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演唱會行業(yè)新亂象,樂迷要被忽悠瘸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演唱會行業(yè)新亂象,樂迷要被忽悠瘸了

樂迷奔赴現(xiàn)場,為的是尋得一場短暫抽離現(xiàn)實的烏托邦,而不是被逐利者所操控的污水潭。

文 | 丁茜雯

編輯 | 范志輝

最近,演唱會市場的亂象越來越多被曝光。

11月21日,武漢洪山警方通報,成功破獲一宗演唱會門票詐騙案,共21起。偽裝成演唱會票務的假黃牛通過短視頻評論區(qū)“釣魚”,以抽取免單券和“低價”方式吸引樂迷,累計涉詐資金達十余萬元。

而在月初,B站紀錄片《守護解放西5》公布了一起演唱會門票詐騙案件。身為某歌手粉絲的犯罪嫌疑人林某,以多個賬號偽裝假黃牛、造假打印門票等方式,三個月成功詐騙親朋好友上百萬元。

同一周,據(jù)央視網(wǎng)報道,被告人王某利用飯圈大粉的身份,通過以低于官方價格的方式在群里、社交賬號上售賣藝人演唱會門票、專輯及周邊產品等,不到一年詐騙350多萬元。

對于真正的樂迷而言,這種防不勝防的詐騙,可謂是追星的至暗時刻。

在演唱會市場持續(xù)火熱的背景下,五花八門的門票詐騙事件在近兩年也頻繁上演。以熱愛之名,行詐騙之實,可謂套路滿滿。

演唱會踩坑的“N種套路”

行業(yè)亂象的集中爆發(fā),與當下演唱會的爆發(fā)增長有關。

據(jù)中演協(xié)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上半年演唱會、音樂節(jié)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4.73%,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會對市場增長貢獻率最高。這種火熱的趨勢,也反映在諸多主流歌手演唱會的一票難求上。比如周杰倫、林俊杰等頭部歌手在今年繼續(xù)維持著秒空神話,始終是演出市場的“硬通貨”。

為了奔赴一場場心儀的演唱會,不少樂迷開始另辟蹊徑尋找靠譜票源,包括高消費“鈔能力”、參與各種抽獎活動等。比如在7月份舉辦的劉德華上海演唱會,票難搶的現(xiàn)實令不少樂迷選擇向“奶與酒”低頭,購買某品牌奶券、某品牌白酒達到消費門檻后,可如愿獲得演唱會門票。

更令消費者瘋狂的,則莫過于付出成本較低的門票抽獎活動,諸如信用卡積分抽獎、酒店競拍抽獎等比比皆是。今年8月,某牙膏品牌便推出加入其網(wǎng)店會員完成積分任務,即可參與時代少年團演唱會門票抽獎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抽獎活動存在打著演唱會的擦邊球進行違規(guī)營銷的風險,且伴有一定的財產安全隱患。

而在演唱會現(xiàn)場散場時,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不少黃牛以“工作人員”的名義游走在出口處,兜售著所謂的藝人簽名專輯、簽名海報等周邊。在這也是演唱會上最為常見、防不勝防的騙局。

當樂迷為演唱會上頭之際,真?zhèn)坞y辨的誘惑也令忽悠騙局悄然上演,吞噬著樂迷的錢包、期待,甚至令藝人陷入被寄生的困境。

是誰在侵權一場演唱會?

供需難以平衡的現(xiàn)實下,使演唱會成為了一門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好生意。

一般而言,一場演唱會的票務分配包括公售部分和非公售部分。大麥、貓眼、票星球等一級票務平臺是樂迷最常接觸的公售部分,擁有不低于85%的門票比例;非公售則流向贊助商、公關、行政部門等。

