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在反封鎖的日子里自力更生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在反封鎖的日子里自力更生

國民黨軍從上海逃走之后,仍保存了完整的海軍和空軍,海軍封鎖長江口使上海經濟陷入巨大困境,燃油、汽油、棉花等本來一直依靠國外進口的能源或原料都被切斷。但在這期間,上海政府帶領人民努力從外向型經濟轉到內向型經濟,從依賴國際市場轉向依靠國內市場。半年過來,上海不但沒有被封鎖壓垮、崩潰,反而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新路。

俯瞰上海蘇州河兩岸。圖片來源:《戰(zhàn)上?!?/span>

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第70個年頭。70年前,作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難關,上海解放對新中國意義重大。沒有城市管理和經濟運行經驗的共產黨人如何以強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戰(zhàn)勝一個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挑戰(zhàn),解放上海,安定上海的?

2018年12月,軍史專家劉統(tǒng)出版《戰(zhàn)上?!芬粫?,以詳實的史料還原了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上海解放第一年中發(fā)生的故事。我們從書中節(jié)選了有關經濟的七部分內容,呈現共產黨人和上海人民在穩(wěn)定上海經濟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今天發(fā)表系列文章第六篇,詳細解讀上海民眾在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中不斷自力更生、努力轉型的過程。

《戰(zhàn)上?!?br />  劉統(tǒng)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2018-12

從燃油和汽油開拓新道路

在反封鎖的日子里,上海最困難的是能源問題,首先是燃油。中國當時石油資源極為缺乏,上海的燃油全部依賴進口。燃油來源被切斷,儲存的燃油是燒一升少一升。

1949年9月2日,華東區(qū)國外貿易管理局公布《汽柴油管理暫行辦法》。宣布對汽油、柴油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凡擁有油料的貨主,包括中外油公司、經銷商,都要向石油管理處申報登記擁有的油料種類、數量、儲藏地點。如確有需要的,呈報主管部門審核,配給定額。如貨主沒有急需,應由石油管理處統(tǒng)一分配,或作價由中國石油運銷公司收購。所有油料未處理之前,應予凍結,不得私自轉讓、銷售。

上海公交公司汽車用的燃料是汽油,上海用的汽油一向是依靠國外輸入,在反封鎖斗爭中,公交面臨著最大的困難就是汽油。而公交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燃料價格的高漲和來源的枯竭,以1949年11月為例,燃料費支出占全部收入的90%。公交公司要減輕負擔和政府的貼補,從節(jié)約燃料和尋找適當的燃料代用品上下功夫。

8月開始試用混合燃料,由汽油改進到30% 的汽油和70%的酒精。10月份又摻入火油,100加侖混合油,酒精占85%,火油占5%,汽油10%,使汽油的消耗減少,行駛效率未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公交公司又獲得一項重大的成就:改裝了20輛木炭汽車和40輛白煤車。經過工人和工程師的共同努力,經多次的改裝試驗,克服了最主要的煤氣發(fā)生爐的儲氣量困難,將爐子改為夾層式。

木炭車從10月22日開始行駛,到11月共行駛71065公里,消耗木炭7萬公斤,成本方面較汽油可減低62%。由于木炭的體積龐大,使用前必須敲碎,大量的采購不及白煤的產量豐富,于是決定改燒白煤。但木炭爐子燒白煤,會使煤渣結成硬塊,堵塞空氣,影響煤氣的發(fā)生。工程師在爐子的上層加裝了一個水箱,通一根管子,把水蒸氣和空氣混合,爐底層高熱減低,水分松散煤渣,這樣就能夠排除煤渣。但這樣設計的爐子是一個龐大的圓柱體,裝在車子后面。于是重新設計一種長方形的爐子,裝在駕駛室的左側,把爐底的爐柵改成活動的。

