樣一起閱讀和分享的快樂吧。 

分享書目:《你今天真好看》

這是一本非常治愈系的繪本,孩子和大人都可以閱讀,只是呈現(xiàn)方式不同。作者用簡單的圖畫,幽默的語言勾勒一幅幅非常暖心的場景。書里面主要是一只綠色小恐龍的日常,還有它形形色色的動物朋友們。他們的對話,常常讓累了一天的我,既溫暖又感動。對于寶寶來說,里面有許多幽默隱喻的梗他還不懂,但是看著小動物們在一起的場景,他會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會常常問他,小恐龍在干什么呀?從孩子的角度看,我把它當成一種聯(lián)想啟蒙的書了吧。 

03.打工人為什么不能堅持閱讀

90后 哈爾濱 陳躍

我是一個喜歡文科的理科生,對電子書和聽書等等沒有排斥,但更喜歡紙質閱讀的感覺。我覺得紙質書閱讀讓人更有代入感,更容易沉靜下來,其次它還有收藏價值。

一些暢銷書或者意義不大的工具書,我一般選擇用Kindle來讀。如果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再讀或者讓我覺得很好的,我還會再買紙質書來讀和收藏。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段落字句,電子版和紙質版?zhèn)鬟f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畢業(yè)后,真的很難像上學時一樣可以總泡圖書館,讀書時間也難以固定和縮水。我從2020年就有讀書清單計劃,因為那時有一段時間居家隔離,以為時間會多一些,結果遠程辦公還是一樣的忙。因此每一年的讀書清單也沒有堅持下來。今年我把清單數(shù)量減少,由原來的12本減到8本,如果按一本400頁左右的書來說,一天只讀10頁左右,大約一個半月左右可以讀完一本,在時間上壓力會小很多?,F(xiàn)在正在讀今年的第三本書。

閱讀的動力,一是因為喜歡,二是因為確實多多少少有些知識焦慮吧。未來社會,我認為拼的是你的知識結構,視野和眼界,也就是認知層面。我是理科生,邏輯思維是優(yōu)勢,而感受能力可能就遲鈍一些。讀書最直接打開新領域的途徑。我希望今年給自己的閱讀清單能夠完成,有一天也可以嘗試做做讀書博主。

分享書目:《神似祖先》 

最早是在一檔知識分享類節(jié)目中知道的這本書,它以生物學的視角看待社會學的發(fā)展和一些問題。讀的過程中,只覺得非常爽和震撼,自己的思維視野仿佛一下子就被打開了。讀這類專業(yè)著作也非常耗神,稍微注意力不集中,就會跟不上作者的腳步,陷入混亂中。我摘抄兩段自己非常喜歡的書中的觀點——

1.規(guī)范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規(guī)范如同文化一樣,是人造而非自然的產(chǎn)物。因而它的產(chǎn)生首先依賴于創(chuàng)新和革新。創(chuàng)新和革新就是文化上的突變。沒有突變就沒有進化。但創(chuàng)造只是產(chǎn)生規(guī)范的第一部,要成其為規(guī)范,還要使者特殊的人造物被多數(shù)人自覺遵從。從后一半過程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復制。生物進化所以依據(jù)并集中體現(xiàn)于基因,在于基因有一個偉大的功能——復制。文化若企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基因,它就必須有另一套突變和復制某種特征的能力。

2.人類展開了一種普標性的活動,就是合作,以互惠利他為基礎的合作。換句話說,合作通常就是互惠利他。除了“上陣父子兵”這種利他不是互惠利他,而是血緣利他。除此之外,人類的大量活動都是非血緣之間的,而非血緣之間的合作一定是互惠的,不互惠為什么要合作??? 

04.離不開的書店和圖書館

90后 北京 阿泰

除非是工具類書籍,我現(xiàn)在更喜歡在線下買書。實體書店算是我放松的地方,特別是心情低落時,在書店和圖書館里能提高心理能量,重獲平靜。

記得羅翔曾經(jīng)說過,無知讓人去讀書,而越讀書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這就讓人知道自己的渺小,就可以暫時擱置眼前的一些煩惱了吧。在書店和圖書館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想打開那么多陌生的書,對那么多東西還感興趣,還有探索的欲望,就覺得自己還是鮮活的,還不是那么心如死水和冷漠。

2021年辭去第一份工作后很迷茫,覺得對身邊很多事情都失去了興趣。在家刷了半個多月的手機,刷時間長了你會覺得更無聊和空虛。朋友拉我去逛街,偶然路過一家書店就進去了,隨便翻了一本繪本《月亮忘記了》,沒想到在那里看完了整本。當看到月亮離開小男孩,重新回到天上,小男孩也一夜之間長大時,竟然哭了。

