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呷哺呷哺退出新加坡,湊湊挑起出海重擔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呷哺呷哺退出新加坡,湊湊挑起出海重擔

聚焦定位中高端市場的湊湊品牌,或許能夠讓呷哺集團的出?;鹆Ω小?/p>

圖片來源:Facebook@Xiabu Singapore

界面新聞記者 | 盧奕貝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唯一一家門店在12月16日正式停業(yè)。

一周之前,呷哺呷哺在社交媒體發(fā)布的閉店通知,并表示這一決定是呷哺集團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作出的戰(zhàn)略性調整。12月18日,呷哺集團方面告訴界面新聞,呷哺集團也在進行海外市場品牌戰(zhàn)略調整,會聚焦定位中高端市場的湊湊品牌。2022年1月,湊湊在新加坡開出首店,目前當?shù)亻T店數(shù)量為3家。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呷哺集團于港澳臺及其他市場共經營16間湊湊餐廳及5間呷哺呷哺餐廳。


加速國際市場的擴張和國際化轉型,是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在2021年啟動的戰(zhàn)略。

2022年開始陸續(xù)落地。2022年初,呷哺集團曾表示中國大陸之外開店進程將加快,布局中國臺灣、中國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湊湊品牌進入新加坡一年后,2023年1月,呷哺呷哺品牌在新加坡開出第一家中國大陸以外的門店。首店試營業(yè)的前3天,呷哺呷哺客流量日復合增長率達到40%,接待消費者人數(shù)在千人左右,高峰期等位時長超過40分鐘。

呷哺呷哺落地新加坡后,也進行了一系列本土化調整。比如在菜品上與大陸市場有所區(qū)分,推出大小鴛鴦鍋,固定的小鴛鴦是養(yǎng)生菌菇鍋,而另一半有包括“金湯酸菜鍋”和“暖心胡椒豬肚雞鍋”等大陸外獨有口味可選。

不過如今看來,呷哺呷哺還是沒能在新加坡站穩(wěn)腳跟。

呷哺集團2024年中報顯示,呷哺呷哺餐廳包含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內的其他市場的顧客人均消費由2023年同期的143.3元下滑至123.4元;翻臺率由2023年同期的2.9下滑至2.4。橫向對比來看,根據(jù)特海國際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海底撈在東南亞?市場翻臺率為3.6次/天,同比提升0.1次/天?,其客單價在東南亞也實現(xiàn)了上漲。

圖片來源:Facebook@Xiabu Singapore

放棄業(yè)績較差的呷哺呷哺,轉而聚焦定位中高端市場的湊湊品牌,或許能夠讓呷哺集團的出海火力更集中。

但這也需面臨同樣的挑戰(zhàn)。財報顯示,湊湊餐廳包含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內的其他市場顧客人均消費由2023年同期的303.7元下滑至286.1元;翻臺率由2023年同期的2.4下滑至2.2。不過,相對呷哺呷哺較高的客單價或許能為湊湊在海外市場贏得更多利潤空間。

事實上,湊湊也為新加坡市場做出了許多因地制宜的改變。

呷哺集團方面告訴界面新聞,在國內,臺式麻辣鍋是以豆腐和鴨血作為主要原料,并且可以無限添加。但在新加坡,因為無法使用動物血制品,公司研發(fā)團隊將鴨血豆腐換成了豬腳和豆花,此外也推出了清涼椰子雞鍋和叻沙鍋底等符合當?shù)叵M者口味的產品。

在門店方面,湊湊每一家店都有不同的裝修風格和調性,但同時也結合了新加坡當?shù)卦亍@鐧C場店的造景是以樟宜機場的瀑布為主要元素設計而成。

火鍋餐飲之所以先在新加坡開店,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市場接受度。華人群體規(guī)模較大、與中國大陸消費者飲食口味接近,成為火鍋推廣的有利條件。以公司運營的角度來說,新加坡是一個較為成熟的市場,其法律法規(guī)更為完善,稅收制度也頗有吸引力,是不少跨國公司建立亞洲總部的選擇。

因而近幾年來,包括霸王茶姬、袁記云餃、米村拌飯等一批中國餐飲品牌如潮水般涌向新加坡。據(jù)新加坡《商業(yè)時報》報道,截至今年6月底,有32個中國餐飲品牌已經進軍新加坡,共經營著184間門店。