自木炭車改裝成功后,首先在十路公交線路上運行。改裝后行駛速度與汽油車相差不大,汽油車每小時最高速度65公里,炭煤兩用車每小時40公里,在市區(qū)內行駛已滿足需要。燃料成本木炭較汽油可減低62%。以每輛公交車每天行駛160公里計算:汽油需用23加侖,按當時市價是人民幣138000元(舊幣);改燒木炭需用340市斤,合人民幣51400元。

不過改用煤氣發(fā)生爐后,車輛保養(yǎng)和修理等費用較前增加。因公共汽車在市區(qū)內行駛短程,時停時行,煤氣使用量變化很大,起步時容易因煤氣接不上而拋錨。燒白煤時發(fā)生煤渣和煤灰的堆積,須時常出灰,在使用上較麻煩。(注解1)這種拖著鍋爐的公交車,成為當年上海一景,大約運行了一年左右。

上海用油的最大戶,是楊樹浦發(fā)電廠的燃油鍋爐,此時屬于美商上海電力公司。封鎖使發(fā)電廠也同樣面臨燃油短缺的困難,過去所用的燃料有78%是依賴進口的柴油和燃料油,煤用量僅占20%,其中部分還是由國外運來的。

美商上海電力公司的鍋爐過去96%是用燃料油,燃煤僅占4%, 平均每月耗油3萬噸,全年消耗外匯美元600萬元左右。解放后雖然極度缺油,但是煤有了充分供應。上電工人與工程師經19天的搶修,終于勝利完成鍋爐改造任務,解決了上海供電缺乏的難題。把燃油鍋爐陸續(xù)改裝成燃煤設備后,初步戰(zhàn)勝了封鎖的困難。1949年12月份用煤已占99%,用燃料油僅占1%,發(fā)電量最高曾達14萬千瓦。(注解2)

有中國貨一定要用中國貨

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斗,上海反封鎖斗爭取得了顯著成果。最主要的是實現兩大轉型:一是由外向型經濟轉到內向型經濟,二是從依賴國際市場轉向依靠國內市場。上海剛解放時,社會尚未穩(wěn)定,加上國民黨軍的海上封鎖、國際貿易斷絕,造成上海資源緊缺,百業(yè)凋敝,物價上漲。共產黨領導迅速修復鐵路和內河運輸,向上海供應糧食和工業(yè)原料,使上海的工業(yè)逐漸復蘇。

共產黨員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帶動全社會的勤儉之風,改變上海的奢華糜費舊習。通過動員難民回鄉(xiāng),減輕城市負擔。半年過來,上海不但沒有被封鎖壓垮、崩潰,反而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新路。

1950年1月22日《解放日報》以《上海工人階級半年奮斗,反封鎖斗爭獲重大成果》為題,總結了這個過程:

首先是修復運輸。上海剛解放時,在公家手中的存煤僅有5000噸,存糧4000萬市斤,僅夠半個月用。絕大多數船舶被敵人搶走或鑿沉,鐵路的橋梁機車亦遭嚴重破壞。在這樣孤立無援的境況下,海員兄弟在五天內恢復了滬漢航運,并積極打撈和修理破壞的船只,先后撈起沉船68艘,大修小修的船只224艘。

鐵路工人搶修遭破壞的鋼軌、橋梁、橋孔,使滬寧線在兩天內迅速恢復通車。機務段老車房工人,自7月21日十多天中,在盛暑和電熱的空氣中整天匍匐著工作,迅速修復了機車13臺,在鐵路運輸初步恢復后,員工分別在機務、工務、車務、材料等方面推行各種負責制,消滅了無人負責的紊亂現象。

鐵路機車運轉率日車公里7月份118公里,12月份客貨機車平均可以達到224公里。碼頭工人在解放后工作效率普遍提高,如招商局第三碼頭工人,過去每“檔”至多做40個肩頭,現在最多已到74個肩頭。由于各地的支援和工人階級的大力運輸,使上海煤糧擺脫了對國外的倚賴,據去年年底統(tǒng)計:在公家手中的存煤已經常有30多萬噸,糧也經常有一個月以上的積存了。