后來在書店里整整泡了一下午,晚上和朋友出來時,感覺輕松了很多,精神氣兒又回來了。后來一段時間我天天去家附近的圖書館,一邊投簡歷重新找工作,一邊閑翻各種感興趣的書。

和在線閱讀相比,我更喜歡在書店和圖書館里的氛圍吧。而且我一直覺得,不管是所謂的數(shù)字化閱讀還是讀紙質書,一定要自己讀,不要獲取太多碎片化的一些博主的讀書筆記或者推薦,讀書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遇到一本書可能也是緣分。

分享書店:紙的時代書店(廈門) 萬圣書園(北京)

紙的時代書店:廈門的網(wǎng)紅書店,匯集了打卡者和真正想讀書的人。書店面積非常大,有9米多高的直立書架,讀者可以自己登梯子取閱自己想要看的書,沉浸式體驗非常好。書店里還設置了一塊面積非常大的閱讀自習區(qū)。  

萬圣書園:也是氛圍感很棒,不像商業(yè)書店十分嘈雜。在可選擇的圖書上,絕大多數(shù)都是各領域的學術著作,更有厚重的感覺。因為是最早的一批獨立書店,且與北大清華有很深的淵源,歷史感和文化感非常濃厚。  

在一定程度上,紙質書仍是大部分人獲取知識的渠道,和首選的閱讀方式。從訪談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酷愛紙質書的年輕人其實也并不排斥數(shù)字化閱讀,兩者各有分工。與其要爭論紙質書與數(shù)字化閱讀的優(yōu)劣,不如說在知識碎片化、工作生活快節(jié)奏的時代中,很多人開始追求深度思考和慢下來的節(jié)奏了。

無論如何,開卷有益。希望這個世界讀書日中,我們都能找到并堅持一種自己喜歡的閱讀習慣。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那些對紙質書“上癮”的年輕人

無論如何,開卷有益。希望這個世界讀書日中,我們都能找到并堅持一種自己喜歡的閱讀習慣。

文 | DoNews  翟繼茹

編輯 | 李可馨

在知識獲取越來越低門檻的今天,在文本內容、形式和載體都發(fā)生變化的今天,對于熱愛讀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它以更快的速度、更多元的視角,讓我們認識這個更廣袤的世界。

但又恰處價值劇烈變動的時代,又逢快節(jié)奏與焦慮、危機并存的時代,我們心中的疑惑該找誰解答?我們的精神世界如何構建?我們還有必要閱讀紙質書嗎?

至少,毛姆說過:“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等于為自己筑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免生命中的所有災難”;至少,曾被唱衰的紙質書和書店,還沒有走向式微和消亡;至少,那些承載厚重文明的紙質書還有人惦記著。 

不久前,天貓圖書,抖音、拼多多等線上電商渠道也都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線上紙質圖書銷量增長明顯。例如,天貓圖書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半年,消費者在天貓人均買書4.6本,閱讀人口增速是去年同期的4倍,其中,00后的圖書消費增長最快。

雖然這一數(shù)據(jù)顯示的只是紙質書的線上銷售情況,但從側面來看,我們也能窺見,在數(shù)字化閱讀和碎片化閱讀交織的時代中,仍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愿輕易放棄紙質書。 

在世界讀書日之前,氫消費采訪了來自80后、90后、00后的一小部分紙質書崇尚者,說出他們對閱讀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真實看法。

01.沒翻開過的書 仍舊給我安全感

85后 北京 小敏 

說來慚愧,我自己家里和爸媽家有三個大書柜和兩個行李箱的書,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我還沒來得及閱讀過的。

我經(jīng)常會突然對某個領域感興趣了,然后一口氣買幾本這個領域的著作或者暢銷書。大部分都是翻了一兩頁。即便這樣,書架里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書,仍讓我莫名的有一種安全感。記得去過大學教授的家里,一間20多平米的閣樓里,書架高度從地面到天花板,環(huán)繞四面墻,屋子中央也被同樣高度的書架整齊的排滿,只留下夠一個人穿行的空檔。第一次進去的時候,很震撼,也有心很踏實的感覺?,F(xiàn)在,能擁有一間這樣的書房,就成了我在北京的夢想。 

我想不是虛榮心在作祟,雖然很多書沒有看過,總是擺在那里,但會覺得像銀行里有存款一樣,我可以不花,但隨時可以“用”,哪怕沒有整塊的時間和平靜的心境,偶爾翻上幾頁,都覺得很快樂。 