但眼下新加坡的餐飲市場也正面臨嚴峻考驗。

據(jù)新加坡會計與企業(yè)管制局(ACRA)數(shù)據(jù)顯示,2024 年前 11 個月,新加坡共有 3004 家餐飲公司關閉,同時有 3577 家新餐飲公司開業(yè)。這意味著,平均每月有 273 家停業(yè)、325 家開業(yè),或者說每天有 9 家關門、11 家新開。相較過去三年,停業(yè)數(shù)量上升了兩至三成。

對于餐飲公司停業(yè)數(shù)量顯著增加的原因,全球房地產咨詢公司Knight Frank 在其第三季度零售報告中分析認為,大量海外品牌涌入新加坡市場牌帶來了更高的市場競爭,與此同時,成本壓力的上升也對新加坡餐飲業(yè)形成了重壓。

按照2023年新加坡相關政策要求,食品服務業(yè)工人以2023年1750新元(約合9479元人民幣)最低工資基礎,按照每年165新元的速度逐步增長,2025年最低工資需達到2080新元。另據(jù)Payscale平臺顯示,新加坡餐廳經理平均年薪為39717新元(約合21.5萬元人民幣)。

除了在海外市場站穩(wěn)之外,對呷哺集團而言,它的焦慮還體現(xiàn)在整體業(yè)績的下滑。

呷哺集團2024中報顯示,上半年實現(xiàn)收入23.95億元,同比下降15.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2.73億元,上年同期盈利240.6萬元。上半年,呷哺呷哺銷售額13.131億元,同比減少4.6%;湊湊銷售額10.045億元,同比減少28.3%。

對于虧損的主要原因,呷哺集團歸結于整體市場消費疲軟、消費降級以及餐飲市場競爭激烈,這些因素導致客流到店意愿低迷,進而影響了集團下屬品牌的營收。此外,公司預計關閉及持續(xù)虧損的餐廳將產生約2億元的減值損失,這一數(shù)字幾乎占到了上半年虧損的大部分,反映出在門店運營方面的重大挑戰(zhàn)。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呷哺呷哺

3.1k
  • 連續(xù)虧損四年,“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股價已不足一港元
  • 呷哺呷哺:預計2024年凈虧損3.9億至4.1億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呷哺呷哺退出新加坡,湊湊挑起出海重擔

聚焦定位中高端市場的湊湊品牌,或許能夠讓呷哺集團的出?;鹆Ω?。

圖片來源:Facebook@Xiabu Singapore

界面新聞記者 | 盧奕貝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唯一一家門店在12月16日正式停業(yè)。

一周之前,呷哺呷哺在社交媒體發(fā)布的閉店通知,并表示這一決定是呷哺集團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作出的戰(zhàn)略性調整。12月18日,呷哺集團方面告訴界面新聞,呷哺集團也在進行海外市場品牌戰(zhàn)略調整,會聚焦定位中高端市場的湊湊品牌。2022年1月,湊湊在新加坡開出首店,目前當?shù)亻T店數(shù)量為3家。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呷哺集團于港澳臺及其他市場共經營16間湊湊餐廳及5間呷哺呷哺餐廳。


加速國際市場的擴張和國際化轉型,是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在2021年啟動的戰(zhàn)略。

2022年開始陸續(xù)落地。2022年初,呷哺集團曾表示中國大陸之外開店進程將加快,布局中國臺灣、中國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湊湊品牌進入新加坡一年后,2023年1月,呷哺呷哺品牌在新加坡開出第一家中國大陸以外的門店。首店試營業(yè)的前3天,呷哺呷哺客流量日復合增長率達到40%,接待消費者人數(shù)在千人左右,高峰期等位時長超過40分鐘。

呷哺呷哺落地新加坡后,也進行了一系列本土化調整。比如在菜品上與大陸市場有所區(qū)分,推出大小鴛鴦鍋,固定的小鴛鴦是養(yǎng)生菌菇鍋,而另一半有包括“金湯酸菜鍋”和“暖心胡椒豬肚雞鍋”等大陸外獨有口味可選。

