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越來越謹小慎微,蘋果的調性還能“穩(wěn)住”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越來越謹小慎微,蘋果的調性還能“穩(wěn)住”嗎?

和以往的發(fā)布會相同,在這種“謹小慎微”的創(chuàng)新中,關于蘋果的爭議,依舊沒有停止。

文|錦鯉財經

3月9日蘋果春季發(fā)布會,最出彩的莫過于芯片M1 Ultra的發(fā)布。

實際上,在發(fā)布會未召開之前,大眾對M2的期待值最高。但最后等來的是由兩顆M1 Max芯片通過UltraFusion架構拼接而成的M1 Ultra,不禁讓人懷疑,蘋果也要開始拼硬件了?

追本溯源,這一操作為當時M1 Max預留的“高速總線”作出了完美的詮釋,用來串聯(lián)多塊 M1 Max,在性能也較相比最基礎版的M1芯片增長了8倍。

除此之外,就是蘋果的低端系列iPhone SE第三代,一款屏幕4.7寸的小屏幕手機。還有iPhone系列手機的新配色——蒼嶺綠,以及iPad Air第五代。

和以往的發(fā)布會相同,在這種“謹小慎微”的創(chuàng)新中,關于蘋果的爭議,依舊沒有停止。

蘋果“冷落”iPhone SE?

小屏手機一直是蘋果沒有放棄的方向,從iPhone SE 2019到iPhone 12 mini,再到13 mini,蘋果一直致力于抓住這一市場。同時,iPhone SE也致力于中低端市場,根據(jù)摩根大通分析師的分析,這款手機有望爭取到全球大約14億中低端安卓手機用戶,以及約3億iPhone老用戶。

從第二代IPhone SE的市場份額來看,其實并不差。據(jù)Counterpoint的數(shù)據(jù),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3.9億臺;全球前十大暢銷手機中,Top5被iPhone系列包攬,紅米9A排名第四,iPhone SE 2020排名第八。iPhone SE 2020的銷量占市場份額1.6%,銷量約為2224萬部。

雖然銷量不錯,但iPhone SE在創(chuàng)新上遲遲沒有迎來革新。蘋果對此一直采取的是“老黃瓜刷綠漆”的套路,將SoC由上一代的A13提升至A15,且具備5G的連接能力。

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其他比較亮眼的創(chuàng)新。根據(jù)發(fā)布會中信息顯示,iPhone SE3仍使用iPhone 8的外觀設計,正面依舊是采用非全面屏+圓形HOME鍵的組合,屏幕為4.7英寸LCD材質,分辨率也沒有改變是1334x750。

這就讓iPhone SE的定價稍顯不合理,借鑒iPhone 13系列和iPad Air的降價策略,本來業(yè)內覺得應該降價的iPhone SE卻漲價了。定價3499元起的價格,比上一代iPhone SE 高了200元。

很明顯,蘋果并不打算降低iPhone SE機型價格,來提高市場占有率。在芯片供應吃緊、產能被限制的狀況下,蘋果調整了策略,將目光放在了利潤高的高端產品上。在中低端機型上追求的只是單機利潤,同時還縮減iphone mini、iPad等中低端硬件產能。

這一趨勢在iPhone 13系列銷量緊缺時就有所體現(xiàn)。在蘋果2021年Q4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CEO庫克表示,iPhone 13系列的需求比iPhone 12系列都要多,但因為供應不足,蘋果很難提供相應的供貨量。

隨后,蘋果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通過削減iPad的產量,將代工廠和員工調配至iPhone13。根據(jù)2022 Q1財報,iPad營收為72.5億元,本季營收占比5.8% ,同比下降14.10%。

毫無疑問,iPhone數(shù)字系列才是蘋果盈利的關鍵,而目前中低端市場并不是銷售核心。畢竟,同樣的A15處理器,顯然iPhone 13更有利可圖。財報顯示,蘋果第四財季營收為833.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凈利潤為205.51億美元,同比增長62%。

更何況,關于iPhone SE的生產是為了清除庫存的揣測一直沒有消失,和iPhone 8過于相像的外形一直保留至今,難免會引起很多爭議。這到底是保持初心,還是另有圖謀也未可知。

