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媒科技評論
蘋果企業(yè)史上不是沒有過“短命產品”,但是像Vision Pro這樣的戰(zhàn)略級產品迅速被放棄,蘋果好像還真的是頭一遭。
近日,據(jù)“36氪”等多家媒體報道,The Information援引多位供應鏈人士消息稱,在去年6月正式發(fā)布的蘋果Vision Pro,有可能在今年11月份停止組裝,后續(xù)將停產。
在Vision Pro首發(fā)時,蘋果CEO蒂姆·庫克曾表示,Vision Pro將帶領我們進入空間計算時代,外界對于這款能夠徹底改變人機交互方式的重磅新品,也曾投入過極高的關注。
可惜的是,Vision Pro并沒能等來大放異彩的機會,不過,蘋果看似輸了這一仗,但偉大的產品往往需要等待,蘋果又怎么會沒有“反擊”呢?
Vision Pro或告別市場
今年2月,Vision Pro正式在海外市場發(fā)售,到了6月,其才于國內市場開始發(fā)售,如果真在年底停產,那么Vision Pro的存活時間滿打滿算還不到一年。
當然,這并不是蘋果史上“最短命”的產品,比如iPad3在上市僅僅7個月時間即下線,還有iPhone5也被稱為“最短命的蘋果手機”,上市時間僅有1年。
不過, Vision Pro顯然是不一樣的,畢竟它屬于蘋果戰(zhàn)略層面的新品,其所承載的是蘋果對下一代交互方式的探索,蘋果也將自己最前沿的技術和供應鏈能力,都押注到這款產品之上。
但即便如此,蘋果還是沒能改變Vision Pro銷量不佳的事實。據(jù)悉,Vision Pro截至目前的銷量大概為40萬臺,今年全年的銷量估計不會超過50萬臺。
此外,由于Vision Pro售價太高,再加上穿戴體驗不佳、有更便宜競品等原因,其關注度也一直沒有“大爆”。
從谷歌、百度等搜索趨勢來看, Vision Pro 聲量爆發(fā)主要集中在2月產品開售時,其后即便是國內開售時的 6-7 月,大眾對此也是關注甚微。
不過,這種情況卻并不符合蘋果的預期?!柏斅?lián)社”援引三家Vision Pro供應商員工所透露的信息,上游供應商已經制造出足夠生產50萬-60萬臺Vision Pro的零部件,也就是說蘋果可能預計到Vision Pro不會大賣,但實在沒想到銷量仍是低于預期。
據(jù)“36氪”報道,蘋果在今年4月份便不再向供應鏈訂購更多的Vision Pro零部件,Vision Pro將逐漸減產,并在今年年底正式停產,或許在年中的時候,蘋果就已經根據(jù)市場情況“快刀斬亂麻”,以最大限度降低損失。
偉大的產品需要等待
盡管銷量不如預期,但Vision Pro的停售應該也在蘋果的意料之中。一方面,Vision Pro高達29999元起的售價,已經將許多用戶拒之門外,蘋果就沒想依賴這款產品來走量。
另一方面,盡管在Vision Pro之前已有PICO、Meta Quest 等同類競爭,但頭顯的產品體驗依然沒法大幅度優(yōu)化,蘋果所強調的交互功能使用起來也有一定門檻,初代的Vision Pro更像是用來“炫技”的產品。
所以,蘋果自然也明白不能靠第一代產品就完全顛覆人們在娛樂、工作生活領域的交互方式,只能將Vision Pro視為“探路之作”,根據(jù)市場反饋再逐步調整和升級產品。
就像蘋果在1989年發(fā)布的Macintosh Portable,這款被稱為便攜式電腦“開山之作”的產品,在當時因為笨重、價格昂貴等原因,也被市場認為是失敗的。
但如果沒有這款產品,蘋果后續(xù)就不會帶來引導蘋果MacBook走向輝煌的PowerBook 100,一款質量更輕,價格更低的筆記本電腦。
創(chuàng)新總是伴隨著“不被理解”,但如果沒有嘗試,就永遠沒有突破。所以,雖然外界對Vision Pro停產一事有諸多猜測,但蘋果應該不會就此停止探索。
早在去年6月,就有媒體爆料稱蘋果正致力于在2025年底之前發(fā)布一款更實惠、功能更少的視覺產品。雖然這一消息尚未得到確認,但據(jù)The Information 援引接近蘋果的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目前研發(fā)資源都投資在了 Vision Pro 的下一代平價版本中。
據(jù)“36氪”報道,接近蘋果人士透露,蘋果的下一代Vision Pro大概率會針對重量、定價、交互方面重新作出調整,將重量控制在Vision Pro的一半左右,價格控制在一萬元以內。
