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央視鏡頭里的汪觀清:70載筆耕不輟,依舊奮斗少年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央視鏡頭里的汪觀清:70載筆耕不輟,依舊奮斗少年

從連環(huán)畫到國畫,從鉛筆到毛筆,本文描述了畫家汪觀清的創(chuàng)作生涯。

來源:藝術百代美術館

3月31日,CCTV-10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播出紀錄片《小人書里的大畫家·汪觀清》,用23分鐘展現了歙籍滬上畫家汪觀清從鉛筆到毛筆、從上海到徽州,以生活為書,在困境中成就自我,為解鄉(xiāng)愁以巨幅長卷再現夢里徽州的故事。

央視紀錄片《小人書里的大畫家 · 汪觀清》截圖

一、青年時期,深入生活淬煉藝術技法

汪觀清在青年時期其實是以畫連環(huán)畫著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紅日》《雷鋒》《南京路上好八連》《從奴隸到將軍》等經典作品,影響深遠,至今還擁有很多粉絲。本次央視紀錄片以《紅日》的創(chuàng)作故事背景展開,讓我們有機會走進這位大畫家的奮斗人生。

1960年,汪觀清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紅日》。為了真實地再現這段歷史,他奔赴山東萊蕪、蒙陰、孟良崮體驗生活,和當地人同吃同住,聽他們講當年的故事,甚至親自到戰(zhàn)爭現場去感受戰(zhàn)斗的激烈程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孟良崮之行差點因為飲食問題要了他的命。然而艱苦的條件并沒有讓他屈服,他一心撲在畫上,手中的畫筆傳神地描繪出了《紅日》中的戰(zhàn)斗場面。期間,為了進一步深入刻畫人物形象,他甚至到部隊當了三個月的兵,體驗扛槍拆彈。

 

在畫好一部分畫稿后,他請解放軍戰(zhàn)士審看,戰(zhàn)士們還為他講解戰(zhàn)場情景,示范拼刺刀動作等,比如上過戰(zhàn)場的副連長給他提出了修改意見:拿沖鋒槍要側身,這樣子彈打在胳膊上,才不會傷到心臟,正面沖就不對了。這之后,汪觀清還去了北京軍事博物館,觀看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武器和服裝。正是憑借這些深入生活的創(chuàng)作體會,《紅日》中的將士們才被塑造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1964年,在南京連隊深入生活

汪觀清(后排中間)與戰(zhàn)士們合影

歷時三年,汪觀清創(chuàng)作的四冊《紅日》連環(huán)畫圓滿完成,榮獲第二屆全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評獎繪畫二等獎,幾十年來《紅日》再版九次,總發(fā)行量超過一百萬冊。打過仗的老將軍看了直蹺大拇指:“哎呀,你小子打過仗?畫的進攻都符合要領?。 ?/p>

從1952年出版第一本連環(huán)畫《掃雷英雄姚顯儒》,到1982年最后一本《檢察官》為止,汪觀清一共畫了約六十種,百余冊連環(huán)畫。三十年的光陰、生命和才情,都投入到新中國的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中。作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第一批連環(huán)畫家,汪觀清見證了新中國連環(huán)畫生命周期的全過程。

央視紀錄片《小人書里的大畫家 · 汪觀清》截圖

二、挫折歲月,砥礪奮斗畫出“牛”精神

然而,命運有時候會發(fā)生轉變。從連環(huán)畫轉為國畫,從鉛筆到毛筆,汪觀清坦言,自己45歲才開始改用毛筆畫牛。在沒法畫連環(huán)畫的日子里,故鄉(xiāng)成了汪觀清最好的選擇。1974年,他去家鄉(xiāng)歙縣的練江牧場參加勞動,那里 “開門見牛”,遍地是奶牛、水牛、黃牛等。細致觀察各種牛的身體結構、舉止神態(tài)后,他便開始拿起筆來畫牛。