總的來說,iPhone SE第三代價格的提升,說明蘋果并不打算用iPhone SE“沖銷量”,芯片不足導致蘋果不得不將重心放在iPhone 13系列的生產。iPhone SE則追求的是單機利潤,以保證這個系列能夠一直延續(xù)。

M1 Ultra需要的不僅僅是創(chuàng)新力

M1 Ultra的問世,讓很多期待M2的用戶大失所望??赐闙1 Ultra的結構后,更是有網友提出了質疑,一直拼軟件的蘋果也卷起來了,走起了硬件拼接的道路。這其實并不常見,一直以來雖然蘋果研究芯片的速度并不迅速,但每次展現(xiàn)都有創(chuàng)新,而啟用硬件拼接還是第一次。

M1 Ultra,簡單來說,就是借助UltraFusion封裝架構,將兩枚M1 Max die進行內部互聯(lián),最終支持20 個 CPU 內核、 64 個 GPU 內核和128GB 的統(tǒng)一內存供用戶使用。同時,總內存帶寬達到 800 GB/秒,每秒可運行高達22萬億次運算,提供的GPU性能是蘋果M1芯片的8倍。

毫無疑問,這一次的M1 Ultra極大地提升了芯片的性能,與此同時也讓蘋果實現(xiàn)減負。

從成本上來說,業(yè)界分析稱,蘋果M1 Ultra單顆造價約 300 美元~350 美元,顯著低于英特爾Xeon處理器。較英特爾最新Core-i9-10980XE 18核心處理器價格超過1000美元,蘋果M1 Ultra的性價比更高。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性價比,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為由兩個M1 Max芯片組成的M1 Ultra,成本更低。根據(jù)十輪網計算的數(shù)據(jù)顯示,假設70%良率和臺積電5納米芯片價格為15,000美元計算,每個M1 Max芯片成本約160美元。芯片到芯片硅中介層為10美元,估計一個M1 Ultra芯片貢獻約330美元營收。

除此之外,拼硬件確實讓蘋果嘗到了甜頭,一直以來不參與“跑分”的M1,在Geekbench 5曝光的跑分上出了不菲的成績。

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其單核心 1793 的分數(shù)與 M1 Max 接近,但多核心性能達到24055,與 AMD Ryzen 3960X 線程撕裂者差不多。根據(jù)科創(chuàng)信息網推測,按照蘋果公司的宣傳的功耗60W,M1 Ultra的效率比 3990X 的280W TDP 高出 4.7 倍。

與此同時,Mac Studio跟著水漲船高,高配的M1 Ultra CPU加上128G,8T硬盤,價格是59999元。但對比Mac Pro,處理器選擇2.5GHz28核Intel Xeon W處理器,內存選擇96G,顯卡選擇最頂配的兩個Radeon ProW6800X Duo 圖形處理器,各配備64GBGDDR6顯存,價格高達178499萬。

很明顯,對于Mac Pro追求極限性能的要求,M1 Ultra還差的遠。對于蘋果來說,積極想要擺脫徹底擺脫英特爾,M2的研發(fā)勢在必行,而M1 Ultra的硬件拼接還遠遠達不到專業(yè)級別的使用。

總的來說,蘋果的M1 Ultra將實現(xiàn)低成本高營收的目標,但想要拼硬件,單靠M1 max的拼接肯定達不到最頂配的要求。歸根究底,硬件并不是蘋果的長項,想要達到與軟件相同的成就,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

謹小慎微,蘋果正在止步不前?

早年間的一次采訪中,喬布斯坦言,“我們制勝之法在于謹小慎微地選擇正確的前進方向,在對產品的革新上會知難而進,因為顧客愿意花錢,正是為了讓他們創(chuàng)造最好的產品?!?/p>

事實上也是如此,用戶確實一直在不停地買單,即使價格高昂,每一代iPhone的銷量都勢如破竹。雖然未發(fā)布時唱衰聲不斷,但發(fā)布后依舊搶不到是常態(tài)。以iPhone 13為例,相較于iPhone 12發(fā)行價下降800元,讓其在正式開啟預售搶購時,直接“秒空”。

用戶對于蘋果的要求并不高,相比于對國產機的“挑剔”,已經非常寬容。無非是老生常談的劉海屏、電池、信號等問題,但偏偏每一代手機的革新都很小。這讓用戶不免發(fā)出疑問,“這都2022年了,國產廠商把升降攝像頭、水滴屏、超廣角三攝等黑科技用了個遍,更別說人家三星的折疊手機。蘋果咋還堅守著劉海不放,蘋果為啥不創(chuàng)新了?”