我承認,閱讀電子書的速度要比紙質書快,我也會在微博、B站上關注一些知識型博主?,F(xiàn)在其實基本上能做到三個月到半年能真正意義上閱讀一本書,中間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時間不夠是真,自己心里浮躁也是真。但真的只要讀進去,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好快,能補充很長一段時間在工作和生活上消耗的心理資源。買書上癮,讀書上勁兒,可能真正擁有了自己的書房這種狀態(tài)會好很多吧。 

這是大學文學課上教授推薦的一本書,是一本紀實文學,作者彼得·海斯勒是一名一直在全世界游歷的作家,也正因如此,他的書中總在提醒自己不以一種價值觀來看待世界。這也正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記得教授曾評價這本書“過分真實和另一種真實并存”。 

《江城》講了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也叫何偉,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到涪陵教習英文的期間,所感受到的風土人情。書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離我的年齡和生活有一段距離,所以讓我感覺到打開另一扇世界的大門,以不同的角度去看過去和未來。 

02.當媽之后開始享受讀書的快樂

85后 天津 kiki

每周六晚上七點到八點是我們家的“閱讀時間”,3歲的兒子勉勉、我和老公,會在一起讀書,講故事。這短短的一個小時,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最放松和最其樂融融的時刻。

當媽以前,自己和老公其實真沒有比較好的讀書習慣,除了上學時的教科書,最多就是看看論文、雜志,上班后聽聽得到、喜馬拉雅上的知識分享。

懷孕待產(chǎn)時,為了胎教買了上班以來第一本正經(jīng)的書,每天晚上給小寶寶讀上一個小故事。勉勉出生后,特別是半歲后,我們就想著要給他營造一個好的閱讀環(huán)境。想讓他多讀書,以后少看手機和電視,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而我的閱讀,幾乎是從各類兒童故事開始,每天晚上都會陪他讀讀故事。 

也非常神奇,當和他一起讀書后,心也慢慢靜下來了,我也會在睡前看看小說,第一本就是補了從小到大都爛熟于心但從未看過的原著《西游記》。

從為了胎教“被迫”讀書,到養(yǎng)成讀書好習慣,現(xiàn)在又直接影響了下一代。我們的“閱讀時間”剛執(zhí)行半年多一點兒,勉勉就已經(jīng)能簡單復述給他講過的故事,看到書里面的內容,還會自己描述或者干脆“瞎編”。各自看書的時間,他也從不能安靜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能夠自己專注呆一會兒了。

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間,其實帶給我很多東西,比如更有耐心,更能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我想電子書和電子閱讀即便便捷,一是不太適合孩子們,二是很難帶給我們像“閱讀時間”一樣一起閱讀和分享的快樂吧。 

分享書目:《你今天真好看》

這是一本非常治愈系的繪本,孩子和大人都可以閱讀,只是呈現(xiàn)方式不同。作者用簡單的圖畫,幽默的語言勾勒一幅幅非常暖心的場景。書里面主要是一只綠色小恐龍的日常,還有它形形色色的動物朋友們。他們的對話,常常讓累了一天的我,既溫暖又感動。對于寶寶來說,里面有許多幽默隱喻的梗他還不懂,但是看著小動物們在一起的場景,他會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會常常問他,小恐龍在干什么呀?從孩子的角度看,我把它當成一種聯(lián)想啟蒙的書了吧。 

03.打工人為什么不能堅持閱讀

90后 哈爾濱 陳躍

我是一個喜歡文科的理科生,對電子書和聽書等等沒有排斥,但更喜歡紙質閱讀的感覺。我覺得紙質書閱讀讓人更有代入感,更容易沉靜下來,其次它還有收藏價值。

一些暢銷書或者意義不大的工具書,我一般選擇用Kindle來讀。如果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再讀或者讓我覺得很好的,我還會再買紙質書來讀和收藏。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段落字句,電子版和紙質版?zhèn)鬟f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畢業(yè)后,真的很難像上學時一樣可以總泡圖書館,讀書時間也難以固定和縮水。我從2020年就有讀書清單計劃,因為那時有一段時間居家隔離,以為時間會多一些,結果遠程辦公還是一樣的忙。因此每一年的讀書清單也沒有堅持下來。今年我把清單數(shù)量減少,由原來的12本減到8本,如果按一本400頁左右的書來說,一天只讀10頁左右,大約一個半月左右可以讀完一本,在時間上壓力會小很多。現(xiàn)在正在讀今年的第三本書。

