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林騰
“現(xiàn)在中國大概有幾十個團隊要開始做AI眼鏡了,至少10個團隊已經正式下場開始做了,這其中包括了新入局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包括小米和字節(jié)跳動這樣的大公司”,雷鳥創(chuàng)新產品負責人張昊晨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AR眼鏡在經歷了接近15年的產業(yè)探索之后,終于在最近迎來了產業(yè)爆發(fā)期。
2024年上半年,全球眼鏡巨頭Ray-Ban(雷朋)與Meta聯(lián)合開發(fā)的AI眼鏡Meta Ray-Ban,意外得獲得了大賣。國金證券研報稱,估算Meta Ray-Ban在2024年Q2季度出貨量或達50萬臺,年銷量預計達200萬臺,全球銷量或超600萬臺。
這款產品的成功,讓AI眼鏡成為了消費領域最熱門的賽道之一。雷鳥創(chuàng)新也是中國廠商中的熱門玩家之一,這家公司選擇的路徑跟Meta Ray-Ban相似——找到傳統(tǒng)眼鏡作為合作方。8月29日,雷鳥創(chuàng)新與國內眼鏡零售公司博士眼鏡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將共同開發(fā)在新一代AI眼鏡上開展合作。
“Meta Ray-Ban的成功,本質是傳統(tǒng)眼鏡的成功,AI在這一代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張昊晨認為,AI眼鏡,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把眼鏡賣出去,傳統(tǒng)眼鏡渠道會在AI眼鏡的第一戰(zhàn)中有更大的優(yōu)勢。
雷朋AI眼鏡爆發(fā),是巧合還是必然?
AR和VR產業(yè),雖然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但依然不溫不火。
張昊晨認為,過去主要兩個陣營,一個是以Meta和蘋果為代表的頭顯陣營,另一個以眼鏡為載體的AR陣營。但這兩條路線,都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成功。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Meta Quest系列VR頭顯出貨量也僅在2000萬左右,但在高峰之后,Meta就沒有更大的增速。除此之外,Vision Pro頭顯的出貨量也出現(xiàn)了明顯下滑趨勢。
“頭顯更像是游戲機產品,很難普及到普通用戶少數人在少數時間有剛需,而且這個銷量數據的背后,Meta也投入了巨額資金,只有大廠虧得起”,張昊晨說。
而AR眼鏡技術路線上,目前來看,眾多商家依舊在探索更好的眼鏡顯示和交互技術,也暫無真正普通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出現(xiàn)。
直到去年,消費電子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三款頗具代表性的AI 硬件新品:智能眼鏡形態(tài)的Meta Ray-Ban、可穿戴投影設備Humane Ai Pin以及今年CES期間亮相的掌機形態(tài)的Rabbit R1。 但今年以來,Ai Pin在體驗方面已經“翻車”,Rabbit R1被質疑與AI手機趨同,熱度逐漸變淡。只有Meta Ray-Ban開始有了可觀的銷量。
“Meta Ray-Ban這款產品,是唯一在全球獲得商業(yè)成功的AI硬件產品,其他產品更多都是故事”,張昊晨認為。
Meta Ray-Ban產品其實并不復雜,在一幅時尚眼鏡的基礎上,加入了一顆攝像頭,同時擁有音頻和AI功能。
從成本結構來看。根據Wellsenn XR數據,Ray-Ban Meta的BOM成本約為164美元,其中高通AR1 Gen1成本約55美元(占比34%);ROM+RAM成本約11美元(7%);攝像頭成本約9美元(5%);電池成本約6.5美元(4%);PCB約7.2美元(4%);聲學成本約5.5美元(3%)。
張昊晨認為,Meta Ray-Ban成功主要有三點:
- Ray-Ban同款非智能眼鏡,定價是199美金,增加智能功能后,價格僅僅增加了100美金至299美金,大幅度降低了用戶的試錯門檻。
- 一半以上的銷售都是由雷朋線下渠道帶來的銷售, Ray-Ban的品牌力、設計和銷售能力給予了這款產品巨大加持。