第二是改裝機器采用國產原料。公私營企業(yè)職工和技術人員發(fā)揮了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紛紛研究改裝機器,采用國產原料,增產節(jié)約。如耗用汽油最多的公交公司,已先后改裝完成木炭車、白煤車,第一批改裝的木炭車有15輛參加七路和十一路行駛,第二批白煤車有8輛參加十二路行駛。

遠東工程公司發(fā)明了節(jié)油器,裝上汽車后,行駛時可節(jié)省汽油16%,現各大運輸交通公司車輛已有部分采用。中華鐵工廠原來的柴油引擎加了一套木炭爐后,改為煤氣柴油兩用引擎,效率和柴油一樣,節(jié)省柴油87%。

有中國貨一定要用中國貨,有代用品用代用品,沒有代用品就設法改裝機器。亞細亞鋼鐵廠的退火爐和熔鋅爐,原先都用柴油作燃料,改用煤后,以去年9月份的幣值折算,每天約節(jié)省45萬元。為了減少人力的浪費,又設制了加煤機,并大量仿制,鼓勵各廠采用。

過去各廠所用的軋鋼、軋鐵皮、軋銅、軋鉛等機器上所裝的硬面滾筒及面粉廠磨粉機的滾子,都依賴國外輸入。經亞細亞鋼鐵廠工程師和工人協力試制成功,所造硬面滾筒裝置軋鋼機上,質量與舶來品無異。

上海鋼鐵公司的煉鋼爐改裝煤氣爐后,去年9月份起全部使用煤。中央化工廠經幾個月的積極研究,創(chuàng)制了多種機電工業(yè)上急需而封鎖后缺乏的絕緣材料,包括多種的云母片、絕緣油漆等,現已被上海電機業(yè)大量采用。高速運轉機械中所用的鋼軸承,過去也一向仰賴國外,經私營新中工程公司職工研究試驗后,也可自制,且品質與外貨相近,耐用力為外貨四分之三。

上海電信局及國際電臺收發(fā)電報用的紙條,過去也都是舶來品。油紙條經華東電信管理局職員華世鑒悉心研究,首先從白蠟松香、桐油、大麻子油、核桃油等干性植物油試制無效,最后用硬脂酸融制才獲成功,這樣估計每年可節(jié)省美元三萬余元。

經過艱苦奮斗和技術改造,上海的工業(yè)生產全面恢復。公私營煉鋼工業(yè)已超過解放前產量,公私營軋鋼工業(yè)恢復了80%,機器工業(yè)恢復了88%,電機工業(yè)和造船業(yè)生產量都超過了解放以前。上海電機廠現每月最高產量,都較前增加三倍多。馬達上的線圈以前用人工拉制,自制拉制線圈機后,可以節(jié)省一半的人力和時間。

部分機器業(yè)轉變了生產方向,接受農業(yè)機械和農村小工業(yè)機械的訂貨。如中國農業(yè)機械公司,過去不生產農具,只替美國推銷機器,現在已生產引擎、抽水機、道釘等產品了。通用機器廠過去以制造工礦應用的柴油機和作業(yè)機為專門業(yè)務,現改造抽水機、卷揚機、通風機等切合實際需要的各種礦用機器。

紡織業(yè)改造注重精簡節(jié)約,過去臃腫龐大的官僚機構得到精簡,節(jié)省原棉及水電等能源的消耗,加強國棉的利用,積極進行利用廢棉紡紗,減少次布及一切浪費,將逐漸達到保本自給。申九工人改裝60部紡紗新機后,工作效率增加10%。部分私營工廠在封鎖后確有實際困難,無法維持時,工人階級為了克服暫時的困難,為長遠利益打算,曾主動照顧資方,如興業(yè)工程公司工人,自動將部分工資存借資方。

注解:

1.《解放日報》1949年9月11日。

2.《解放日報》1950年1月22日。

本文書摘部分節(jié)選自《戰(zhàn)上?!芬粫^原文有刪節(jié),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小標題為編輯自擬。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在反封鎖的日子里自力更生