這好像與喬布斯“謹小慎微”的風格一脈相承,庫克繼任十年的時間,蘋果的調性依舊很“穩(wěn)”。之所以如此的不疾不徐,一方面是因為,蘋果的封閉系統(tǒng)讓其與安卓機有了天然的屏障,并不受到競爭對手的緊迫威脅。有iOS系統(tǒng)的保護,即使沒有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也讓蘋果走在了科技的前列。

另一方面,智能時代終究會遇到瓶頸,一如當年喬布斯掀起了智能手機的革命風暴,現(xiàn)在仍需要契機開啟新的風潮。面對未知的AI領域,現(xiàn)在的科技圈并沒有給去一個明確的答案,還需要不停的探索。

智能時代,除了電子產品,蘋果也早就加入了造車的行列。早在2014年就啟動了“泰坦”計劃,打算推出一款能夠和特斯拉展開競爭的新能源汽車。一波三折后,時至今日,蘋果也沒有發(fā)布一款新能源汽車。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作為一家偏服務型的公司,蘋果想要開始制造業(yè)其實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對于蘋果拋出的橄欖枝,而其他汽車廠商并不感冒。蘋果很難找到一家愿意為其加工新能源汽車的代工廠,因為對于其他汽車廠商來說,這無異于養(yǎng)虎為患。

不置可否,蘋果的造車計劃被迫擱淺,但并不意味著“icar”不會問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17年至今,蘋果已經獲得了超過100項汽車專利技術。截至2020年,蘋果在汽車領域的專利技術已涵蓋自動駕駛、充電、車載系統(tǒng)、車體結構優(yōu)化等多方面。

總而言之,蘋果春季發(fā)布會的發(fā)揮一如往昔,雖然沒有帶個用戶眼前一亮的創(chuàng)新,但確實在技術上有所提升。蘋果的調性依舊很“穩(wěn)”,畢竟在不到四年時間內,其總市值一共翻了兩倍,成為首個3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蘋果

6.7k
  • 蘋果大中華區(qū)營收仍未回到增長軌道
  • 機構:蘋果iPhone 16系列在美國首發(fā)銷量同比小幅下滑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越來越謹小慎微,蘋果的調性還能“穩(wěn)住”嗎?

和以往的發(fā)布會相同,在這種“謹小慎微”的創(chuàng)新中,關于蘋果的爭議,依舊沒有停止。

文|錦鯉財經

3月9日蘋果春季發(fā)布會,最出彩的莫過于芯片M1 Ultra的發(fā)布。

實際上,在發(fā)布會未召開之前,大眾對M2的期待值最高。但最后等來的是由兩顆M1 Max芯片通過UltraFusion架構拼接而成的M1 Ultra,不禁讓人懷疑,蘋果也要開始拼硬件了?

追本溯源,這一操作為當時M1 Max預留的“高速總線”作出了完美的詮釋,用來串聯(lián)多塊 M1 Max,在性能也較相比最基礎版的M1芯片增長了8倍。

除此之外,就是蘋果的低端系列iPhone SE第三代,一款屏幕4.7寸的小屏幕手機。還有iPhone系列手機的新配色——蒼嶺綠,以及iPad Air第五代。

和以往的發(fā)布會相同,在這種“謹小慎微”的創(chuàng)新中,關于蘋果的爭議,依舊沒有停止。

蘋果“冷落”iPhone SE?

小屏手機一直是蘋果沒有放棄的方向,從iPhone SE 2019到iPhone 12 mini,再到13 mini,蘋果一直致力于抓住這一市場。同時,iPhone SE也致力于中低端市場,根據(jù)摩根大通分析師的分析,這款手機有望爭取到全球大約14億中低端安卓手機用戶,以及約3億iPhone老用戶。

從第二代IPhone SE的市場份額來看,其實并不差。據(jù)Counterpoint的數(shù)據(jù),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3.9億臺;全球前十大暢銷手機中,Top5被iPhone系列包攬,紅米9A排名第四,iPhone SE 2020排名第八。iPhone SE 2020的銷量占市場份額1.6%,銷量約為2224萬部。