其中,抽獎渠道的演唱會門票大多來自于非公售部分,也就是所謂的“邀請函”門票,往往來自出于合作關系的贈予。

這也是目前諸多樂迷試圖通向演唱會現(xiàn)場的又一條“捷徑”。

目前,抽獎送門票已經是諸多品牌、商家充分利用“演唱會經濟學”的必要宣傳手段,能夠吸引消費者間接成為免費的“宣傳大使”,在短期內獲得較高的關注和流量。

但如前文所說,部分抽獎活動也因未經授權、規(guī)則模糊、虛假抽獎等問題備受消費者指責,甚至直接影響到藝人、演唱會的風評。

比如不少樂迷便在社交平臺發(fā)文稱遇到演唱會門票抽獎詐騙,這一抽獎在名為十星微盒、連勻開箱等微信小程序中,通過付費17元來“以小博大”抽取稀有、高價演唱會門票,一杯奶茶錢的賭局也讓大量搶不到門票的粉絲群體上頭。

在這些小程序的說明中,不乏有周杰倫、王源、十個勤天、周深、鳳凰傳奇等藝人演唱會門票被放置在傳說款、史詩款、稀有款、普通款等獎池中,中獎概率為5%到70%不等。據(jù)悉,為了中獎,不少粉絲通過轉發(fā)、分享積累免費抽獎次數(shù),或是投入高額花費,每一場演唱會參與人數(shù)高達幾百到幾千人,卻從未出現(xiàn)過收到門票的情況。

據(jù)受騙網(wǎng)友表示,“花了300元多抽,中獎了根本聯(lián)系不到所謂的客服,收不到所謂的門票,就算是去找藝人公司投訴,都只會告訴你壓根兒沒有這個活動”。

事實上,這類抽獎活動自去年便悄然出現(xiàn),通過誘導急于購票的樂迷冒險參與,損害消費者和藝人權益的詐騙事件頻發(fā)。但由于詐騙方常常打一槍換一個馬甲,也令消費者、藝人維權困難,甚至難以追溯到真正的詐騙方。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消費者也只能自認倒霉。

今年8月份,蘇打綠“二十年一刻巡回演唱會”廣州站期間,樂迷也指出某平臺存在違規(guī)抽獎活動。為了維護樂迷合法權益,主辦方代表發(fā)布了聯(lián)合聲明追溯至品牌方維權。事實上,在蘇打綠的歷屆演唱會巡演期間,這種強調維護樂迷權益、藝人權益的重視性一直存在。

音樂先聲也咨詢了資深文娛律師,他認為,一些演唱會贊助商、場地單位將本不應面向公眾銷售或流通的內部票或工作票擅自流向市場,以及一些商家和個人為“蹭熱度”“獲取流量”在未經藝人經紀公司和演唱會主辦單位授權的情況下擅自舉辦所謂抽獎送門票、有獎銷售等活動,都是在以“演唱會”甚至藝人的名義擅自作出宣傳和營銷活動。

律師指出,“從主辦方的角度來講,不僅直接侵犯了主辦方合法依約取得的授權主辦權益,對其他通過主辦方取得合法授權進行宣傳的演唱會贊助商及合作單位的利益也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損害。根據(jù)《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的規(guī)定,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p>

此外,有些抽獎或有獎銷售活動也違反了相關主體與藝人經紀公司和演唱會主辦方之間的協(xié)議約定,不僅干擾了演唱會正規(guī)銷售渠道的門票銷售秩序,也損害了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買門票的其他消費者的利益;還有的涉嫌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演出公司、票務公司等相關行業(yè)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更有甚者,以演唱會門票作為幌子,實則為達到推銷商品或者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目的,不僅商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其宣傳的所謂門票抽獎更有可能是空穴來風,最終導致消費者的財產損失,屬于虛假宣傳甚至構成詐騙。

而從藝人的角度來講,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授權以商業(yè)營銷為目的擅自使用藝人肖像進行宣傳,并不屬于肖像權合理使用的范疇,將直接構成對藝人肖像權的侵犯。根據(jù)《民法典》第1018、1019和第1020條的規(guī)定,藝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制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除法定的肖像權合理使用情形之外(如為個人學習、課堂教學等在必要范圍內使用肖像權人已公開的肖像,為實施新聞報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也不得以發(fā)表、復制、發(fā)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也就是說,上述提到的諸多未經授權的抽獎活動都并不屬于肖像權合理使用的范疇,將直接構成對藝人肖像權的侵犯。