國民黨軍從上海逃走之后,仍保存了完整的海軍和空軍,海軍封鎖長江口使上海經濟陷入巨大困境,燃油、汽油、棉花等本來一直依靠國外進口的能源或原料都被切斷。但在這期間,上海政府帶領人民努力從外向型經濟轉到內向型經濟,從依賴國際市場轉向依靠國內市場。半年過來,上海不但沒有被封鎖壓垮、崩潰,反而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新路。

俯瞰上海蘇州河兩岸。圖片來源:《戰(zhàn)上?!?/span>

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第70個年頭。70年前,作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難關,上海解放對新中國意義重大。沒有城市管理和經濟運行經驗的共產黨人如何以強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戰(zhàn)勝一個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挑戰(zhàn),解放上海,安定上海的?

2018年12月,軍史專家劉統(tǒng)出版《戰(zhàn)上?!芬粫?,以詳實的史料還原了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上海解放第一年中發(fā)生的故事。我們從書中節(jié)選了有關經濟的七部分內容,呈現共產黨人和上海人民在穩(wěn)定上海經濟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今天發(fā)表系列文章第六篇,詳細解讀上海民眾在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中不斷自力更生、努力轉型的過程。

《戰(zhàn)上?!?br />  劉統(tǒng)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2018-12

從燃油和汽油開拓新道路

在反封鎖的日子里,上海最困難的是能源問題,首先是燃油。中國當時石油資源極為缺乏,上海的燃油全部依賴進口。燃油來源被切斷,儲存的燃油是燒一升少一升。

1949年9月2日,華東區(qū)國外貿易管理局公布《汽柴油管理暫行辦法》。宣布對汽油、柴油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凡擁有油料的貨主,包括中外油公司、經銷商,都要向石油管理處申報登記擁有的油料種類、數量、儲藏地點。如確有需要的,呈報主管部門審核,配給定額。如貨主沒有急需,應由石油管理處統(tǒng)一分配,或作價由中國石油運銷公司收購。所有油料未處理之前,應予凍結,不得私自轉讓、銷售。

上海公交公司汽車用的燃料是汽油,上海用的汽油一向是依靠國外輸入,在反封鎖斗爭中,公交面臨著最大的困難就是汽油。而公交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燃料價格的高漲和來源的枯竭,以1949年11月為例,燃料費支出占全部收入的90%。公交公司要減輕負擔和政府的貼補,從節(jié)約燃料和尋找適當的燃料代用品上下功夫。

8月開始試用混合燃料,由汽油改進到30% 的汽油和70%的酒精。10月份又摻入火油,100加侖混合油,酒精占85%,火油占5%,汽油10%,使汽油的消耗減少,行駛效率未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公交公司又獲得一項重大的成就:改裝了20輛木炭汽車和40輛白煤車。經過工人和工程師的共同努力,經多次的改裝試驗,克服了最主要的煤氣發(fā)生爐的儲氣量困難,將爐子改為夾層式。

木炭車從10月22日開始行駛,到11月共行駛71065公里,消耗木炭7萬公斤,成本方面較汽油可減低62%。由于木炭的體積龐大,使用前必須敲碎,大量的采購不及白煤的產量豐富,于是決定改燒白煤。但木炭爐子燒白煤,會使煤渣結成硬塊,堵塞空氣,影響煤氣的發(fā)生。工程師在爐子的上層加裝了一個水箱,通一根管子,把水蒸氣和空氣混合,爐底層高熱減低,水分松散煤渣,這樣就能夠排除煤渣。但這樣設計的爐子是一個龐大的圓柱體,裝在車子后面。于是重新設計一種長方形的爐子,裝在駕駛室的左側,把爐底的爐柵改成活動的。

