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與達洛維夫人共度一天》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24-10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堂吉訶德的眼鏡》作者張秋子已經(jīng)帶領學生讀了五年的《達洛維夫人》。她看到,這本書作為現(xiàn)代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開篇的“達洛維夫人說她自己去買花”對普通讀者耳熟能詳。同時,它的體量比起其他的意識流小說,也更適合課堂。
在書中,張秋子通過《達洛維夫人》,盡可能地觸及更為復雜的文學演變、觀念流變以及現(xiàn)實生活批判。全書分為十六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討論一個由文本生發(fā)繼而擴展到整個文學史或者觀念史的主題。她意識到,“再偉大的作品都不應該是供奉在神廟里受人膜拜的神祇,相反,它應該成為個體澆筑自我的基石”。在張秋子筆下,這本薄薄的小書被讀得越來越厚:最開始她大概半個學期就可以講完全書,但現(xiàn)在一個學期還講不完半本。這是因為“如果我們自己的人生故事變得越來越復雜,書也會隨之變厚”。
《悲傷的物理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0
《經(jīng)濟學人》在2010年把保加利亞在內(nèi)的巴爾干國家列為“全世界最悲傷的地方”,《悲傷的物理學》正是保加利亞作家格奧爾基·戈斯波丁諾夫?qū)@項調(diào)查的回應。故事的敘述者自稱“格奧爾基·戈斯波丁諾夫”,生于1968年,成長在社會主義時期的保加利亞。他自童年起患有“移情綜合征”,如果感受到他人故事的“某個盲點,短暫的裂縫,薄弱之處,無法理解的悲傷,對失去之物或者從未發(fā)生的事的憧憬”,就可以隨意進入任何人、任何物體的記憶里,他時而是人類,時而是其他生命或物體。故事一開始,1925年的保加利亞某個熱鬧的鄉(xiāng)村集市上,敘述者進入了12歲的祖父的記憶里,跟他一起在帳篷里觀看了一個牛頭男孩的表演。讀者就此進入作者筑造的迷宮。
作者借虛構角色高斯廷之口說:只有曇花一現(xiàn)和稍縱即逝之物才值得被記錄。應該只保存那些必死、速朽、易碎的東西,這些無足輕重和微不足道的東西才是生命的藏身之地。這讓讀者不禁想問:如果我們只能從生活中選擇幾個瞬間,與我們永遠不會見面的人分享,我們會選擇哪些瞬間來代表自己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書寫自己故事的女人》

中譯出版社 2024-9
阿加莎·克里斯蒂坐在火車上,聽到陌生人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她回憶道,同一節(jié)車廂里“兩位女士在討論我,她們膝蓋上都放著我的平裝書”。兩位女士自顧自地討論著,“聽說她喝酒就像魚喝水一樣多?!?/p>
本書作者露西·沃斯利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總結(jié)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生活——她一生都在假裝平凡。像幾乎所有過了中年的女人一樣,她很容易被忽視,但她甚至會利用自己看起來很普通的事實,來隱藏真實的自我。露西·沃斯利想要在本書中探究的,就是為何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都在假裝平凡,雖然事實上她又總在打破常規(guī)?!斑@也與她出生的那個世界有很大關系,那個世界規(guī)定了女性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币虼嗽诒緯?,作者在講述作家一生的同時,也將這個故事和整個20世紀交織在一起。
《永無止盡的狂熱:三島由紀夫》