“之前我畫人物畫,講究具象,要畫得逼真,不能含糊,是做加法,但中國畫是做減法,講究寫意,就像古詩詞一樣。”為了更好地掌握國畫的精髓,汪觀清向一些前輩請教,其中朱屺瞻傳授了他“永”字八法。汪觀清將這種書法筆法嘗試運用到繪畫中,蘸上一筆墨,一鼓作氣,一頭牛便躍然紙上,枯濕、濃淡、粗細、快慢都蘊含其間,栩栩如生。

汪觀清與朱屺瞻合作斗牛圖《勇則勝》

改革開放后,汪觀清開始用毛筆“寫”牛,他讀帖、看碑,從顏真卿、懷素的筆意中提煉出自己的畫法,以筆墨寫牛。他“寫”牛講究惜墨如金,追求畫完牛后,水中清而無墨,漸漸地,僅用毛筆蘸上一筆墨,就能將一頭?!皩憽钡描蜩蛉缟@些牛有著各異的姿態(tài),變化均來自運筆的枯、濕、濃、淡、快慢、粗細。那段時間,他沉浸于筆意墨韻之間,日夜揮毫創(chuàng)作出一批至今仍然讓人感嘆不已的精品。

汪觀清筆耕不輟,練習畫牛的日常

1985年,汪觀清在承載著拓荒牛精神的深圳舉辦了人生中第一個牛畫主題展。1987年出版了《怎樣畫?!返募挤ㄈ腴T專著。1997年丁丑牛年,“汪觀清牛年畫牛”亮相當時剛落成的上海圖書館新館展廳,同年他還為慶祝香港回歸繪制了一百余枚墨牛首日封。2009年己丑牛年,“汪觀清百家百牛翰墨珍品展”登上上海金茂大廈。

汪觀清 “百牛封”(部分)

三、耄耋之年,努力“奔跑”回饋故土

本該是含飴弄孫的年紀,但汪觀清的內心卻還是一個奮斗的“少年”。1997年,67歲的汪觀清回上海定居之后,不顧高齡,堅持創(chuàng)作,一直處于奔跑狀態(tài),用手中的畫筆盡情謳歌黨和祖國、贊美人民和英雄。近幾年,他用徽州水土養(yǎng)育的丹青之情融于水墨,為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了《夢里徽州——新安江風情圖》(60米長卷)、《黃山天都云瀑歌》圖卷并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在世博園城市足跡館和世博會議中心展出。

2017,汪觀清新安藝術館在歙縣坑口鄉(xiāng)金灘開館,完成了他長久以來的夙愿,為的是激勵更多家鄉(xiāng)子弟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2021年辛丑牛年,他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銅牛雕塑《金牛迎春》捐贈給家鄉(xiāng)安徽歙縣,并在金灘銅牛文化廣場落地。他說:“‘老?!瘹w家,我也葉落歸根了。” 此外,他還向徽州歷史博物館捐贈了20幅不同時期的風景畫和《犇牛朝陽》三牛銅雕,這是他藝術生涯70載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此回饋養(yǎng)育自己的故土。

汪觀清為家鄉(xiāng)銅牛揭幕

縱覽汪觀清一路走來的藝術旅程,不禁感慨,這就是一部精彩的藝術奮斗史!不管是人生的上半場還是下半場,仿佛都有一股向上的、奉獻的、感恩的精神指引著汪觀清砥礪前行,奮斗不息。2016年,86歲的汪觀清不顧高齡重走紅軍長征路,再次揮墨,飽含激情創(chuàng)作了國畫作品《金沙水拍云崖暖》,以贊頌偉大的長征精神。2021年的《奮斗——新中國歲月回響》紅色藝術主題展上,這件作品被隆重展出,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也是對百年奮斗精神的致敬。

奮斗展參展作品《金沙水拍云崖暖》汪觀清

汪觀清與“奮斗”展開幕式嘉賓

在作品《金沙水拍云崖暖》前合影

“奮斗”展不僅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奮發(fā)圖強的視覺史,也書寫著展覽作品背后每一個個體的奮斗故事。汪觀清的人生經歷生動演繹了“砥礪前行,奮斗不息”這句話背后的深刻含義,其可貴的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賡續(xù)奮斗。

 

