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酒周志
新年伊始,第一個引發(fā)熱議的細分行業(yè),居然又回到了白酒。
2022年1月10日,工信部發(fā)布《公開征求對<關于加快現(xiàn)代輕工產業(y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
該文件在涉及人才培養(yǎng)、產業(yè)鏈建設等部分提到白酒,還特別提出:“要針對年輕消費群體、國外消費群體發(fā)展多樣化、時尚化、個性化、低度化白酒產品。”
事實上,當下整個白酒行業(yè)現(xiàn)在有一“高”一“低”兩個趨勢?!案摺敝赴拙聘叨嘶疽殉尚袠I(yè)共識,“低”則是指工信部給白酒低度化發(fā)展帶來利好,有望讓談了很多年的白酒低度化進一步落實。
這些年,作為傳統(tǒng)酒種的白酒面臨斷代隱憂、年輕人不愛喝白酒、中國白酒國際化受阻……等等問題時常會被分析出共同的原因,即白酒度數(shù)比其它烈酒酒種高出很多,初飲很難接受,以及傳統(tǒng)白酒在品牌調性上“爹味”有些重。
白酒低度化在中國也曾數(shù)次被強調過,卻最終沒有發(fā)展起來,因為低度白酒想做得“好喝”,其實比高度白酒做“好喝”困難許多,需要極高的技術投入。有些品牌不愿意走出舒適區(qū),很少有企業(yè)愿意用歷史縱深的視角思考行業(yè)走向,更別提付諸經(jīng)營實操,這就造成多樣化、低度化白酒的發(fā)展遠比高度白酒緩慢。
而看完此次工信部的征求意見稿,陸玖財經(jīng)腦海里首先跳出的品牌,不是茅臺五糧液等行業(yè)翹楚,而是重慶的高粱酒品牌江小白。
甚至,把這份意見稿點名的方向解讀翻譯一下,似乎就像在講,中國白酒還需要更多江小白……
為什么?
雖然江小白還算年輕品牌,也在主打高度酒52度的“金蓋”江小白,但早在十年前,這個行業(yè)里的小個子就在高喊“年輕化、國際化、低度化、時尚化”的新四化打法,十年來從媒體端的消息看,這家企業(yè)一直走得踉踉蹌蹌,關于它的熱議和討論也是一直存在的。
但今天看來,這家企業(yè)十年來圍繞白酒新四化搞的一系列動作,和相關部委對行業(yè)的指導方向如出一轍,甚至戰(zhàn)略核心詞都是一模一樣的。
回過頭看過去十年以及今天,難道江小白先行者的路子真是對的?
低度白酒的門檻可能更高
什么叫低度化。
低度化的本質是利口化,而不是簡單的降低酒精度。如何讓低度酒體具有更好的品鑒體驗,是個難題,也是很多品牌繞開低度白酒的原因。
有必要依然用五糧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的觀點開場:“為什么很多酒沒法低度化?(一旦低度化)雜味、雜質,異味,包括酒體清澈度,全部發(fā)生很大變化,這是個高技術過程?!?/p>
這意味著,白酒低度化不是簡單的降度,而是在降低酒精度的同時依舊保持酒體本身的風味,這個其實需要高門檻的技術與工藝支撐,一般酒企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儲備老酒儲備,以及供應鏈響應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回過頭看,江小白這家企業(yè)的確有點意思。
十年前,傳統(tǒng)白酒以50多度為主,江小白完全可以走老路,但它偏偏要先主攻40度高粱酒。一方面這讓許多難以接受高度數(shù)白酒的消費者,開始嘗試和習慣喝白酒。在當時,江小白就被很多人稱作是“年輕人喝的第一口白酒”。
但另一方面,很多習慣了高度數(shù)白酒的老酒客,又認為辛辣沖才是白酒,像江小白這種酒精度數(shù)他們并不買賬,最終導致江小白似乎成了一個支持者和反對者同樣多的品牌。
但即便支持者和不支持者一樣多,雙方都無法否認的是:這十年,江小白等品牌的崛起,對中國白酒進行了廣泛的市場教育,于行業(yè)有功,它也證明我們本土酒種可以和國際烈酒酒種一道同臺競技,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品牌也被看作“中國年輕人可以和國外年輕人一起喝的白酒”。
值得提醒的是,對于今天雨后春筍般的低度酒創(chuàng)業(yè)者,對于工信部發(fā)文所鼓勵的方向千萬不要盲目樂觀,因為白酒低度化并非酒行業(yè)創(chuàng)新的低門檻化,恰恰是更高的標準。
為什么?還是以江小白酒業(yè)為例,這家企業(yè)用十年的時間才把一條釀造全產業(yè)鏈弄得初具規(guī)模,從高粱種植到釀造工藝,人前非常熱鬧,人后無比艱苦,也就是最近一兩年江小白的第三代酒體推出,市場對于它的討論才稍有消停。原因很簡單,酒精度降低符合新世代需求,風味感更足是老酒客要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問題需要付諸極大的努力。
酒品類畢竟不同于堅果炒貨,這是個徹頭徹尾重資產,且需要和時間做朋友的行業(yè)。如果說工信部發(fā)文所點名的白酒新方向最終能夠落下去,本質上需要更多的行業(yè)新晉選擇重資產,扎根到自有釀造供應鏈上去,而非一味地貼牌代工。
白酒多樣化?先走出舒適區(qū)
這幾年,不少行業(yè)的關鍵詞之一是“破圈”,原先被認為是小眾的二次元、漢服、JK、潮玩等等,都已經(jīng)成功“出圈”。這既得益于更發(fā)達的網(wǎng)絡,也得益于更加包容的社會,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有勇氣和平臺表達自己的喜好。
但中國白酒仿佛置身一個封閉的結界,主流廣告依然是談歷史淵源、文化典籍、家國情懷。比如,但凡醬酒都喜歡說自己“像茅臺”,再新的品牌都要向上強行追溯歷史——盡管絕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強行編故事。
白酒似乎已經(jīng)容不下創(chuàng)新,但凡與頭部企業(yè)的做法有些不同,就容易被市場嫌棄為“不正統(tǒng)”。
有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的大佬就曾在一個企業(yè)家論壇上,直呼看不懂白酒,納悶中國白酒就不能夠是當下的潮流,是當下的時尚嗎?