同時,律師也提到,這些問題和市場亂象需要行業(yè)經營者、廣大消費者和歌迷粉絲朋友們引起重視和警惕。未經演唱會主辦方授權的宣傳活動,其宣傳的方式和內容由于未經主辦方及藝人經紀公司審核把關,很可能出現(xiàn)謬誤甚至失實的情況,嚴重的還可能由于產品質量問題、虛假宣傳或其他違法情形導致出現(xiàn)損害藝人名譽的重大輿情,從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那么,為什么即便冒著違法的風險,這類非官方的門票抽獎仍然屢禁不止呢?

本質上來說,這類抽獎活動主要是看到演唱會經濟的火爆,各地文旅出錢出力配合演出活動,于是吸引了各方入局。一些商家通過非公開渠道拿到門票后,往往會在宣傳自家產品時以門票作為獎品來增加關注度,達到借力營銷的目的。

但也由此造成亂象頻發(fā),一方面侵犯到了主辦方、藝人的權益,另一方面,有些樂迷無法分辨商家到底有沒有合作,有可能為了一睹偶像的現(xiàn)場,選擇參加商家的活動,最后可能損失的不止是金錢。

正如某資深主辦方對音樂先聲表示,“這些品牌當使用名稱、肖像都沒有經過授權,又做了商業(yè)行為,顯然是侵權的。巡演名稱、藝人肖像或者藝名,這些都是經紀公司注冊的,并不是商家可以隨隨便便使用的?!?/p>

面對諸多亂象,前述文娛律師也提到,對于一些不法商家和個人假借演唱會抽獎送票活動從事虛假宣傳甚至詐騙的亂象,也需要演唱會主辦方、藝人及其經紀公司以及廣大樂迷朋友形成合力,一起來抵制和防范。

一方面,主辦方要加強對贊助商、廣告商及其他演出合作單位的監(jiān)督和約束,促使其在取得合法授權手續(xù)的情況下開展相關的宣傳和營銷活動,對于未經授權以演唱會名義進行的各種虛假宣傳和不法活動,一經發(fā)現(xiàn)應及時予以制止。另一方面,藝人和經紀公司需要與主辦方共同合作,積極配合打擊虛假宣傳活動,及時作出澄清,并引導廣大樂迷朋友從正規(guī)渠道購票和參加官方的宣傳活動。

而作為消費者的樂迷,則更需要擦亮眼睛,注意提高防范意識,不要輕信和參加未經主辦方或藝人經紀公司授權的單位和個人擅自進行的宣傳活動,以及認準官方售票渠道,不要輕信所謂內部折扣、內部人員等非正規(guī)渠道,以免造成財產損失。

對于已經出現(xiàn)財產損失的情況,律師也提到,廣大樂迷和消費者應注意保存有關的證據(jù)并通過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投訴舉報熱線或必要時向公安機關報案等合法途徑依法維權。從法律后果來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2條規(guī)定,經營者違反上述規(guī)定進行有獎銷售的,由監(jiān)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換句話,一切未經授權的商業(yè)使用都屬于侵權,侵犯了主辦方、藝人、樂迷的合法權益,更需要各方共同抵制、堅決維權,絕不縱容姑息。

結語

演唱會不僅是行走的GDP,更是樂迷跨越千山萬水只為親臨現(xiàn)場與偶像共度的精神基地。

每一張門票背后都承載著樂迷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的期待,每一場演出都是藝人和主辦方的心血結晶。因此,那些借演唱會之名牟取私利、侵犯的不僅僅是樂迷的錢財,更玷污了產業(yè)鏈條中每個人為音樂所付出的感情。

演唱會的健康發(fā)展絕不能建立在這種投機取巧的惡行之上。各方都應肩負起責任,共同維護這個行業(yè)的良性運轉,杜絕那些侵害樂迷權益、污染演出市場的亂象。

畢竟,樂迷奔赴現(xiàn)場,為的是尋得一場短暫抽離現(xiàn)實的烏托邦,而不是被逐利者所操控的污水潭。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演唱會行業(yè)新亂象,樂迷要被忽悠瘸了