不過如今看來,呷哺呷哺還是沒能在新加坡站穩(wěn)腳跟。

呷哺集團2024年中報顯示,呷哺呷哺餐廳包含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內的其他市場的顧客人均消費由2023年同期的143.3元下滑至123.4元;翻臺率由2023年同期的2.9下滑至2.4。橫向對比來看,根據(jù)特海國際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海底撈在東南亞?市場翻臺率為3.6次/天,同比提升0.1次/天?,其客單價在東南亞也實現(xiàn)了上漲。

圖片來源:Facebook@Xiabu Singapore

放棄業(yè)績較差的呷哺呷哺,轉而聚焦定位中高端市場的湊湊品牌,或許能夠讓呷哺集團的出?;鹆Ω?。

但這也需面臨同樣的挑戰(zhàn)。財報顯示,湊湊餐廳包含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內的其他市場顧客人均消費由2023年同期的303.7元下滑至286.1元;翻臺率由2023年同期的2.4下滑至2.2。不過,相對呷哺呷哺較高的客單價或許能為湊湊在海外市場贏得更多利潤空間。

事實上,湊湊也為新加坡市場做出了許多因地制宜的改變。

呷哺集團方面告訴界面新聞,在國內,臺式麻辣鍋是以豆腐和鴨血作為主要原料,并且可以無限添加。但在新加坡,因為無法使用動物血制品,公司研發(fā)團隊將鴨血豆腐換成了豬腳和豆花,此外也推出了清涼椰子雞鍋和叻沙鍋底等符合當?shù)叵M者口味的產品。

在門店方面,湊湊每一家店都有不同的裝修風格和調性,但同時也結合了新加坡當?shù)卦?。例如機場店的造景是以樟宜機場的瀑布為主要元素設計而成。

火鍋餐飲之所以先在新加坡開店,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市場接受度。華人群體規(guī)模較大、與中國大陸消費者飲食口味接近,成為火鍋推廣的有利條件。以公司運營的角度來說,新加坡是一個較為成熟的市場,其法律法規(guī)更為完善,稅收制度也頗有吸引力,是不少跨國公司建立亞洲總部的選擇。

因而近幾年來,包括霸王茶姬、袁記云餃、米村拌飯等一批中國餐飲品牌如潮水般涌向新加坡。據(jù)新加坡《商業(yè)時報》報道,截至今年6月底,有32個中國餐飲品牌已經進軍新加坡,共經營著184間門店。

但眼下新加坡的餐飲市場也正面臨嚴峻考驗。

據(jù)新加坡會計與企業(yè)管制局(ACRA)數(shù)據(jù)顯示,2024 年前 11 個月,新加坡共有 3004 家餐飲公司關閉,同時有 3577 家新餐飲公司開業(yè)。這意味著,平均每月有 273 家停業(yè)、325 家開業(yè),或者說每天有 9 家關門、11 家新開。相較過去三年,停業(yè)數(shù)量上升了兩至三成。

對于餐飲公司停業(yè)數(shù)量顯著增加的原因,全球房地產咨詢公司Knight Frank 在其第三季度零售報告中分析認為,大量海外品牌涌入新加坡市場牌帶來了更高的市場競爭,與此同時,成本壓力的上升也對新加坡餐飲業(yè)形成了重壓。

按照2023年新加坡相關政策要求,食品服務業(yè)工人以2023年1750新元(約合9479元人民幣)最低工資基礎,按照每年165新元的速度逐步增長,2025年最低工資需達到2080新元。另據(jù)Payscale平臺顯示,新加坡餐廳經理平均年薪為39717新元(約合21.5萬元人民幣)。

除了在海外市場站穩(wěn)之外,對呷哺集團而言,它的焦慮還體現(xiàn)在整體業(yè)績的下滑。

呷哺集團2024中報顯示,上半年實現(xiàn)收入23.95億元,同比下降15.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2.73億元,上年同期盈利240.6萬元。上半年,呷哺呷哺銷售額13.131億元,同比減少4.6%;湊湊銷售額10.045億元,同比減少28.3%。

對于虧損的主要原因,呷哺集團歸結于整體市場消費疲軟、消費降級以及餐飲市場競爭激烈,這些因素導致客流到店意愿低迷,進而影響了集團下屬品牌的營收。此外,公司預計關閉及持續(xù)虧損的餐廳將產生約2億元的減值損失,這一數(shù)字幾乎占到了上半年虧損的大部分,反映出在門店運營方面的重大挑戰(zhàn)。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