- Meta的AI功能,讓很多用戶產生了下單的欲望。
“這款產品最重要的功勞應該是Ray-Ban,而不是AI”,張昊晨認為。
Ray-Ban(雷朋)是一家知名的全球眼鏡品牌,在眼鏡市場中擁有極強的壁壘。其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依視路-陸遜梯卡)集團,是由Essilor(依視路)和Luxottica Group(陸遜梯卡)公司合并而來,目前已經在全球擁有接近30%的市場占有率。
復制Meta和Ray-Ban的爆款效應
“Meta Ray-Ban火了之后,最近涌現(xiàn)了眾多AI眼鏡創(chuàng)業(yè)團隊,有AI背景的,ODM背景的,傳統(tǒng)眼鏡背景的,除此之外,還有小米,字節(jié)大公司等”,一位消費電子的一級市場投資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但張昊晨認為,AI眼鏡看起來簡單,鏡框加攝像頭,但是它首先是眼鏡,要把眼鏡賣出去的基礎上,再加入AI功能。所以傳統(tǒng)渠道極其關鍵。
“中國的AI基礎設施一定會過剩,AI眼鏡的第一戰(zhàn)一定不是打AI。跟現(xiàn)在的AI手機一樣,先有手機,再做AI。只有強AI是遠遠不夠的”,張昊晨說。
中國的眼鏡市場的確仍在高速增長當中。據統(tǒng)計,我國近視眼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六億,占全國人口的近一半。 同時,中國國老花眼人數已經超過三億人。
2022年中國眼鏡產品零售市場規(guī)模達898億元,同比增長5.65%,預計2023年眼鏡零售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951億元。未來鏡片、鏡架市場仍保持增長態(tài)勢。
而在龐大的市場里,中國仍舊沒有一個絕對強勢的本土眼鏡品牌。
在渠道層面,根據2023年的數據,國內眼鏡零售市場的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前十大企業(yè)的市場份額僅約10%左右。精功眼鏡、寶島眼鏡,博士眼鏡、寶視達等公司僅以微弱的市場份額領先。
鏡架市場同樣呈現(xiàn)集中度較低的情況。中高端鏡架市場早年間集中在陸遜梯卡、霞飛諾、開云集團等國際品牌手中。隨著國產品牌的發(fā)展,暴龍、海倫凱勒等國貨品牌已成功進軍中高端產品線。
“傳統(tǒng)渠道仍舊是國內眼鏡市場的強勢方,它的銷售,光學配鏡服務能力等,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這也是AI眼鏡的基本需求”,張昊晨說,“做一副好的眼鏡,離不開傳統(tǒng)眼鏡賽道。外觀設計和佩戴體驗缺一不可,這也是傳統(tǒng)眼鏡渠道積累多年的最大優(yōu)勢,也最讓我們從合作中受益”。
9月26日,Meta發(fā)布了原型AR眼鏡,代號為Orion。扎克伯格稱該款眼鏡經歷了近十年的研發(fā),集合了眾多頂尖技術。
Orion眼鏡在材質與設計上實現(xiàn)了重大突破,其鏡片采用碳化硅材質,結合納米級精細打造的3D光波導技術,配以Micro LED投影系統(tǒng)。
“這是我們很早就預見到的。雷鳥的CEO李宏偉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堅定投入AR顯示相關的技術。這樣我們更有底氣在AI眼鏡的2.0階段取得更大優(yōu)勢”,張昊晨說。
雷鳥創(chuàng)新短短三年時間,已經成為國內消費級AR眼鏡的銷量主要貢獻者。接連發(fā)布了多款AR產品的同時,還研發(fā)和量產了Micro LED顯示、衍射光波導、可用于AR眼鏡的輕量級SLAM等多項技術。
2024年9月,雷鳥創(chuàng)新與國內眼鏡零售行業(yè)第一家上市公司博士眼鏡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將共同在新一代AI眼鏡深度合作,計劃首款產品于今年年底發(fā)布。
雷鳥創(chuàng)新認為,跟博士的合作能夠在效地結合雷鳥創(chuàng)新的AI+AR技術能力,以及博士在視光、設計、銷售渠道的專業(yè)優(yōu)勢,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雷鳥在24年初的CES上就公布了自己的MicroLED顯示的眼鏡。
“一個只有AI強或者只有3C經驗的團隊,一定做不好眼鏡。一幅AI眼鏡擺在華為店,效果和影響力也絕對不如擺在博士眼鏡這樣的傳統(tǒng)渠道”,張昊晨說。