樂迷奔赴現(xiàn)場,為的是尋得一場短暫抽離現(xiàn)實的烏托邦,而不是被逐利者所操控的污水潭。

文 | 丁茜雯

編輯 | 范志輝

最近,演唱會市場的亂象越來越多被曝光。

11月21日,武漢洪山警方通報,成功破獲一宗演唱會門票詐騙案,共21起。偽裝成演唱會票務的假黃牛通過短視頻評論區(qū)“釣魚”,以抽取免單券和“低價”方式吸引樂迷,累計涉詐資金達十余萬元。

而在月初,B站紀錄片《守護解放西5》公布了一起演唱會門票詐騙案件。身為某歌手粉絲的犯罪嫌疑人林某,以多個賬號偽裝假黃牛、造假打印門票等方式,三個月成功詐騙親朋好友上百萬元。

同一周,據(jù)央視網(wǎng)報道,被告人王某利用飯圈大粉的身份,通過以低于官方價格的方式在群里、社交賬號上售賣藝人演唱會門票、專輯及周邊產品等,不到一年詐騙350多萬元。

對于真正的樂迷而言,這種防不勝防的詐騙,可謂是追星的至暗時刻。

在演唱會市場持續(xù)火熱的背景下,五花八門的門票詐騙事件在近兩年也頻繁上演。以熱愛之名,行詐騙之實,可謂套路滿滿。

演唱會踩坑的“N種套路”

行業(yè)亂象的集中爆發(fā),與當下演唱會的爆發(fā)增長有關。

據(jù)中演協(xié)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上半年演唱會、音樂節(jié)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4.73%,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會對市場增長貢獻率最高。這種火熱的趨勢,也反映在諸多主流歌手演唱會的一票難求上。比如周杰倫、林俊杰等頭部歌手在今年繼續(xù)維持著秒空神話,始終是演出市場的“硬通貨”。

為了奔赴一場場心儀的演唱會,不少樂迷開始另辟蹊徑尋找靠譜票源,包括高消費“鈔能力”、參與各種抽獎活動等。比如在7月份舉辦的劉德華上海演唱會,票難搶的現(xiàn)實令不少樂迷選擇向“奶與酒”低頭,購買某品牌奶券、某品牌白酒達到消費門檻后,可如愿獲得演唱會門票。

更令消費者瘋狂的,則莫過于付出成本較低的門票抽獎活動,諸如信用卡積分抽獎、酒店競拍抽獎等比比皆是。今年8月,某牙膏品牌便推出加入其網(wǎng)店會員完成積分任務,即可參與時代少年團演唱會門票抽獎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抽獎活動存在打著演唱會的擦邊球進行違規(guī)營銷的風險,且伴有一定的財產安全隱患。

而在演唱會現(xiàn)場散場時,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不少黃牛以“工作人員”的名義游走在出口處,兜售著所謂的藝人簽名專輯、簽名海報等周邊。在這也是演唱會上最為常見、防不勝防的騙局。

當樂迷為演唱會上頭之際,真?zhèn)坞y辨的誘惑也令忽悠騙局悄然上演,吞噬著樂迷的錢包、期待,甚至令藝人陷入被寄生的困境。

是誰在侵權一場演唱會?

供需難以平衡的現(xiàn)實下,使演唱會成為了一門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好生意。

一般而言,一場演唱會的票務分配包括公售部分和非公售部分。大麥、貓眼、票星球等一級票務平臺是樂迷最常接觸的公售部分,擁有不低于85%的門票比例;非公售則流向贊助商、公關、行政部門等。