春潮Nov+ | 中信出版集團 2024-9
1970年11月25日,45歲的三島由紀夫謄寫好《豐饒之?!返淖詈笠徊俊短烊宋逅ァ?。隨后,他前往陸上自衛(wèi)隊,切腹自殺。對于本書作者楊照來說,最關鍵的卻是:閱讀三島由紀夫從來沒有任何一刻讓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已經(jīng)死去的人所留下來的作品。雖然他的小說里有很多死亡與毀滅的情節(jié),更多死亡與毀滅的想法,“但表達的方式總是熱火的、高速的,仿佛汽車引擎正呼吼輸出最大扭力般”?!霸趺纯赡芤粋€自殺而死的人,卻在作品中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欲望與青春?”
三島由紀夫等日本作家的面臨什么樣的時代問題?各自用文學給出了什么樣的答卷?他們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楊照在歷史脈絡中去書寫這些日本作家,推出了“我與世界掙扎久: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叢書。目前已出版的幾本分別討論了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夏目漱石和太宰治。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望mountain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10
當代日本最為活躍的青年評論家宇野常寬在《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中,和文化評論家東浩紀隔空對話,認為后者提出的“大敘事凋零后,人們進入后現(xiàn)代的懸置狀態(tài)”已經(jīng)過時,在小泉純一郎政府下的新自由主義日本,宅男們并非沉浸于世界系的虛幻戀愛故事,而是要在看不到未來的同時,無奈而勇敢地踏出腳步,實施“決斷主義”,由此催生出《死亡筆記》《大逃殺》等大逃殺系的作品,其中的角色身處于互相排斥隔絕的小團體,時刻分辨敵友。
《死亡筆記》中“決斷”的夜神月戰(zhàn)勝了《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里“自閉”的碇真嗣,然而這就是一切嗎?我們能夠從中找到新的可能性嗎?宇野常寬也提出了他眼中的解藥——既然大敘事凋零已經(jīng)成為不可回避的前提,我們能做的唯有擁抱“日?!焙汀案浇?,建立“中間共同體”。
《秦漢史講義》

漢唐陽光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4-11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已榮休)秦暉以自己在大學講授的“秦漢史”課程為藍本寫作了本書。但近年來,秦漢史研究,尤其是考古資料又有了長足的進展,如張家山竹簡《漢律》的發(fā)表、里耶秦簡的發(fā)現(xiàn),以及隴東秦西早秦遺址的發(fā)掘等,促使他對當時的文稿做了較大的修改補充。
在本書中,秦暉談到,我們文明的框架,就是在秦漢時代基本奠定的。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走進帝制的“周秦之變”和走出帝制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兩者之間次一等的變化,則漢魏之變。他將秦漢這個時代,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時代”,秦制和過去的封建制的區(qū)別在哪里?從漢魏之變到唐宋變革,是否足以構成周制與秦制之外的第三種制度?本書深入淺出,不僅勾連起周秦、漢唐的對比,也把秦漢放置在全球視角之中,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
《凝視遠邦: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使團的視覺文化》

商務印書館 2024-10
本書作者是任教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的陳珊珊,內(nèi)容源于其就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的創(chuàng)作的博士學位論文。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是歐洲對中國觀點的轉(zhuǎn)變的重要節(jié)點。之前耶穌會傳教士對文雅而博學之人的烏托邦式的描述,讓位于基于更加細致入微的經(jīng)驗觀察。作者看到,藝術家和繪圖員將使團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記錄在圖像中,使之成為了解中國的第一手資料。當這些圖像被帶回英國時,它們又被進一步加工為符合“如畫”美學標準的作品,提高其對普通觀眾的吸引力。客觀描述與后期的修飾,共同反映了這一時期大英帝國對外探索活動的兩大目標:對科學知識的考察,以及為攫取全球政治經(jīng)濟利益所進行的擴張。
《細胞傳》

中信出版集團 2024-10
普利策獎得主、細胞生物學家與醫(yī)生悉達多·穆克吉在《細胞傳》一書中想要探討我們操控細胞的能力以及醫(yī)學的轉(zhuǎn)型。這部編年史從17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談起,當時有一位隱居的荷蘭布商與一位非正統(tǒng)的英國博學家,他們在相距300多千米遠的地方各自開展工作,通過其手工制作的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細胞的首個證據(jù)。本書由此展開,內(nèi)容跨越幾個世紀,講述了組織、器官與器官系統(tǒng)這些自主生命單元,如何齊心協(xié)力來實現(xiàn)復雜生理學機能(免疫、繁殖、感覺、認知、修復與再生)的故事。
作者說,自己的目的不是寫一部全面的醫(yī)學史或細胞生物學的誕生史。這是一個關于細胞的概念和我們對細胞生理學的理解如何改變醫(yī)學、科學、生物學、社會結(jié)構與文化的故事。如今細胞研究進入了新時代,科學家們正在操控人類干細胞,并將其注入患有慢性、潛在危及生命疾?。ɡ缣悄虿『顽牋罴毎氀┑幕颊唧w內(nèi),同時電極也被植入頑固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腦細胞回路。這把我們帶向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書中還提出了對未來的憧憬:我們將學會操控這些自主生命單元使其具備新形態(tài),甚至創(chuàng)造出合成版本的細胞與部分人體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