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領證不用回老家了,婚姻登記將施行“全國通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領證不用回老家了,婚姻登記將施行“全國通辦”

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不再受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月22日,民政部官微發(fā)布消息稱,為落實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下稱《條例》),將施行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屆時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不再受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

國務院常務會議3月21日審議通過上述《條例》。該會議指出,要按照“高效辦成一件事”要求,持續(xù)完善全國婚姻基礎信息庫,加強信息共享,加快推進實現(xiàn)婚姻登記“全國通辦”,不斷提高婚姻登記服務標準化、規(guī)范化、便利化水平。

近年來,為了適應人口流動性增加、提升婚姻登記服務的便利化,中國在婚姻登記服務方面進行了多次優(yōu)化管理。

2021年6月,遼寧省、山東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開始實施內(nèi)地居民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江蘇省、河南省、湖北省武漢市、陜西省西安市實施內(nèi)地居民結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

據(jù)民政部介紹,自2021年6月起,全國陸續(xù)有2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開展了2輪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截至2025年2月底,全國累計辦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49.2萬對。

去年8月,民政部發(fā)布關于《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在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第一次刪除了內(nèi)地居民辦理婚姻登記(包括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需出具居民戶口簿的相關規(guī)定。

除了施行婚姻登記“全國通辦”之外,民政部還將優(yōu)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持續(xù)深化婚俗改革建設完善婚姻管理誠信體系等。

民政部表示,將督促各地婚姻登記機關加強綜合性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工作,通過多種方式,著力為當事人提供更加科學、專業(yè)、有效、溫馨的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指導各級民政部門倡導文明健康婚俗,積極提供結婚頒證儀式、集體婚禮等特色服務,引導更多年輕群體婚事新辦簡辦。配合相關部門扎實開展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婚俗陋習治理

民政部將會同國家發(fā)展改革部門推動建立婚姻登記誠信體系,婚姻登記當事人要對個人提供證件材料的真實性、有效性負責,不得出具虛假證件材料。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領證不用回老家了,婚姻登記將施行“全國通辦”

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不再受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月22日,民政部官微發(fā)布消息稱,為落實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下稱《條例》),將施行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屆時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不再受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

國務院常務會議3月21日審議通過上述《條例》。該會議指出,要按照“高效辦成一件事”要求,持續(xù)完善全國婚姻基礎信息庫,加強信息共享,加快推進實現(xiàn)婚姻登記“全國通辦”,不斷提高婚姻登記服務標準化、規(guī)范化、便利化水平。

近年來,為了適應人口流動性增加、提升婚姻登記服務的便利化,中國在婚姻登記服務方面進行了多次優(yōu)化管理。

2021年6月,遼寧省、山東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開始實施內(nèi)地居民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江蘇省、河南省、湖北省武漢市、陜西省西安市實施內(nèi)地居民結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

據(jù)民政部介紹,自2021年6月起,全國陸續(xù)有2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開展了2輪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截至2025年2月底,全國累計辦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49.2萬對。

去年8月,民政部發(fā)布關于《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在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第一次刪除了內(nèi)地居民辦理婚姻登記(包括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需出具居民戶口簿的相關規(guī)定。

除了施行婚姻登記“全國通辦”之外,民政部還將優(yōu)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持續(xù)深化婚俗改革、建設完善婚姻管理誠信體系等。

民政部表示,將督促各地婚姻登記機關加強綜合性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工作,通過多種方式,著力為當事人提供更加科學、專業(yè)、有效、溫馨的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指導各級民政部門倡導文明健康婚俗,積極提供結婚頒證儀式、集體婚禮等特色服務,引導更多年輕群體婚事新辦簡辦。配合相關部門扎實開展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婚俗陋習治理。

民政部將會同國家發(fā)展改革部門推動建立婚姻登記誠信體系,婚姻登記當事人要對個人提供證件材料的真實性、有效性負責,不得出具虛假證件材料。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