其中,抽獎渠道的演唱會門票大多來自于非公售部分,也就是所謂的“邀請函”門票,往往來自出于合作關系的贈予。

這也是目前諸多樂迷試圖通向演唱會現(xiàn)場的又一條“捷徑”。

目前,抽獎送門票已經是諸多品牌、商家充分利用“演唱會經濟學”的必要宣傳手段,能夠吸引消費者間接成為免費的“宣傳大使”,在短期內獲得較高的關注和流量。

但如前文所說,部分抽獎活動也因未經授權、規(guī)則模糊、虛假抽獎等問題備受消費者指責,甚至直接影響到藝人、演唱會的風評。

比如不少樂迷便在社交平臺發(fā)文稱遇到演唱會門票抽獎詐騙,這一抽獎在名為十星微盒、連勻開箱等微信小程序中,通過付費17元來“以小博大”抽取稀有、高價演唱會門票,一杯奶茶錢的賭局也讓大量搶不到門票的粉絲群體上頭。

在這些小程序的說明中,不乏有周杰倫、王源、十個勤天、周深、鳳凰傳奇等藝人演唱會門票被放置在傳說款、史詩款、稀有款、普通款等獎池中,中獎概率為5%到70%不等。據(jù)悉,為了中獎,不少粉絲通過轉發(fā)、分享積累免費抽獎次數(shù),或是投入高額花費,每一場演唱會參與人數(shù)高達幾百到幾千人,卻從未出現(xiàn)過收到門票的情況。

據(jù)受騙網(wǎng)友表示,“花了300元多抽,中獎了根本聯(lián)系不到所謂的客服,收不到所謂的門票,就算是去找藝人公司投訴,都只會告訴你壓根兒沒有這個活動”。

事實上,這類抽獎活動自去年便悄然出現(xiàn),通過誘導急于購票的樂迷冒險參與,損害消費者和藝人權益的詐騙事件頻發(fā)。但由于詐騙方常常打一槍換一個馬甲,也令消費者、藝人維權困難,甚至難以追溯到真正的詐騙方。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消費者也只能自認倒霉。

今年8月份,蘇打綠“二十年一刻巡回演唱會”廣州站期間,樂迷也指出某平臺存在違規(guī)抽獎活動。為了維護樂迷合法權益,主辦方代表發(fā)布了聯(lián)合聲明追溯至品牌方維權。事實上,在蘇打綠的歷屆演唱會巡演期間,這種強調維護樂迷權益、藝人權益的重視性一直存在。

音樂先聲也咨詢了資深文娛律師,他認為,一些演唱會贊助商、場地單位將本不應面向公眾銷售或流通的內部票或工作票擅自流向市場,以及一些商家和個人為“蹭熱度”“獲取流量”在未經藝人經紀公司和演唱會主辦單位授權的情況下擅自舉辦所謂抽獎送門票、有獎銷售等活動,都是在以“演唱會”甚至藝人的名義擅自作出宣傳和營銷活動。

律師指出,“從主辦方的角度來講,不僅直接侵犯了主辦方合法依約取得的授權主辦權益,對其他通過主辦方取得合法授權進行宣傳的演唱會贊助商及合作單位的利益也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損害。根據(jù)《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的規(guī)定,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p>

此外,有些抽獎或有獎銷售活動也違反了相關主體與藝人經紀公司和演唱會主辦方之間的協(xié)議約定,不僅干擾了演唱會正規(guī)銷售渠道的門票銷售秩序,也損害了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買門票的其他消費者的利益;還有的涉嫌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演出公司、票務公司等相關行業(yè)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更有甚者,以演唱會門票作為幌子,實則為達到推銷商品或者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目的,不僅商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其宣傳的所謂門票抽獎更有可能是空穴來風,最終導致消費者的財產損失,屬于虛假宣傳甚至構成詐騙。

而從藝人的角度來講,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授權以商業(yè)營銷為目的擅自使用藝人肖像進行宣傳,并不屬于肖像權合理使用的范疇,將直接構成對藝人肖像權的侵犯。根據(jù)《民法典》第1018、1019和第1020條的規(guī)定,藝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制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除法定的肖像權合理使用情形之外(如為個人學習、課堂教學等在必要范圍內使用肖像權人已公開的肖像,為實施新聞報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也不得以發(fā)表、復制、發(fā)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也就是說,上述提到的諸多未經授權的抽獎活動都并不屬于肖像權合理使用的范疇,將直接構成對藝人肖像權的侵犯。