來源:藝術百代美術館

原標題:央視鏡頭里的汪觀清:70載筆耕不輟,依舊奮斗少年

最新更新時間:04/19 15:59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央視鏡頭里的汪觀清:70載筆耕不輟,依舊奮斗少年

從連環(huán)畫到國畫,從鉛筆到毛筆,本文描述了畫家汪觀清的創(chuàng)作生涯。

來源:藝術百代美術館

3月31日,CCTV-10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播出紀錄片《小人書里的大畫家·汪觀清》,用23分鐘展現了歙籍滬上畫家汪觀清從鉛筆到毛筆、從上海到徽州,以生活為書,在困境中成就自我,為解鄉(xiāng)愁以巨幅長卷再現夢里徽州的故事。

央視紀錄片《小人書里的大畫家 · 汪觀清》截圖

一、青年時期,深入生活淬煉藝術技法

汪觀清在青年時期其實是以畫連環(huán)畫著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紅日》《雷鋒》《南京路上好八連》《從奴隸到將軍》等經典作品,影響深遠,至今還擁有很多粉絲。本次央視紀錄片以《紅日》的創(chuàng)作故事背景展開,讓我們有機會走進這位大畫家的奮斗人生。

1960年,汪觀清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紅日》。為了真實地再現這段歷史,他奔赴山東萊蕪、蒙陰、孟良崮體驗生活,和當地人同吃同住,聽他們講當年的故事,甚至親自到戰(zhàn)爭現場去感受戰(zhàn)斗的激烈程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孟良崮之行差點因為飲食問題要了他的命。然而艱苦的條件并沒有讓他屈服,他一心撲在畫上,手中的畫筆傳神地描繪出了《紅日》中的戰(zhàn)斗場面。期間,為了進一步深入刻畫人物形象,他甚至到部隊當了三個月的兵,體驗扛槍拆彈。

 

在畫好一部分畫稿后,他請解放軍戰(zhàn)士審看,戰(zhàn)士們還為他講解戰(zhàn)場情景,示范拼刺刀動作等,比如上過戰(zhàn)場的副連長給他提出了修改意見:拿沖鋒槍要側身,這樣子彈打在胳膊上,才不會傷到心臟,正面沖就不對了。這之后,汪觀清還去了北京軍事博物館,觀看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武器和服裝。正是憑借這些深入生活的創(chuàng)作體會,《紅日》中的將士們才被塑造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1964年,在南京連隊深入生活

汪觀清(后排中間)與戰(zhàn)士們合影

歷時三年,汪觀清創(chuàng)作的四冊《紅日》連環(huán)畫圓滿完成,榮獲第二屆全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評獎繪畫二等獎,幾十年來《紅日》再版九次,總發(fā)行量超過一百萬冊。打過仗的老將軍看了直蹺大拇指:“哎呀,你小子打過仗?畫的進攻都符合要領?。 ?/p>

從1952年出版第一本連環(huán)畫《掃雷英雄姚顯儒》,到1982年最后一本《檢察官》為止,汪觀清一共畫了約六十種,百余冊連環(huán)畫。三十年的光陰、生命和才情,都投入到新中國的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中。作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第一批連環(huán)畫家,汪觀清見證了新中國連環(huán)畫生命周期的全過程。

央視紀錄片《小人書里的大畫家 · 汪觀清》截圖

二、挫折歲月,砥礪奮斗畫出“牛”精神

然而,命運有時候會發(fā)生轉變。從連環(huán)畫轉為國畫,從鉛筆到毛筆,汪觀清坦言,自己45歲才開始改用毛筆畫牛。在沒法畫連環(huán)畫的日子里,故鄉(xiāng)成了汪觀清最好的選擇。1974年,他去家鄉(xiāng)歙縣的練江牧場參加勞動,那里 “開門見?!保榈厥悄膛?、水牛、黃牛等。細致觀察各種牛的身體結構、舉止神態(tài)后,他便開始拿起筆來畫牛。

“之前我畫人物畫,講究具象,要畫得逼真,不能含糊,是做加法,但中國畫是做減法,講究寫意,就像古詩詞一樣。”為了更好地掌握國畫的精髓,汪觀清向一些前輩請教,其中朱屺瞻傳授了他“永”字八法。汪觀清將這種書法筆法嘗試運用到繪畫中,蘸上一筆墨,一鼓作氣,一頭牛便躍然紙上,枯濕、濃淡、粗細、快慢都蘊含其間,栩栩如生。