自木炭車改裝成功后,首先在十路公交線路上運行。改裝后行駛速度與汽油車相差不大,汽油車每小時最高速度65公里,炭煤兩用車每小時40公里,在市區(qū)內行駛已滿足需要。燃料成本木炭較汽油可減低62%。以每輛公交車每天行駛160公里計算:汽油需用23加侖,按當時市價是人民幣138000元(舊幣);改燒木炭需用340市斤,合人民幣51400元。

不過改用煤氣發(fā)生爐后,車輛保養(yǎng)和修理等費用較前增加。因公共汽車在市區(qū)內行駛短程,時停時行,煤氣使用量變化很大,起步時容易因煤氣接不上而拋錨。燒白煤時發(fā)生煤渣和煤灰的堆積,須時常出灰,在使用上較麻煩。(注解1)這種拖著鍋爐的公交車,成為當年上海一景,大約運行了一年左右。

上海用油的最大戶,是楊樹浦發(fā)電廠的燃油鍋爐,此時屬于美商上海電力公司。封鎖使發(fā)電廠也同樣面臨燃油短缺的困難,過去所用的燃料有78%是依賴進口的柴油和燃料油,煤用量僅占20%,其中部分還是由國外運來的。

美商上海電力公司的鍋爐過去96%是用燃料油,燃煤僅占4%, 平均每月耗油3萬噸,全年消耗外匯美元600萬元左右。解放后雖然極度缺油,但是煤有了充分供應。上電工人與工程師經19天的搶修,終于勝利完成鍋爐改造任務,解決了上海供電缺乏的難題。把燃油鍋爐陸續(xù)改裝成燃煤設備后,初步戰(zhàn)勝了封鎖的困難。1949年12月份用煤已占99%,用燃料油僅占1%,發(fā)電量最高曾達14萬千瓦。(注解2)

有中國貨一定要用中國貨

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斗,上海反封鎖斗爭取得了顯著成果。最主要的是實現兩大轉型:一是由外向型經濟轉到內向型經濟,二是從依賴國際市場轉向依靠國內市場。上海剛解放時,社會尚未穩(wěn)定,加上國民黨軍的海上封鎖、國際貿易斷絕,造成上海資源緊缺,百業(yè)凋敝,物價上漲。共產黨領導迅速修復鐵路和內河運輸,向上海供應糧食和工業(yè)原料,使上海的工業(yè)逐漸復蘇。

共產黨員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帶動全社會的勤儉之風,改變上海的奢華糜費舊習。通過動員難民回鄉(xiāng),減輕城市負擔。半年過來,上海不但沒有被封鎖壓垮、崩潰,反而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新路。

1950年1月22日《解放日報》以《上海工人階級半年奮斗,反封鎖斗爭獲重大成果》為題,總結了這個過程:

首先是修復運輸。上海剛解放時,在公家手中的存煤僅有5000噸,存糧4000萬市斤,僅夠半個月用。絕大多數船舶被敵人搶走或鑿沉,鐵路的橋梁機車亦遭嚴重破壞。在這樣孤立無援的境況下,海員兄弟在五天內恢復了滬漢航運,并積極打撈和修理破壞的船只,先后撈起沉船68艘,大修小修的船只224艘。

鐵路工人搶修遭破壞的鋼軌、橋梁、橋孔,使滬寧線在兩天內迅速恢復通車。機務段老車房工人,自7月21日十多天中,在盛暑和電熱的空氣中整天匍匐著工作,迅速修復了機車13臺,在鐵路運輸初步恢復后,員工分別在機務、工務、車務、材料等方面推行各種負責制,消滅了無人負責的紊亂現象。

鐵路機車運轉率日車公里7月份118公里,12月份客貨機車平均可以達到224公里。碼頭工人在解放后工作效率普遍提高,如招商局第三碼頭工人,過去每“檔”至多做40個肩頭,現在最多已到74個肩頭。由于各地的支援和工人階級的大力運輸,使上海煤糧擺脫了對國外的倚賴,據去年年底統(tǒng)計:在公家手中的存煤已經常有30多萬噸,糧也經常有一個月以上的積存了。