雖然銷量不錯,但iPhone SE在創(chuàng)新上遲遲沒有迎來革新。蘋果對此一直采取的是“老黃瓜刷綠漆”的套路,將SoC由上一代的A13提升至A15,且具備5G的連接能力。

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其他比較亮眼的創(chuàng)新。根據(jù)發(fā)布會中信息顯示,iPhone SE3仍使用iPhone 8的外觀設計,正面依舊是采用非全面屏+圓形HOME鍵的組合,屏幕為4.7英寸LCD材質,分辨率也沒有改變是1334x750。

這就讓iPhone SE的定價稍顯不合理,借鑒iPhone 13系列和iPad Air的降價策略,本來業(yè)內覺得應該降價的iPhone SE卻漲價了。定價3499元起的價格,比上一代iPhone SE 高了200元。

很明顯,蘋果并不打算降低iPhone SE機型價格,來提高市場占有率。在芯片供應吃緊、產能被限制的狀況下,蘋果調整了策略,將目光放在了利潤高的高端產品上。在中低端機型上追求的只是單機利潤,同時還縮減iphone mini、iPad等中低端硬件產能。

這一趨勢在iPhone 13系列銷量緊缺時就有所體現(xiàn)。在蘋果2021年Q4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CEO庫克表示,iPhone 13系列的需求比iPhone 12系列都要多,但因為供應不足,蘋果很難提供相應的供貨量。

隨后,蘋果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通過削減iPad的產量,將代工廠和員工調配至iPhone13。根據(jù)2022 Q1財報,iPad營收為72.5億元,本季營收占比5.8% ,同比下降14.10%。

毫無疑問,iPhone數(shù)字系列才是蘋果盈利的關鍵,而目前中低端市場并不是銷售核心。畢竟,同樣的A15處理器,顯然iPhone 13更有利可圖。財報顯示,蘋果第四財季營收為833.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凈利潤為205.51億美元,同比增長62%。

更何況,關于iPhone SE的生產是為了清除庫存的揣測一直沒有消失,和iPhone 8過于相像的外形一直保留至今,難免會引起很多爭議。這到底是保持初心,還是另有圖謀也未可知。

總的來說,iPhone SE第三代價格的提升,說明蘋果并不打算用iPhone SE“沖銷量”,芯片不足導致蘋果不得不將重心放在iPhone 13系列的生產。iPhone SE則追求的是單機利潤,以保證這個系列能夠一直延續(xù)。

M1 Ultra需要的不僅僅是創(chuàng)新力

M1 Ultra的問世,讓很多期待M2的用戶大失所望??赐闙1 Ultra的結構后,更是有網友提出了質疑,一直拼軟件的蘋果也卷起來了,走起了硬件拼接的道路。這其實并不常見,一直以來雖然蘋果研究芯片的速度并不迅速,但每次展現(xiàn)都有創(chuàng)新,而啟用硬件拼接還是第一次。

M1 Ultra,簡單來說,就是借助UltraFusion封裝架構,將兩枚M1 Max die進行內部互聯(lián),最終支持20 個 CPU 內核、 64 個 GPU 內核和128GB 的統(tǒng)一內存供用戶使用。同時,總內存帶寬達到 800 GB/秒,每秒可運行高達22萬億次運算,提供的GPU性能是蘋果M1芯片的8倍。

毫無疑問,這一次的M1 Ultra極大地提升了芯片的性能,與此同時也讓蘋果實現(xiàn)減負。

從成本上來說,業(yè)界分析稱,蘋果M1 Ultra單顆造價約 300 美元~350 美元,顯著低于英特爾Xeon處理器。較英特爾最新Core-i9-10980XE 18核心處理器價格超過1000美元,蘋果M1 Ultra的性價比更高。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性價比,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為由兩個M1 Max芯片組成的M1 Ultra,成本更低。根據(jù)十輪網計算的數(shù)據(jù)顯示,假設70%良率和臺積電5納米芯片價格為15,000美元計算,每個M1 Max芯片成本約160美元。芯片到芯片硅中介層為10美元,估計一個M1 Ultra芯片貢獻約330美元營收。

除此之外,拼硬件確實讓蘋果嘗到了甜頭,一直以來不參與“跑分”的M1,在Geekbench 5曝光的跑分上出了不菲的成績。

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其單核心 1793 的分數(shù)與 M1 Max 接近,但多核心性能達到24055,與 AMD Ryzen 3960X 線程撕裂者差不多。根據(jù)科創(chuàng)信息網推測,按照蘋果公司的宣傳的功耗60W,M1 Ultra的效率比 3990X 的280W TDP 高出 4.7 倍。