同時,律師也提到,這些問題和市場亂象需要行業(yè)經營者、廣大消費者和歌迷粉絲朋友們引起重視和警惕。未經演唱會主辦方授權的宣傳活動,其宣傳的方式和內容由于未經主辦方及藝人經紀公司審核把關,很可能出現(xiàn)謬誤甚至失實的情況,嚴重的還可能由于產品質量問題、虛假宣傳或其他違法情形導致出現(xiàn)損害藝人名譽的重大輿情,從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那么,為什么即便冒著違法的風險,這類非官方的門票抽獎仍然屢禁不止呢?

本質上來說,這類抽獎活動主要是看到演唱會經濟的火爆,各地文旅出錢出力配合演出活動,于是吸引了各方入局。一些商家通過非公開渠道拿到門票后,往往會在宣傳自家產品時以門票作為獎品來增加關注度,達到借力營銷的目的。

但也由此造成亂象頻發(fā),一方面侵犯到了主辦方、藝人的權益,另一方面,有些樂迷無法分辨商家到底有沒有合作,有可能為了一睹偶像的現(xiàn)場,選擇參加商家的活動,最后可能損失的不止是金錢。

正如某資深主辦方對音樂先聲表示,“這些品牌當使用名稱、肖像都沒有經過授權,又做了商業(yè)行為,顯然是侵權的。巡演名稱、藝人肖像或者藝名,這些都是經紀公司注冊的,并不是商家可以隨隨便便使用的?!?/p>

面對諸多亂象,前述文娛律師也提到,對于一些不法商家和個人假借演唱會抽獎送票活動從事虛假宣傳甚至詐騙的亂象,也需要演唱會主辦方、藝人及其經紀公司以及廣大樂迷朋友形成合力,一起來抵制和防范。

一方面,主辦方要加強對贊助商、廣告商及其他演出合作單位的監(jiān)督和約束,促使其在取得合法授權手續(xù)的情況下開展相關的宣傳和營銷活動,對于未經授權以演唱會名義進行的各種虛假宣傳和不法活動,一經發(fā)現(xiàn)應及時予以制止。另一方面,藝人和經紀公司需要與主辦方共同合作,積極配合打擊虛假宣傳活動,及時作出澄清,并引導廣大樂迷朋友從正規(guī)渠道購票和參加官方的宣傳活動。

而作為消費者的樂迷,則更需要擦亮眼睛,注意提高防范意識,不要輕信和參加未經主辦方或藝人經紀公司授權的單位和個人擅自進行的宣傳活動,以及認準官方售票渠道,不要輕信所謂內部折扣、內部人員等非正規(guī)渠道,以免造成財產損失。

對于已經出現(xiàn)財產損失的情況,律師也提到,廣大樂迷和消費者應注意保存有關的證據(jù)并通過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投訴舉報熱線或必要時向公安機關報案等合法途徑依法維權。從法律后果來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2條規(guī)定,經營者違反上述規(guī)定進行有獎銷售的,由監(jiān)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換句話,一切未經授權的商業(yè)使用都屬于侵權,侵犯了主辦方、藝人、樂迷的合法權益,更需要各方共同抵制、堅決維權,絕不縱容姑息。

結語

演唱會不僅是行走的GDP,更是樂迷跨越千山萬水只為親臨現(xiàn)場與偶像共度的精神基地。

每一張門票背后都承載著樂迷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的期待,每一場演出都是藝人和主辦方的心血結晶。因此,那些借演唱會之名牟取私利、侵犯的不僅僅是樂迷的錢財,更玷污了產業(yè)鏈條中每個人為音樂所付出的感情。

演唱會的健康發(fā)展絕不能建立在這種投機取巧的惡行之上。各方都應肩負起責任,共同維護這個行業(yè)的良性運轉,杜絕那些侵害樂迷權益、污染演出市場的亂象。

畢竟,樂迷奔赴現(xiàn)場,為的是尋得一場短暫抽離現(xiàn)實的烏托邦,而不是被逐利者所操控的污水潭。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