閱讀的動力,一是因為喜歡,二是因為確實多多少少有些知識焦慮吧。未來社會,我認為拼的是你的知識結構,視野和眼界,也就是認知層面。我是理科生,邏輯思維是優(yōu)勢,而感受能力可能就遲鈍一些。讀書最直接打開新領域的途徑。我希望今年給自己的閱讀清單能夠完成,有一天也可以嘗試做做讀書博主。

分享書目:《神似祖先》 

最早是在一檔知識分享類節(jié)目中知道的這本書,它以生物學的視角看待社會學的發(fā)展和一些問題。讀的過程中,只覺得非常爽和震撼,自己的思維視野仿佛一下子就被打開了。讀這類專業(yè)著作也非常耗神,稍微注意力不集中,就會跟不上作者的腳步,陷入混亂中。我摘抄兩段自己非常喜歡的書中的觀點——

1.規(guī)范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規(guī)范如同文化一樣,是人造而非自然的產(chǎn)物。因而它的產(chǎn)生首先依賴于創(chuàng)新和革新。創(chuàng)新和革新就是文化上的突變。沒有突變就沒有進化。但創(chuàng)造只是產(chǎn)生規(guī)范的第一部,要成其為規(guī)范,還要使者特殊的人造物被多數(shù)人自覺遵從。從后一半過程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復制。生物進化所以依據(jù)并集中體現(xiàn)于基因,在于基因有一個偉大的功能——復制。文化若企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基因,它就必須有另一套突變和復制某種特征的能力。

2.人類展開了一種普標性的活動,就是合作,以互惠利他為基礎的合作。換句話說,合作通常就是互惠利他。除了“上陣父子兵”這種利他不是互惠利他,而是血緣利他。除此之外,人類的大量活動都是非血緣之間的,而非血緣之間的合作一定是互惠的,不互惠為什么要合作?。?nbsp;

04.離不開的書店和圖書館

90后 北京 阿泰

除非是工具類書籍,我現(xiàn)在更喜歡在線下買書。實體書店算是我放松的地方,特別是心情低落時,在書店和圖書館里能提高心理能量,重獲平靜。

記得羅翔曾經(jīng)說過,無知讓人去讀書,而越讀書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這就讓人知道自己的渺小,就可以暫時擱置眼前的一些煩惱了吧。在書店和圖書館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想打開那么多陌生的書,對那么多東西還感興趣,還有探索的欲望,就覺得自己還是鮮活的,還不是那么心如死水和冷漠。

2021年辭去第一份工作后很迷茫,覺得對身邊很多事情都失去了興趣。在家刷了半個多月的手機,刷時間長了你會覺得更無聊和空虛。朋友拉我去逛街,偶然路過一家書店就進去了,隨便翻了一本繪本《月亮忘記了》,沒想到在那里看完了整本。當看到月亮離開小男孩,重新回到天上,小男孩也一夜之間長大時,竟然哭了。

后來在書店里整整泡了一下午,晚上和朋友出來時,感覺輕松了很多,精神氣兒又回來了。后來一段時間我天天去家附近的圖書館,一邊投簡歷重新找工作,一邊閑翻各種感興趣的書。

和在線閱讀相比,我更喜歡在書店和圖書館里的氛圍吧。而且我一直覺得,不管是所謂的數(shù)字化閱讀還是讀紙質書,一定要自己讀,不要獲取太多碎片化的一些博主的讀書筆記或者推薦,讀書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遇到一本書可能也是緣分。

分享書店:紙的時代書店(廈門) 萬圣書園(北京)

紙的時代書店:廈門的網(wǎng)紅書店,匯集了打卡者和真正想讀書的人。書店面積非常大,有9米多高的直立書架,讀者可以自己登梯子取閱自己想要看的書,沉浸式體驗非常好。書店里還設置了一塊面積非常大的閱讀自習區(qū)。  

萬圣書園:也是氛圍感很棒,不像商業(yè)書店十分嘈雜。在可選擇的圖書上,絕大多數(shù)都是各領域的學術著作,更有厚重的感覺。因為是最早的一批獨立書店,且與北大清華有很深的淵源,歷史感和文化感非常濃厚。  

在一定程度上,紙質書仍是大部分人獲取知識的渠道,和首選的閱讀方式。從訪談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酷愛紙質書的年輕人其實也并不排斥數(shù)字化閱讀,兩者各有分工。與其要爭論紙質書與數(shù)字化閱讀的優(yōu)劣,不如說在知識碎片化、工作生活快節(jié)奏的時代中,很多人開始追求深度思考和慢下來的節(jié)奏了。

無論如何,開卷有益。希望這個世界讀書日中,我們都能找到并堅持一種自己喜歡的閱讀習慣。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