核心功能EyeSight和眼動模式也會作出相應調整,這將有望改變改善用戶使用時容易出現(xiàn)誤觸、眼睛疲勞的問題。當然,具體產品體驗會否有大幅提升,還需要蘋果來給出答案。
但既然蘋果明知道當下并非最佳時機,其為什么還要選擇在去年推出Vision Pro?據(jù)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蘋果內部確實就此有過分歧。
由蘋果 COO 杰夫·威廉姆斯所帶領的Vision Pro主導團隊,希望能夠盡快推出第一版AR產品,以試探市場反應;
但蘋果的工業(yè)設計團隊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更傾向于耐心等待,直至技術發(fā)展到能夠制造出更輕便的AR眼鏡,使其在技術上更加成熟和可行。
最終是被稱為“庫克接班人”的杰夫·威廉姆斯獲得了支持,但業(yè)內也非常清楚,這一做法或許并不像喬布斯。
Vision Pro的供應商之一,DADOS科技公司的產品高級副總裁克羅寧曾表示,如果是喬布斯,他可能不會這么早發(fā)布Vision Pro,而是等到其成為一款足以被消費者接納的產品。
這兩種做法很難評價“孰優(yōu)孰劣”,只能說喬布斯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這位天才可以直接定義一款產品,而當下的蘋果,只能展示自己的全部能力,再通過市場反饋來調整和修正。
XR行業(yè)依舊迷霧重重
但不管怎么說,Vision Pro的失利都更像是“時間的錯誤”,就像庫克所言,做到真正的偉大需要時間,需要很多次迭代,需要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非常關心。
目前來看,不管是蘋果還是其他廠商,都還在努力走向“偉大時刻”。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廠商熬不住率先退出。
背后的原因也是老生常談,就像Vision Pro所面臨的問題一樣,XR穿戴產品的售價均不算便宜,比如PICO此前的售價均在三、四千元價位,用戶的使用門檻本就不低。
但高門檻并不能帶來對等的使用體驗,比如佩戴體驗依然有待改進,更重要的是,XR內容生態(tài)匱乏,導致銷量難有起色,而內容開發(fā)者沒法從中賺到錢,又會導致內容池更小、用戶更不買的惡性循環(huán)。
所以,經歷了數(shù)年摸索,XR行業(yè)依然沒能迎來行業(yè)春風,Vision Pro所帶來的刺激作用顯然也是曇花一現(xiàn),那么市場的終極答案到底在哪里,難道降價做低配版才是唯一出路?
目前來看,蘋果低配版Vision Pro的功能體驗如何,還有待市場測試,但不得不說,PICO和Meta Quest已經在2022年打了一年價格戰(zhàn),甚至是虧本至半價出售,但肉眼可見的是,二手市場的閑置產品反而越來越多。
有媒體爆料稱,蘋果至少告知了一家供應商,稱預計低售價的 Vision 產品在生命周期內的生產量約為400萬臺,明顯低于Vision Pro 800萬臺的預測。由此可見,即便是蘋果,其也對低配版產品不太自信。
那么“等待”會是XR行業(yè)的唯一出路嗎?這可能是無法回避的答案。參考AR設備,其在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49%,線上市場銷量已超過VR。
一方面,這是因為AR設備在顯示技術、交互技術等方面有了較大進步,提升了產品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頭部企業(yè)如XREAL等推出了更多創(chuàng)新功能設計的產品,再加上AR設備的應用場景變得更豐富,也激發(fā)了消費者對AR產品的興趣?。
由此可見,想要創(chuàng)造“劃時代”的XR產品,技術、應用和生態(tài)依然是缺一不可的,一款產品必須足夠好用,能讓大眾負擔得起,才會存在普及的可能。
在此之前,XR廠商或許依然需要為技術創(chuàng)新而努力,但與此同時,也可以尋找輕量化產品的機會,先從低技術門檻的產品入手,比如蘋果也被曝或將于2026年量產AR眼鏡。
當然,我們依然需要尊重所有敢于踏出市場第一步的品牌企業(yè),因為如果沒有它們的推動,沒有一代接一代產品的迭代,要讓曾經存在于科幻片中的技術“日常化”,就更是遙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