與此同時,Mac Studio跟著水漲船高,高配的M1 Ultra CPU加上128G,8T硬盤,價格是59999元。但對比Mac Pro,處理器選擇2.5GHz28核Intel Xeon W處理器,內存選擇96G,顯卡選擇最頂配的兩個Radeon ProW6800X Duo 圖形處理器,各配備64GBGDDR6顯存,價格高達178499萬。

很明顯,對于Mac Pro追求極限性能的要求,M1 Ultra還差的遠。對于蘋果來說,積極想要擺脫徹底擺脫英特爾,M2的研發(fā)勢在必行,而M1 Ultra的硬件拼接還遠遠達不到專業(yè)級別的使用。

總的來說,蘋果的M1 Ultra將實現(xiàn)低成本高營收的目標,但想要拼硬件,單靠M1 max的拼接肯定達不到最頂配的要求。歸根究底,硬件并不是蘋果的長項,想要達到與軟件相同的成就,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

謹小慎微,蘋果正在止步不前?

早年間的一次采訪中,喬布斯坦言,“我們制勝之法在于謹小慎微地選擇正確的前進方向,在對產品的革新上會知難而進,因為顧客愿意花錢,正是為了讓他們創(chuàng)造最好的產品?!?/p>

事實上也是如此,用戶確實一直在不停地買單,即使價格高昂,每一代iPhone的銷量都勢如破竹。雖然未發(fā)布時唱衰聲不斷,但發(fā)布后依舊搶不到是常態(tài)。以iPhone 13為例,相較于iPhone 12發(fā)行價下降800元,讓其在正式開啟預售搶購時,直接“秒空”。

用戶對于蘋果的要求并不高,相比于對國產機的“挑剔”,已經非常寬容。無非是老生常談的劉海屏、電池、信號等問題,但偏偏每一代手機的革新都很小。這讓用戶不免發(fā)出疑問,“這都2022年了,國產廠商把升降攝像頭、水滴屏、超廣角三攝等黑科技用了個遍,更別說人家三星的折疊手機。蘋果咋還堅守著劉海不放,蘋果為啥不創(chuàng)新了?”

這好像與喬布斯“謹小慎微”的風格一脈相承,庫克繼任十年的時間,蘋果的調性依舊很“穩(wěn)”。之所以如此的不疾不徐,一方面是因為,蘋果的封閉系統(tǒng)讓其與安卓機有了天然的屏障,并不受到競爭對手的緊迫威脅。有iOS系統(tǒng)的保護,即使沒有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也讓蘋果走在了科技的前列。

另一方面,智能時代終究會遇到瓶頸,一如當年喬布斯掀起了智能手機的革命風暴,現(xiàn)在仍需要契機開啟新的風潮。面對未知的AI領域,現(xiàn)在的科技圈并沒有給去一個明確的答案,還需要不停的探索。

智能時代,除了電子產品,蘋果也早就加入了造車的行列。早在2014年就啟動了“泰坦”計劃,打算推出一款能夠和特斯拉展開競爭的新能源汽車。一波三折后,時至今日,蘋果也沒有發(fā)布一款新能源汽車。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作為一家偏服務型的公司,蘋果想要開始制造業(yè)其實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對于蘋果拋出的橄欖枝,而其他汽車廠商并不感冒。蘋果很難找到一家愿意為其加工新能源汽車的代工廠,因為對于其他汽車廠商來說,這無異于養(yǎng)虎為患。

不置可否,蘋果的造車計劃被迫擱淺,但并不意味著“icar”不會問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17年至今,蘋果已經獲得了超過100項汽車專利技術。截至2020年,蘋果在汽車領域的專利技術已涵蓋自動駕駛、充電、車載系統(tǒng)、車體結構優(yōu)化等多方面。

總而言之,蘋果春季發(fā)布會的發(fā)揮一如往昔,雖然沒有帶個用戶眼前一亮的創(chuàng)新,但確實在技術上有所提升。蘋果的調性依舊很“穩(wěn)”,畢竟在不到四年時間內,其總市值一共翻了兩倍,成為首個3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