汪觀清與朱屺瞻合作斗牛圖《勇則勝》

改革開放后,汪觀清開始用毛筆“寫”牛,他讀帖、看碑,從顏真卿、懷素的筆意中提煉出自己的畫法,以筆墨寫牛。他“寫”牛講究惜墨如金,追求畫完牛后,水中清而無墨,漸漸地,僅用毛筆蘸上一筆墨,就能將一頭?!皩憽钡描蜩蛉缟@些牛有著各異的姿態(tài),變化均來自運筆的枯、濕、濃、淡、快慢、粗細。那段時間,他沉浸于筆意墨韻之間,日夜揮毫創(chuàng)作出一批至今仍然讓人感嘆不已的精品。

汪觀清筆耕不輟,練習畫牛的日常

1985年,汪觀清在承載著拓荒牛精神的深圳舉辦了人生中第一個牛畫主題展。1987年出版了《怎樣畫牛》的技法入門專著。1997年丁丑牛年,“汪觀清牛年畫?!绷料喈敃r剛落成的上海圖書館新館展廳,同年他還為慶祝香港回歸繪制了一百余枚墨牛首日封。2009年己丑牛年,“汪觀清百家百牛翰墨珍品展”登上上海金茂大廈。

汪觀清 “百牛封”(部分)

三、耄耋之年,努力“奔跑”回饋故土

本該是含飴弄孫的年紀,但汪觀清的內心卻還是一個奮斗的“少年”。1997年,67歲的汪觀清回上海定居之后,不顧高齡,堅持創(chuàng)作,一直處于奔跑狀態(tài),用手中的畫筆盡情謳歌黨和祖國、贊美人民和英雄。近幾年,他用徽州水土養(yǎng)育的丹青之情融于水墨,為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了《夢里徽州——新安江風情圖》(60米長卷)、《黃山天都云瀑歌》圖卷并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在世博園城市足跡館和世博會議中心展出。

2017,汪觀清新安藝術館在歙縣坑口鄉(xiāng)金灘開館,完成了他長久以來的夙愿,為的是激勵更多家鄉(xiāng)子弟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2021年辛丑牛年,他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銅牛雕塑《金牛迎春》捐贈給家鄉(xiāng)安徽歙縣,并在金灘銅牛文化廣場落地。他說:“‘老牛’歸家,我也葉落歸根了?!?此外,他還向徽州歷史博物館捐贈了20幅不同時期的風景畫和《犇牛朝陽》三牛銅雕,這是他藝術生涯70載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此回饋養(yǎng)育自己的故土。

汪觀清為家鄉(xiāng)銅牛揭幕

縱覽汪觀清一路走來的藝術旅程,不禁感慨,這就是一部精彩的藝術奮斗史!不管是人生的上半場還是下半場,仿佛都有一股向上的、奉獻的、感恩的精神指引著汪觀清砥礪前行,奮斗不息。2016年,86歲的汪觀清不顧高齡重走紅軍長征路,再次揮墨,飽含激情創(chuàng)作了國畫作品《金沙水拍云崖暖》,以贊頌偉大的長征精神。2021年的《奮斗——新中國歲月回響》紅色藝術主題展上,這件作品被隆重展出,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也是對百年奮斗精神的致敬。

奮斗展參展作品《金沙水拍云崖暖》汪觀清

汪觀清與“奮斗”展開幕式嘉賓

在作品《金沙水拍云崖暖》前合影

“奮斗”展不僅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奮發(fā)圖強的視覺史,也書寫著展覽作品背后每一個個體的奮斗故事。汪觀清的人生經歷生動演繹了“砥礪前行,奮斗不息”這句話背后的深刻含義,其可貴的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賡續(xù)奮斗。

 

來源:藝術百代美術館

原標題:央視鏡頭里的汪觀清:70載筆耕不輟,依舊奮斗少年

最新更新時間:04/19 15:59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