2018 年日本人飲酒構成,有研究表明中國酒飲結構發(fā)展正趨向于日本市場。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份《日本酒類消費對中國的啟示》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日本酒類產品豐富多樣,日本酒民可以根據(jù)不同場合、不同餐飲搭配不同的酒。
但中國酒產品主要依然停留在較為基礎的釀造及蒸餾酒,大部分口感有苦或澀的“香氣”,飲用門檻較高。因此相較于日本,中國白酒的愉悅社交場景少了許多。
這樣看來,工信部“征求意見稿”這次直言,釀酒行業(yè)應該發(fā)展“多樣化、時尚化、個性化、低度化白酒產品”,也是情理之中。
多樣化、時尚化、個性化,做到這三點,可能還要從品牌文化、更多飲用場景和玩法等角度來看。
先說品牌文化。
除了抱李白杜康的大腿,新時代的白酒文化咋弄?還是以江小白為例——放眼望去,確實沒有其他靠譜的例子了,說唱音樂節(jié)、街舞比賽、涂鴉邀請賽,這些當下流行的新青年文化,江小白都有涉獵,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講神話、古代名人的品牌和講流行、涂鴉的品牌,吸引的消費群體自然是不同的。
白酒國際化的三道門檻
通讀這份《征求意見稿》,除了“年輕化”,另外一個關鍵詞就是“國際化”。
中國酒業(yè)協(xié)會公布的報告顯示,我國白酒消費量接近世界烈酒的三分之一,但在世界市場份額占比卻不到8%。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jù)顯示,國際市場對白酒的認知度僅為0.7%。2019和2020年,中國白酒出口量僅占國內產量的0.21%和0.19%。
那么,中國白酒國際化道路的阻礙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口味。中國白酒的窖泥香比較復雜,國外消費者很難適應,覺得味道陌生怪異,心生抗拒。
這一點上,中國白酒企業(yè)一直都在努力。茅臺、五糧液、汾酒、洋河等頭部品牌,在過去幾年都有針對國際化進行投入。
但想要順利國際化,另外一個需要邁過的大門檻是“符合國外消費者認知”。不可否認,目前中國白酒產品的價值體系較為混亂,釀造方式、年份等概念很多,在國內屬于宣傳重點,卻因為文化隔閡,不好對外輸出,阻礙了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白酒的認知。
簡言之,真正能走出去并留得住的品牌,不管是什么行業(yè),從品牌基因和品牌感上,它是從來不需要翻譯的,國別可能不同,但是人類對于美和時尚的認知是相同的。
第三個要點,就是增加中國白酒的現(xiàn)代消費場景。比如以白酒為基酒做一些雞尾酒混調,一開始是江小白們的玩法,因為清香型酒在這方面有優(yōu)勢,而近些年來也有不少傳統(tǒng)大牌也開始跟隨,比如瀘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也開始用自己的高度白酒調制雞尾酒,白酒的應用場景被擴大至夜店和更多佐餐場合。
在國際化這條路上,傳統(tǒng)大牌和白酒新勢力的起點幾乎是一樣的,誰能更快跨過這三個檻,誰就能更快被國際消費者接受。
毫無疑問,“年輕消費群體”“海外群體”是白酒未來不短時間內的兩個增長點,但并不一定是唯二的發(fā)展要義。白酒沒有必要全盤年輕化,也沒有必要“All in”低度酒,刻意“標新立異”。
不管選擇堅守傳統(tǒng),還是擁抱創(chuàng)新,有一點是相通的:心急做不了好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