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極洞察
流量紅利消退,存量競爭激烈,互聯(lián)網巨頭們正站在一場新的博弈起點上?;ヂ?lián)網商業(yè)版圖中, “拆墻”和“筑墻”似乎是兩條對立的道路。一邊,京東、淘寶、微信正以打破壁壘的方式尋找增量,試圖在支付、物流與社交領域形成互聯(lián)互通的新生態(tài);另一邊,小紅書則選擇將墻筑得更高,以私域流量、用戶內容生態(tài)為核心,推進商業(yè)化進程。
“拆墻”與“筑墻”,看似對立,卻在各自的語境中指向同一個目標:抓住平臺紅利消退后那一部分珍貴的增量。
“拆墻”:京東微信淘寶的互聯(lián)互通實驗
支付、物流和社交,這些過去彼此隔絕的領域,如今正被京東、淘寶和微信逐漸打通。 “拆墻”的背后,是平臺意識到流量紅利見頂后的增長瓶頸,唯有開放合作才能探索新的增量空間。
1、支付:從彼此隔絕到全面融合
2025年初,京東正式開放支付寶支付,標志著平臺間支付壁壘的消融。這一改變看似只是用戶支付方式的豐富,但深層意義在于——支付是電商鏈條的起點,越多元的支付手段,越能提升用戶留存與轉化效率。
2024年9月,淘寶天貓宣布接入微信支付,讓消費者能夠從購物決策到支付全程暢通無阻。更值得關注的是,微信支付用戶還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查詢賬單和支付憑證,這為微信-淘寶的互通提供了新維度。
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后,是支付壁壘成為歷史,而支付互通讓各平臺能夠爭取更多用戶的支付偏好,從而搶占新的市場增量。
2、物流:京東與菜鳥破冰
物流是電商體驗的關鍵,京東物流與淘寶天貓的合作,堪稱“破冰之旅”:
京東物流開始為淘寶商家提供發(fā)貨服務,而菜鳥驛站則接入京東平臺。這意味著兩大物流巨頭不再彼此封鎖,用戶可以在一個平臺完成購買,卻享受到另一平臺的優(yōu)質物流體驗。
對中小商家而言,這種互聯(lián)互通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消費者的滿意度,從而進一步拉動了交易增量。
3、社交與送禮:淘寶微信的破墻嘗試
淘寶上線“送禮物”功能,讓用戶能夠將淘寶商品通過淘口令分享至微信,并直接在微信端完成收禮。這是微信與淘寶之間首次打通業(yè)務流程,用戶無需跳轉App即可完成社交+購物的閉環(huán)。
在這一層合作中,“社交場景+消費決策”的模式成為探索焦點。對于用戶而言,社交和電商的結合意味著更多便利;對于平臺而言,這種深度連接顯然為雙方的增長曲線增添了動力。
“筑堤”自守:小紅書的護城河之戰(zhàn)
與京東、淘寶選擇 “拆墻”不同,小紅書卻在努力筑起更高的“圍墻”。無論是對私信導流的嚴格限制,還是對外部鏈接與二維碼的全面封禁,小紅書正通過“筑墻”的方式強化自身生態(tài)閉環(huán)。
1、從“開放”到“收緊”:小紅書的新規(guī)則
2024年11月,小紅書發(fā)布了《交易導流商業(yè)秩序治理規(guī)則公告》,明確禁止在私信中引導用戶加微信或電話,甚至連歡迎語中也不允許出現(xiàn)微信號或聯(lián)系電話。到2025年,小紅書更是推出了“私信獲客工具”,徹底將導流行為納入官方管控范圍。
·嚴控導流:外鏈、二維碼、社交賬號等導流方式全面禁止,平臺嚴格打擊“站外交易”。違規(guī)者面臨賬號限流、封號甚至高額罰款。
·商業(yè)化工具取代自由導流:通過官方“私信通”與“私信獲客工具”,小紅書將導流服務全面商業(yè)化,逼迫商家與博主使用官方渠道進行轉化,從中獲取廣告收入。
2、“筑墻”的背后:小紅書的轉型野心
(1) 從小平臺到大平臺的必然選擇
小紅書的用戶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2024年,月活躍用戶達3.2億,同比增長35%。用戶增長背后,平臺對內容質量與交易規(guī)范的要求也愈發(fā)嚴格。通過“筑墻”限制導流,小紅書可以防止流量外流,確保站內生態(tài)健康發(fā)展。
(2) 凈化生態(tài),打擊“黑灰產”
小紅書的內容以真實分享和種草為核心,但部分商家和博主通過私信導流進行虛假交易、刷量等行為,極大破壞了平臺內容生態(tài)?!爸Α蹦苡行Х乐购诨耶a的蔓延,保障用戶信任。
(3) 推動商業(yè)化進程
通過推出官方工具與商業(yè)方案,小紅書在變現(xiàn)路徑上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禁止導流站外,實質上是將商家的廣告與營銷行為牢牢鎖定在平臺內,進一步強化盈利能力。
“拆墻”與“筑墻”的商業(yè)邏輯
1、增量驅動: “拆墻”的動機
京東、淘寶和微信之間的 “拆墻”,主要源于各自生態(tài)觸頂后尋找增量的壓力?;ヂ?lián)網流量紅利消退,用戶獲取成本飆升,單純的廣告投放難以帶來有效增量,而平臺間的互通能夠更直接地擴大用戶基礎。支付、物流和社交場景的打通,讓用戶體驗更順暢,也為平臺業(yè)務的延展帶來可能性。
2、生態(tài)防御:“筑墻”的動機
小紅書選擇“筑墻”的核心原因在于保護自己的生態(tài)優(yōu)勢。小紅書的內容生態(tài)是核心資產,“筑墻”策略確保了站內流量的高效轉化和價值實現(xiàn)。通過官方工具與商業(yè)產品體系,小紅書得以掌控商家導流與變現(xiàn)過程,從而實現(xiàn)收入最大化。
3、“拆墻”與“筑墻”的權衡:兩條路都難走
“拆墻”與“筑墻”各有利弊: “拆墻”提升了互聯(lián)互通的效率,卻也讓平臺的競爭更為直接;“筑墻”鞏固了平臺護城河,但可能面臨商家和用戶的不滿。
關鍵在于,平臺能否在 “拆墻”與“筑墻”之間找到平衡,從而既滿足用戶需求,又實現(xiàn)商業(yè)化目標。
殊途同歸的商業(yè)探索
“拆墻”和“筑墻”的背后,其實指向同一個問題:如何在存量競爭中尋找增量?
京東、微信、淘寶的“拆墻”嘗試,預示著未來平臺間合作的更多可能性,而小紅書的“筑墻”策略,則為“強內容型平臺”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商業(yè)化路徑。
兩者并非絕對對立,而是互聯(lián)網生態(tài)下的兩種共存方式。未來,“拆墻”的效率與“筑墻”的深度,或許將共同決定商業(yè)世界的下一輪進化。
寫在最后:增長的盡頭是深度
互聯(lián)網的增長故事從來不是簡單的“拆墻”或“筑墻”二選一,而是每個階段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調整策略的動態(tài)過程。在增量紅利觸頂?shù)漠斚?,平臺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找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路徑。
未來,無論是“拆墻”的京東淘寶和微信,還是“筑墻”的小紅書,真正的考驗在于能否在存量市場中找到長期的生存之道。增長的盡頭不是衰退,而是深度。那些能夠挖掘用戶需求、擴展場景邊界、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的玩家,才有可能在存量博弈中脫穎而出,書寫下一段增長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