第二是改裝機器采用國產原料。公私營企業(yè)職工和技術人員發(fā)揮了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紛紛研究改裝機器,采用國產原料,增產節(jié)約。如耗用汽油最多的公交公司,已先后改裝完成木炭車、白煤車,第一批改裝的木炭車有15輛參加七路和十一路行駛,第二批白煤車有8輛參加十二路行駛。

遠東工程公司發(fā)明了節(jié)油器,裝上汽車后,行駛時可節(jié)省汽油16%,現各大運輸交通公司車輛已有部分采用。中華鐵工廠原來的柴油引擎加了一套木炭爐后,改為煤氣柴油兩用引擎,效率和柴油一樣,節(jié)省柴油87%。

有中國貨一定要用中國貨,有代用品用代用品,沒有代用品就設法改裝機器。亞細亞鋼鐵廠的退火爐和熔鋅爐,原先都用柴油作燃料,改用煤后,以去年9月份的幣值折算,每天約節(jié)省45萬元。為了減少人力的浪費,又設制了加煤機,并大量仿制,鼓勵各廠采用。

過去各廠所用的軋鋼、軋鐵皮、軋銅、軋鉛等機器上所裝的硬面滾筒及面粉廠磨粉機的滾子,都依賴國外輸入。經亞細亞鋼鐵廠工程師和工人協力試制成功,所造硬面滾筒裝置軋鋼機上,質量與舶來品無異。

上海鋼鐵公司的煉鋼爐改裝煤氣爐后,去年9月份起全部使用煤。中央化工廠經幾個月的積極研究,創(chuàng)制了多種機電工業(yè)上急需而封鎖后缺乏的絕緣材料,包括多種的云母片、絕緣油漆等,現已被上海電機業(yè)大量采用。高速運轉機械中所用的鋼軸承,過去也一向仰賴國外,經私營新中工程公司職工研究試驗后,也可自制,且品質與外貨相近,耐用力為外貨四分之三。

上海電信局及國際電臺收發(fā)電報用的紙條,過去也都是舶來品。油紙條經華東電信管理局職員華世鑒悉心研究,首先從白蠟松香、桐油、大麻子油、核桃油等干性植物油試制無效,最后用硬脂酸融制才獲成功,這樣估計每年可節(jié)省美元三萬余元。

經過艱苦奮斗和技術改造,上海的工業(yè)生產全面恢復。公私營煉鋼工業(yè)已超過解放前產量,公私營軋鋼工業(yè)恢復了80%,機器工業(yè)恢復了88%,電機工業(yè)和造船業(yè)生產量都超過了解放以前。上海電機廠現每月最高產量,都較前增加三倍多。馬達上的線圈以前用人工拉制,自制拉制線圈機后,可以節(jié)省一半的人力和時間。

部分機器業(yè)轉變了生產方向,接受農業(yè)機械和農村小工業(yè)機械的訂貨。如中國農業(yè)機械公司,過去不生產農具,只替美國推銷機器,現在已生產引擎、抽水機、道釘等產品了。通用機器廠過去以制造工礦應用的柴油機和作業(yè)機為專門業(yè)務,現改造抽水機、卷揚機、通風機等切合實際需要的各種礦用機器。

紡織業(yè)改造注重精簡節(jié)約,過去臃腫龐大的官僚機構得到精簡,節(jié)省原棉及水電等能源的消耗,加強國棉的利用,積極進行利用廢棉紡紗,減少次布及一切浪費,將逐漸達到保本自給。申九工人改裝60部紡紗新機后,工作效率增加10%。部分私營工廠在封鎖后確有實際困難,無法維持時,工人階級為了克服暫時的困難,為長遠利益打算,曾主動照顧資方,如興業(yè)工程公司工人,自動將部分工資存借資方。

注解:

1.《解放日報》1949年9月11日。

2.《解放日報》1950年1月22日。

本文書摘部分節(jié)選自《戰(zhàn)上?!芬粫?,較原文有刪節(jié),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小標題為編輯自擬。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